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太平洋戰爭和抗日戰爭
日本入侵了中國,只要中國不投降,那麼太平洋戰爭就一定爆發。無論蘇聯是否出兵,日本的結局就已經確定了。
話說日中戰爭進入到1941年,日中兩國都已筋疲力盡。中國已經被打得遍體鱗傷,氣息奄奄。但日本也好不到哪裡。
日本國內資源以及所有殖民地(包括朝鮮、台灣、滿洲和中國東南部日軍據點)的資源全部投入戰爭中,國內及各殖民地的物資極度短缺,生活極端艱難工人起義、殖民地暴動此起彼伏。日本做子彈、做槍炮的鋼材極度短缺,甚至強迫汪精衛把南京武漢等城市的下水道鑄鐵井蓋都偷來上交日本本部。其他戰略資源如石油、橡膠、煤炭、銅、鋁等更是短缺。
反觀中國,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用土製槍炮、長矛大刀照樣殺敵。八路軍的口號:「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國民黨則通過大西南連通印度、緬甸越南,不斷獲得各種戰爭資源。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要戰勝中國,必須入侵印度緬甸越南,切斷中國的資源供應,並且取得東南亞地區的鐵礦、橡膠、煤礦等戰略資源。但是印度緬甸是英國殖民地、越南是法國殖民地、菲律賓(盛產橡膠)有美國駐軍。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東南亞;欲征服東南亞,必先驅逐英法;欲驅逐英法,必先驅逐美國。這樣的話,太平洋戰爭就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另外,美國是不允許在亞洲地區日本或中國一家獨大的。
至於蘇聯在戰爭末期出兵滿洲,是趁火打劫。戰局已經基本明朗,蘇聯跑過來分一杯羹。
話說回來,樓主或許想問,如果世界上其他各國都不介入,日中之戰,誰會贏?
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但是可以想像一下。最有可能的結果是,日中兩國經過多年拉鋸,日本吃不掉中國,中國也趕不走日本。最終日本占據滿蒙,中國奪回長城以南。即兩國將以長城為界。
『貳』 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規模哪個大
太平洋戰爭是日本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之一,是民主力量與法西斯勢力在全球最廣闊海域的大沖撞,太平洋戰爭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先導,以日本投降結束,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幾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應該算是太平洋戰爭,因為很多東南亞國家都被卷了進來,而且太平洋(美日)上上演了一次次奪島戰.海戰和空戰。這都是抗日戰爭沒有的。
『叄』 美日太平洋戰爭裝備實力對比
美日太平洋戰爭裝備實力美軍遠強於日軍。
(3)抗日戰爭太平洋戰爭對比擴展閱讀:
美日太平洋戰爭影響:
太平洋戰爭後,美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一員。1942年6月,中美兩國政府簽訂了《中美租借法案》,美國向國民政府提供總額達8.4億美元的租借物資。此外美國還向國民政府提供總計7.47億美元的政府貸款。
通過這些貸款,美國將大批軍用物資輸入中國,中國大量的戰略性礦產品和農產品則通過易貨償債的貿易方式出口到美國。國統區的主要出口商品均被指定用於易貨償債。1942-1945年,51.3%的礦產品運往了美國,其餘的48.7%被運往蘇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平洋戰爭
『肆』 太平洋戰爭雙方兵力對比是怎樣的
太平洋戰爭雙方兵力對比
太平洋戰爭雙方兵力如何?太平洋戰爭是發生在二戰期間的一場重要的戰役,以日本偷襲美軍珍珠港為起點,以日本獻上無條件投降書為終點。這場戰役總共持續了三年零八個月,雙方共計上陣兵力六千萬人,並且由十五億人受到戰爭的牽連
1942年8月,美海軍陸戰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
太平洋戰爭的戰場范圍很大,包括了太平洋、東亞、印度洋等地區,這場戰斗開始於1941年12月7日,起因是軸心國日本隊美軍的珍珠港進行了偷襲,最終使得共計三十七個國家參加了這場戰役,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投降,才終結了這場戰役。
太平洋戰爭時期,同盟國與軸心國之間總共出動了將近六千多萬的戰力,戰爭涉及人口多達十五億,因為其破壞之大,所以這場戰役有著難以進行詳細統計的具體損失與傷亡。在這將近三年零八個月的時間里,同盟國與軸心國之間進行了血與火的交換,最終在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情況下終結。當時在日本控制下的偽滿洲政府也是日軍實力的一部分,因此中國的汪精衛政權是站在日本軸心國立場上的,但是除此之外的中國勢力,包括國民黨和共產黨等黨派,多數是站在同盟國立場上的。因此盡管太平洋戰爭發生在太平洋周圍,中國土地上也不可避免地開展了小型的「太平洋戰爭」。
在這場戰斗中,美國首次使用了原子彈,對日本國土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這也是日軍之後無條件投降的原因之一。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對日後太平洋周邊國家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伍』 太平洋戰爭前美日兩國國力對比,日本瘋了嗎為
不是日本瘋了,是日本被逼瘋了!
1940年,美國開始對日本軍事禁運,並強硬表示,日本要想獲得美國的戰略物資,必須完全退出中國,放棄在中國的一切佔領,恢復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的水平。這是日本不能接受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美國不給日本戰略物資,日本急需的鐵礦石、石油、橡膠、錫等只有兩個來源,一個是蘇聯,一個是南洋(現在叫東南亞),因為日本在和蘇聯較量後無法撼到蘇聯遠東,只能選擇南下南洋。
但是這個時候,美國控制了日本南下南洋的咽喉菲律賓,日軍不把美國搬掉,就無法下南洋,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偷襲珍珠港,並於當日和次日(1941年12月9日)摧毀了美軍在菲律賓陸地上的一半重型轟炸機和1/3以上的戰斗機,為登陸作戰創造了條件,但美國亞洲艦隊的基本兵力駐菲律賓南部基地得以倖免。同日,日軍一部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日軍奪取了制空權後,乘呂宋地區幾乎沒有艦隊之機,派先遣部隊第48師田中支隊和菅野支隊(共約4000人)自12月10日起開始分別在呂宋島北部的阿帕里和維甘登陸並佔領機場。1941年12月12日,日軍第16師木村支隊(約2500人)在呂宋島南部的黎牙實比登陸,佔領機場並進一步擴大戰果。自11日起,第5飛行集團逐漸轉移到呂宋島已佔機場,掩護地面部隊登陸和發展進攻。17日,美軍僅剩的17架B-17轟炸機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權。1941年12月22日,日軍第48師主力在呂宋島西岸林加延灣登陸。24日,第16師在呂宋島東南部拉蒙灣登陸。至此,登陸日軍形成南北夾擊馬尼拉、圍殲美菲軍主力的有利態勢。26日,呂宋島守軍奉命撤往巴丹半島預設陣地和科雷希多島,准備長期抵抗。日軍從南北兩面進逼馬尼拉,但未能切斷美菲軍撤向巴丹半島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軍佔領馬尼拉,並以一部兵力佔領甲米地和八打雁。戰役的主要目的業已達到。日軍還在棉蘭老島和霍洛島上陸。呂宋島上的美菲軍隊(79500人)撤向巴丹半島。
日軍認為菲律賓作戰大局已定,將海軍主力和第48師調往荷屬東印度,將第5飛行集團主力調往緬甸,而僅以第14集團軍的剩餘兵力清剿呂宋島。1942年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遭頑強抗擊。美菲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交戰中,木村支隊被圍,前來救援的日軍被殲1個營。1月底,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禦,戰局一度陷入膠著狀態。1942年3月中旬,麥克阿瑟轉赴澳大利亞,留守美菲軍由溫賴特少將指揮。日軍得到第4師增援後實力增強,並以航空兵和炮兵轟擊美菲軍陣地。1942年4月3日,日軍以第4師、第65旅為主力對巴丹半島再次發起進攻。雙方在叢林中展開殊死戰斗。美菲軍既無援兵又缺補給,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於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軍戰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於飢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丹死亡行軍」。
日本搞定了菲律賓,然後就南下南洋,佔領了幾乎整個東南亞地區。從而獲得必須的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如果美國對日本早一點禁運,日本也許無法發動對中國的全面戰爭,七七事變也許就不會爆發。在日本侵華的問題上,美國是名符其實的幫凶!
『陸』 中國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以及蘇德戰爭相比,哪一個更加殘酷
最殘酷的顯然是蘇德戰爭,其次是抗日戰爭,太平洋戰爭相對好些
蘇德戰爭傷亡
德軍版:1180萬(權死亡及失蹤380萬,被俘160萬,傷病約700萬)
蘇聯紅軍:2960萬(死亡及失蹤915萬、被俘446萬、傷病1832萬)
另有約1740萬蘇聯平民及220萬德國平民死於戰爭
抗日戰爭傷亡
中國傷亡3500萬以上
日軍傷亡130餘萬
太平洋戰爭
同盟國698,859人陣亡
日本957,186人陣亡
哪個更慘烈一目瞭然吧
『柒』 中國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以及蘇德戰爭相比,哪一個更
這三個戰場都是世界戰爭的組成部分,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各有作用,中國戰場是東方戰場的主戰場,與日本軍隊進行著殊死搏鬥,對世界正義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捌』 抗日戰爭中日兵力對比
抗日戰爭中日兵力對比:日本遙遙領先中國整整一代。
1、一國的軍事實力強弱,歸根到底由綜合國力,尤其是工業生產能力來決定。
抗戰爆發前中日雙方的一系列數據對比:日本年工業總產值60億美元,中國13.6億美元;日本年產鋼鐵580萬噸,中國4萬噸;日本年產煤5070萬噸,中國2800萬噸;日本年產石油169萬噸,中國1.31萬噸。
日本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戰艦52422噸,而這些現代化武器裝備,中國均無自產能力。也就是說,當日本已緊跟世界潮流大踏步邁入機械化軍事時代之際,中國居然不能生產任何一種拿得出手的主戰兵器。
2、以雙方海軍軍力對比為例:
「七七事變」前夕,中國海軍兵員共約兩萬五千人,共有66艘艦艇,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五類,總噸位57608噸。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軍兵員十二萬七千人,共有艦艇285艘,總噸位超過115萬噸。其中作戰軍艦約77萬噸。
包括航母4艘(近7萬噸,總噸位,下同),水上機母艦2艘(約3萬噸),戰列艦9艘(約27萬噸),重型巡洋艦12艘(近10萬噸),輕型巡洋艦21艘(近11萬噸),驅逐艦102艘(超過12萬噸),潛艇59艘(超過7萬噸)。
還有練習艦、潛水母艦、布雷艦(艇)、海防艦、炮艦、水雷艦、掃雷艦數十艘,總噸位約13萬噸,以及修理艦、運輸艦、練習特務艦、測量艦、佈雷艇、獵潛艇等配套艦艇。
此外,又有戰列艦2艘、航母2艘、輕型巡洋艦4艘、驅逐艦12艘、水上機母艦3艘、水雷艦4艘正在建造。其中2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大和」「武藏」,每一艘的排水量都在7萬噸以上。換言之,日本一艘大型戰列艦的排水量,就超過了當時的整個中國海軍。
在兵員的訓練上,中日同樣存在著重大差距。
抗戰前,中國士兵大部分是文盲,截至1936年底,中國訓練完畢之高中及同等學校的合格預備兵,僅17490人。專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候補軍官僅880人。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抗戰時當過國軍排長,他發現基層軍官連花名冊都點不了,平日多不研究戰術,打仗全憑血氣之勇。進攻時以密集隊形蜂擁蟻附,失利時又鳥奔獸散。
以單兵射擊訓練論,當時一發子彈的價值在中國相當於七斤半大米,或35個雞蛋。所以平時訓練多數是打空槍,就算物質條件最好的中央軍,也不過每兵配發15發子彈作實彈射擊,開戰後每兵配發20發子彈上戰場。
而日軍《步兵操典》規定,新兵入伍後,每月用於實彈射擊的子彈,步槍不得低於150發,機槍不得低於300發。結果日軍每個中隊都有三分之一的步槍兵可以達到優秀射手的水平。
至於雙方步兵重火器威力的落差,就更不用說了。「七七事變」前,中國75mm以上口徑的火炮僅800多門,重炮只有可憐的48門,雖全部從德國進口,但總數連日軍同類火炮的零頭都不到。
『玖』 美日太平洋戰爭的時候,美軍和日軍的傷亡各是多少
從珍珠港海戰到日本投降,在太平洋戰場,日本總共死亡150萬多,其中陸軍專110萬,海軍40萬,這不包括受傷和失屬蹤的數據。美國傷亡(受傷和死亡)43萬,其中死亡12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