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日戰爭勝利後,到底是哪一方首先挑起內戰
雙方沖突不斷,但在國內民眾和美國的壓力下,沒有大規模的戰爭,但中等內規模的戰役已容經有了好幾次。重慶和談,原本是老蔣設的一個局,老蔣有扣押人的惡名,他估計是不敢來了。但來了,的確產生過一絲和平曙光。
但國軍對中原根據地的圍剿,正式宣告大戰開始,從此激戰三年,最終國軍敗北。
❷ 抗戰結束後全面內戰爆發的情況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政府在美國支持下,准備再次發動戰爭。8月,蔣介石三次發電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商談,為避免內戰再起,毛澤東同月偕同周恩來等前往重慶進行談判。
國共雙方代表曾先後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和《停戰協定》。但仍然無法就共產黨政權及軍隊的合法性達成共識,不久全面內戰爆發。
1948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戰略決戰。歷經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等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隊實力快速縮減,節節敗退。
代替蔣介石的李宗仁試圖求和,但和談沒有成功。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並向長江南進軍。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對中國大陸的統治宣告終結。
❸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內戰不可避免嗎請具體分析下原因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內戰不可避免:
1、國共的分裂,是革命路線的分裂,絕不是對革命的背叛。盡管國共雙方都指責對方叛變革命,因為從雙方的政治綱領上看,雙方的最終目標是存在沖突的。
孫中山的中國國民黨要在中國建設「三民主義」,而中國共產黨要實現共產主義。雙方的分裂是必然的結果,但雙方在很大程度上都認同雙方很長時間內的政治理想和行動具有共同處。
2、國共的合作方式也是雙方分裂的原因之一。共產黨員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的方式與國民黨進行合作。這種方式在各自黨內都存在分歧。
共產黨在加入國民黨後積極發展共產黨員,引起了國民黨如西山會議派等的不安。同時共產黨在長期的階段性目標是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從而形成自身掌握軍隊,以發動群眾和進行輿論宣傳等形式進行革命,並對國民黨以建立三民主義中國表示不認同,兩黨理念的差異最終導致分道揚鑣。
3、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國共之間矛盾升溫,國民黨一邊假意和談一邊積極搶佔地盤,准備發動戰爭。1945年8月,蔣介石在日軍投降前後三次發電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商談「國際、國內重要問題」。
毛澤東同月偕同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進行談判,並於10月10日,國共簽訂《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國共雙方同意避免內戰,但未能就共產黨政權及軍隊的合法性達成共識,不久國共內戰全面爆發。
4、國共內戰的結果:在歷經了遼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1949年,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佔領南京總統府,國民黨當局被迫離開南京退至台灣。
(3)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內戰擴展閱讀:
抗戰勝利後的國共軍力對比:
從整體上來看,中共軍隊無法與國民黨軍隊相比。就是在個體上,官兵素質和武器裝備上也無法抗衡。
1、國民黨在東北地區的新編第1軍,全軍29412人,裝備步槍18184支,輕機槍1412挺,重機槍219挺,沖鋒槍2647支,迫擊炮403門,戰防炮72門,山炮31門,榴彈炮12門,戰防槍84支,擲彈筒414支,火箭筒68支。
華東地區的整編第11師,全師共有官兵2.8萬餘人,裝備各種槍11520支(挺),其中沖鋒槍2370支;各種火炮440門,其中榴彈炮8門,火箭筒120支。
2、而在中共軍隊方面,以1946年8月成立的裝備最強的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為例,全縱隊共有2.7萬餘人,裝備各種槍13991支(挺),其中沖鋒槍僅92支;各種炮(主要是小口徑炮)46門,其中75毫米山炮12門;運兵汽車無。
整編11師和1縱相對比,槍支數量大體相當,但自動火器前者是後者的26倍;火炮數量上,前者是後者的9.5倍,且口徑大,射程遠。
3、在實際的交鋒中,中共軍隊雖然在1945年底先後取得上黨和邯鄲兩次戰役的勝利,並重創部分國民黨軍隊。
❹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為什麼要發動內戰
解放戰爭來的爆發的原因自實質是在抵制參政擴大化的政治體制下發生的,是國民黨政府未能建立一種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參政模式體制的必然結果。國民黨政府無法為新的社會力量提供參政的管道,無法為新的上層分子提供參加政府的機會,而當時被排斥於政治之外的社會力量又具有參政的強烈願望,國民黨政府由於不給新的社會力量參與政治體系的機會,就迫使它們變成革命的集團,發動一場革命,建立新的政治體制。
❺ 抗戰勝利後,為什麼又發生內戰
原因從大角度可分為抄國內原因和國際原因
從國內看:1是國民黨在蔣介石的操縱下一步步走向反動,表現在攻擊共產黨、對日本妥協、堅持一黨專制獨裁、施行統制經濟政策 2是共產黨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的代表全國絕大多數人民的政黨,想盡所有辦法想與國民黨和平共處,共同執政,但蔣介石根本不把它放在眼裡,一再企圖消滅之,比如5次圍剿、皖南事變、撕毀《國內和平協定》、發動內戰。當和平手段失效,只能訴諸武力
從國際社會上看,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積極推行霸權主義,謀求勢力范圍,而控制中國便是其全球戰略的重要一方面,因為美國竭力支持國民黨發動內戰,以建立親美的政權,控制中國這個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❻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又為何發生內戰
這是因為抗戰之後。中日矛盾被消除。而中共與美蔣反動派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美國為了掠奪其在中國的權益,就支持國民黨發動內戰。
❼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為什麼要發動內戰
蔣介來石想打內戰的原因:自 第一從蔣自身說起,對於打內戰已經不是蔣第一次打了,在國內出現一個不聽從中央政府的武裝力量是一定要鎮壓並消滅掉的,這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有利於國家統一的。 第二從國民政府內部說,國民政府實際上是由多支軍閥力量組成的,各個軍閥之間都是有矛盾的,要方便管理就必須轉移他們的矛盾,讓他們認識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這樣才能讓他們暫時的「團結」在一起。 第三從階級立場來說,蔣之所以要消滅共產主義而不是像以往對其他軍閥那樣選擇招撫,就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兩黨代表著的是不同的階級,他們的關系是:剝削與被剝削、鎮壓與反抗,兩個階級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這場戰爭是必須要打的,也是決定兩種國家形式的戰爭。
❽ 抗日戰爭之後是什麼戰爭
抗日戰爭之後是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爭取和平,避免內戰,在中國共產黨的堅持和斗爭下,國共兩黨於1946年1月10日正式簽訂了停戰協定。中國共產黨嚴格履行這個協定,但國民黨對停戰毫無誠意,在停戰令下達的同時,即密令其軍隊迅速「搶占戰略要點」,不斷調動軍隊向解放區進攻。
蔣介石在完成了內戰的准備之後,不顧中國人民的和平願望,一手撕毀了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以30萬軍隊圍攻中原解放區,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內戰爆發了,全國解放戰爭由此正式開始。
全面內戰爆發時,國民黨在軍事上和經濟上都暫時佔有優勢。它有430萬軍隊,佔領著3億以上人口的地區,控制著全國大部分城市和絕大部分鐵路交通線。他們還接收了100萬投降侵華日軍的全部裝備,並且有美帝國主義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
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有120萬人,不及國民黨軍隊的1/3,裝備是「小米加步槍」,並且被分割在十幾塊根據地里。解放區只有1億多人,其中大部分地區土改剛剛開始,反動封建勢力還沒有被肅清,革命的後方還不夠鞏固。同時,解放區基本上沒有外援,一切靠自力更生。
1947年7月,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了南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我軍用劣勢裝備戰勝了擁有優勢裝備的強大敵人,取得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偉大勝利。
(8)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內戰擴展閱讀: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了南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中國人民解放軍用劣勢裝備戰勝了擁有優勢裝備的強大敵人,取得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國民黨政權敗退台灣,相隔台灣海峽呈現對峙狀態。
解放戰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徹底摧毀了國民黨的反動政權,基本上完成中國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最主要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戰爭,是中國戰爭史和世界戰爭史上少有的威武雄壯的活劇。
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❾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哪一年發動內戰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蔣介石於8月14日、20日、23日向延安連發三封電報,邀請毛內澤東到重慶共商「容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中國共產黨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為代表前往重慶。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 。1946年1月10日簽訂了《停戰協定》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以30萬軍隊圍攻中原解放區,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全國解放戰爭由此正式開始。
❿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為什麼要發動內戰
1946年1月,雙方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政協決議案,一致同意在和平建國綱領下共同實現民主憲政。然而在這個時候雙方因政協憲草問題和東北接收問題發生激烈政治摩擦。
二中全會的憲草修改提議案引起中共激烈反應,4月蔣介石就東北接收問題的講話更引起中共報紙攻擊。同時,雙方在東北的軍事沖突逐漸擴大。1946年4月15日,中共在蘇聯紅軍撤走長春一個小時內突襲長春機場並佔領長春,隨後其緊隨撤退的蘇聯紅軍佔領哈爾濱,齊齊哈爾。隨後,國共兩軍在四平街,長春等地激戰,東北局勢急劇惡化。5月下旬,國軍在四平街擊潰中共軍相繼佔領四平街和長春,此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的特使馬歇爾緊急要求國共雙方6月初停戰。停戰期間雙方因江蘇北部政權問題互不相讓,談判未達成成果,隨後雙方在6月下旬在關內中原地區發生激烈沖突。隨後的時間里,雙方邊談邊打。9月底,政府軍進攻張家口,10月初,在馬歇爾要求下,雙方再度停戰十天。然而談判仍然未果,10月中,政府軍佔領張家口。馬歇爾和第三方面在此期間反復斡旋,但國共始終未能在改組政府名額問題,東北問題上達成一致。在斡旋無效的情況下,國府決定單方面宣布召開國民大會,引起中共堅決反對。
1946年11月15日,中國國民黨、中國民主社會黨與中國青年黨召開制憲國民大會,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並在1948年行憲國民大會上選舉蔣介石為中華民國總統,中共強烈反對和抵制,國共關系全面破裂。1947年7月,中共軍隊開始戰略反攻,將戰爭引向廣大國民黨統治區。1947年10月10日,中共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名義發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其第五項號召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表示響應,並逐漸向解放區集中。為從經濟上支撐內戰,國民政府廢止法幣,發行「金圓券」,內戰造成空前的通貨膨脹,導致經濟、金融秩序瀕臨全面崩潰,新疆省政府發行的貨幣面額高達六十億。共產黨以要求民主為口號,搭配蜂擁而起的學潮,以宣傳爭取民心,以大量間諜(如劉斐、郭汝瑰、韓練成、熊向暉、張克俠、何基灃、廖運周等等)滲透奪取軍事情報,並以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開始進行全面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