㈠ 新四軍在抗戰時都參加了那些戰斗
補充:
以下是新四軍參加的有重大傷亡的3大戰役(可惜都不是與日軍和偽軍作戰)
1.黃橋回戰役
1940年10月答
殲敵1.1萬餘人,擊斃 軍長1人,旅長1人
2.皖南事變
1941年
軍長被俘,副軍長被害,軍部和指揮機關被摧毀,7000餘人被俘或犧牲,約2000人突圍
3.天目山戰役
1945年
經過3次戰斗,共殲敵1.36萬人
㈡ 射陽縣陳洋鎮為什麼叫陳洋鎮
唐朝以前,來陳洋鎮境內滄海茫自茫。南宋建炎二年(1128),黃河奪泗入淮後,海水東退,淤沙出露,海岸不斷向東推移,陳洋鎮逐漸成陸。形成陸地的陳洋鎮境內,港叉縱橫,塘洋羅布,葦草叢生,水產資源豐富,飛禽走獸眾多,是一個天然的動植物繁殖場。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了鹽阜西廂的農民,他們結伴來到陳洋,捕魚打獵,割草放牧,從清康熙三年至雍正元年(1664--1723),陳洋鎮開始有人居住並逐漸形成移民村。移民中因陳姓較多,且居住在塘洋邊的高墩上,故在光緒年間,來往人們均稱之為「陳家洋」。
陳洋鎮歷史上隸屬江蘇省老阜寧縣,為第九區。抗日戰爭初期,陳洋為淪陷區。1942年,射陽建縣後,陳洋為射陽縣委機關所在地,是射陽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2年,因形勢發展需要,縣委機關遷駐合德鎮,建立陳洋區。1958年9月成立洪峰人民公社,1959年易名為陳洋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建制鎮,定名為陳洋鎮。
㈢ 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鄉來參觀訪問請你當導游,你打算怎樣向客人介紹(我的家鄉是射陽)
我們今天參觀的保護區主要是在射陽縣境內的第五核心區,說到射陽縣名的由來,就有一段典故了。射陽縣名與射陽神話有否聯系 射陽縣名與射陽神話有沒有聯系, 射陽縣名的由來是1941年鹽阜區行政公署決定,建射陽縣,縣境原分屬鹽城、阜寧兩個老縣。古人有山之南水之北為陽,而射陽縣處於射陽河水之北,應該稱射陰縣,但這個名字不雅,故反其道而稱之。正像龍岡的地名過去因為稱為岡門也因名稱不雅而改成今名。文革中有紅衛兵對射陽一名有異議,他們說紅太陽是毛主席,射陽這個名稱不好要求改名,官司打到周總理,周恩來總理說「陽光四射」很好嘛,被總理這樣一說,後來紅衛兵小將們也就不提了。 改革開放後為了發展旅遊的需要,射陽縣為策劃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又興建了射陽島公園,於是有了後羿射日的附會。後羿射日時,射陽縣境是一片茫茫大海。應該說射陽縣名與後羿射日沒有直接的關系。 其實,古有射陽湖。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射陽湖北(今寶應縣內)設置射陽侯國,曾在鴻門宴上保護劉邦有功的項伯被封為射陽侯。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國除,改為射陽縣。其射陽河就是從寶應縣境北側流過,故抗日戰爭時期時決定沿用西漢時的射陽縣的原名。沒有證據說明射陽縣名與射陽神話有聯系,但也沒有證據說沒有聯系。洪荒時代的是你說誰能說清楚。倒是有一位射陽籍的散文大家卞毓方與人交往時自報家門說,故鄉是射陽,他說「射箭的射,太陽的陽。」對方就有驚訝:「哇,你們是後羿的後代呢」。卞毓方有幾年為避忌諱,介紹到籍貫,總要遞補一句:「射,古漢語有多種含義,這里作追逐追求解」。沒想到,後羿的附會,轉而又變成了誇父的附會。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保護區是丹頂鶴的主要越冬地。目前,世界野生丹頂鶴存活量不足2000隻,每年來此越冬的達1200隻左右,佔60%以上。丹頂鶴在動物界與大熊貓一樣珍稀,因身披白羽,頭頂丹朱而得名。它體態秀逸,舉止文雅,性情幽嫻,能歌善舞,被譽為「仙鶴」,人們還常說「松鶴延年」,把她當作吉祥的象徵。丹頂鶴是遷徙規律極強的候鳥,每年秋末冬初由東北飛至南方越冬,次年清明前後再飛回東北繁殖。保護區內生物物種多樣,生態資源豐富,據統計,該區內有鳥類379種,兩棲爬行類45種,魚類281種,哺乳類4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一類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鶴、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遺鷗、大鴇、白肩雕、金雕、白鱈、白尾海雕等12種,二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7種,因而被譽為「動物的天堂,鳥類的王國,物種的基因庫,天然的博物館」。由於其處在太平洋海岸中部這個重要的地理位置,丹頂鶴保護區已成為東北亞至澳大利亞候鳥遷徙大通道上的主要停歇地和重要越冬地,每年春秋有300多萬只岸鳥飛經這里停歇覓食,有20多萬只水禽在這里越冬。保護區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高瀕危物種保護地之一,其中62種被列入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皮書。
保護區曾發生過一個與丹頂鶴有關的真實感人的故事,並被拍成電視劇《鶴魂》在全國播放,主題歌也因此唱響全國。大家知道這首歌的名字么?想不起來,那我給大家唱兩句,「走過這片蘆葦坡,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就是這首《一個真實的故事》,講的是一位滿族姑娘為了救一隻受傷的丹頂鶴,滑進了沼澤,把年輕的生命獻給了祖國的自然保護事業,當時她年僅23歲,名叫徐秀娟。
㈣ 中國偉人的事跡
開國將帥的故事:劉伯承
劉伯承(1892-1986),四川省開縣人。一九一二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一九一四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在護國、護法戰爭中,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暫編第十五軍軍長。一九二七年參加領導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長。後留學蘇聯。一九三零年回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中革軍委總參謀長,紅軍大學副校長,中央援西軍司令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中原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故事1
巧妙用兵 兩伏七亘村
1937年10月25日,時為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的劉伯承獲悉日軍二十師團的迂迴部隊向平定縣城開進,其運送軍械彈葯糧草的輜重部隊約千餘人在測魚鎮宿營。測魚鎮東部的七亘村一帶地形復雜,道路彎曲,正太公路由此通過。劉伯承判斷,測魚鎮之敵第二天必定經七亘村向平定縣城運送軍用物資,即令三八六旅三營利用七亘村一帶的有利地形,力求打一次漂亮的伏擊戰,殲擊敵軍,奪其輜重,切斷二十師團的後方補給線。
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聽說八路軍要在七亘村伏擊裝備精良、不可一世的侵華日軍,非常懷疑。認為國民黨的數萬正規大軍都不能阻擋日軍入侵山西,八路軍又怎麼能與日軍相匹敵呢?劉伯承要用七亘村伏擊戰的勝利,治一治國民黨軍隊的「恐日症」。
10月26日拂曉,天剛蒙蒙亮,駐扎在測魚鎮的日軍輜重部隊,在200餘名步兵的掩護下,沿公路大搖大擺地向平定方向開進。9點鍾左右,日軍先頭部隊進入了三營的火力范圍,三營戰士把這股敵人放了過去,其他敵人看到先頭部隊部隊平安無事,即緊隨其向前運動。當敵輜重部隊進入三營的伏擊圈時,三營抓住戰機,向其發起突然攻擊,以猛烈的機槍、手榴彈火力大量殺傷敵人。頓時,槍炮聲、喊殺聲連成一片,直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暈頭轉向。隨即,八路軍戰士個個像猛虎下山,向敵群沖擊,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使敵人的隊形大亂。敵人前後被三營的火力和沖入敵陣的戰士所截,左右被道路兩側的地形所阻,兵力無法展開,火力不能發揮,掩護部隊也發揮不了作用,被八路軍戰士打得死的死、傷的傷,完全失去了指揮和抵抗能力。後尾掩護的少數兵力見大勢已去,懼怕被殲,丟下物資和其他人員,狼狽地向測魚鎮方向回竄。
這次戰斗,激戰兩個多小時,斃敵300餘人,繳獲騾馬300多匹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勝利。
敵運輸部隊被八路軍殲滅後,日軍運送軍用物資的計劃落空,前方急如星火,後方亦如熱鍋上的螞蟻。日軍依據用兵「不得遵常」的道理,認為八路軍伏擊勝利後,一定會轉移別處,絕不再再在七亘村設伏。所以,一面組織部隊到七亘村收集、搬運屍體,一面調整力量,准備繼續從七亘村一帶通過,向平定方向運送軍用物資。
劉伯承神機妙算,准確判斷敵人運送軍用物資未成,前方彈葯糧草告急,一定會千方百計再次運送。且向平定前方機動沒有道路繞行,七亘村是再次運送物資的必經之路。另外,劉伯承抓住敵人用兵教條的心理,對「不得遵常」的用兵之道,反其道而用之,大膽決定再次在七亘村設伏。為了進一步迷惑日軍,誘騙其上當,劉伯承又使用了疑兵之計。當日軍派重兵來七亘村實施報復時,他讓第三八六旅主力佯裝慌忙敗退,製造八路軍已被驅走的假象。第三八六旅主力在附近山裡繞行一圈,乘夜又秘密返回到七亘村設置伏擊陣地,主攻任務仍由第三營擔負,不過伏擊地點由村東移到了村西。
28日上午,敵人由測魚鎮出動,沿原路向平定方向開進。這次,敵人吸取上次遭伏擊的教訓,以100餘名騎兵開道偵察,300餘名步兵殿後掩護,輜重部隊擺在中間,相信可以萬無一失。敵先頭部隊接近七亘村後,其偵察分隊進行了嚴密搜索。三八六旅三營的戰士沉著鎮靜,嚴密偽裝不動聲色,以致敵人走到跟前都沒有被發現。在敵人確信沒有伏兵,其先頭部隊的騎兵才搖搖晃晃地通過八路軍的伏擊地區。待敵輜重部隊進入伏擊圈後,三營指揮員一聲令下,埋伏在七亘村西側的戰士,對敵發起了猛烈襲擊。隨後,戰士們又沖入敵群,與敵人展開了面對面的搏鬥。激戰到黃昏,又斃敵100餘名,繳獲騾馬數十匹,余敵向平定方向逃竄。
在短短的三天之內,劉伯承指揮八路軍部隊,採用「重疊的設伏」戰術,在七亘村連續兩次伏擊日軍的輜重部隊,斃敵400餘人,繳獲騾馬近400匹及大批軍用物資,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侵華日軍嘗到了八路軍的厲害。
七亘村伏擊戰斗結束後,劉伯承將繳獲的日軍戰馬、軍刀、大衣等戰利品,拿出一部分送給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讓他看看八路軍是怎樣戰勝侵華日軍的。衛立煌親自點驗過目,對劉伯承率領八路軍戰士對日軍作戰取得的輝煌戰績,敬佩不已,稱七亘村伏擊戰是大膽巧妙用兵的奇跡,不得不承認:「還是八路軍的機動靈活的戰術好,接連打了好幾個大勝仗」。
故事2
「狹路相逢勇者勝」
1947年8月劉鄧大軍像一支利箭直插大別山。25日夜,當劉伯承率野戰軍指揮部和第六縱隊到達汝河北岸,准備渡河時,汝河南岸渡口已被敵吳紹周的八十五師佔領了。河上船隻,已被敵人搜砸一空。這時,在後面尾追野戰軍的3個師,距汝河北岸僅五六十里。情況尤分緊急,真有「相逢狹路間,道隘不容車」之勢。
此刻,劉伯承把指揮部前移到六縱司令部。在北岸河口附近一間小屋裡,召集六縱幹部舉行緊急會議。
屋裡的人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直沉默的劉伯承,微微抬起了頭,用他分外沉著、安詳的眼光巡視了每張焦急的面孔,他開了口:「同志們!情況確實嚴重,我們已經聽到追擊我們的敵人的炮聲了!如果讓後面敵人趕到,把我們夾在中間,不僅影響戰略躍進,而且有全軍覆滅的危險!」說到這里,他的聲調變了,堅毅有力地說:「自古『狹路相逢勇者勝!』」他用拳斗撞擊著桌面,更高聲地重復著:「現在要用進攻的手段來對付進攻的敵人,狹路相逢勇者勝!同志們明白嗎?從現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敵人的飛機大炮,我們要從敵人的陣地上打開一條血路沖過去!只要我們堅決勇敢,不怕犧牲,就一定能打過去!」
政委鄧小平點了點頭說:「我同意司令員的意見,我們就是要用頑強的戰斗作風,把敵人壓垮,壓倒,叫他讓路!」
劉伯承和鄧小平的進攻命令,通過電話立刻傳遍了整個部隊。午夜12點,部隊開始行動。劉伯承和鄧小平親自來到河邊,具體指揮強渡。
六縱隊指戰員英勇奮戰,終於在天亮前殺開了一條血路,突過汝河,佔領了南岸陣地。但整個形勢仍很緊張。敵人像輸紅了眼的賭棍,企圖奪回陣地,堵住口子,阻止大部隊渡河。擔任打開道路、副食全軍渡河的前衛團,遭到了敵炮火的猛烈轟擊,炮彈不時地打到團指揮所的院內。
這時,劉伯承、鄧小平突然來到指揮所。前衛團指揮員擔心首長的安全,勸他們躲開敵人的炮火,他們沒有理會,蹲在院子里,攤開地圖,仔細地研究起來,敵人炮火更加密集,劉伯承一邊看著地圖,一邊詳細地詢問前衛團指揮員是如何部署兵力的,甚至連一些技術上的細節也查問到了。
平時,部隊指揮員都非常喜歡劉伯承這樣提問題,可這會兒,因為擔心首長的安全,他們確實有些不耐煩,急得搓手跺腳。劉伯承看出了他們的心思,嚴肅地說:「同志啊,不是我信不過,而是你們的任務太重要了!現在,還不能松勁,敵人的反擊很猛,能否保住陣地,可是關繫到全軍的命運啊!」
劉伯承、鄧小平親臨前衛團指揮作戰,給部隊指揮員極大的鼓舞,各級指揮員身先士卒,經過整整一夜的拚殺,不但在南岸站住了腳,而且還不斷擴大,在敵陣中撕開了一個大口子,使後面的大部隊和直屬機關在尾追之敵趕到之前,全部渡過了汝河。
強渡汝河後,劉伯承又指揮部隊徒步涉過淮河,率大軍進入了大別山區。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像一把尖刀插進了蔣介石國民黨的心臟,把人民解放戰爭的車輪開到了國民黨統治區
故事3
「孩子的慘死是有貢獻的!」
劉伯承元帥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曾經是七個孩子的父親。為人們所熟知的兒子劉蒙、太行、太遲,女兒密群、雁翎、解先等人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很有成就。唯一令人遺憾、也是鮮為人知的是大女兒劉華北在延安保育院時被敵人暗殺,這件事一直深深刺痛著劉帥夫婦的心。
那是1943年9月,劉伯承夫婦從前線回到延安、參加整風運動並准備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由於忙著工作,他一直抽不出時間去保育院看望孩子。直到1945年6月七大閉幕,在返回前線的三天前,他才准備抽出兩天時間陪陪孩子們。這天他特意准備了小禮物,還洗了澡、颳了鬍子,笑著問妻子汪榮華說:「明天,該去看我們的女兒——華北他們了,這回颳了鬍子,他們該不怕我扎小臉了吧?」
夏天的夜晚是那樣靜、又那樣長。在黎明還未到來時,劉伯承突然被隔壁窯洞的電話鈴聲驚醒。他急忙披衣起床,以為是中央有什麼緊急通知。通訊員急急忙忙距進來,緊張地說:「中央保育院打來電話,叫你和汪阿姨快去一趟,華北她……」話沒說完就停住了。
「怎麼,華北她得急病了?」媽媽急於弄清情況。
警衛員說:「電話上叫你們馬上就去,我去備馬。」
劉伯承擋住他說:「等天亮再去吧,免得驚醒大家。」話音剛落,催促他們的電話又來了。
汪榮華說:「可能是急病,別讓老師、阿姨們著急了,咱們就去吧。」
「那就走吧,用不騎馬。」
走進保育院,孩子們還在夢中,只有值夜班的阿姨緊張地巡視著,辦公室里亮著燈光,在場的人都極緊張,焦灼的情緒籠罩著整個保育院。
當伯承夫婦一走進辦公室,所有的人都站了起來。所長拉著他們夫婦的手,聲音顫抖著說:「首長,所里今夜出了大事。我們麻痹大意、失去警惕性,華北她……她被敵人謀害了。」如同晴天霹靂,劉伯承夫婦幾乎昏倒,雖然他們一時還沒弄清是怎麼回事。心裡卻象被戳了一刀,他極力控制著自己說:「安定!……孩子在哪兒?」
所長領著他們帶到隔壁的一個小窯洞里,小床上躺著心愛的女兒華北,汪榮華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失聲痛哭著撲倒在孩子身上:「孩子、好孩子,你睜眼看看爸爸媽媽吧,我們來遲了……」
劉伯承顫抖著又手撫摸孩子的臉,眼淚同樣從他沒有來得及帶假眼球的右眼眶裡流出來,打濕了女兒的白被單。
所長悲傷地向劉伯承夫婦講述了孩子被害的經過:「兇手在半夜竄進院來,迅速暗殺了華北。這是敵人有預謀、有串聯的犯罪行為,我們一定要查清,替孩子報仇。」
劉伯承以非凡的忍耐力剋制著,只見他額頭上冒著豆大的汗珠,全身的內衣都被汗水浸透了。他拉起被單深情地把女兒蓋好,對周圍的人說:「敵人以為殺了我劉伯承的女兒,我就會對他們手軟嗎?這是痴心妄想,華北不僅是我的女兒,也是黨和人民的女兒!孩子的慘死是有貢獻的!它要我們不能忘記階級斗爭,要是敵人不投降,就堅決把他們徹底消滅!正如你們大家分析的一樣,這個慘案肯定是政治性的,但我們決不能中他們的計。」最後他又說:「這件事讓保衛部門的同志去清查處理,不要草木皆兵,隨便懷疑自己的同志,敵人是跑不了的。」
第二天,劉伯承夫婦把女兒安葬在延河之濱、把另一個孩子依然留在保育院里,又整裝起程返回太行前線,投入了新的戰斗。
故事4
劉伯承的辦學公式
南京軍事學院的一些老教員、老學員經常談起這個公式——楊得志+羅哈里斯基+麥克阿瑟-「戈爾洛夫」=X?,其實,這個劉伯承辦學公式里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當然,在描述之前,應該稍加註釋。
楊得志,1928年參加紅軍,歷任班長、排長、連長、團長、旅長、師長、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是著名的戰將,入學時為華北軍區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入學後不久,即赴朝作戰,先後任十九兵團司令員、志願軍副司令員。
羅哈里斯基,即H·A·韋廖夫金—拉哈爾斯基,蘇軍中將。1941年8月至1994年6月,任蘇軍伏龍芝軍事學院院長,在軍事學術上有較深造詣。時為蘇軍總顧問,率20多位蘇軍顧問駐南京軍事學院。
麥克阿瑟,1903年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39歲時任西點軍校校長,典型的「西點式」軍人 。歷任駐菲律賓美軍兵團司令、總司令。1941年任遠東軍總司令,1945年任太平洋美軍總司令,盟國駐日本佔領軍總司令。1950年侵朝戰爭爆發後,任「聯合國總司令」。
「戈爾洛夫」,我國在40年代翻譯的一個蘇聯劇本《前線》中的主人公,是一個盲目自大,保守落後的典型人物。40年代初,延安曾多次上演這個話劇,在觀眾中有較大影響。這個公式的具體內容是這樣的:
楊得志——在這里代表「我」情。因為楊得志是由軍事學院調往朝鮮前線的,是將學院教學與戰爭實際聯系起來的橋梁。以我為主,就是從我軍實際出發,為我軍建設服務。
羅哈里斯基——在這里代表「友」情。吸取蘇軍的成功經驗,為我所用,作為軍事教學的參考。
麥克阿瑟——在這里代表「敵」情。即將朝鮮半島的敵情與軍事學院的課堂教學緊密聯系,運用最新軍事住處輔助教學,有針對性地研究美軍裝備、編制、指揮、作戰等問題。
「戈爾洛夫」——在這里代表保守、落後、機械,也可以說是教條主義的形象化。其意自明,不必贅述。
故事5
「貓論」源自劉伯承
「貓論」,曾和「石頭論」一起,被作為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實踐第一的兩個主要論點。「黑貓、白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以下簡稱「貓論」),作為鄧小平同志的一句名言,不僅在國內已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而且在國外也遐邇聞名,廣為流傳。而鄧小平「貓論」的提出卻是吸收借鑒劉伯承軍事思想的結果。
把「貓論」用來闡釋一種思想觀點的,首先是劉伯承。劉伯承是我軍著名的軍事家,善於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拘泥於教條,戰略戰術機動靈活,以打勝仗為最終目的。因之,這位農民出身的軍事家,每逢大戰在即,經常脫口而出:「不管是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以此來說明一個相互而深刻的道理: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由於這句話生動形象,很適合當時幹部戰士文化水平不高的情況 ,深受一二九師和二野指戰員的喜愛。
鄧小平與劉伯承既是同鄉,又是長期共同戰斗的戰友,加之他一貫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無論是指揮打仗,還是領導建設,都特別強調從實際出發。所以,對於劉伯承常說的這句家鄉話,自然十分理解,非常贊同,將其從軍事領域引入整個社會領域,以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反對極「左」思潮,倡導和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
1962年,我國正處於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在農業問題上,由於在農村人民公社的實際工作中,許多地區違反按勞分配的等價交換原則,犯了刮「共產風」和其他平均主義的錯誤。所以,高速農業生產關系,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成了調整時期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中共中央書記處總書記和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認為:調整農村生產關系,「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採取哪種形式;群眾願意採取哪種形式,就採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為了形象地表達這一正確觀點,鄧小平引用了劉伯承說過的「不管是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句四川話。在當時的情況下,它充分體現了鄧小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和求實精神,反映了他對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內部生產關系的深刻認識。 從此,「貓論」便不脛而走,很快流傳起來。
㈤ 射陽為什麼叫射陽
射陽縣以流經境內的射陽河而得名。射陽河又以源於射陽湖而得名。
射陽縣,是江蘇省鹽城市下轄縣。射陽縣位於江蘇鹽阜平原東部,地理坐標是:北緯33°46′,東經120°15′;東臨黃海、西接建湖、阜寧縣、南鄰亭湖區、大豐區,北部偏東隔蘇北灌溉總渠、偏西隔射陽河與濱海縣相望。
射陽河,在江蘇省中部里下河地區北郊,古名潮河、射陂,亦稱射陽港,以源出寶應縣東北射陽湖得名。由西向東經建湖、阜寧、濱海、射陽等縣注入黃海。河長198公里,寬100~450米。兩岸支河眾多,主要有戛糧河、海陵河、西塘河、串場河、通榆運河、運糧河、串通河、通洋河等。
(5)射陽縣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射陽縣的歷史沿革:
射陽縣境大部分為明代以後逐步成陸。明清時,境內多為煎鹽地,隸屬於兩淮鹽運使淮安分司,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隸泰州分司。
民國五年(1916年)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北洋政府副總統、代總統馮國璋和清末狀元張謇等人,先後在境內創立29個農、鹽墾公司,隸屬國民政府農商部,行政上先隸屬於淮揚道,後隸屬於國民黨江蘇省政府。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屬江蘇省行政督察區第七區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隸屬於江蘇省第六行政區。1942年4月,射陽縣建立後,相繼隸屬於鹽阜區行政公署、鹽阜分區專員公署,蘇皖邊區第五和第十一分區;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新體制後,隸屬於江蘇省鹽城市人民政府。
㈥ 方強的革命抗戰事跡
1925年,袁文彬投入「五卅」運動,領導同濟大學學生罷課和遊行示威。「五卅」運動以後,他離開同濟大學,投奔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進了黃埔軍官學校。
1926年,袁文彬參加北伐戰爭,在北伐軍總政治部工作。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上海國民黨右派瘋狂地屠殺共產黨員、工人領袖和進步人士。袁文彬在共產黨的掩護下,離開上海到武漢工作。不久,汪精衛又公開叛變。袁文彬因精通法文,化名袁持中返回上海,以商務印書館翻譯作掩護,與上海進步文化人士廣泛交往,並翻譯了〈〈戰爭〉〉、〈〈蘇聯婦女和兒童〉〉等著作,介紹蘇聯人民的革命情況,傳播馬列主義。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袁文彬四處奔走呼籲,宣傳抗日。1937年8月13日,日寇進攻凇滬,爆發了全面抗戰。郭沫若同志組織戰地服務團,袁文彬接受郭沫若的委託,擔任戰地服務團第一團團長。1937年9月,袁文彬率領全體團員在凇滬一線,宣傳抗日、募捐和救護傷員。由於中國軍隊正面抵抗激烈,日寇遂從金山登陸,迂迴包圍抗日軍隊。凇滬前線部隊被迫後撤。於是袁文彬帶領全團人員,從崑山經鎮江、南京、安慶輾轉到武漢。他在擔任武漢衛戌司令部宣傳大隊副大隊長時,想方設法對付國民黨反動派引誘、排擠和打擊愛國青年的活動,曾經把服務團中一些共產黨員、愛國青年輸送到延安。
1938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的促進下,國民黨恢復了軍委政治部,周恩來擔任政治部副部長,郭沫若擔任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他們邀請袁文彬參加「三廳」工作。袁在周恩來和郭沫若的指示下,率領戰地宣傳隊到江西、皖南一帶進行宣傳活。1938年冬,袁帶領一批青年,沖破重重障礙到達延安,被安排在中央翻譯局工作。1939年冬,他隨周恩來離延安到重慶。1940年夏,按照黨的指示,他又離開重慶,隨袁國平等同志到新四軍軍部工作。這年冬天,他從江南到蘇北鹽阜地區開辟新區。
由於工作需要,他改名方強,帶著民運工作隊到鹽城二區伍佑東部的斗龍港北岸(今大豐縣境的方強、三龍、豐富鄉一帶),深入群眾,廣泛宣傳抗日民主統一戰線,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發展黨的組織,成立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等抗日群眾組織,開展「減租」、「減息」運動,還建立人民武裝,打日寇,鋤漢奸。1941年7月,日軍瘋狂「掃盪」鹽阜地區,再次佔領鹽城。為了便於領導敵後斗爭,上級決定將老鹽城縣劃為鹽城、鹽東(今大豐縣境的三龍、豐富、方強鄉一帶屬鹽東縣管轄)、建陽三個縣。十月間,成立鹽東行署,方強任行署主任,籌備成立鹽東縣人民政府。就在這時,方強帶領四個同志到大佑公司(現射陽縣黃尖公鎮指南村附近)動員各界人士團結抗日。當天深夜,日偽軍突然襲擊,包圍了大佑公司。民運隊隊員張瓊英和方強同志在突圍中先後不幸被捕。為了掩護方強,張瓊英假稱是他的家眷,自稱是木業商人。偽軍認為他們是有錢的人,就把張瓊英釋放回去籌款贖人。方強被押到南洋岸、鹽城,後又轉到伍佑,雖幾經嚴刑審訊,他始終嚴守黨的秘密,堅貞不屈。
㈦ 射陽縣軍民是怎樣挫敗鯊魚演習的
1963年10月8日,江蘇省射陽縣海通公社的民兵和當地邊防部隊、公安部隊,一槍未發便活捉了一股美蔣武裝特務。
這天清晨,漁民民兵吳蓮明、倪從良,在海灘邊突然發現1隻完全陌生的小艇,艇邊遺留著子彈和雜亂的衣物等。
在同一時間,另一個漁民民兵徐鳳鳴發現附近有10個形跡可疑的人,大家想到很可能是有美蔣武裝特務上了岸。
面對緊急情況,幾個人馬上派吳蓮明去向邊防部隊報告。
吳蓮明拾起艇邊的卡賓槍子彈、望遠鏡等物件,飛速地趕回去報告。
緊接著,邊防部隊也得到了值勤哨兵和在海灘的民兵張宏余、張銀順發現敵情的報告。
原來,哨兵發現遠處有形跡可疑的人接近海岸,張宏余在海灘上發現了從未見過的球鞋腳印,張銀順遇到10個可疑的人向他打聽海邊駐軍和機關的情況,覺得他們問得很奇怪。
出現敵情後,邊防部隊和公安部隊的兩個搜索組馬上出動。
戰士們在搜索中發現,這一批特務已經渡過一條河,逃進荒無人煙的大草灘。
戰士們正要准備渡河,在這個時候,河中正好駛來1條小船,船上65歲的姜老奶奶聽說邊防戰士要過河去追擊美蔣武裝特務,就飛快地把戰士們送到了對岸。
那10個美蔣武裝特務慌慌張張地在沒膝深的大草灘里向前亂竄,戰士們跟蹤追捕。
這些特務無路可逃,最後躲在一段河堤上再也不敢動了。
發現敵人後,戰士們馬上把他們包圍住,嘴裡還喊著繳槍不殺。
邊防戰士陳士茂和張德樓一邊喊話,一邊去追已經掉隊的武裝特務頭子劉直權和報務員戴克傳,兩個特務的樣子十分狼狽。
這兩個特務還沒來得及爬上河堤,戰士們的槍口就已經對准了他們,縱隊司令劉直權回頭一看,頓時臉色發白,丟掉了手裡的槍。
劉直權顫抖地舉起雙手連聲說:不要打!不要打!我投降!
陳士茂厲聲對劉直權說道:你喊話,叫他們都投降!
劉直權只好乖乖地轉過身去,對特務們喊道:弟兄們!放下武器過來吧!
伏在堤上的6個武裝特務面面相覷,非常非常吃驚,終於一個個地從地上爬起來,丟掉卡賓槍和手槍,舉起雙手走下河堤。
8個武裝特務投降了,而先頭探路的2個武裝特務事先已經竄進了密密麻麻、一望無邊的蘆葦灘,試圖逃出這個地方。
2個特務丟棄了隨身所攜帶的重物品,分頭在蘆葦叢里到處亂竄,但是,他們不到半小時就被邊防戰士活捉了。
最後剩下的1個特務叫馬進仁,他註定也是一條觸網的魚,逃不脫人民的巨掌。
為了抓捕他,附近公社的民兵和社員,有的扛著步槍,有的拿著木棍、魚叉、扁擔,從四面八方向大草灘趕來。
連73歲的老人顧正貴和62歲的蘇立修,也自告奮勇地拿著草叉把守要道。
當時,有些婦女和小孩也拿著木棍,跑到堤上監視敵人。抗日戰爭時期的老民兵隊長施從清,提著短槍,捲起褲腳,指揮民兵們下灘搜索。
這個時候,繳槍不殺的喊聲震盪在草灘的上空。
民兵徐錫良在搜索時,忽然發現蘆葦擺動,接著他看到蘆葦叢中有一個腦袋在晃動,他就大喊一聲:不要動!接著就向前撲去。
發現這個特務後,另一個民兵陶漢堯和女民兵郭敏霞也飛快地趕來,就這樣,最後的1個特務也落網了。
經過審訊,這股武裝特務從台灣派出後,是經過南朝鮮的鹿島派到大陸來的。他們這一次登陸竄擾行動的代號是鯊魚演習。
美蔣特務機關原以為這些武裝特務爬上人煙稀少的海灘後不會被覺察,卻沒有想到沿海到處有警惕的人民群眾。
敵人鯊魚演習就這樣破產了。
㈧ 周總理(周恩來)生平的一些小事
1、1958年的月,北京十三陵水庫正在熱火朝天地施工。烈日當空,熱風炙人,腳下的砂礫都被曬得發燙。
奮戰在水庫工地的千軍萬馬中,有一支由中央國家機關和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領導幹部三百多人組成的勞動隊伍。
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到了施工現場,水庫指揮部的負責人剛剛說出「我們熱烈歡迎首長……」
站在隊伍里的周總理立即糾正他說:這里沒有首長,沒有總理、部長、司局長的職務。在這里,大家都是普通勞動者。
2、1966年5月,周總理第三次到大慶視察。5月3日,他到各處視察工作,忙了一整天。
夜幕降臨,在大慶簡朴的會議室,周總理又聽取了有關同志的匯報,對大慶職工隊伍的革命化,對油田建設,作了很多指示。
匯報結束,已經是凌晨一點半了。周總理毫無倦意,又精神抖擻地來到大慶展覽館,觀看了油田模型和技術革新展品。
當回到辦公室,已經是凌晨兩點十分了。大家看到總理勞累了一天,都勸他休息。周總理說:我都快七十歲了,多給我點時間,多為人民幹些工作不好嗎?
這一夜,辦公室的燈光一直亮到三點多。
3、1958年1月,周恩來到杭州視察,隨身帶著自己的鋪蓋:枕巾、棉褥子、床單和舊被子。
舊被子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在梅園新村用的那一床,洗得已經泛白。枕巾也是用了又用,中間已經破損。他就把中間破了的地方剪掉、兩端重新縫上繼續用。
浙江省警衛處副處長王長索同志實在看不下去,就趁他去開會的機會,領了一條新枕巾給換上了。
周恩來開會回來後,發現換了新枕巾,就詢問換枕巾的來龍去脈和原因。王長索覺得那條枕巾已經很舊,而且換一條枕巾也花不了多少錢,就一五一十地向他報告了情況。
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要保持艱苦奮斗的傳統。他還強調,即使以後富裕了,也不能丟了這個光榮傳統。
4、周恩來在外面飯店請客,也是自費,而且不是象徵性地付點錢,是按照標准交。
1973年9月,他陪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杭州。蓬皮杜走後,周恩來特地請隨行人員到樓外樓飯店吃便飯。飯後,省里的同志要付錢報銷,他堅決不同意,飯店只得收了10元錢。
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又增加了兩次,共收了20元錢。到機場後,他還擔心付的錢不夠,又留下10元錢請機場轉交飯店。
這種公私分明、一絲不苟的精神使飯店的同志們十分感動。他們核算這頓飯菜錢,共計19元多,並把飯菜清單、核算報告連同多餘的錢,一起寄給了總理辦公室。
5、周恩來居住的西花廳,出入院子有十幾個台階,每次上下車都需要走很遠的一段路。1952年4月底,秘書何謙想要把這十幾個台階拆除修平,方便周總理直接在院子里上下車。
正當在研究工人出入規定、路線、制度時,遇到周恩來從外面回來。問清楚情況後,周恩來果斷地制止了:不準修。有這台階,我上上也是一個鍛煉嘛。國家經濟還很困難,不能把錢花在我這里。
㈨ 射陽有哪些名人
1.張謇
張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號嗇庵,出生於當時江蘇省海門直隸廳常樂鎮,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毛澤東同志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
2 .顧錫九
顧錫九(1901—1989),字祝儒、祝如,漣水縣南祿鄉人。民國14年(1925)夏畢業於漣水中學,旋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步兵科第3期,後因病第4期畢業,曾任北伐軍少尉見習官、中尉排長、上尉連長。民國18年參加中央團警幹部訓練班受訓,後歷任江蘇省軍警幹部訓練所少校隊長、江蘇省保安第四團中校團副、江蘇省保安團特別黨部執委、監委、陸軍第八十九軍三十三師一九四團代理團長、三十三師九十七旅旅長、八十九軍一一七師三五一旅旅長、一一七師師長、八十九軍參謀長兼江蘇保安處少將處長、八十九軍副軍長、八十軍中將軍長等職。民國31年1月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直屬蘇北區團部籌備處代主任,翌年4月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第一屆候補幹事,夏,改任西安行營新兵訓練處教育長。民國34年任江蘇省第一綏靖區司令,翌年秋改任陸軍第一二三軍軍長。民國38年4月南京被解放後,顧錫九率部從無錫、常熟退至上海。5月上海被解放,顧又退至浙江嵊山、泗礁一帶,旋又逃入台灣。1952年春,任台灣省新化縣「新兵訓練處處長」。1989年12月在台灣病逝。
3.馬玉仁(1875-1940)
國民黨追贈陸軍中將。江蘇鹽城人。早年投身軍旅,歷任團長、旅長、鎮守使、護軍使、軍長、參議等職。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家鄉組織抗日義軍,後被改編為蘇魯戰區第一路抗日游擊軍,任該軍司令,在鹽城、埠寧一線與日軍作戰。1940年1月3日,率部攻下日偽軍佔領的阜寧縣城。但在激戰中不幸身負重傷,壯烈殉國。
4.陳發鴻(1915―1944)
陝西延川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七團營長、副團長等職。曾參加平型關大戰及山西靈丘、河北威縣等戰斗。1940年5月,隨八路軍第二縱隊三四四旅挺進華中。8月,開辟淮海抗日根據地。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三師二十二團副團長。1943年夏任團長。率團勇猛作戰,被譽為「虎將」,所在團亦被譽為「虎團」。1944年10月,鹽(城)阜(寧)地區軍民向合德(今射陽)日偽軍發起進攻,率團擔任主攻任務。19日深夜,率團先後奪取南圩門敵碉堡,攻佔偽警察局和四丈河邊敵炮樓。繼而率部攻克陳家炮樓,俘敵65人,斃傷敵30餘人。21日,率部對合德日軍發起總攻,於戰斗中犧牲。時年29歲。
還有很多,希望能幫助你!
㈩ 周恩來的事跡
周恩來的故事大全篇一
一位西方記者問周總理:「請問總理先生,現在的中國有沒有妓?」不少人納悶:怎麼提這種問題?大家都關注周總理怎樣回答。周總理肯定地說:「有!」 全場嘩然,議論紛紛。周總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補充說了一句:「中國的妓在我國台灣省。」頓時掌聲雷動。
中國大陸解放以後封閉了內地所有的妓院,原來的妓經過改造都已經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位記者想:問「中國有沒有妓」這個問題,你周恩來一定會說「沒有」。一旦你真的這樣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會緊接著說「台灣有妓」,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說「台灣不是中國的領土」。周總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倆,這樣回答既識破了分裂中國領土的險惡用心。
周恩來的故事大全篇二
外國記者問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麼卻要叫『馬路』呢?」周總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
這位記者的用意是把中國人比作牛馬,和牲口走一樣的路。如果你真的從「馬路」這種叫法的來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確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周總理把「馬路」的「馬」解釋成馬克思主義,恐怕是這位記者始料不及的。
周恩來的故事大全篇三
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 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周恩來的故事大全篇四
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時,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後,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周恩來的故事大全篇五
一個西方記者說:「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周恩來委婉地說:「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當他看到眾人不解的樣子,又解釋說:「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面額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種主輔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
(10)射陽縣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主要貢獻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周恩來同志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創建革命統一戰線、創建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建立了不朽功勛。
2、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領導了國民革命軍軍政工作、廣東地方政權工作、震驚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裝起義,成為我們黨最早認識武裝斗爭重要性和最早從事軍事工作的領導人之一。
3、周恩來在「文革」時期對黨和國家的巨大貢獻「文化大革命」時期是周恩來生命的最後十年,他所遇到的艱難困苦,超過了過去任何時期。他既要竭力進行黨和國家的正常工作,又要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也要以堅強的革命毅力忍受惡性癌症的痛苦,最後為共產主義事業鞠躬盡瘁。周恩來的最後十年,是他一生中最光輝的十年!
4、敬愛的周總理保護大慶油田的舉動震懾了「四人幫」一夥圍剿破壞大慶的囂張氣焰,給處在困境中的大慶廣大幹部、職工以巨大鼓舞和支持。人們奔走相告傳送總理的指示,從中獲得了力量。不少基層幹部白天挨批鬥,晚上回去抓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