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大的戰爭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幾次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爭大概有:
1、長平之戰:戰國時期,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前260年,最後秦國獲勝。此戰秦將白起坑殺趙國降卒45萬,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2、巨鹿之戰:發生在秦朝末年的巨鹿,起義軍中的楚國項羽【五萬士兵】同秦國的王離、章邯【共四十萬】發生的戰爭。此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少勝多,最後擊敗王離,章邯投降。戰後項羽坑殺秦軍降卒20餘萬。
3、彭城之戰:發生在楚漢相爭時期的彭城,項羽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最後劉邦僅帶10餘名騎兵突圍而逃。其父、其妻被楚軍俘獲。
4、昆陽之戰:發生在新朝末年的昆陽,當時王莽篡漢。雙方兵力是:新軍43萬,劉秀指揮的綠林軍17000。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5、官渡之戰: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雙方兵力約為袁紹軍約110000人,曹操軍約20000人。
6、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的赤壁、烏林,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兵力上孫劉聯軍5萬,曹軍20餘萬(稱80萬),從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7、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之後的戰爭就沒有前面那些出名了,比如秦滅楚之戰等,隋滅南陳之戰,三征高麗,唐滅東突厥之戰,岳飛北伐,戚繼光抗倭,山海關大戰等,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有這些戰爭,但知名度都沒上面的那麼高。
❷ 中國近代有哪四次大規模的列強侵華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
結果
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8月29日,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滿足了英國大多數的要求。香港島因此被割讓給英國,上海、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五大口岸被迫開放給英國人貿易和居住。
列強不欲英國坐大,紛紛與中國簽訂更多不平等條約。1844年7月3日,中美簽訂《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10月24日,法國與中國簽訂《黃埔條約》,享有領事裁判權和傳教權等。1843年10月8日,中英簽署了《虎門條約》,重新規定了英國所享有的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
影響
鴉片戰爭是中國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第1次戰爭。英軍以較少的兵力、較小的代價戰勝了中國。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觀上敵人兵器佔有優勢,戰略戰術運用得當,能集中大部兵力轉沿海城市,佔領經濟命脈之地,戰斗中常以正面攻擊與側翼包抄相結合之外,在主觀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到了19世紀30年代,更加沒落腐朽,不僅經濟停滯,十分落後,削弱了戰爭賴以取勝的經濟基礎,而且整個統治集團內部,彌漫著享樂苟安,貪污腐化氣息。隨著鴉片的輸入,統治集團中的大部分人越來越依賴這種毒品來消磨荒淫無度的寄生生活。他們既接受內外煙販的收買,又依賴這種毒品的走私,從中取得利益。有些走私船,公然插著兩廣總督或粵海關監督的旗號,威風十足地從伶仃洋駛進廣州。清廷的貴族大臣,則從廣東和沿海官吏那裡,獲得豐厚的賄賂。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為這種「通商」關系裡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在禁煙與反禁煙、戰與和的問題上,他們始終搖擺不定,在整個戰爭中,始終沒有堅定的方針。從皇帝到將軍、督、撫,戰守無策,沒有切合實際的作戰方法。當戰爭受挫時,他們立刻求和;和議不成,又空喊作戰。當議和投降比打仗有利於維系搖搖欲墜的反動統治時,他們就屈辱投降。
政治上的反動和腐朽,帶來了軍事上的無能和腐敗遼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長期疏於戰備,有邊無防。以八旗、綠營為主力的清軍,長時期養尊處優,懶於訓練,軍心渙散,紀律鬆弛;將帥素質低下,軍事思想保守落後,不會組織、指揮打仗。鴉片戰爭爆發後,許多將領不諳敵情,株守建築落後的營壘要塞,一線防禦,不顧縱深側後;許多地區的守軍,遠遠看見敵軍即開炮轟擊,未等敵軍靠近,便一鬨而散,逃之夭夭,甚至舉起白旗投降。寧波、餘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竟不戰自棄。而以林則徐、鄧廷楨為首的抵抗派在反抗英國侵略者的斗爭中雖有決心,有成果,但他們最終受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徒有救國之志,而無尺寸之權」(詩人陸嵩語)。任用投降主義分子耆英、伊裡布等去抵抗侵略者,無疑是緣木求魚。
脫離人民、反對人民甚至鎮壓人民起來反抗侵略者 在民族自衛戰爭中,清朝反動政府不廣泛動員、組織民眾,單靠有限的軍力在漫長的海岸線上到處分兵把口,本來是敵寡我眾的形勢,但在實際戰場上卻成了敵眾我寡的形勢。甚至當中國人民自發地起來抗擊侵略者時,他們卻怕得要死,荒唐地指責他們「潛相煽惑」、「為害甚大」,橫加反對、破壞、鎮壓,直至墮落到去勾結外國侵略者,鎮壓愛國人民的抗侵斗爭。這樣的反動、腐朽的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戰爭勝利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
結果
侵略軍一路燒殺搶掠,在清廷長期經營的圓明園大肆搶掠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並將園內建築付之一炬。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①開天津為商埠;②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③割讓九龍司給英國;④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⑤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
俄國自以「調停」有功,逼迫奕欣於11月14日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里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並為進一步掠奪中國西部領土製造條約根據。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影響
中國 再次損失了大量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趨激化。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並日益擴展,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戰爭
結果
隨著戰爭的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了乞降活動。2月11日,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中國認明朝鮮為獨立國家、撤出朝鮮半島,並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日本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中三千萬兩為清朝換回遼東半島的費用),
該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同時它也成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影響
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認明朝鮮為獨立國家、撤出朝鮮半島,並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日本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中三千萬兩為清朝換回遼東半島的費用),經濟迅速發展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同時日本崛起改變了遠東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導致數年後的英日聯盟和日俄開戰。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北洋水師的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大清帝國的國際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為列強鯨吞蠶食的對象。清朝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准備積極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即戊戌變法)。
八國聯軍侵華
結果
1900年12月,列強各國(除了出兵的八國外,又加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三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後又訂立詳細條款,於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簽字。《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懲辦「得罪」列強的官員;派親王、大臣到德國、日本賠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國人建立和參加抵抗侵略軍的各種組織;賠款4億5000萬兩白銀,分39年付清,本息9億8000萬兩白銀;在北京東交民巷一帶設使館區,各國可在使館區駐兵,中國人不準在區內居住;平毀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兵。《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
影響
1. 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
2.「使館界」是「國中之國」,成為列強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
3.清朝腹地置於列強武裝控制之下
4.列強通過外交途徑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
5.迫使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6.《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半封社會的境地
❸ 近代中國戰爭有哪些
大概概括下有: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運動
捻軍起義戰爭
天地會起義戰爭
雲南回民起義
陝甘回民起義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收復新疆
中法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
抗擊英軍入侵西藏
辛亥革命戰爭
討袁戰爭
白朗起義戰爭
護國戰爭
護法戰爭
收復外蒙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抗美援朝戰爭
對越自衛還擊作戰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中蘇邊境沖突
3.14南沙海戰
金門炮戰
有本書叫<<中國近代戰爭史>>,可以去看看
其中影響中國走向的戰爭有:
第一次鴉片戰爭 _____國門被武力打開,開啟了中國近代100年的戰爭史、屈辱史
天平天國運動 _______ 嚴重的削弱了清王朝,
收復外蒙、新疆、西藏的領土保衛戰——保全了中國的基本領土完整
中日甲午戰爭______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也改變了日本的命運,也改變了後來世界的格局。
辛亥革命_____推翻了清王朝,開啟了30年的內亂史(從1911年-1937.7.7)
抗日戰爭——悲壯的民族獨立戰爭,偉大的衛國戰爭
國共內戰—- 統一了全中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五個大一統(秦、漢、唐、明),也改變了20世紀後半程的世界格局
抗美援朝____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對外戰爭,為中華民族打出了在世界上的生存空間,徹底扭轉了自甲午戰爭被岔開的歷史,改變了以後世界的歷史走向。
出現在這個時期的英雄很多,多的數不過不過來,典型的有 左宗棠(收復新疆)、徐樹錚(收復外蒙古)、趙爾豐(收復西藏)、張自忠、孫立人、李宗仁、杜聿明、戴安瀾、彭德懷、左權、林彪等等,正如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❹ 中國發生過哪些大規模戰役
長勺之戰:
亦稱齊魯長勺之戰。公元前年,齊軍攻魯,兩軍遇於長勺(今山東曲阜縣北)。當時齊強魯弱,魯庄公用曹劌的計謀,採取「敵疲我打」的方針——魯軍先不與齊軍交戰,等到齊軍三次擊鼓進軍、士氣低落後,才發動反攻,打敗齊軍,取得勝利。
泓水之戰:
也稱楚宋泓水之戰。春秋無義戰之一。公元前638年冬,宋襄公為接替齊桓公的霸業,率兵伐鄭。鄭向楚求救。楚不救鄭,而派兵直接攻宋都睢陽。宋軍回救,與楚軍遇於泓水(今河南柘城北)。楚軍渡河來攻。襄公大談仁義,不肯襲擊半渡的楚軍,結果大敗,他本人受傷,不久喪命。
城濮之戰:
亦稱晉楚城濮之戰。春秋時晉文公戰勝楚軍,建立霸權的戰役。公元前632年,晉文公與齊、秦、宋等國聯合,進攻依附於楚的曹、衛二國。楚軍北上援救,聯合陳、蔡在衛國的城濮(今河南濮城)與晉交戰。戰爭開始,楚占優勢。晉軍尊重諾言,先「退避三舍」(三十里為一舍,即後退九十里),然後選擇楚軍力量薄弱的左右兩翼予以猛擊。楚軍大敗,晉國從此成為霸主。
巨鹿之戰:
秦末農民起義軍殲滅秦軍主力的戰役。公元前207年,秦將章邯領兵數十萬攻趙,圍巨鹿(今河北平鄉)。項羽率領幾萬農民起義軍救趙。大軍西渡漳河後,破釜沉舟,誓與敵決一死戰。經過九次激戰,大破秦軍,斬蘇角,俘王離,秦將涉間兵敗自焚。章邯被迫率所部二十萬人投降。
成皋之戰:
也稱楚漢成皋之戰。公元前205年,漢王劉邦與項羽雙方在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間相持頗久。劉邦屢戰屢敗,後制定正面堅持、敵後襲擾、南北兩翼牽制的戰略方針,使楚軍多面受敵,首尾不能相顧。前203年,漢軍再度從正面反攻,乘楚軍半渡汜水時大破楚軍,收復成皋。
韓信破趙之戰: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與楚王項羽各自率軍在今河南滎陽、成皋一帶對峙。劉邦派遣大將韓信領兵幾萬人,東進攻趙,與趙王歇大戰於井陘。趙軍號稱二十萬,數倍於遠道而來的漢軍。韓信背水為陣,遣兵襲占越軍防禦薄弱的後方,使趙軍腹受敵,終於大破趙軍。
昆陽之戰:
也稱新漢昆陽之戰。公元23年,綠林農民起義軍攻下昆陽(今河南葉縣)等地。新帝王莽派王尋、王邑率軍四十二萬反撲,以十萬人圍攻昆陽。趙義軍主將王鳳率八九年人苦戰死守,並派劉秀等突圍求援。劉秀調集起義軍一萬多人來援,選精兵三千突破莽軍中堅,城內守軍乘勢出擊,內外夾攻。莽軍大敗,王尋被殺,昆陽之圍始解。
赤壁之戰。
三國時期決定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重要戰役。公元208年冬,曹操率兵二十餘萬進攻孫權,准備統一南方。孫權聯合劉備,出兵五萬,共同抗曹。在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長江南岸)與曹軍隔江對峙。孫劉聯軍利用曹軍遠來疲憊、驕傲輕敵、疾疫流行、不習水戰等弱點,火攻曹軍戰船,大火延及岸上營寨;並乘曹軍潰亂之機,水陸並進,大敗曹軍。
彝陵之戰:
也稱吳蜀彝陵之戰或(犭虎)亭之戰。公元221年,蜀漢劉備率軍十餘萬攻吳。吳主孫權派陸遜率兵五萬迎戰。蜀軍連戰皆捷,深入吳境五六百里,自巫峽至彝陵(今湖北宜昌東)設置幾十處軍營,急於速戰。陸遜以逸待勞,堅守七八個月而不出戰。直到次年見劉備處處設防,兵力分散,蜀軍疲憊、士氣低落,乃由(犭虎)亭(今湖北宜都北)發起反攻,進行決戰。利用順風,火燒連營。蜀軍大敗,劉備狼狽逃回蜀中。
淝水之戰:
也稱秦晉淝水之戰。東晉擊敗前秦的著名戰役。公元383年,秦主苻堅強征各族人民,組成九十萬大軍,南下攻晉。晉將謝玄率水陸軍八萬,拒秦軍於淝水。晉軍利用苻堅的驕傲自恃,要求淝水以北的秦軍略退,讓出一片戰場,以便晉軍渡水決戰。苻堅企圖乘晉軍半渡時予以襲擊,同意稍退。但因秦軍內各族士兵不願作戰,將帥之間又不團結,一退即不可止。晉軍乘機渡水攻擊,大敗秦軍。
崖山之戰:
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南宋都城臨安,虜宋恭帝顯北去。宋抗元將領張世傑、陸秀夫等先後擁立兩名趙氏後裔為帝,繼續抗元。1279年退至崖山(今廣東新會以南的海中小島)。在元軍圍攻下,張世傑兵敗突圍。陸秀夫見糧盡無援,身背幼帝投海死。張世傑聚合潰軍,意圖再起,因遭台風,船覆溺死,南宋亡。
薩爾滸之戰:
公元1619年,明朝為消滅後金政權,命楊鎬調集十萬大軍,分四路進攻赫圖阿拉。西路總兵杜松貪功冒進,率三萬人提前出撫順關,抵達薩爾滸,又留下兩萬人駐守,自領一萬軍隊攻打金軍,進一步分散了兵力。後金大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採用「任爾幾路來,吾只一路去」的戰略方針,親率八旗兵中的六旗人馬攻打薩爾滸的明軍,並派兒子皇太極率領其餘兩旗兵力截擊杜松。杜松全部被殲。金軍又殲滅另外兩路明軍,最後一路明軍倉皇撤退。
井陘之戰
公元前206年,盛極一時的秦帝國滅亡後,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的階段。當時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分別形成了兩個新的集團,雙方為爭奪天下,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楚漢戰爭。在這場歷時近五年的戰爭中,漢大將韓信表現出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卓越智謀和用兵韜略,其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井陘之戰則是他輝煌戰例中的精粹。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一萬余新召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占據有利地形,准備與韓信決戰。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行動。當時,趙軍謀士李左車向陳余建議:正面堅壁不戰,用一部分兵力繞到敵後切斷漢軍糧道,使韓信「前不得斗,退不得還,......野無所掠」,最後前後夾擊,一戰而擒韓信。但陳余卻是一名崇尚正面攻擊的古典派軍人,認為韓信兵少而疲,不應避而不戰。他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刻板地遵從兵書上「十則圍之,倍則戰」的公式行事。
韓信深謀遠慮,自知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如採用強攻,必會受挫,於是決定在離井陘口很遠地方駐紮下來,反復研究地形地勢和趙軍部署。當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趙軍主帥陳余有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後,立即指揮部隊進到離井陘口三十里遠地方紮下營來。他選拔了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的紅旗,乘天黑悄悄從山間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側後方埋伏,等翌日見趙軍出動,營壘空虛之時,攻入趙軍大營,把趙軍旗幟拔下,插上漢軍旗幟。當夜,韓信傳令部隊就餐,他對將校們說:「少餐即可,待今日破趙之後再飽餐。」將校們將信將疑,只能從命。韓信遂即傳令擊鼓,出大將旗仗,向井陘口進發,他說:「趙軍已先我占據了有利地形,築壘以待,看不到大將旗仗,怕他們疑我尚在後軍,不肯發起攻擊。」
當漢軍接近井陘口時,韓信連騎哨都不派,立即傳令中軍主力全部前出到河邊背水列陣,營壘上的趙軍遠遠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退,紛紛譏笑韓信不懂兵法。少頃,天色已然大亮,漢軍陣營揚起一陣輕塵,隨著激越的鼓聲,一隊旗仗轉出,韓信在眾將校的簇擁下縱馬來到陣前。陳余眼見韓信兵少,自己又占據有利地勢。於是率輕騎銳卒蜂擁而出,欲生擒韓信。韓信令棄旗鼓儀仗,迅速轉入陣中。陳余見此情景,當即下令全營出擊,直逼漢陣。漢軍因臨河而戰已無路可退,所以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雙方廝殺半日有餘,趙軍仍未能獲勝。這時趙軍營壘已空,韓信預先伏下的兩千輕騎直馳而入,在趙軍營壘遍插漢軍紅旗。鏖戰中的趙軍突然發現背後營壘插滿漢旗,隊形立時大亂。韓信揮軍趁勢反擊,將二十萬趙軍殺得大敗,斬殺趙軍統帥陳余,生擒趙王歇。
戰後,漢軍將士們飲宴相賀,他們紛紛問韓信:「將軍叫我們背水列陣,這是有悖兵法的啊,為什麼竟然能取勝呢?」韓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說了嗎?置之死地而後生,置只亡地而後存。如果我給你們一條生路,士卒們能拚死作戰嗎?」諸將這才領悟了背水列陣致勝之奧妙,對韓信大為欽服。
韓信以萬余的劣勢兵力,一舉擊破二十萬趙國大軍,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態勢。唐代詩人王涯在《從軍行》里,生動描述了井陘大戰。盛贊韓信的高超謀略和指揮藝術:
戈甲從軍久,風雲識陣難。
今朝拜韓信,計日斬成安。
http://hi..com/007cn/blog/category/%D5%BD%D5%F9%D5%BD%D2%DB
❺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的大規模的戰爭是
在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應該是國共內戰的三大戰役即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❻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大的戰爭呢
一.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 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包圍殲滅戰,此次戰爭雙方投入兵力過百萬。在戰爭中,趙王急於求勝,中了秦國的離間之計,棄用讓秦國頭痛不已的名將廉頗,而啟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棄用了防守戰略而組織向秦國發起進攻。白起假裝潰敗,誘敵深入,並截斷敵人的退路,將趙軍困在長平使其彈盡糧絕,最後,趙括戰死,四十萬趙軍被秦軍活埋。這一戰,使原本實力極為強大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中原大地再無人能抵擋秦軍的腳步,大大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
❼ 中國近來的戰爭有哪些
1、解放戰爭:1946年6月—1950年10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 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援助下,國民黨企圖獨吞抗日戰爭勝利的果實,消滅我黨我軍中國大陸與海南島等島嶼 爭奪歐洲的霸權的戰爭 戰爭初期國民黨軍430萬人,我軍120萬人,兵力對比3.5∶1。戰略決戰開始時,敵軍360萬人,我軍280萬人,敵我兵力對比 1.3∶1。
最大規模的淮海、遼沈、平津、渡江戰役,敵我參照兵力分別為:55∶100萬,70∶60萬,60∶100萬,45∶120萬。 國民黨企圖在3—6個月內消滅我軍。我黨領導全國軍民,奮起自衛,打倒國民黨政府,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戰爭在四年作戰中,共消滅國民黨軍隊807萬人,我軍發展到500萬人。解放了除台灣省以外的領土。
2、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日—1953年7月2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保家衛國,抗美援朝而進行的戰 爭。 美帝國主義組織聯合國軍入侵朝鮮,越過三八線,企圖消滅北朝鮮,中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朝鮮南部和北部 爭奪歐洲的霸權的戰爭 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聯合軍,共16個國家的軍隊,約110多萬人,還有五個國家派出了醫療隊。
戰爭最高峰時,敵對雙方總兵力300餘萬人。敵我兵力對比為1∶1.4抗美援朝戰爭經歷了放和相持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共殲敵109萬人(其中美軍39萬餘人),將敵人打回三八線,迫使美帝國主義簽定了停戰協定,贏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3、抗美援越:越南戰爭與朝鮮戰爭有些類似,一家兩兄弟仗著自己的幫派互相掐。一個為了「三八線」,一個為了「十七度線」,卻有兩個最大的不同點,首先是結果,朝鮮兩兄弟打了等於沒打,越南卻是大吃小,統一了。還有一個,就是中美參戰的方式發生了改變,或許是在朝鮮戰場上硬碰硬,覺得不合算,於是這次改策略了——當後台老闆。美國人出錢出槍,讓南越出人打北越,中國是錢也出、槍也出、人都出,但是不派參戰的部隊了。
4、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中國的第二次衛國戰爭,對手是人口僅次於中國,擁有數千年文明的印度,當麥克阿瑟聽說印度挑釁中國時,他說了一句話:「想和中國陸軍打仗,他簡直瘋了。」 後來中國一度攻入印度,幾乎兵臨新德里,後來主動撤軍,創造了世界上第一例戰勝國主動撤軍的先例。這件事導致了印度傑出領袖尼赫魯的黯然下台。
5、對越自衛反擊戰,又稱中越戰爭,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國越南兩國在越南北部邊境爆發的戰爭。廣義的中越戰爭,是指從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間的中越邊境軍事沖突。包括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1981年中國收復扣林山、法卡山之戰,1984年收復老山、者陰山、八里河東山之戰,對越拔點作戰,兩山輪戰,對越堅守防禦作戰等。
❽ 中國歷史上和其他國家有幾次大規模的戰爭
漢以前基本上沒和外國有過什麼沖突,發生沖突的民族、國家後來都已並入版中華人民共和國了。漢權:征越南(時越南為中國領土,叛亂,發兵征討)。晉,魏等於漢以前相似。唐:與大食(今阿拉伯)之戰、薛任貴征東(幫助高麗同一朝鮮半島之戰)。宋、五代等與漢以前相似。元:成吉思汗西爭。明:征朝鮮(即壬辰之戰,幫助朝鮮打退日本的武裝入侵),征越南(時越南為中國屬國,國內大臣發生叛亂,越南皇室請求明發兵援助其復國,明發兵)。清:與沙俄收復雅克薩之戰,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民國:抗日戰爭。共和國:抗美援朝,1962中印之戰,對越自衛反擊戰。 其實這個說不清楚,有很多當時是外國的現在都變成了中國的領土。
❾ 近幾年有哪些大規模戰爭
海灣戰爭
車臣戰爭
阿富汗戰爭
美伊戰爭
以黎戰爭
1979年-1989年,蘇聯為了奪得西亞地區的資源以及進一步威脅中國及抗衡美國在該地區的勢力,發動了對阿富汗的入侵,戰爭初期蘇軍迅速解決了阿富汗正規軍,但之後的游擊戰使蘇聯深陷泥潭,阿富汗游擊隊在美國的暗中支持下給予蘇軍沉重的打擊,蘇軍在付出慘重的人員傷亡及物質損失後不得不撤出阿富汗;
1980年-1988年,兩伊戰爭。在美國的挑撥離間下,撒達姆發動了對伊朗的 全面戰爭,雙方互有攻守,戰爭歷時8年, 造成超過100萬人的重大傷亡及巨大的財產損失。伊拉克的國力開始衰退,當年全球 數一數二的富國地位不復存在。
1990年-1991年,海灣戰爭。 剛剛結束了8年殘酷戰爭的伊拉克人民在還沒有弄明白發生了什麼事的情況下又被推入新的戰爭旋渦…… 90年8月2日,撒達母發動了對主權國家科威特的入侵,在聯合國譴責決議被無視後, 由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1月17日對科威特境內的伊拉克部隊及伊拉克本土軍事設施展開打擊,至2月28日,科威特全境光復。此戰伊拉克損失10萬餘人及無數武器裝備,而多國部隊僅僅是傷亡300多人的代價,現代戰爭從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伊拉克長達14年的經濟制裁開始,伊拉克人民的苦難也從此開始,直到今天……
1992年-1993年,南斯拉夫內戰,因種族仇恨而導致的戰爭是人類的悲哀,大規模的種族屠殺與滅絕在這里成了家常便飯。戰爭導致國家的分裂,斯偌文利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馬奇頓宣告獨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不復存在。
1998年-2000年,非洲國家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的邊境戰爭。
1999年3月24日-6月20日,美國借口南 科索沃問題,在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 糾集北約部隊發動對南聯盟的空襲。結果,南聯盟屈服,撤出 科索沃,美國奪得在巴爾乾地區的控制權,俄羅斯進一步被擠壓出該地區。
2001年, 在911恐怖襲擊後美國迅速反應,發動對阿富汗塔利班的攻擊,在反塔利班武裝的支持下, 美英盟軍推翻塔利班政權,並成功扶植 阿富汗新政府。 至此,美國在西亞的戰略進一步成功, 直接將 武裝力量 插進 中國及俄羅斯的後院……
2003年3月20日, 美英盟軍同樣沒有得到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發動對 伊拉克的進攻,料想中的伊頑強抵抗沒有出現, 伊拉克軍及撒達母政權迅速瓦解,撒達母時代終結……美國人用最直接的方法奪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