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鴉片戰爭背景
一、鴉片戰爭前的國際國內形勢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劃時代的重大事變。中國近代歷史就是以此為開端的。鴉片戰爭為什麼爆發?中外史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西方學者認為這場戰爭爆發是由於「商務上的誤會」,有的認為是導源於「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有的說這是一個純偶然性的事件。鴉片戰爭的爆發絕非偶然,我們可以在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發展、演變中考察一下它的歷史背景,也就是戰前世界和中國的社會歷史概況。
(一)國際
1、英國
英國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祥地。繼17世紀40年代最早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之後,18世紀又率先實現「工業革命」,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園。到鴉片戰爭前後這個時間,英國每年的煤產量達到3000多萬噸;生鐵產量達到140萬噸;機械紡紗業所用的棉花量達到5億二千多萬磅;築成鐵路數千公里。當時英國已有2/3的勞動人口從事工業生產,有許多巨大的工業城市,首都倫敦的人口發展到二百幾十萬。從對外作戰所必需的海軍力量看,到1836年時,英國已擁有大小船艦500餘艘。
2、法國
法國當時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強國。18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在資產階級時代最大、最徹底的一次革命,它一掃法國先前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工業生產也得以比較迅速地發展。不過,鴉片戰爭前夕,從工業的一些主要指標看,還遠遠落後於英國。
3、德國
德國從19世紀30年代起資本主義工業也有較快地發展,但直到50年代德國還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德意志聯邦中包括普魯士等三十多個獨立國,各自為政,這樣又使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4、美國
美國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在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前夕,即1775-1783年取得反對英國殖民主義革命戰爭的勝利,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從它建國到進入十九世紀中葉的時候(鴉片戰爭爆發之時),僅短短的五、六十年的時間,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速度是迅猛可觀的。特別是在19世紀初葉,迅速發展商業,獲取巨額利潤。在1805年,美國商人曾經掌握國際貿易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美國善於把握時機進行競爭之一斑。總之,美國雖說後起,但顯示出咄咄逼人之勢。
5、俄國
俄國是一個長期在封建農奴制統治下的國家,直到19世紀前半期封建經濟仍占統治地位。沙俄雖然在經濟上比較落後,但它瘋狂破壞歐洲的革命運動,而且是最早侵略中國的國家之一,早在17世紀中葉的時候,它就把侵略活動推進到中國的黑龍江流域(著名的雅克薩戰役、尼布楚條約即當時中國反抗沙俄侵略的事件或產物)。此後它一直覬覦對中國進行侵略。
(二)中國社會的基本特點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雖說已到了封建末世,新的社會因素漸多地進行了量的積累,在一度程度上呈現一種新舊交互滲透的過渡性狀況。但是總的看來,社會的舊格局、舊面貌基本保持著。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並且這種矛盾較前更嚴重激化,封建統治面臨危機。資本主義萌芽有所增長,但封建制度沒有改變。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清王朝已經走上衰敗的道路,政治黑暗,國防薄弱,財政拮據,國勢日衰,到了19世紀以後,嘉慶、道光王朝更呈江河日下之勢。
1、落後的經濟
統治中國的清王朝,經過「康乾盛世」已進入了危機四伏的「衰世」。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在全國占據主導地位。土地兼並的現象十分嚴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貴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國最大的地主。據1812年(嘉慶十七年)統計,皇帝直接或間接掌握的土地達83萬頃。乾嘉之際的權臣和坤就占田8000餘頃。道光年間的大官僚琦善則有地252頃。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沒有土地。廣大農民在封建地租、賦稅、徭役和高利貸的重重盤剝下,陷於貧困破產和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2、腐敗的政治
清王朝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已腐朽不堪。皇帝專橫獨斷,驕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閉塞,官場貪污成風,吏治敗壞。乾嘉以來,清政府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僚當中,多次揭露出驚人的貪污案件,這不過是因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而揭發出來的一小部分丑聞而已。當時有人將清朝皇帝查辦貪污案諷刺為「宰肥鴨」。貪污在清統治集團中成為不可遏制的一種流行病。結黨營私,在當時統治集團中也形成惡劣的風氣。
3、廢弛的軍事
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編制上雖有八九十萬人,但缺額甚多,武器落後,其裝備水平與清朝早期相比反而有所退步。而且軍務廢弛,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國防力量十分虛弱,每年消耗餉銀二千萬兩以上(占當時清朝年財政收入的將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
4、沉悶的思想文化
清朝統治者還實行嚴酷的文化專制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大力提倡空疏的宋學即理學和脫離實際的漢學,並大興文字獄,鉗制和禁錮士人的思想。當時思想界處於一種相當麻木、壓抑和沉悶的氛圍中,但是龔自珍頗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勢頭。他長歌當哭,不遺餘力地揭露和抨擊時弊。
5、閉關自守的對外關系
鴉片戰爭以前,盡管清王朝保持比資本主義制度落後了一個時代的封建制度,盡管它已經相當地沒落腐敗,但是,它卻是一個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還沒有被外國控制。清王朝採取的對外關系政策是「閉關鎖國」政策。「閉關鎖國」政策肇端於明朝的「海禁」,是明、清某些時候實行過的一種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它既有前後聯系、一脈相承的一面,又有在不同的時候,實施的背景、目的、具體內容、辦法各不相同的一面,所以應作具體分析、我們這里要著重了解的也可以說特指的,是乾隆以後的閉關鎖國政策,也就是限廣州一口通商時期的這種政策。清統治者把閉關鎖國政策當作外交的武器來使用,無異於一個人舞紙劍而自詡英雄。閉關鎖國政策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國人,但是從長遠、從全局來看,這一政策,沒有也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侵略的積極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國自己,到頭來是作繭自縛了。所以從根本上說這是一項消極的、落後的、錯誤的政策。 閉關鎖國的主要原因:1、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由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他們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2、當時西方的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收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B. 鴉片戰爭前中英的時代背景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是重點。它實際上是在介紹鴉片戰爭的時代背景。鴉片專戰爭前屬夕,統治中國近200年的清王朝已經腐朽沒落,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方面,還是在對外關系及文化領域,都呈現出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而此時的世界發生了最重要的變化,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起來,並處於上升時期。其中英國已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的興衰局勢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C. 有關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
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是封建的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的轉折點。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英國開始把鴉片大量輸入中國,並逐年增多,由於鴉片輸入猛增,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並使吸食鴉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極大的摧殘。於是,清政府決定嚴禁鴉片入口。
1839年3月,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煙土全部繳出,聽候處理,共繳獲各國商人煙土237萬多斤,從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英國資產階級特別是其中的鴉片利益集團,立即對此掀起一片侵華戰爭叫囂。英國政府很快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
1840年6月,侵華英軍總司令懿律率艦只40餘艘、士兵4000多名,陸續到達中國南海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7月初,英軍侵佔浙江定海,8月初到達天津大沽口外,直逼京畿。道光皇帝害怕了,連忙撤去林則徐的職務,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1841年1月,琦善被迫答允英國全權代表義律提出的割讓香港、賠償煙價600萬元、開放廣州等條件。
英國政府不滿足於此,繼續擴大侵華戰爭。1841年8月下旬,璞鼎查率英艦自香港北犯,26日攻陷廈門。9月英軍侵犯台灣。10月攻陷定海、鎮海、寧波。1842年5月,英軍繼續北犯,6月攻陷長江口的吳淞炮台,寶山、上海相繼失陷。接著,英軍溯江西上,8月5日到達江寧(南京)江面。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命令盛京將軍耆英趕到南京,於29日與璞鼎查在英國軍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此結束。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從中國掠奪到的權益。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曾兩次以幫助鎮壓了太平天國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包括中國全境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無理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隨後,英法兩國即策劃了一場新的侵華戰爭,以武力來達到其罪惡的目的。這就是英法共同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4月,英法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海面。5月20日,聯軍發動進攻,大沽炮台在經過頑強抵抗後失陷。英法艦隊隨即到達天津。清政府慌作一團,立即派大學士桂良等趕往天津議和。6月下旬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1859年初,英、法政府分別任命普魯斯和布爾布隆為駐華公使。6月中,英法公使率軍艦到達大沽口外,拒絕清政府從北塘登陸的指定,蠻橫地要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換約。6月25日,英法軍艦向大沽炮台發動進攻。經過整頓的大沽守軍奮起反擊,擊沉擊傷英法兵艦十餘艘,斃傷侵略軍四、五百名。英法聯軍狼狽撤出大沽口。
1860年4月,英、法全權代表額爾金和葛羅率大批軍隊再度開到中國。5月下旬,英軍佔領大連灣。6月初,法軍占煙台。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21日陷大沽炮台,24日佔領天津。咸豐皇帝聞訊倉皇逃往熱河。10月初,聯軍佔領圓明園,在恣意搶劫破壞之後,又放火焚燒,一座世界上最瑰麗多姿的宮苑傑作就這樣毀於英法侵略軍之手。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欣與英、法代表先後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再一次向外國侵略者屈服,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中國在半殖民地道路上陷得更深了。但是,廣大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斗爭從未停止過。他們在英法聯軍所到之處,奮起進行保衛祖國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來 源: 桃花島安期峰旅遊開發有限公司
原作者: 不詳
D. 論述明清時期鴉片戰爭前後中國教育
第一,清末教育腐敗和沒落:鴉片戰爭前後,清朝已經成為一個衰老的封建大帝國,教育仍然是原來的舊況,日益空說腐敗,矛盾加深,科舉八股取士仍然是主導,學校教育名存實亡。
1,科舉制度的腐敗,舞弊司空見慣,考試出怪題、偏題,一八股文和小楷為裁定人的標准,很多學子辛苦學習但是沒有甚麼真才實學,康有為說:「偽科進士竟不知司馬遷、范仲淹不知道何代人,漢祖唐宗也不知道哪代皇帝,歐美的地理,和政治也不知道。」
2,官學名存實亡,私學教育空說腐敗,例如:國子監的坐監制度。
3,實行思想牽制,大興文字獄,清朝頑固守舊,對學生鎮壓和知識分子實行高壓,所以清末教育的腐朽、空說無用、無實,學術思想的封建專制主義,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腐敗、腐朽和衰弱。
第二,外國對華文化教育侵略的開端,外國向中國輸送文化,已經在明朝就已經出現,義大利的耶穌教會,立馬度,是很虔誠的來學習,他是想通過傳播自然科學技術,在中國獲得傳教的權利,性質是平等的,並沒有危機到天朝的尊嚴,也沒有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國文化的危險,徐光啟幫忙翻譯西方幾何學、數學,鴉片戰爭之後就不一樣了,中國制定了不平等條約,把文化教育輸送到中國含有侵略的性質,毛主席:「對於麻醉中國人精神方面,他們從來不放鬆,這就是帝國主義的文化政策,傳教、辦醫院,辦學校,是侵略戰爭的實施,其目的是造就服從他們知識幹部,愚弄人民。
1,利用不平等條約,奪取在中國辦教育的特權,1842,南京條約,英國,五口通商,開始剝奪中國的主權,為文教侵略打開了大門,1844年,美國,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倘中國日後欲將稅率變更,須與合眾國領事等官議允」。並設立醫院、教堂、禮拜,同年既中美望廈條約之後,中法黃埔條約中規定,法國人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墳地,清政府有保護教堂的義務。1846年,接觸了100年的教禁,從此西方各國的傳教士,隨著鴉片戰爭的商品一起紛紛傳入中國,成為披著宗教外衣進行政治、文化、教育侵略的先鋒,第二次鴉片戰爭,帝國又取得在內地辦學的權利,從此留學生的法律保護。
2.開始開辦教會學校,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有了不平等條約,開始辦教會學校,作為對華教育侵略的據點,列強在華設立的學校因招不到學生一般較小,級別比較低,在中等以下,重視女子教育,一開始就開辦女學,在課程上傳播女學的同時,也將一些儒家思想,例如:四書,摻合進去,以便有利的進行融化教育,此外重視自然科學的傳授,帝國主義認為,認為用自然科學和基督教育就能夠超過中國傳統教育,以適應帝國主義的需要,按照侵略者的意圖,早期教會學校培養出一批,為侵略者服務的洋儒,但這種教育是在中國土地上形成的新式教育。在辦學內容、辦學形式,教育方式上,都突破了原有的封建教育的模式,培養了具有改革思想的人才,雖然這並非侵略者所願,但畢竟給中國的教育輸入了一些新的因素。
3、利用出版機構舉辦慈善事業,1843年,英國倫敦傳教士在上海成立墨海賓館,組織傳教士麥德斯,1853年,該書館出版了數學啟蒙兩覺,介紹算數代數的知識,1855年,刊寫了博物新編,介紹西洋氣象學,天文學等,1845年美國長老會在寧波創立,印刷所,傳教士早期編印的教科書,均有此書館出版,外國創辦雜志在中國教育影響較為大的,教會新報,1874年改名萬國,外國還通過辦醫院、孤兒院進行資本侵略。
第三,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對舊教育的猛烈抨擊,洪人剛,鴉片戰爭由於外國的侵略,反動的清政府加重對人們剝削,1851太平天國革命,正是這些起義的基礎,匯集而成全國性的農民運動,他是以洪秀全為領導的,農民階級反清、反封建斗爭,具有民族、民主革命,舊民主革命第一個高潮,在文化教育對封建教育展開斗爭,實行一些列文教政策,1847年拜上帝會組織,為了發動組織農民群眾,在思想意識上,極力樹立黃上帝絕對權威,她們把農民反清反封建的思想,把中國儒家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基督教育思想平等思想,用改造了的上帝,來反對原有一切所有的權威,宣布皇帝和孔子都屬於邪神,在推
翻之列,採取堅決反儒的思想,孔孟思想為邪書,改四書五經,篡改很多東西,太平天國還有很多教育上的改革,1853年在南京定都以後,廢除清朝教育。
1、實行普遍平等的教育,所有的群眾,聽講教育,這是政教合一的新型的教育,廢除了私塾書院。在兒童教育和婦女教育上都有了特別的規定。
2、改革教育內容,編輯新教材,基本上廢除了原有的以孔孟為基礎的儒家教育,新的三字經,舊、新遺詔聖書。
3、改革考試制度,太平天國選用人才也採用科舉考試,但是廢除了原來的清朝,所有的任用都沒有種族之分,婦女同樣可以參加考試,1853特為婦女開辦女科,考試的內容不準出四書五經的內容,考試也有生活上的照顧。
4、文風和文職改革,太平天國主張文章要朴實明曉,開始用簡化字。
太平天國的教育改革具有很重要的歷史意義,在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後,它第一次對封建教育猛烈的抨擊,定都南京之後,實行男女平等,改革教育制度,編寫新教材等,洪人剛還提出某些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這一切都包含某些反封建的民族意識。
E. 鴉片戰爭的背景
19世紀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攜工業革命的雄風,蒸蒸日上。歐美列強為了擴大商品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加緊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動,中國的周邊國家和鄰近地區,陸續成為它們的殖民地或勢力范圍。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古老封建儒家奴化教育下的國家,自然成為殖民主義者侵略擴張選擇的最佳對象。
正當清王朝日趨衰落的時候,英、法、美各國的資本主義卻在迅速發展。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機器工業逐漸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英國工業的發展,工業產量急劇上升,「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努力尋找新的資源及產品生存空間。
(5)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教育背景擴展閱讀:
起因
工業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竭力向中國推銷工業產品,企圖用商品貿易打開中國的大門。直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英貿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地位。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面,英國資產階級採取外交途徑強力交涉,未能達到目的,就採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毀滅人種」的方法,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以滿足他們追逐利潤的無限慾望。
影響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
《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F. 鴉片戰爭的背景是什麼
在18世紀初,那是的鴉片貿易還沒有發展到肆虐的地步,當時中國向西方出口的茶葉、瓷器、絲綢等商品,可以換來大量的白銀。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匯流入中國,這些錢在200萬兩至300萬兩之間。英國人當然不會讓中國得這個便宜,在嘉慶皇帝在在位的末期,中國的鴉片走私開始逐年上升。到了1838年,每年流入中國的鴉片高達4萬箱。接下來便是林則徐的禁煙和那場讓大清國顏面掃地的鴉片戰爭,其實那2100萬的賠款對於當時的清朝來說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要命的還是鴉片。
由於中國不再禁止鴉片,所以進入中國的鴉片數量在戰爭以後,增加到了每年5萬箱。這些鴉片每年都會從中國帶走白銀1000萬兩以上,大清國就是這樣被列強逐漸吸幹了。白銀的大量外流造成了銅幣的貶值,在1839年,一兩白銀能兌換1600文銅錢;但是到了1850年,一兩白銀卻能兌換200文銅錢。朝廷徵收賦稅只有白銀不收銅錢,而農民們只有銅錢沒有白銀,因此只能選擇無奈的兌換。這一進一出以後,農民們的負擔增加了三分之一。後來負責鎮壓太平天國的曾國藩曾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昔日賣米三斗,輸一畝之課而有餘;今日賣米六斗,輸一畝之課而不足。
當然以上是 正文
鳳凰網有個 劉三解 剛好講到大青果和近代史,不妨去看看,還有個漢服周,妹子一打一打的有。
G. 在鴉片戰爭當時中國的國際背景是什麼
自清朝初期到鴉片戰爭前夕,清朝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曾經的國勢,從乾隆末年就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封建制度已嚴重地阻礙著新的現代經濟的發展。
明代中葉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到鴉片戰爭前,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
清王朝日趨衰落的時候,英、法、美各國的資本主義卻在迅速發展。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機器工業逐漸代替了工場手工業。
英國工業的發展,工業產量急劇上升,「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努力尋找新的資源及產品生存空間。
(7)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教育背景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7)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教育背景擴展閱讀:網路--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