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的傷亡人數各是多少
一、日本死亡人數
日本二戰總死亡軍隊人數為212.1萬,其中:
1、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擊斃日軍131萬人(也包括日本本土死於美國大轟炸的軍人)。
2、英軍在東南亞擊斃日軍19.27萬(包括中國遠征軍擊斃)。
3、蘇聯擊斃13萬(含朝鮮游擊隊在朝鮮擊斃、蘇軍解放庫頁島戰役、諾門罕戰役、張鼓峰戰役、關東軍覆滅之戰、以及戰後殲滅虎頭要塞以及在西伯利亞戰俘營折磨致死的數萬日軍)。
4、1937年-1945年戰死於中國關內戰場40.46萬人(包括國民黨、共產黨兩方面的戰果)。
5、死於東北戰場為2.65萬人(由抗聯及其他武裝的戰果打死的)。
6、戰後還在中國關內死了5.11萬人(日本投降後被蘇軍消滅於張家口、承德的、舉槍自殺或死於飢餓疾病的、回國船上跳海自殺的、死我黨對日寇最後一戰的,死於解放戰爭的、以及在我黨戰俘營病死的)。
7、日本二戰中還有20多萬的武裝僑民死亡(類似於民兵), 日本方面僅僅承認其為軍屬(類似於中國文職軍人),不列入212萬二戰日本軍隊死亡之內。
8、日本二戰期間由美國轟炸造成50-100萬平民死亡。不列入212萬死亡之內。
所以:僅算1945年日本投降後,我黨就打死日軍5.11萬(參考《對日寇最後一戰》),解放戰爭時期就有若干日軍被我黨消滅(還有加入我解放軍被國民黨打死的)。
二、中國傷亡人數
國軍直接戰死132萬、病亡42.2萬,受傷累計189萬人次。
共產黨傷亡人數為58萬人,其中陣亡16萬人,失蹤8.7萬人,被俘4.5萬人,負傷29萬人。
中國二戰軍事死亡總人數為300-400萬。除了上述190萬戰死和病亡外,還有110萬-210萬為其他死亡原因。
軍人的死亡包括陣亡、因傷致死、被俘虜後殺害或病亡、病餓致死、事故、失蹤、其它原因致死成分。
Ⅱ 抗日戰爭中日雙方死亡人數是多少
中國軍民傷亡抄3500萬以襲上、侵華日軍的傷亡人數在120萬-150萬左右。
Ⅲ 抗日戰爭中日雙方傷亡是多少
抗戰八年國民抄黨軍隊傷亡321萬(其中陣亡是131萬),殲滅日軍100餘萬,共產黨軍隊傷亡是60萬,殲滅日軍52.7萬,此外還殲滅118萬偽軍,這是教科書寫的。
Ⅳ 八年抗戰國共雙方各陣亡了多少人
1946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發布了國民革命軍在1937年7月至抗戰結束期間的傷亡數字,其中陸軍:
陣亡 1319950人
失蹤130126人
負傷1761335人
中國空軍損失:
死亡、失蹤4321人(其中軍官241人,失蹤14人)
負傷347人(軍官243人)
以上國民政府軍事力量死傷總數為3216079人。
其中:
陣亡、死亡1324271人
失蹤130126人
負傷 1761682人
除了國民政府軍事力量外,在八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正規軍事力量還損失了584267人。其中包括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的損失,但不包括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中共武裝力量的損失。具體損失構成如下:
陣亡160603人
失蹤87208人
被俘45989人
負傷290467人
根據以上資料,中國正規武裝力量在八年抗日戰爭中死傷總數為3800346人,其中:
陣亡 1484874人
失蹤、被俘 263323人
負傷2052149
在以上統計數字當中,陣亡一項一般僅計算因戰斗原因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空軍例外,其死傷人員中包括訓練中的損失),而且也不一定包括受傷後死亡在後方的戰傷人員。
在非戰斗傷亡方面,從1938年-1944年,國民革命軍各級醫院一共收容了病員1378526名(同時收容的傷員為665353人),其中因病死亡的人數不詳。根據各種資料估測,同時考慮到戰時醫療條件的極端惡劣,中國正規軍隊在8年抗日戰爭期間的死亡人數包括傷死和病死人員在內,至少在200萬左右。其中不包括尚未送到軍隊便已凍餓而死的壯丁和各種非正規武裝力量的損失。
除各種作戰和非作戰損失外,還需考慮到抗戰期間大量投敵叛國的部隊。按建國後文史部門的估計,在1937年-1944年,國民黨方面共有黨政要員62人,高級將領67人,軍隊50餘萬人(以上包括少數被俘人員)叛國投敵,而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司令同村寧次也提出過類似的數字。這部分損失顯然不包括在國民政府所統計的失蹤人數當中。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的物質損失如下(不包括中共軍隊):
步槍858645枝
手提機槍 2610挺
輕機槍 52866挺
重機槍12233挺
火炮1451門
追擊炮5998門
槍擲彈筒 27272個
反坦克槍56枝
火箭筒29具
飛機925架(僅統計戰斗損失)其中被擊毀458架,重創467架
Ⅳ 抗日戰爭中,中日傷亡人數各是多少以及中方國共傷亡各是多少
軍隊傷亡
日本方面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
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及蘇軍在東北消滅的日軍。);另一說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
國軍方面
據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國民政府軍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總計損失365萬0465人;軍令部統計自七七事變以來陸軍陣亡131萬9958人、負傷176萬1135人、失蹤13萬0126人,空軍陣亡4321人、負傷347人。
行政院發布的《關於抗戰損失和日本賠償問題報告》中公布全國軍民人口傷亡統計數字如下:軍人作戰傷亡3227926人(其中死亡1328501人,負傷1769299人,失蹤130126人),軍人因病死亡422479人,此數字不包括台灣省、東北地區和解放區軍民的傷亡數字。
中共方面
《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記載:中共抗日部隊人員損失共計58萬4267人,其中傷29萬0467人、亡16萬0603人、被俘4萬5989人、失蹤8萬7208人。《抗日戰爭8年敵我兵力損失統計》載:「中共軍隊負傷29萬人,陣亡16萬人,被俘4.6萬人,失蹤8.7萬人,合計58.3萬人。」
平民傷亡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而據蔣夢麟的回憶錄稱有1400萬壯丁被拉夫後死於飢餓疾病。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
同時,還有估計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1946年4月,《中國解放區抗戰8年中人口損失初步統計表》公布統計數字如下:「據初步統計: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冀熱遼、山東、蘇皖、中原7個解放區在抗戰期間共計被敵偽殺死或被虐待而傷病致死者3176123人,被捕壯丁2760227人,鰥寡孤獨及肢體傷殘者2963582人。」
1947年2月,國民政府行政院發布的《關於抗戰損失和日本賠償問題報告》中公布全國軍民人口傷亡統計數字如下:平民傷亡9134569人(其中死亡4397504人,負傷4739065人)。全國軍民人口傷亡總計達12784974人。此數字不包括台灣省、東北地區和解放區軍民的傷亡數字。
據日本官方統計,侵華日軍在中國共強擄青壯年41758名,押解上船之前死亡2823人,乘船以後以及在各企業單位共死亡6830人,占乘船總數38935人的17.5%。
據1989年出版的《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8:細菌戰與毒氣戰》所收資料統計,日軍曾在我國20個省進行過細菌戰,有27萬多名軍民死於細菌戰。
日軍曾在中國的14個省(市)77個縣(區)使用毒氣2091次之多,其中對華北游擊部隊使用423次,造成3.3萬餘人傷亡;對中國正規軍使用1668次,使中國官兵死亡6000餘人,受傷4.1萬餘人。
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中國軍隊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
(5)抗日戰爭中日雙方陣亡人數擴展閱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面對日本的侵略威脅,中國國民政府逐步開始准備對日本軍隊作戰。
1935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1934年度國防計劃大綱的基礎上,制定了防衛計劃大綱,將全國劃分為三道防衛區域線:第一線有察晉綏、魯、江浙、閩、粵桂區;第二線有察冀、魯、豫、皖、贛、湘區;第三線有晉綏、寧、甘、陝、鄂、川、滇區。
同年春夏,蔣介石在對川、黔、陝等省視察後說:「對日應以長江以南與平漢路以西地區為主要陣線,以洛陽、襄陽、荊州、宜昌、常德為最後陣線;而以川、黔、陝三省為核心,甘肅、雲南為後方。」
1936年初,軍委會具體規定了當年的國防軍事主要任務。首先,確立了「以四川為作戰總根據地,大江以南以南京、南昌、武昌為作戰根據地,大江以北以太原、鄭州、洛陽、西安、漢口為作戰根據地」。
其次,確立了對日作戰總方針,即「為保全國土完整,維持民族生存起見,應拒止敵人於沿海岸及平津以東與張家口以北地區,不得已時逐次佔領預定陣地,作強韌之抗戰」。
再次,在持久戰略思想和對日本作戰總方針的指導下,全國劃分為四個國防區:抗戰區為察、綏、冀、豫、蘇、浙、閩、粵;警備區為皖、贛、湘、桂;綏靖區為甘、陝、川、寧;預備區為陝、川、鄂、湘、桂、贛、滇、新、青、藏、康。軍委會為最高統帥部,在抗戰區內分別設六個國防軍總指揮部。
在其它區域內設立一個由八省組成的預備軍總指揮部,並進一步劃出五道自北向南的抵抗線,以淮陰、徐州、歸德、開封、新寧、鄭州、洛陽一線為最後抵抗線。此外,還規定了預定戰場的陣地設置,將全國戰場劃分為五個方面:
一是北正面,轄山東、冀察、河南、徐海區;二是晉綏側面,轄山西、綏遠區;三是東正面,轄江浙區;四是南海岸,轄閩粵區;五是警備區,轄陝甘寧青、湘鄂贛皖、桂、滇黔、川康區。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是時局轉變的關鍵。蔣介石被迫放棄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初步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並在停止「剿共」的內戰政策後,開始集中精力對付日本的侵略。
1937年1月,國民政府擬訂了《民國廿六年度國防作戰計劃》甲乙兩案,1937年3月修訂完畢。該計劃不但取消了繼續內戰的內容,而且在上年度國防作戰計劃的基礎上,對中日兩國的形勢作了較為確切的分析和預測,明確提出了戰略上的「持久戰」和「消耗戰」的方針,要求於不得已時實行持久戰,逐次消耗敵軍戰鬥力,乘機轉移攻勢。
根據預定作戰需要,全國劃為魯、冀察、豫、晉綏、徐州、江浙、閩粵七個國防區及陝甘寧青、湘鄂贛皖、川康、滇黔、桂五個警備區,分別置於第一線和總預備隊的位置上。同時,還部署了第一至第五方面軍分別在魯、冀察、江浙、閩粵各地的戰斗任務。這次國防區的劃分,不僅體現了國民黨從內戰轉向抗戰的開始,也與七七事變後的戰區劃分大體接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戰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Ⅵ 在淞滬會戰中日方傷亡人數多少
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此役中國軍隊投入戰場多達七十五個步兵師九個步兵旅警團教導總隊與特種部隊,總數超過60多萬人,日軍參戰部隊約27萬人,日軍於金山衛登陸前,其傷亡即達10672人,其中陣亡9115人,受傷31357人,中國軍隊則損失慘重,但因各軍師傷亡資料多未往上呈報,至今仍無正式傷亡統計,各家估計數字仍有蠻大之差異,據估計傷亡應達30萬人以上。【http://mil.news.sina.com.cn/2005-06-19/1904298681.html】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並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這次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也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代價,但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
淞滬會戰簡介。盧溝橋事變爆發37天後,日本侵略軍又向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英勇抗擊,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1937年8月9日,駐滬日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入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當即被中國守軍擊斃。8月13日,日軍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上海抗戰開始。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黨政府第二天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8月14日,當地國民黨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指揮三個德械師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15日,日本正式宣布組建上海派遣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率領兩個師團的兵力開往上海增援,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國民黨政府陸續調集6個集團軍70餘萬人抗擊,初戰獲勝。從8月23日起,日軍多次在長江口登陸,攻擊守軍左翼,遭頑強抗擊。隨後,日軍逐次增兵,加強上海派遣軍的力量。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9月11日以後,蔣介石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9月30日拂曉,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中國守備部隊陷於苦戰,傷亡慘重。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斗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陸,迂迴守軍側後,合圍上海,守軍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區陷落。淞滬會戰結束。
Ⅶ 抗日戰爭中日雙方傷亡是多少
中日戰爭 :統計數字是,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以上 ,侵華日軍的傷亡人數在120萬回-150萬左右。
據日本方面統計:答在二戰中日軍累計戰死2121000人,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前後,日軍在中國東北死亡46800人;在中國關內死亡455700人;在中國台灣死亡39100人;在緬甸、印度死亡164500人。
據中國方面統計:八年抗戰中國軍隊傷亡380萬,中國軍民傷亡總數達21685000人。
Ⅷ 抗日戰爭中國傷亡人數
國民革命軍將官陣亡名單(師級以上)
佟麟閣上將(追授),29軍副軍長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趙登禹上將(追授),132師師長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郝夢齡上將,9軍軍長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劉家麒中將,54師師長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吳克仁中將,67軍軍長 1937年11月9日 上海松江
高志航空軍少將(追授),空軍驅逐機司令 1937年11月21日 河南周家口
夏國璋中將,172師副師長 1937年11月21日 浙江湖州
吳國璋中將,75師副師長 1937年11月26日 浙江湖州
饒國華上將(追授),145師師長 1937年11月30日 安徽廣德(自殺)
蕭山令中將,憲兵副司令 1937年12月12日 江蘇南京
姚中英少將,156師參謀長 1937年12月12日 江蘇南京
司徒非少將,160師參謀長 1937年12月12日 江蘇南京
劉震東中將,第五戰區第二路游擊司令 1938年2月22日 山東莒縣
王銘章上將(追授),122師師長 1938年3月17日 山東藤縣
鄒紹孟少將,124師參謀長 1938年3月17日 山東藤縣
趙渭濱少將,122師參謀長 1938年3月17日 山東藤縣
范庭蘭少將,豫北別動隊第五總隊總隊長 1938年3月28日 河南修武
劉桂五少將,騎兵第六師師長 1938年4月22日 內蒙黃油乾子
周元中將,173師副師長 1938年5月9日 山東蒙城
李必藩中將,23師師長 1938年5月14日 山東菏澤(自殺)
黃啟東少將,23師參謀長 1938年5月14日 山東菏澤(自殺)
方叔洪中將,114師師長 1938年6月 山東荷澤馮家場
付忠貴少將,魯北游擊司令 1938年9月23日 山東
馮安邦中將,42軍軍長 1938年11月3日 湖北襄陽
林英燦少將,152師副師長 1939年1月13日 廣東清遠
李鞏良中將,軍訓部輜重總監 1939年3月7日 陝西西安
張諝行中將,第一戰區副參謀長 1939年3月7日 陝西西安
王禹九少將,79軍參謀處長 1939年3月26日 江西高安
陳安保中將,29軍軍長 1939年5月6日 江西龍里
唐聚五少將,東北游擊司令 1939年5月18日 河北遷安
韓炳宸少將,山東第十三區保安副司令 1939年1月9日 山東萊陽
馬玉仁中將,江蘇第一路游擊司令 1940年1月3日 江蘇望鄉台
丁炳權中將,197師師長 1940年1月25日 江西武寧
鄭作民中將,2軍副軍長 1940年2月3日 廣西昆侖
鍾毅中將,173師師長 1940年5月9日 湖北蒼台(自殺)
張自忠上將(追授),33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張敬少將,33集團軍高參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戴民權中將,豫南遊擊第五縱隊司令 1940年5月 河南遂平
王竣中將,新27師師長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砦
梁希賢少將,新27師副師長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自殺)
陳文杞少將,新27師參謀長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將,3軍軍長 1941年5月12日 山西懸山(自殺)
寸性奇中將,12師師長 1941年5月13日 山西毛家灣(自殺)
金崇印少將,17軍參謀長 1941年9月16日 山西橫水鎮
石作衡中將,70師師長 1941年9月6日 山西絳縣
賴傳湘中將,190師副師長 1941年9月24日 湖南梁家段
朱實夫少將,新3師副師長 1941年9月25日 甘肅
李翰卿中將,57師步兵指揮官 1941年9月27日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將,98軍軍長 1941年9月29日 山西東峪
朱世勤中將,暫30師師長 1942年5月4日,山東潘庄
郭子斌少將,暫30師副師長 1942年5月4日 山東潘庄
戴安瀾中將,200師師長 1942年5月26日 緬甸茅邦村
王鳳山少將,暫45師師長 1942年6月23日 山西張翁村
胡義賓少將,96師副師長 1942年7月 緬甸埋通
張慶澍少將,魯蘇戰區高參 1942年8月 山東唐王山
周復中將,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 1943年2月21日 山東城頂山
張少舫少將,113師參謀長 1943年2月21日 山東城頂山
高道先少將,山東鐵道破壞總隊長 1943年5月 山東
江春炎少將,114師參謀長 1943年7月4日 山東鄒縣
彭士量中將 (追授),暫5師師長 1943年11月15日 湖北石門
許國璋中將,150師師長 1943年11月21日 湖北諏市(自殺)
孫明瑾中將,預10師師長 1943年12月1日 湖南常德
盧廣偉少將,騎8師副師長 1944年5月5日 安徽潁上
李家鈺上將,36集團軍總司令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陳紹堂少將,104師步兵指揮官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周鼎銘少將,36集團軍副官處長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王劍岳少將,8師副師長 1944年6月10日 河南靈寶
王甲本中將,79軍軍長 1944年9月7日 湖南東安
闞維雍中將(追授),131師師長 1944年11月10日 廣西桂林(自殺)
陳濟恆中將,桂林防守司令部參謀長 1944年11月10日 廣西桂林(自殺)
呂旃蒙少將(追授),31軍參謀長 1944年11月10日 廣西桂林
齊學啟中將,38師副師長 1945年5月13日 緬甸仰光
胡旭盱少將,第三戰區第一突擊隊司令 1945年6月 浙江孝豐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左權,18集團軍副總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山西遼縣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羅忠毅,新四軍6師參謀長,1941年11月28日,江蘇溧陽
彭雄,新四軍3師參謀長,1943年3月17日,江蘇連雲港
彭雪楓,新四軍4師師長,1944年9月11日,河南夏邑八里庄(死於國共沖突)
陳昭禮,全國戰地動員委員會委員,少將, 1940年8月13日,在崇安吳公嶺(死於國共沖突)
東北抗日聯軍
李學忠,第二軍政治部主任,1936年8月,吉林省撫松縣
王德泰,第二軍軍長,1936年11月,吉林省蒙江縣
夏雲傑,第六軍軍長,1936年11月26日,黑龍江省湯原縣
宋鐵岩,第一軍政治部主任,1937年2月11日,吉林省蒙江縣
陳榮久,第七軍軍長,1937年3月5日,黑龍江省饒河縣
金正國,第十一軍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黑龍江省樺川縣
劉曙華,第八軍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22日,黑龍江省勃利縣
李延平,第四軍軍長,1938年11月20日,黑龍江省五常縣
王光宇,第四軍副軍長,1938年12月,黑龍江省五常縣
王克仁,第五軍代理政治部主任,1939年4月23日,黑龍江省穆棱縣
侯國忠,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副指揮,1939年8月24日,吉林省安圖縣
楊靖宇,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23日,吉林省蒙江縣
曹亞范,第一路軍第一方面軍指揮,1940年4月8日,吉林省蒙江縣
王汝起,第二路軍一支隊支隊長,1940年5月21日,黑龍江省饒河縣
趙敬夫,第三路軍三支隊政委,1940年7月20日,黑龍江省德都縣
高禹民,第三路軍第三支隊政委,1940年12月1日,內蒙古阿榮鎮
陳翰章,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指揮,1940年12月8日,吉林省寧安縣
汪雅臣,第十軍軍長,1941年1月29日,黑龍江省五常縣
張忠喜,第十軍副軍長,1941年1月29日,黑龍江省五常縣
魏拯民,第一路軍副司令,1941年3月8日,吉林省樺甸縣
郭鐵堅,第三路軍第九支隊參謀長,1941年9月20日,內蒙古莫力達瓦旗
趙尚志,第二路軍副總指揮,1942年2月12日,黑龍江省鶴崗
許亨植,第三路軍總參謀長,1942年8月3日,黑龍江省慶城(現黑龍江省慶安縣)
數字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據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革命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斗、小型戰斗28931次。國民革命軍陸軍死亡、失蹤321萬1914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加上因病減員等非戰場損失,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不過,亦於大小會戰中,讓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將官陣亡於與國軍會戰中。(中日戰爭中,共129名日本將官陣亡,只有其中3名是陣亡於與八路軍會戰中。)除此,由共產黨領導的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及抗日根據地民兵在內主要以在日本佔領區內游擊戰為主。
據統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總共殲滅日軍52.7萬,此外還殲滅118萬偽軍。遠遠超過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八路軍、新四軍〕的殲敵數量。相比之下,八路軍、新四軍人數較少,條件較差。國民革命軍作為當時中國正規的政府武裝,戰績突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按1945年貨幣折算,約為6500億美金。
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同時,還有估計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Ⅸ 抗日戰爭(中日戰爭)雙方兵力傷亡率有多大
一般的統計數字是;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以上
其中中國政府軍隊犧牲專200萬,游擊隊犧牲60萬(包括八路軍,新四軍).
屬手無寸鐵的被日軍屠殺的中國老百姓,在2000萬以上.
另外因為戰爭餓死,病死的,不計其數.
侵華日軍的傷亡人數在120萬-150萬左右
其中被擊斃僅53萬人,中華民國確認死亡44萬人,目前該數字還有爭議。
侵華日軍的總數在250-300萬左右.占日軍陸軍的1/3,海軍的1/5
為什麼我們用如此巨大的人力財力的犧牲才僅僅打死53萬日軍.
而且日本根本沒有盡全力同中國作戰.因為它的主要對手還是美國,蘇聯。
Ⅹ 抗日戰爭中日傷亡各多少人
1樓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內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容人數約為210萬)。據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革命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斗、小型戰斗28931次。國民革命軍陸軍死亡、失蹤321萬1914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加上因病減員等非戰場損失,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不過,亦於大小會戰中,讓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將官陣亡於與國軍會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