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的武漢會戰

抗日戰爭的武漢會戰

發布時間:2021-03-01 01:54:39

⑴ 抗日戰爭中的武漢會戰時,國民黨軍隊有110萬軍隊,而日軍才35萬,為什麼最後武漢還是淪陷了

武漢會戰來(武漢保衛戰),是抗日自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萬家嶺大捷是1938年武漢會戰中,在萬家嶺一帶中國軍隊圍殲日本軍隊第106師團大部的一場戰役,該戰役共殲日軍3000餘人。
武漢會戰(武漢保衛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會戰----桂南會戰——上高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

⑵ 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究竟是淞滬會戰還是武漢會戰

當然是淞滬會戰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

1、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凶焰,挫傷了日軍的銳氣,打破了日本對華速戰速決戰略。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打死打傷日軍4萬餘人,其中,日軍第十一師團和支聯隊死傷3100人(每聯隊定員3500人),第三師團第十八聯隊死亡甚至高達4200人。淞滬會戰也就成為了日軍始料不及的苦戰。在會戰之初,日軍企圖以2個師團兵力速戰速決,但在中國軍隊的頑強抗擊下,日軍陷入苦戰,不得不依次投入兵力多達9個師團,成為日本侵華的主戰場,使日本速戰速決戰略受挫。

2、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軍威,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裝備極其落後的中國軍隊同裝備精良的 日軍,在上海激戰三個月之久,主要靠高度的愛國之心和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打出了中國的士氣,對全國軍民都是極大鼓舞。

3、中國軍隊在華北和上海的抗戰,形成並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在國際上樹立起中華民族敢於反抗法西斯侵略的良好形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局部戰爭期間,受到法西斯侵略的諸多國家中,只有中國堅持抵抗,並開辟世界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戰場,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4、淞滬會戰在戰略上是國軍以精銳盡出,誘使日軍改變戰略主攻方向,最終將日軍一步步拖入全面戰爭泥潭為目的的。雖然最終在戰役上失敗了,損失大量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士兵和下級軍官,並直接導致了首都保衛戰的失利。但及時轉移出對了日後至關重要的工廠、學校等人員設施,迫使日本放棄了蠶食中國的計劃還緩解了歐洲戰場的壓力。


⑶ 抗日戰爭時期武漢會戰一共打了幾個月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⑷ 抗日戰爭中的武漢會戰的全過程是咋樣的為什麼在武漢會戰結束後(武漢失守)日軍沒有大軍進攻重慶

武漢會戰(武漢保衛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回會戰。中華民答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萬家嶺大捷是1938年武漢會戰中,在萬家嶺一帶中國軍隊圍殲日本軍隊第106師團大部的一場戰役,該戰役共殲日軍3000餘人。
武漢會戰(武漢保衛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會戰----桂南會戰——上高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

⑸ 抗日戰爭規模最大的戰役是 淞滬會戰 還是武漢會戰

沒有可比性,百團大戰是主動進攻的最大戰役,單純戰斗規模不大,戰役和會戰沒什麼可比性,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其中隨便一個會戰估計國軍陣亡人數都比百團參戰人數多

⑹ 問:抗日時期武漢會戰的資料'

答: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6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以湖北武漢地區為中心,在皖中-皖西、贛北-贛西北、鄂東、豫南等廣闊地域抗擊日軍進攻的大會戰。 日軍侵佔南京(參見南京戰役)後,國民政府雖西遷重慶,但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卻在武漢,武漢實際上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1937年12月13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擬定保衛武漢作戰計劃。在徐州失守後,即調整部署,先後調集約130個師和各型飛機200餘架、各型艦艇及布雷小輪40餘艘,共100萬餘人,利用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地區有利地形,組織防禦,保衛武漢。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7月中旬~9月中旬由白崇禧代理)指揮所部負責江北防務;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指揮所部負責江南防務。另以第一戰區在平漢鐵路(今北京一漢口)的鄭州至信陽段以西地區,防備華北日軍南下;第三戰區在安徽蕪湖、安慶間的長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東地區,防備日軍經浙贛鐵路(杭州一株洲)向粵漢鐵路(廣州一武昌)迂迴。 1938年5月日軍攻陷徐州後,積極准備擴大侵略戰爭。決定先以一部兵力攻佔安慶,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然後以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武勝關攻取武漢,另以一部沿長江西進。後因黃河決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漢的計劃,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6月初,第6師從合肥南下;波田支隊(相當於旅)由蕪湖溯江西進,向安慶進攻。守軍第26、第27集團軍節節阻擊。12日波田支隊攻佔安慶,繼續沿江西進。13日第6師攻佔桐城後,轉向西南方向進攻,17日陷潛山。至7月初,日軍在江北佔領太湖、望江以東,在江南佔領江西湖口以東的長江沿岸地區。4日,日軍華中派遣軍調整戰斗序列,由其司令官煙俊六指揮第2、第11集團軍,負責對武漢的作戰。以第11集團軍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第2集團軍沿大別山北麓助攻武漢。日軍華中派遣軍司令部先後調集第2軍和第11軍共12個師團,以及海軍第3艦隊,航空兵團等500餘架飛機,120餘艘艦艇,約35萬兵力。另以華中派遣軍直轄的5個師團分別擔任對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區的警備任務,以鞏固後方,保障此次作戰。 長江南岸地區作戰 第九戰區以第1兵團在鄱陽湖西岸地區,第2兵團在江西星子、九江至碼頭鎮之線組織防禦。日軍第11集團軍主力沿長江南岸地區進攻,7月23日,波田支隊在九江東面的姑塘登岸。守軍第2兵團以第70、第64軍等部協同第8軍實施反擊,由於日軍第106師團繼續登岸,26日九江失守。波田支隊沿長江西進,8月10日,在瑞昌東北的港口登岸,向瑞昌進攻。第3集團軍在第32軍團增援下奮力抗擊。後因日軍第9師加入戰斗,守軍力戰不支,24日瑞昌失守。第9師團和波田支隊繼續沿長江西進,同時以第27師團向箬溪方向進犯。第30集團軍和第18軍等部在瑞昌-武寧公路沿途地區逐次抗擊,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軍第27師團攻佔箬溪後,轉向西北進攻,18日陷湖北辛潭鋪(屬陽新),向金牛(今屬大冶)方向進犯。在此期間,守軍第31集團軍和第32軍團等部在瑞昌以西地區節節抵抗沿長江西進的日軍,至9月24日,碼頭鎮、富池口(屬陽新)先後陷落。第2兵團組織第6、第54、第75、第98軍和第26、第30軍團等部在陽新地區加強防禦,戰至10月22日,陽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繼失守,日軍第9師和波田支隊向武昌逼近。 當西進日軍進攻瑞昌的同時,第106師從九江沿南潯鐵路(南昌-九江)南犯。守軍第1兵團第29軍團和第4、第8軍等部依託廬山兩側及南潯鐵路北段的有利地形進行頑強抗擊,日軍進攻受挫。8月20日,日軍第101師團從湖口橫渡鄱陽湖增援,突破第25軍防線,攻佔星子,協同第106師團企圖攻佔德安,奪取南昌,以保障西進日軍的南側安全。第1兵團總司令薛岳以第66、第74、第4、第29軍等部協同第25軍在德安以北的隘口、馬回嶺地區與之激戰,雙方成膠著狀態。9月底,日軍第106師團第123、第145、第147團和第101師團第149團孤軍深入,進至德安西面萬家嶺地區。薛岳指揮第4、第66、第74軍等部從側後迂迴,將其包圍。日軍第27師一部增援,在萬家嶺西面白水街地區被第32軍等部擊退。10月7日,中國軍隊發起總攻,激戰三晝夜,多次擊敗日軍反撲。日軍由於孤立無援,補給斷絕,戰至10日,4個團大部被殲。史稱萬家嶺大捷。 長江北岸地區作戰 7月24日,日軍第11集團軍第6師從安徽潛山向太湖進攻,相繼突破第31、第68軍防線,至8月3日,先後攻佔太湖、宿松、黃梅(屬湖北)等地,繼續西進。第五戰區第4兵團以主力在湖北廣濟(今梅川)、田家鎮、浠水地區准備迎擊日軍,第11集團軍和第68軍固守黃梅西北一線,調第21、第26、第29集團軍由潛山、黃梅西北山區南下側擊日軍,至28日先後收復太湖、宿松。第11集團軍和第68軍乘勢反攻,未果,退至廣濟地區,協同第26、第86、第55軍等部繼續抗擊日軍。第4兵團令第21、第29集團軍自黃梅西北實施側擊,未能阻止日軍,至9月17日廣濟、武穴相繼淪陷。接著日軍圍攻田家鎮要塞。第4兵團以守備要塞的第2軍並加強第87軍一部固守陣地,以第26、第48、第86軍在外圍策應作戰,攻擊日軍側背,激戰旬余,終因陣地被日軍優勢火力摧毀,傷亡甚重,29日田家鎮要塞失守。日軍繼續進攻,10月19日陷浠水,24日佔黃陂,直逼漢口。 大別山北麓地區作戰 第五戰區第3兵團以第51軍和第19軍團第77軍在安徽六安、霍山地區,第71軍在富金山、固始(屬河南)地區,第2集團軍在河南商城、湖北麻城地區,第27軍團第59軍在河南潢川地區,第17軍團在信陽地區組織防禦。8月下旬,日軍第2集團軍從合肥分南北兩路進攻。南路第13師團於29日突破第77軍防線攻佔霍山,向葉家集方向進犯。第71軍和第2集團軍在葉家集附近的富金山至商城一帶依託既設陣地頑強抵抗。日軍第13師團受挫,得第16師團增援,9月16日攻佔商城。守軍退守商城以南打船店、沙窩地區,憑借大別山各要隘,頑強抵抗,至10月24日,日軍逼近麻城。北路日軍第10師團於8月28日突破第51軍防線攻佔六安後,強渡淠河和史河,9月6日進占固始,繼續西進。第27軍團第59軍在春河集(屬固始)、潢川一帶組織抗擊,鏖戰旬余,19日潢川失守。21日日軍第10師團突破第17軍團第45軍陣地,攻佔羅山,繼續西進,在信陽以東地區遭第17軍團反擊,被迫撤回羅山。日軍第2集團軍以第3師增援,協同第10師團向信陽進攻。10月6日,一部迂迴信陽以南,攻佔平漢鐵路上的柳林站。12日日軍第2集團軍攻佔信陽,然後沿平漢鐵路南下,協同第11集團軍進攻武漢。在日軍已達成對武漢包圍的情況下,為保存力量,中國軍隊不得不於10月25日棄守該城。日軍26日佔領武昌、漢口,27日佔領漢陽。 武漢會戰期間,中國空軍和海軍也積極參與了作戰。在蘇聯航空志願大隊的配合下,中國空軍鏖戰長空,與日軍航空兵空中大戰7次,擊毀日機78架,炸沉日艦23艘,有利地支援了地面部隊的作戰。中國海軍也英勇作戰,擊沉,擊傷日軍艦艇及運輸船隻共50餘艘,擊落日機10餘架,但自身也損失慘重,基本上全軍覆沒。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0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⑺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的武漢保衛戰

保衛目的
武漢是平漢,粵漢兩鐵路的銜接點,又是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南京失守後,這里成了全國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的中心。
戰斗過程
日本侵略者妄圖攻佔武漢,控制中原,進而支配整個中國.1938年6月後,中日雙方在武漢外圍展開大戰.日軍以華中派譴軍司令畑俊六為總指揮,分兵5路進犯,另派波田支隊及海軍陸戰隊協同海軍第3艦隊沿長江西上.我軍為保衛武漢,由第9戰區司令陳誠指揮,依託幕阜山,九宮山,廬山等山脈構築陸地防守;在江北,由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指揮,依託大別山,富金山等山脈構築陸地防守;並在馬當,湖口,武穴和田家鎮等江防要塞設防.
1938年6月11日,日軍溯長江西上,進攻安慶,拉開了武漢會戰的序幕.7月26日,日軍攻陷九江,我軍第29軍團退守廬山兩側,全殲日軍第145聯隊.10月上旬,薛岳兵團又殲敵4個聯隊,挫敗日軍突破南潯路的企圖.在長江以南,長江沿線和長江以北地帶,皖西及豫東南等各戰場,我軍官兵英勇抵抗,在馬當,瑞昌,萬家嶺,馬頭鎮,田家鎮,固始等戰斗中,將士浴血奮戰.但,由於我方單純防禦,逐次使用兵力,防線一再被攻破.我軍於10月25日撤出武漢.
影響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戰線大到皖,豫,贛,鄂4省數千里地,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戰線之長,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是抗戰中任何戰役所不能比擬的.會戰後,日軍由於戰線延長,兵力與資源不足,不得不放棄"速戰速決"的企圖,抗日戰爭逐漸進入相持階段.

⑻ 抗日戰爭有沒有打到武漢

有,史稱「武漢會戰」或是「武漢保衛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6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以湖北武漢地區為中心,在皖中-皖西、贛北-贛西北、鄂東、豫南等廣闊地域抗擊日軍進攻的大會戰。
1938年6月12日,日軍波田支隊在安慶登陸,很快佔領安慶,武漢會戰正式開始。9月6日,廣濟失陷。29日,日軍攻陷長江要塞田家鎮。至10月下旬,武漢三鎮全部淪於敵手,武漢會戰結束。
日軍侵佔南京(參見南京戰役)後,國民政府雖西遷重慶,但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卻在武漢,武漢實際上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1937年12月13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擬定保衛武漢作戰計劃。在徐州失守後,即調整部署,先後調集約130個師和各型飛機200餘架、各型艦艇及布雷小輪40餘艘,共100萬餘人,利用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地區有利地形,組織防禦。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7月中旬~9月中旬由白崇禧代理)指揮所部負責江北防務;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指揮所部負責江南防務。另以第一戰區在平漢鐵路(今北京一漢口)的鄭州至信陽段以西地區,防備華北日軍南下;第三戰區在安徽蕪湖、安慶間的長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東地區,防備日軍經浙贛鐵路(杭州一株洲)向粵漢鐵路(廣州一武昌)迂迴。
武漢會戰中,日軍先後投入兵力約40萬左右,自東向西進攻武漢。中國方面參加會戰有130個師,共一百餘萬人。會戰從1938年6月12日日軍進犯安慶始,到10月25日武漢失守,共進行四個半月時間。
雖然武漢最終失守,但「武漢會戰」卻有著重大的意義。會戰中,中國軍隊殲滅日軍十多萬人,同時大量消耗了日本財力,爭取到時間把工業遷入西南和西北地區,為相持階段作了重要的物資准備。自此以後,日軍再也沒有能力調動40多萬大軍作戰略進攻性的大會戰了。從這個角度上看,「武漢會戰」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下面列舉國軍部分參戰序列:
第九戰區:陳誠
1、第1兵團:薛岳
(1)第20集團軍:商震 第32軍:商震 第139師:李兆瑛 第141師:唐永良 第142師:傅立平 第18軍:黃維 第11師:彭善 第60師:陳沛 第16師:何平 稅警旅:蔣冗珂
(2)第9集團軍:吳奇偉 第4軍:歐震 第59師:張德能 第90師:陳榮機 第8軍:李玉堂
第3師:趙錫田 第15師:汪之斌 第66軍:葉肇 第159師:譚邃 第160師:華振中 第29軍團:王贊緒 第64軍:李漢魂 第155師:陳公俠 第187師:孔可權 預備第9師:張言傳 第70軍:李覺 第19師:李覺 第128師:顧家齊 第91師:馮占海 預備第6師:吉章簡 第37軍團:王敬久 第25軍:王敬久 第52師:唐雲山 第190師:梁華盛
(3)第74軍:俞濟時
第51師:王耀武 第58師:馮聖法 (4)第29軍:陳安寶 第40師:李天霞 第79師:陳安寶
(5)第167師:趙錫光
(6)預備第2師:陳明仁
(7)預備第11師:趙寶昌
(8)鄱陽湖警備部隊
2、第2兵團:張發奎
(1)第30集團軍:王陵基
第72軍:王陵基
新編第13師:劉若弼 新編第14師:范南煊 第78軍:張再 新編第15師:鄧國璋 新編第16師:陳良基
(2)第3集團軍:孫桐萱
第12軍:孫桐萱
第20師:張測民 第22師:時同然 第81師:展書堂
(3)第31集團軍:湯恩伯
第13軍:張軫 第23師:歐陽棻 第89師:張雪中 新編第35師:王勁哉 第85軍:王仲廉 第4師:陳大慶 第110師:吳紹周 第98軍:張剛 第82師:羅啟疆 第193師:李宗鑒 第195師:梁愷 預備第13師
(4)第32集團軍:關麟征
第52軍:關麟征 第2師:趙公武 第25師:張耀明 第92軍:李仙洲 第21師:侯鏡如 第95師:羅奇
(5)第11軍團:李延年
第2軍(兼田北要塞):李延年 第9師:鄭作民 第57師:施中誠 田家鎮要塞部隊 第54軍(兼田南要塞):霍揆彰 第14師:陳烈 第18師:李芳彬 第43師:周祥初
3、武漢衛戍區:羅卓英
(1)江北區指揮官:萬耀煌
第6軍:甘麗初 第93師:甘麗初 第118師:王嚴 第46軍:樊崧甫 第28師:董釗
(2)江南區指揮官:周喦
第75軍:周喦 第6師:張珙 第13師:方靖 第50師:成光耀
(3)武漢警備司令部:郭懺
第94軍:郭懺 第55師:李及蘭 第185師:方天 (4)第37軍:毛秉文 第92師:黃國梁
(5)湖北防空部隊
4、第30軍團:盧漢
第60軍:盧漢 第182師:安恩溥 第183師:高蔭槐 第184師:張沖 第49師:李精一 第102師:柏輝章
5、第26軍團:萬福麟
第53軍:萬福麟 第116師:周福成 第130師:朱鴻勛
6、江西保安部隊

⑼ 抗日戰爭時期,武漢是在1938年幾月幾號淪陷的

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

1938年10月25日,日軍第6師團先頭部隊推進到了漢口近郊,與中國軍隊留下作象徵性抵抗的第545旅在戴家山(今岱家山)附近發生激烈戰斗。晚6時,戴家山失陷,10時,日軍先頭部隊第11軍第6師團第23聯隊率先進入漢口城區。

1938年10月26日凌晨5時,日軍第11軍波田支隊從賓陽門突入武昌。

1938年10月27日午後,日軍第15師團的第60聯隊佔領漢陽。

(9)抗日戰爭的武漢會戰擴展閱讀:

據《武漢文史資料》記載,武漢淪陷的第二天,日軍就將江漢關鍾樓的時鍾撥快1小時,改為東京時間,稱為「新鍾」。並強行規定每天下午5時至次日上午7時為宵禁時間,發現行人即當場槍殺。

1939年2月8日的《新華日報》報道稱,「下午5時以後戒嚴,路靜人絕,大有深山幽靜之態。華區無電燈更可怕。」

淪陷時期,日軍有計劃地在城內放火,大街上不斷可以看到房屋燃燒,有時一天有10多處,有些地方大火竟連續7天不滅,火光映紅了整個天空。不僅如此,日軍還對民眾進行慘絕人寰的屠殺。

自武漢淪陷直至抗戰勝利,武漢三鎮人民在日軍鐵蹄下,整整遭受了7年的蹂躪。據統計,淪陷期間,武漢43025棟房屋被毀,13508民眾被殘殺。

⑽ 武漢會戰是怎麼回事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初期發生在武漢外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會戰從1938年6月11日日 軍進攻安慶起,至10月25日中國軍隊主動撤出武漢止,歷時約4個半月。這場以「保衛大武 漢」為口號的大規模戰役主要在武漢外圍展開,日軍前後投入武漢作戰的兵力達35萬余眾 (是時,日本全國陸軍的總兵力約90萬人),中國參戰的部隊則更達130個師,約100萬人 。整個戰事從長江沿線展開,擴及大別山麓,贛北南潯鐵路以及武漢近郊,縱橫數千里。 會戰時間之長、參戰兵力之多、規模之大,是八年抗戰期間任何一次戰役所不能比的,也 是中國
近代軍事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之一。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揭開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7月29、30日,在日軍的凶 猛進攻下,北平、天津相繼陷落。8月13日,日軍又大舉進攻上海,8月14日,國民黨政府 在日本重兵壓境和全國抗日怒潮的推動下,正式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 為日本無止境之侵略所逼迫,茲不得不實行自衛,抵抗暴力。」中國軍隊於淞滬一線血戰3 個月,至11月12日,上海失守。上海淪陷後,國民黨政府於11月20日發表《國民政府移駐 重慶宣言》,宣布遷都重慶。但國民黨的軍政機關並未立即西遷入川,而是首先轉移到了 武漢。 12月13日,南京淪陷後,國民黨中央黨部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行政院、監察院、外交 部、財政部等部門以及主要的黨政軍首腦要員們均移駐武漢,武漢遂成為當時全國的政治 、軍事、外交、經濟與文化中心,成為事實上的戰時首都,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也轉 移到了武漢,武漢一時成為全國乃至於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1938年2月,蔣介石發表《抗戰必勝的條件與要素》,稱「廣大的土地和眾多的人民兩個條 件,就是我們抗戰必勝的最大武器。」「這次抗戰,是以廣大的土地來和敵人決勝負;是 以眾多的人口來和敵人決生死。……我們現在與敵人打仗,就要爭時間。我們就是要以長 久的時間來固守廣大的空間,要以廣大的空間來延長抗戰的時間,來消耗敵人的實力,爭 取最後的勝利。」這就是被稱為「以空間換時間,以小勝積大勝」的長期抗戰戰略。 1938年3月29日,武昌珞珈山麓,國立武漢大學宋卿體育館內,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 會在這里召開,這是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召開的最重要的一次會議。這次為期4天 的會議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通過了《抗戰建國綱領》,提出了國民黨政府抗戰時期的內外 政策,這份後來被中國共產黨批評為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的綱領,雖然表現出單純的 政府和軍隊抗戰的傾向,缺乏真正動員全國各界各階層人民,實現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勇氣 ,但畢竟也表示了國民黨政府堅決抗戰,並在一定程度上開放民主的決心,在當時對於鼓 舞士氣,振奮民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抗日戰爭進入到以保衛大武漢為中心的武漢抗戰時 期。 對此,當時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中共代表周恩來在親自為《新華日報 》撰寫的社論中指出:「武漢是中華民國的誕生地,是大革命北伐時代的最高峰,現在又 是全中華民族抗戰的中心。」 「全中華民族之愛國各抗日黨派,應該宣誓:使中國不再鬧 分裂,使統一戰線永遠的鞏固和發展下去,使大中華民族永遠地團結起來,一直達到抗戰 勝利,建國成功!」 「 辛亥、北伐、抗戰,這三個歷史時期,將造成中華民族復興的大 業。」時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3廳廳長的郭沫若在他的名著《洪波曲》中如此寫道: 「武漢三鎮,自北伐以來,在刀光劍影下已經窒息了整整十年」,「沉睡了十年的武漢, 彷彿在逐漸地恢復到它在北伐時代的氣息了」,「武漢三鎮的確是復活了!」 6月12日,中國共產黨機關報《新華日報》以醒目標題發表題為《保衛大武漢》的社論,號 召武漢人民,積極地組織起來,武裝起來為著保衛大武漢而參加前線作戰。所有願意參加 敵人後方活動的青年戰士迅速組織起來,英勇地到敵人後方去工作。 6月27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發表《抗戰一周年紀念宣傳大綱 》,正式提出了「保衛大武漢」的口號。 7月5日,毛澤東等七名中共參政員在《我們對於國民參政會的意見》中提出,要「動員軍 力人力財力物力來保衛我們軍事政治經濟交通中心的大武漢」。 7月7日,第9戰區司令長官、武漢衛戍總司令陳誠在為抗戰周年紀念日所作《以全力保衛大 武漢》一文中指出:「保衛大武漢,為當前最迫切的任務。」「今日武漢已成為第三期抗 戰中最重要的據點,這里是我們雪恥復仇的根據地,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基石,今日全國 民眾,尤其是在武漢的每個軍民,應當激發最大的同仇敵愾心,人人都下定與武漢共存亡 的決心,來守住這個重要的國防堡壘,必能給予敵人以致命的打擊,造成將來決戰中極為 有利的形勢。」 7月6日至15日,第1屆國民參政會在漢口召開,會議確定了「抗戰到底,爭取國家民族之最 後勝利」的基本國策,並庄嚴宣告:「中華民族必以堅強不屈之意志,動員其一切物力人 力,為自衛,為人道,與此窮凶極惡之侵略者長期抗戰,以達到最後勝利之日為止。」 8月9日,武漢三鎮各界人民舉行聲勢浩大的「保衛大武漢」歌詠大遊行,在著名音樂家冼 星海的指揮下,遊行群眾齊聲高唱由鄭律成(《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曲作者)作曲、沙 旅·爾東作詞的《保衛大武漢》,激昂的歌聲響徹在武漢三鎮的天空: 熱血沸騰在鄱陽, 火花飛迸在長江, 全國發出了暴烈的吼聲, 保衛大武漢! 武漢是全國抗戰的中心, 武漢是今日最大的都會, 我們要堅決地保衛著她, 像西班牙人民保衛馬德里。 粉碎敵人的進攻, 鞏固抗日的戰線, 用我們無窮的威力, 保衛大武漢!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的武漢會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