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日戰爭中日軍為什麼沒有佔領陝西
這一時期日軍之所以沒有西取潼關,攻佔西安,除了西安處於中國西北內陸,地理位置相對偏遠,也不是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地帶外,國共兩黨都十分重視陝西黃河防務工作,也使日軍無機可乘。同時,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攻佔西安,還沒有進入日本決策者的議事日程和日軍作戰的計劃之中,這就使西安處於相對安全的環境中。
在中國派遣軍內部,對華北方面軍的「西安作戰方案」也持有異議。他們認為目前國共斗爭正在激化,最好不要觸動與延安對峙的胡宗南第八戰區部隊。攻佔西安和重慶,只能對共產黨和八路軍有利。派遣軍總部也認為,與其進行西安作戰,不如進攻長沙和常德,奪取谷倉地帶更為重要。
華北方面軍參謀長安達除具體研究進攻西安的軍事方案外,還親自乘飛機飛往秦嶺和巴山上空進行偵察,以解決渡河和突破山嶽地帶作戰問題,妄圖使長途奔襲一舉成功。
但就在這時,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局勢出現逆轉。6月,美軍在中太平洋的中途島與日軍展開激戰,日本損失慘重,喪失了戰略主動權。8月,美軍又奇襲西南太平洋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日本又與美軍展開了命運攸關的瓜島持久戰。瓜島戰役一直牽動著日本大本營和政府的神經,成為日本大本營和政府的最大苦惱。由於太平洋戰爭的壓力,大本營指示延緩撥交「五號作戰」所用的軍需品。日本最精銳的第二師團在瓜島爭奪戰中全軍覆沒。這時,在北非的阿拉曼和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也處於不利地位,這一切迫使日本大本營作出了中止五號作戰准備工作的決定。
日本叫囂一時的西安重慶作戰計劃,終於停止了,西安及陝西地區也避免了日軍炮火的摧殘,中國戰區依然處在持久對抗的局面之中。
❷ 抗日戰爭中日本鬼子進過陝西嗎
進過
1937年10月,日軍侵佔晉西北大部分地區後,隔河炮擊西岸,企圖渡河西版犯,進攻陝甘寧權邊區,形勢非常危急。
國民黨軍委任鄧寶珊為第二十一軍團軍團長,坐鎮榆林,下轄新一軍(當時也被稱為甘軍,主要由甘肅各縣團練組成,新一軍從蘭州步行到榆林前線)和駐榆林的高雙城部八十六師,駐榆林的國民黨部隊分駐榆、神、府、橫等地。
抗戰期間,榆林人民經受了激烈的戰火考驗,付出了房屋被毀及人員傷亡的沉重代價,但最終粉碎了日軍進犯大西北的野心,鞏固了河防,保衛了陝甘寧邊區。
(2)抗日戰爭時陝西戰爭擴展閱讀:
神府河防戰斗
1938年3月12日,日軍2000餘人,附炮20餘門,攜帶渡河器材侵佔山西興縣。13日,抵神府河防對岸的日軍以大炮、機槍向河防陣地轟擊。同時,以10餘架飛機在河防陣地上空偵察,轟炸了3個多小時後強渡黃河。
河防守備部隊警備第六團沉著應戰,待敵密集部隊渡河之際,集中火力予以猛擊,並分兵一部乘日軍混亂時迂渡河東,襲擊敵側背。在兩面夾擊下,日軍向興縣潰退。此戰擊斃日軍40餘人,傷100多人,繳獲步槍10支及軍用品若干。
網路-榆林抗戰
❸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為何不打陝西
有不少人認為當時抗日戰爭日軍沒攻佔陝西,是因為陝西的價值很弱小(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陝西自從唐朝開始地位就一直下降,到近代已經成為了不太富裕的非產糧大省),畢竟日軍向來只佔中心城市,比如省會,或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因為占這些城市才更具有價值,符合日本“以戰養戰”的政策。
但即便是整個延安城被炸成了瓦礫堆,只剩下殘牆,這些依舊沒有對延安的人民的生活造成沉重打擊,因為在共產黨人的帶領下,人們很快就適應了空襲,並且搬進到窯洞裡面居住,藉助著山地優勢,損失並不大。
《新中華報》曾報道:“敵機七架十二日第三次來襲延安,……投彈四十餘枚逸去。炸毀民房一百餘間,死豬二隻雞三隻而已。十四日上午九時四十五分敵機七架又來延轟炸,投彈四五十枚,損傷甚微。”
甚至連全面覆蓋的空襲,尚且不能傷及陝西皮毛,又何來打進陝西這一說呢?
而且陝西在當時是被我們當做是大後方來對待的,畢竟不但總部在這里,甚至還要供給大部分軍隊的軍糧,是產糧重地——據統計,抗戰期間陝西向我軍繳納的賦糧每年為460萬石之多。
如此重要地區,怎能讓日軍覬覦,必當牽一發而動全身。假若日軍真的對陝西發起大規模的戰爭,誓死要打進陝西,必將有迎接全國敵後根據地抗戰勢力的反撲准備,當然了國軍作為友軍也會幫忙打掩護,圍魏救趙的戰術在深入我國內地的日軍身上肯定是能夠奏效的。
❹ 抗日戰爭時日軍為何打不進陝西呢
打仗總得有個目標吧,不然打仗為了啥。所以麻花把這個放在了第一位,稍微對抗戰史有點研究的人就會發現,日軍當時的主要進攻目標除了攻下南京外就是一個勁的往南邊打而不是往西面擴張。
這樣的黃河說渡就渡?
閻錫山
這個傢伙雖然不靠譜,但對於自己的地盤(山西)那絕對是寸土不讓的,畢竟地盤等於利益,利益至上的閻錫山可不會把山西拱手讓給日軍,日軍想要進攻陝西要麼先把閻錫山解決了,要麼從內蒙繞道。
消滅閻錫山,日軍自己也要脫層皮,還是那句話,吃力不討好。
從內蒙繞道,這樣好的機會相信閻錫山也絕對不會放過,就算不為別的,日軍先進的武器裝備就足以讓他動心,讓繞道的日軍腹背受敵。
❺ 了解抗日戰爭時日軍為何打不進陝西嗎
打仗總得有個目標吧,不然打仗為了啥。所以麻花把這個放在了第一位,稍微對抗戰史有點研究的人就會發現,日軍當時的主要進攻目標除了攻下南京外就是一個勁的往南邊打而不是往西面擴張。
這樣的黃河說渡就渡?
❻ 抗日戰爭時日軍為何打不進陝西
很多人認為,日本之所以遲遲拿下西安,主要是因為潼關的自然危險性難以克服。
1932年,松湖戰役後,南京失守,日軍沿金浦線南北移動,1938年5月攻佔徐州。此後,日軍沿隴海線西進,佔領開封,進攻鄭州。此時,日本佔領了山西省大部分地區,離陝西只有一條河,所以贏得西安是日本的頭號目標。
它是黃土高原上一種獨特的地貌。它是由水流沖刷形成的平台狀高地。該地形頂部非常平坦,面積非常大,但周圍地區經常因河流侵蝕而形成陡峭的懸崖。
潼關北側緊鄰黃河,河水直接流向台地。在東邊有一條叫遠望溝的深溝,那裡有流水。西側還有一條很深的溝,叫做“禁地溝”。溝內還有流水,被稱為“禁溝水”。東西兩側的深溝被流水沖刷,懸崖陡峭異常。台地南側與秦嶺相連。
因此,如果你想通過這里,你必須爬到高原的頂端。然而,要想登上高原之巔,就必須走黃香板。這條路大約有15里長,兩邊都是一個陡峭的懸崖。它真正實現了“一人負責”的目標,沒有人能打開它。
因此,潼關非常危險,很難通過。
當然,日寇知道潼關易守難攻。當然,如果我們不能進攻潼關,我們就無法接近西安。
日本之所以害怕潼關的自然危險,也有一些原因。
1.陝西軍隊和人民決心抗日。
2.1939年1月,蔣先生將陝西變為第十戰區,胡宗南任副總司令,駐扎西安。此外,蔣先生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地區繼續以正泰、桐柏兩條主線為重點,廣泛開展游擊戰爭。要配合中條山地區和黃河右岸的護河部隊,防止敵人過河。第十戰區應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區合作,鞏固河防裝備,控制河防
❼ 抗戰時候陝西省有沒有淪陷的
抗戰來時候陝西省沒有淪陷。自
陝西省全省共轄92個縣。全省面積187691平方公里。抗戰期間,陝西省所轄的部分縣城以及鄉鎮多次遭到日軍的侵犯和轟炸。日軍認為陝西是抗日的中堅力量-中國共產黨的根據地,而西安是張、楊逼蔣促成全國抗戰的基地,日軍認為如果打下陝西是對中國抗戰精神的致命一擊。
但是當日軍推進到陝西東界的黃河東岸時被黃河的天險嚇住了,從1938年到1939年底,日軍從府谷渡口到潼關渡口,發動了大小20多次的渡河戰斗,都遭到紅軍的還擊。日軍始終沒有渡河成功過,所以陝西在抗日戰爭時期沒有淪陷過。
在半個世紀的對日戰爭中,中國只有8個省份沒有落入日寇之手。這8個省份分別是: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和西藏自治區。
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❽ 抗日戰爭時期在陝西有什麼大的戰役
抗日時期,陝西基本沒有大的戰役,小鬼子進不了陝西。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認為陝西是抗日中堅——中共中央所在地,而西安是張、楊逼蔣促成全國抗戰的基地,打下陝西是對中國抗戰精神的致命一擊。
趾高氣揚的日軍迅速推進到陝西東界的黃河東岸,但一看黃河,為之失色:世界上竟有這樣雄偉的河流,太可怕了,他們不得不停止了前進的步伐。日本不過是一個狹長的島國,最長的河流不過300公里。日軍在黃河天險面前無能為力。
從1938年到1939年底,日軍從府谷渡口到潼關渡口,發動了大小20多次的渡河戰斗,都遭到迎頭痛擊。直到1939年後八路軍在華北建立了根據地,日寇再無力西顧了。陝西能夠不被日軍佔領,黃河的作用不可輕視。
黃河從府谷向南到韓城禹門口,是奔騰在陝西、山西間的峽谷中,一瀉千里,從天而降,吼聲震動,力沖萬鈞。壺口之險飛鳥罕至。
黃河在禹門口,猛出峽谷,一展數十里之寬,如海如潮,泥潭、沼澤四布,流向深淺莫測,從古至今為軍渡之大忌。1939年被我軍俘虜的曾嘗試渡河的一名司號兵山田說:「船到河心,每一個浪就是一座大山,船過了一個浪頭,我們都嚇得一臉煞白,全身發軟……」
1938年後,隨著華北敵後戰場的戰火日趨激烈,日軍再也無足夠兵力進犯陝西。
❾ 抗日戰爭時是誰在陝西駐守
國民政府西安行營,先後設立:辦公廳,第一廳,第二廳,總務處,政訓處。委員長 蔣中正,主任 顧祝同,副主任 何柱國,賀耀祖
1937年9月,蔣鼎文西安行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