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鴉片戰爭西方對中國

鴉片戰爭西方對中國

發布時間:2021-03-01 03:43:55

⑴ 鴉片戰爭後中國因對西方入侵的史實及影響

1840,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應該是從那時開始中國開始了舊民主主義革命。
詳細的說就是
鴉片戰爭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一是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的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由於遭受外國資本主義的沖擊而開始解體。中國開始由一個落後封閉但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半殖民地化來看,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在政治上已經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特別是列強建立的租界,完全獨立於中國行政系統和法律許可權以外,是「國中之國」,成為列強推行侵華政策的基地。從半封建化來看,鴉片戰爭後,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要標志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一方面,東南沿海地區以棉紡織業為主的家庭手工業受到外來商品的巨大沖擊,另一方面,以絲茶為主的農產品日益商品。
二是中國的發展方向發生變化:戰前中國是一個沒落的封建大國,封建制度已經腐朽,在緩慢地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如果沒有外來勢力干擾,中國最終也會向西方大國那樣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國家;而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不可能獲得正常發展,中國也就不可能發展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從乾隆後期開始,清政府在財政上就已經是國庫虧空、入不敷出。而《南京條約》又迫使清政府向英國支付戰爭賠款2100萬銀元,加之列強繼續向中國走私鴉片、大肆傾銷商品、控制貿易,致使白銀大量外流。清政府為支付戰爭賠款,解決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不斷增加稅收,加緊搜刮人民,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也乘機勒索盤剝百姓,戰前中國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而鴉片戰爭後,人民對外國侵略者的行徑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不僅領土主權遭到了外國侵略者的破壞,而且由於賠款,大大增加了人民的勞動力,不斷被國家搜刮,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與巨大的屈辱。所以戰後主要矛盾包括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及中華民族與外國殖民侵略者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也就是社會主要矛盾復雜化。
第四是革命任務發生變化:由於戰前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所以戰前的革命任務就是反對本國封建勢力。戰後增加了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所以也相應的增加了反對外國殖民侵略的任務,革命的性質也由傳統的農民戰爭轉為舊民族主義革命。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漫長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第五是人民思想出現波動,封建思想受到一定沖擊:鴉片戰爭的炮聲,把當時較先進的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從而發出「外抗強敵,內求改革」的呼聲,中國思想界出現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這股新思潮的核心內容是要求學習西方、「師夷長技以制夷」,認識世界和走向世界;擺脫落後挨打的局面,實現民族振興。但本質上還帶有維護封建統治的色彩。雖然這個時期中國人剛剛從閉關鎖國的狀態下驚醒,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認識是膚淺和感性的,而且對本國封建主義的認識同樣是不深刻的。但他們卻開啟了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大門。新思想的萌發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啟迪和召喚著後來的洋務運動和戊戌維新。它是近代中國人民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起點。
綜上所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它改變的中國的社會結構與社會性質以及人民的思想。

⑵ 簡述鴉片戰爭後中國對西方政策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

鴉片戰爭後,清統治集團出現了地主階級抵抗派,提出「師夷長技版以制夷」;以後權又出現了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戊戌變法時光緒皇帝支持維新,但不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20世紀初清統治者實行「新政」與「預備立憲」。上述可知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在西方文化態度上和鴉片戰爭前相比有了變化,但只局限於學習西方先進科技,而不願意接受西方先進民主政治制度。
民族資產階級自產生後出現了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革命派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激進派主張民主和科學。由此可見資產階級不但要學習西方科技,還要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
兩種態度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一是地主階級,一是代表民族資產階級。

⑶ 鴉片戰爭前中西方對比,西方為什麼要侵略中國

近代西方侵略中國的目的是開拓海外市場,掠奪生產資料和資本輸出場版所。

19世紀中期,西方權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生產,急需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本國滿足不了,所以對外進行侵略擴張。
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帝國主義國家積累大量資本,急於尋求資本投資的場所。
所以近代中國侵略中國的根本目的可以概括為開拓海外市場,掠奪生產資料和資本輸出場所。

⑷ 鴉片戰爭對西方的影響

鴉片戰復爭,西洋炮製艦戰勝東方刀矛的必然結局,這場戰爭引起了中西雙方彼此在認識對方的觀念上發生了逆轉。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由仰慕變為輕藐;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由「化外蠻夷」變為提倡「師夷」,「采西學」中西雙方相互觀念的變化,鴉片戰爭起了樞紐作用。鴉片戰爭成為西方人對中國觀念轉變的歷史界點:在這以前,西方人自認為中國優於西方,中國是文明、開化、公正、合理的社會;在這以後,認為中國處處劣於西方,中國是個落後社會,只有西方才是文明、開化的理想社會。

⑸ 鴉片戰爭前中國和西方世界的對比

鴉片戰爭前中國和西方世界的對比情況有:

1、政治上

中國實行君主專制,是清王朝統治下的一個獨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西方世界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普遍確立,紛紛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2、經濟上

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廣大農民在封建地租、賦稅、徭役和高利貸的重重盤剝下,陷於貧困破產和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

西方世界新航路開辟後對殖民地掠奪和商貿方面,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並通過工業革命,使經濟迅速發展。

3、對外交流上

中國閉關鎖國,實行海禁政策,杜絕與外部世界的交流。

西方世界廣泛對世界進行了殖民侵略,掠奪了落後國家大量的財富用於本國的經濟發展。

4、軍事上

中國由於生產力的落後,階級矛盾嚴重,導致國庫空虛,軍備廢弛,八旗、綠營的武器裝備仍以大刀、長矛之類作為常規武器,其中吃空餉的比比皆是,國力日漸衰退。

西方世界由於工業革命浪潮的推動,英國、法國、美國、德國、俄國等國的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更多高級新式的裝備開始使用,征服世界。

5、科技水平上

中國早期發達,宋元之後科技水平開始逐漸衰落,且主要集中在文學研究領域,對於科學技術的重視不夠。

西方早期不發達,很多技術都從東方引進(比如說四大發明),工業革命後生產力和科技水平遠超過中國。

(5)鴉片戰爭西方對中國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即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

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參考資料:網路-第一次鴉片戰爭

⑹ 鴉片戰爭對西方國家有什麼影響

英文不會的說,漢語是有的。

1 西方國家第一次證明的先進的社會體制的強大,加速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當時中國的GDP時世界第一的,但是鴉片戰爭證明了,資本主義的小國要比封建主義的大國要強大。
2 西方國家在鴉片戰爭中獲得了比以往數百年通過戰爭獲得的財富都要多,所以從根本上,確立了資本主義掠奪的必要性,使得1戰以前的西方世界全部推行殖民地掠奪型資本主義。
3 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世界殖民地的掠奪矛盾成為了主要的世界矛盾,老牌大國在中國的掠奪,和新型大國的希望參與,直接導致了西方國家的矛盾激化。
4 東西方一體化,西方國家對東方的殖民,直接導致了東西方市場一體化,文化的交流,鴉片戰爭的中國戰敗,表示著東方的保守市場主義的最終瓦解,東西方文明的碰撞開始。
5 老牌殖民地國家的最後衰落,中國的輕易戰敗,導致西方資本改革派和資本保守派的激烈沖突,最後資本保守派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退出舞台,保守派的觀點就是所謂的資本主義掠奪是資本主義的根本,估計是在中國的所得太豐厚了,比自己發展來的快,所以人們都認為殖民才是王道。
6 西方國家的歷史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改變,中國的軟弱是西方根深蒂固想法,所以到現在,西方人也不願意承認中國的強大。
7 為地球一體化做出了貢獻,這條不只時西方包括東方,中國的戰敗,導致亞洲王朝的解體,同時也導致西方王朝的解體,世界從所謂的兩極化第一次想多極化發展,經過兩戰的從新洗牌,地球王朝確立。現在看似國家很多其實大家的體制,人文,價值觀都沒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說地球王朝已經初步形成,宗教將是下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有人說是能源,其實是宗教,能源只是表面的因為,這次的導火索就是能源,地球王朝的自由宗教和宗教無神化將是結局,到時候地球王朝就只剩下尋找敵人了。

⑺ 鴉片戰爭中西方對中國產生沖突的原因

(1)據材料一「這場戰爭的起因異乎尋常,主要是由商務上的誤會所版引起的」可知,權西方學者認為鴉片戰爭的原因是由商務糾紛引起;據材料二「英國人堅持中國人應在平等的基礎上將其國家對外開放,這個要求引起了沖突.因為中國人仍然視英國人為蠻夷,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有一個結果--發生戰爭」可知,西方學者認為鴉片戰爭的原因是中國不肯平等的對待英國;據材料三「鴉片戰爭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一方是農業的、儒學的和停滯的並且深陷於日益衰敗的王朝循環泥潭之中的社會,…另一方則是工業的、資本主義的、具有擴張性和充滿活力的社會.當二者相遇時,沖突不可避免,中國的失敗也同樣不可避免」可知,西方學者認為鴉片戰爭的原因是兩種文化的沖突.
(2)中國人普遍認為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要目的是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發動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如《南京條約》開放通商口岸,協定關稅等規定.
故答案為:
(1)由商務糾紛引起;中國不肯平等的對待英國;兩種文化的沖突.
(2)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商品掠奪原料發動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如《南京條約》開放通商口岸,協定關稅等規定.

⑻ 中國發生鴉片戰爭之前,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探索和考察有哪些

1、派遣傳教士傳教,並深入了解中國的國情。明朝後期義大利傳教士專利瑪竇就是典型屬人物。此後還有傳教士白朗寧、湯若望等,他們把西方近代一些科技介紹到我國,同時把我國各方面情況介紹到西方國家。
2、派遣使團來華訪問。例如清乾隆時期,英國派遣瑪噶爾尼率團來華,因為朝拜禮節方面弄得乾隆帝很不愉快。
3、商業往來。例如英國對華輸入呢絨等商品,運回絲綢、瓷器、茶葉等等。

⑼ 鴉片戰爭後傳教士在西方對中國文化滲透的作用

傳教士在西方怎麼復對中國文化進制行滲透啊!
但是,鴉片戰爭後,眾多傳教士紛紛進入中國,或為歐洲國家服務,或為教廷服務,或者真心的來拯救中國人!而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固有的思想觀念轉變當中,思想上出現一段時期的空白,不知道信什麼。傳教士趁虛而入,利用恩惠與互助,獲得了大批信徒。一部分中國人也利用基督信仰,或者基督信仰利用中國人(我無法確定),發起了太平天國運動!當然,傳教士普及了教育(教會學校)醫療(紅十字),但是他們的貪婪,無恥的利用了中國人,攫取了大量珍貴的文物!

⑽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不斷加劇對中國社會造成哪些方面的影響

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所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列強侵華帶來的最大影響,其他的影響都是在這一社會背景下產生的,也是通過它而起作用的。
破壞性和建設性:
(1)中國的主權被破壞殆盡,逐步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如領土完整遭破壞,使中國長期不能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海關行政權的喪失,使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於被宰割的地位,無法保護本國的民族工商業,也不能增加國家收入,僅僅有利於列強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允許鴉片(毒品)進口,僅作為商品征稅,不僅嚴重侵犯了中國貿易主權,而且加劇了列強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外國公使駐京和在中國駐軍,使中央政府處於列強外交和刺刀的監視之下。
(2)大規模的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使中國逐步淪為外國侵略者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掠奪地,是造成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長期落後的根源。如巨額賠款,使中國喪失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機遇,使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缺少必要的資金,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存在嚴重的依賴性。自1842年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向中國勒索賠款之後,其後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賠款數額步步升高。截止1901年,中國對外八次主要賠款達19?53億銀元,相當於清政府1901年全年財政總收入的16倍。伴隨著巨額賠款而來的是,清政府無力償還時,不得不向外國銀行團借款,忍受其高利貸盤剝。在償還賠款時,又要以白銀摺合金幣(美元、英鎊)償付,隨著金漲銀跌,列強從中撈取到更多好處,從財政和金融上扼住了中國的咽喉。而清政府的財政負擔卻越來越重,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依賴越來越大。中國人民也因此越來越貧困化。總之,列強的經濟侵略使近代中國成為「一窮二白」的落後國家。
(3)列強在進行侵略的同時,也把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傳入中國,對中國的舊制度、舊觀念以前所未有的沖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列強的經濟侵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當然,西方列強在侵華的時候只是充當了歷史不自覺的工具,其主觀動機是不希望中國成為獨立自主的近代化國家,因此千方百計壓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阻撓和破壞中國社會進步。相對於它們對中國社會造成的消極作用來看,其在客觀上的積極作用無疑處於次要和從屬的地位。只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國家才能走上富強的道路。
簡單地說,其影響:
(1)政治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任務發生變化,清廷內部也產生頑固派與洋務派的分化。(2)經濟上,中國開始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成為列強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的場所。同時,中國傳統的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中國經濟朝著半封建和近代化的方向發展。(3)思想上: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出現,一批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放眼世界,探求新知,洋務運動中產生了不以培養封建官吏為目的的新式學堂,興起留學教育,這些在客觀上沖擊了封建的教育體制和科舉制,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4)外交上:列強開埠通商、公使住京和自由傳教等特權,客觀上迫使清政府逐步放棄閉關自守政策。總理衙門的設立,是中國外交開始近代化的標志。

閱讀全文

與鴉片戰爭西方對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