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抗日戰爭地道

抗抗日戰爭地道

發布時間:2021-03-01 02:46:57

A. 抗日戰爭時期的地道戰發生在哪個地形區

抗日戰爭時期的地道戰發生在華北平原上,當地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內日本侵略者。

從保定清苑的容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使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阻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地段。地道戰曾在北京也有發現,說明這個戰術,對保護廣大的戰區群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抗抗日戰爭地道擴展閱讀:

地道戰遺址

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1937年「七七事變」後,冉庄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於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並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後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

B. 抗戰歷史時期的地道戰

沒有什麼震撼力抄,只不過現在是襲共產黨執政,所以就拿那點事說,用數據說吧,國民黨在抗戰時有六百多萬,戰後還有二百多萬,死亡三百多萬,高級將領就死了兩百多,共產黨經過八年抗戰從四萬人變成了百萬雄獅,死亡高級將領就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左權,想想共產黨在敵後幹嘛,給老百姓洗腦,說什麼共產黨能讓他們分到土地,打倒地主,其實打倒地主還不是GCD想做全國最大徳地主。可是現在誰能說出國民黨那兩百多的名字呢?國民黨打過二十二場大仗,長沙會戰,常德會戰,台兒庄之戰,淞滬會戰等等,共產黨就有兩場說得出口的,百團大戰和平型關大捷。個人以為共產黨不能把國民黨的功勞給省略了,我們也要正確的看待歷史,現在歷史教材都不提國民黨的貢獻,就算是為了死去的那三百多萬名將士也應該還歷史一片純潔的藍天。

C. 地道戰在抗日戰爭的地位、作用是什麼

1、作用:靠著地道這種堅強的堡壘,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堅持了敵後游擊戰爭,奠定了民間內力量容成為主要軍事力量的基礎。

2、地位:有了地道戰這個斗爭方式,敵人毒辣透頂的「掃盪」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堅持了生產,還有力地打擊了敵人,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驚人的奇跡。

地道戰發源於中國共產黨黨群關系堅定的冀中地區。對於中共在敵後戰場保存實力,持久抵抗發揮了重要作用。

(3)抗抗日戰爭地道擴展閱讀

1、地道戰過程:

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

地道戰戰法從晉察冀邊區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地道戰使原本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中國軍民打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作戰區域[1]。

D. 關於抗日戰爭中的地道戰

地道戰是當時在華來北農村地區源反掃盪中類似現在巷戰的一種形式,在影視作品中作了加工,但對日本戰略並沒有多大的影響,日本應對的措施也主要是戰術層面的。毒氣等手段能夠對地道的部分進行破壞,但地道一般很長,即使在部分地段造成一定的破壞和殺傷,對整體並無太大影響。日本當時在中國的兵力也不能保證對廣大農村地區的有效控制,地道戰給日本進攻一些農村造成了一定阻礙,對反掃盪、保存實力起到了積極作用,為日後的戰略反攻起到了准備的作用。

E. 在真實的抗戰歷史上,地道戰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作為一個河北人,老家還有地道的人,老一輩人參加過地道作戰的後代,我還是有點發言權的。
我們老家村裡目前還有幾百米地道,不過貌似現在填平了不少,畢竟目前地道沒啥作用了,經常有小孩子啥的玩進去走失的。而且裡面氧氣啥的問題造成大多用水泥封上了。

村裡老人講,地道是抗日中期才開始的,也是被日本人逼出來的,當時在華北平原非常普遍晉察冀和冀東都很多。當然冀東不如保定石家莊邯鄲衡水那邊多。

地道對抗戰中期以後還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對日軍的掃盪。

最主要作用是隱藏,不被日軍發現,作戰是次要的,用地道進攻圍困是後期的事情,也有但是不多。

華北大平原,日軍有靠鐵路和公路吧根據地劃分成了很多小片,沒有任何遮擋的,鬼子掃盪,都是鐵壁合圍,把一小片根據地團團圍住,好幾層,然後向中心縮小。八路軍主力部隊能突破封鎖,但是百姓和民兵不行,只能躲地道。

可以這么說,抗日中後期沒有地道就沒有八路軍的在華北平原的存在。所以地道作用還是蠻大的。

抗戰後期,42年以後吧。靠地道和村裡的夾層工事打擊日軍才普遍起來,而且越來越多,當然以前也有的,40年左右就有。後來慢慢推廣出來的。基本上很多唐山大地震和邢台地震都倒塌了,我老家還有一處,小時候經常去玩,還能挖出子彈頭來,說明當時這里有過戰斗。

抗戰最後期,用地道保衛鬼子炮樓也有的,我們縣還有過一次辦成功的挖地道炸鬼子炮樓的事情,因為當時挖地道技術有限,挖偏了,在炮樓一個角爆炸的,結果炮樓只塌了一點,當然最後鬼子還是滅掉了,就是八路和民兵也犧牲了幾個人。

村裡老人們說過,我們村裡地道打鬼子時,有很多用處,開始也不大會,被鬼子挖開過兩家人的地窖,後果很慘。後來好多了,鬼子進村也發生過戰斗,當時村裡民兵武器不行,打不跑鬼子,結果鬼子在村裡住了好幾天,好在村裡地道通了,各家各戶均點吃的不然餓也餓死了。鄰村民兵過來支援,才嚇跑了鬼子。看著鬼子是用馬和大車拉著不知道是打死的還是受傷的鬼子回去了。出來後打家餓的都走不動道了。後期和附近幾個村子地道挖通了才也就放心了,鬼子後來來過一次,正好鄰村有八路一個連,地道裡面過來一些,從地面上過來一些,當時打死好幾個,還丟了好多槍和子彈跑了。以後鬼子就沒在來過,因為縣城北八路攻破了。以後一直到45年鬼子沒來過。

我們老家村裡當年老輩人里,當民兵打鬼子的還是比較多的,記得我一個親戚家裡還有當年打鬼子去邊區政府帶大紅花的照片,老人死後,照片被省裡面一個博物館還收藏了。小時候跟我講,如何打鬼子,身上有幾處傷,他說打倒過4個鬼子,確定打死的是一個,老人很較真,縣里檔案館過來統計打鬼子數字,說給他寫四個,他不幹只讓寫一個,因為他三個不知道死沒死。老人槍法很好,那獵槍打鳥,那個准,打兔子,更是。村裡打鬼子受過傷的有7個人,犧牲的有5個.。當時我母親家那個小村子人口也不過500人。

F. 地道在抗日戰爭時的歷史地位

地道這種堅強的寶壘,中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堅持了敵後游擊戰爭,定了民間力量,成為主要軍事力量的主體,地道戰的這種方式,敵人的否掃盪被粉碎了, 從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堅持了生產,還有力地打擊了敵人

G. 抗戰英雄地道戰事跡

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從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使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阻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地段。地道戰曾在北京也有發現,說明這個戰術,對保護廣大的戰區群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啟發,當時河北省保定市蠡縣的縣委書記王夫指示,選基礎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條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連、敵人來時便於躲避。後來,經過縣委決策,在河北省保定市蠡縣的各抗日村鎮發展起了網路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還發明了連環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繚亂。在戰斗中,這種被改進的地道很快發揮了它的威力。1941年春天,蠡縣辛橋據點有30多名日偽軍出動「五一大掃盪」。已經挖好地道的游擊隊員個個摩拳擦掌地等著敵人來較量一番。當敵人來到時,埋伏在村口的游擊隊一陣排子槍和手榴彈打倒了七八個,敵人措手不及,待拉開架勢要進攻時,游擊隊員已經鑽入地道無影無蹤。當敵人撤退時,游擊隊員又從野外的地道鑽出,在背後又是一陣猛打,包括一名日軍小隊長在內的這股敵人幾乎全部被殲滅。這一仗打得神出鬼沒,一時間,當地抗日軍民士氣大振,昔日大搖大擺地出來掃盪的日偽軍的氣焰也不再囂張了。不久,冀中根據地領導黃敬、呂正操把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地道戰這個新生事物向劉少奇同志作了匯報。少奇同志對地道戰很感興趣,指示他們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把地道戰的戰術發揚光大。於是,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和政委程子華決定將這一經驗向整個根據地推廣。1942年「五一大掃盪」後,冀中根據地的抗戰形勢空前嚴峻,地道戰便在各個抗日村鎮廣泛展開,清苑縣冉庄村的地道戰就是在這次掃盪中打出了名的。地道的分布范圍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河北省保定中部偏南,東到滄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莊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區。面積大概是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方圓直徑為130公里。

H. 抗日戰爭時期的地道戰非常有名,其發生在哪個地形區

地道戰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
華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Hua-pei P'ing-yuan;Huabei Pingyuan)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是中國東北部大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在渤海—華北盆地。位於北緯32°~40°,東經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達大別山北側,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東臨渤海和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省市,面積25萬平方千米。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佔中國的1/5。 [1]
華北平原是華北陸台上的新生代斷陷區。晚第三紀和第四紀時期,形成連片的大平原,與此同時平原邊緣斷塊山地相對隆起,大平原輪廓日趨鮮明。新生代相對下沉,接受了較厚的沉積,局部沉積竟達千米。 [1]
華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勢平緩傾斜。由山麓向濱海順序出現洪積傾斜平原、洪積一沖積扇形平原、沖積平原、沖積一湖積平原、海積一沖積平原、海積平原等地貌類型。黃河、海河、灤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構成了華北平原的主體,即黃河沖積扇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灤河下游沖積扇平原。 [1]
黃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沖積扇,扇緣向東直逼魯西南山地丘陵的西側。黃河沖積扇的中軸部位淤積較高,成為華北平原上的「分水脊」。黃河沖積扇上尚保留有決口改道所遺留的大量沙崗、窪地等地形。在黃河沖積扇前緣與魯西南山地之間分布。[1]

I. 在抗日戰爭中真的有地道戰嗎

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從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使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阻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地段。
冉庄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還保留著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節假日和單、雙休日旅遊的好去處。 冉庄地道戰遺址是融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旅遊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理想參觀地,也是為後人留下的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是全國首批愛國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單位之一,應上級要求,2008年3月對外免費開放,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門票免費。

閱讀全文

與抗抗日戰爭地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