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日戰爭結束之前開了什麼會議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茨在南京向中國政府代表呈交投降書。抗日戰爭及二戰至此正式結束。
2. 抗日戰爭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分別是什麼急!
1、開始: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2、結束:1945年8月15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伯茨坦公告》被認為是抗日戰爭的結束
1945年8月6日、9日,美軍分別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紅軍也根據《雅爾塔密約》,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號召中國人民一切抗日力量立即舉行全國規模的大反攻,與盟國一起對日本進行最後的決戰。
(2)抗日戰爭即將結束時開的會議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3. 抗日戰爭開始和結束時間以及所對應的歷史事件分別是什麼
開始時是九一八抄事件 日本軍隊開始大肆屠殺沈陽人民
從此日本侵華戰爭 和中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結束是因為美國向廣島 長崎投放了原子彈 並威脅裕仁天皇 如果於1945年8月15日凌晨 零點零時零分還未投降 第三顆原子彈將在東京上空爆炸
同天 蘇聯對日宣戰
裕仁天皇迫於兩股強大的壓力下被迫向全世界宣布無條件投降 同時命令各戰區的日本軍人放棄抵抗
4. 一戰,二戰戰爭期間與戰爭之後都有哪些重要會議通過了哪些決議
抗日戰爭:http://ke..com/view/2587.htm
抗日戰爭從1937年7月開始,1945年9月結束。(根據遠東軍事法庭裁判:「中日戰爭」應從1928年皇姑屯事件開始)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有社會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抗戰。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太平洋戰爭:http://ke..com/view/44162.htm
概述: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之一,是民主力量與法西斯勢力在全球最廣闊海域的大沖撞,其驚天動地的氣勢堪稱戰爭史上的絕筆。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幾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參與太平洋戰爭的同盟國包括美國、中國、英國、英屬印度帝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荷蘭流亡政府、自由法國和蘇聯。至於軸心國則主要是日本和其建立的傀儡政權,包括滿洲國、汪精衛政權,以及泰國。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韓國、台灣)徵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國也有很多親日派參與戰爭。
194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開始局部反攻,1945年8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中國軍隊全面反攻。8月6日和9日,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了一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
波蘭戰役:http://ke..com/view/92549.htm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被迫割讓大片土地,但澤被劃歸波蘭辟為自由市,通往波羅的海的「波蘭走廊」將原本連成一片的德國領土分成了兩塊,位於「走廊」之東的東普魯士成了遠離德國本土的「孤島」。因此德國人一直對失去但澤和「走廊」地區耿耿於懷。希特勒上台後便發誓要報這一箭之仇,他以極快的速度重整軍備,在短短的幾年間就把德國從《凡爾賽條約》的受辱者變成歐洲最大的軍事強國。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兼並了捷克斯洛伐克,隨即要求波蘭歸還但澤並解決波蘭走廊問題,遭到波蘭拒絕。3月23日,英法正式結成軍事同盟,然後於31日對波蘭的安全給予保證。有了英法的保證,波蘭態度更加堅決。1939年4月3日,希特勒下達了代號為「白色方案」的秘密指令,要求德國三軍部隊於9月1日前完成對波蘭作戰的准備工作。希特勒在指令中強調指出:「一切努力和准備工作,必須集中於發動巨大的突然襲擊」。
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在總結波蘭戰役時說:「1939年的戰事結局,可以歸結為兩句話:在東方,一支陳舊得無法救葯的軍隊,為一支應用新技術的小坦克部隊加上占優勢的空軍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動作遲緩的軍隊,卻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壓力。」
不列顛戰役:http://ke..com/view/597657.htm
不列顛戰役是人類戰爭史上首次空戰戰爭,證明了戰略性的大規模空襲將直接影響戰爭的進程,顯示出制空權在現代化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並證明了防空的戰略意義。由於不列顛戰役的勝利,英國得以保存下來,而英國的堅持抗戰,把德軍拖入了致命的長期持久戰,而且成為日後英美反攻歐洲大陸的跳板,使德軍陷入了兩面作戰的困境。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 :http://ke..com/view/605334.htm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為奪占希臘的克里特島於1941年5月進行的空降作戰。巴爾干半島戰局的組成部分。
克里特島位於地中海東部,扼愛琴海南部咽喉。該島距希臘本土100公里,東西狹長,山脈綿亘,南岸陡峭,北岸地勢平緩,有公路貫通全島;馬萊邁、雷西姆農、伊拉克利翁等地均築有機場,為英軍防守蘇伊士運河區的前哨陣地和控制東地中海的戰略要地。德軍奪取該島對奪取地中海東部和愛琴海的制海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941年4月德國侵佔南斯拉夫和希臘後,為確保其向東擴張時的右翼安全,控制愛琴海和東地中海交通線,保障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不受英國空軍襲擊,決定奪取克里特島。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空降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以空降作戰為主要作戰方式的登陸戰役。首次從空中發動攻擊成功奪取了一座重兵防守的島嶼。也是迄今唯一以空降兵為主實施的進攻戰役。德軍佔領克里特島,從此控制了愛琴海和東地中海航道,保障了東南歐地區的穩定,尤其是保證了德國賴以維持戰爭的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安全。但德軍低估了守軍的實力,運輸機數量不足,逐次、分散空降,沒有形成拳頭,不僅延長戰役時間,而且遭到重大傷亡。參戰的空降兵共計傷亡占總數的三分之一,由於德國空降部隊在此次戰役中的巨大損失,克里特島因此被稱為「德國傘兵的墳墓」。此後在戰爭中,德國雖然補充擴建其空降兵部隊,但是德軍再沒有實施過大規模空降作戰。英國皇家海軍雖占優勢,但因缺少空中掩護而遭重創,被迫撤往埃及,未能向守島部隊提供可靠支援。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結束後,德軍在克里特島建立了一座戰役紀念碑,戰後被移走。戰後克里特島當地政府將陣亡的各處公墓內德軍遺體集中埋葬在一個地方,並豎立了一座十字架。
蘇德戰爭 :http://ke..com/view/82717.htm
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反對納粹德國及其歐洲盟國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開始到1945年5月蘇聯攻佔德國首都柏林為止。為了區分1812年~1813年俄國抵抗拿破崙侵略的「衛國戰爭」(俄語: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為愛國戰爭,中文為俄國衛國戰爭),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俄語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為偉大的愛國戰爭,中文稱為蘇聯衛國戰爭)。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德國於5月8日無條件投降。
繼續戰爭 :http://ke..com/view/554705.htm
繼續戰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芬蘭和蘇聯之間的戰斗,從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9月4日,芬蘭方面稱為持續戰爭是為了和冬季戰爭聯系起來,認為是冬季戰爭的延續,但蘇聯方面認為只是衛國戰爭的一部分,是蘇聯和納粹德國之間的戰斗,芬蘭只不過是德國的幫凶。英國在1941年12月6日對芬蘭宣戰,但事實上沒有參加戰斗。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條約簽定後,這場戰爭才算正式結束。
基輔戰役:http://ke..com/view/864504.htm
1941年7月7日—9月26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德軍在基輔地域對蘇軍西南方面軍實施的大規模圍殲戰。
蘇軍參戰部隊有西南方面軍(司令為基爾波諾斯上將)、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中將)和南方面軍(司令為秋列涅夫大將)一部,德軍參戰部隊有「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龍德施泰特元帥)和「中央」集團軍群一部(司令為博克元帥)。
此戰,是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圍殲戰。戰役持續了兩個半月以上,在正面300餘公里、縱深約600公里的大片領土上進行。蘇軍損失約70萬人,有665000人被俘,德軍擊毀或繳獲884輛坦克,3718門火炮,3500輛車輛,可謂戰果輝煌。德軍亦損失10萬餘人。蘇軍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戰略上指揮失誤。斯大林剛愎自用,屢拒部下的正確見議最終遭到慘敗。蘇軍在此戰的失敗,使南部戰線陷於崩潰。但是,方面軍持久而頑強的斗爭,對打破德軍的「閃擊戰」計劃起了重要作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龐大兵力用於突擊西南方面軍翼側,使德軍在主要方向即莫斯科方向的進攻受到了遲滯。這樣,蘇軍統帥部就能在莫斯科方向集中龐大的戰略預備隊,從而對勝利完成莫斯科會戰具有決定性意義。德軍在此戰的得失正如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所言:「就基輔包圍戰本身而論,實在可以算是一次極大的成功。對德軍而言,也可算是一個空前的傑作。從戰略方面來說,似乎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先使南翼不受到敵人反攻的威脅,然後再來進攻莫斯科。此外,由於俄軍數量龐大,但卻比較缺乏機動性,所以這種戰略遂更顯得有利。德軍可以分別把兵力先後集中在不同的地區之內,而輪流產生幾個決定性的戰果。但是唯一的弱點就是『時不我予』,尤其是德軍對於冬季作戰並無充分的准備。」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失去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戰爭。
列寧格勒保衛戰:http://ke..com/view/196709.htm
1941年8月下旬,氣急敗壞的希特勒在北翼調集了32個步兵師、4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旅的兵力,配備6000門大炮、4500門迫擊炮和1000多架飛機,向列寧格勒發動猛烈攻勢,揚言要在9月1日佔領列寧格勒。在「巴巴羅莎」計劃中,攻佔涅瓦河上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從地球上抹掉列寧格勒,殺光居民,消滅無產階級革命的搖籃。
列寧格勒保衛戰於1944年8月10日勝利結束,對蘇德戰場的戰爭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次戰役牽制了德軍重兵和芬蘭的全部軍隊。戰役結束後,蘇軍的大量兵力騰出來轉用於其他戰略方向。
斯大林格勒會戰:http://ke..com/view/65847.htm
斯大林格勒戰役,又稱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參戰主要軍隊為蘇聯和納粹德國。這場戰役以參戰雙方傷亡慘重及對平民犧牲的漠視而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
一般認為,該次戰役包括下述幾部分:德軍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現稱「伏爾加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的巷戰;蘇聯紅軍合圍;最終全殲德軍及軸心國盟軍。戰爭中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200萬人。由於蘇聯政府害怕過高的傷亡統計會影響民眾,因此在當時拒絕提供詳細的傷亡數據。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並最終迎來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庫爾斯克會戰 :http://ke..com/view/62107.htm
庫爾斯克會戰(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
這次會戰後蘇軍又向德軍發動了連續攻勢,收復大量失地,在11月解放了基輔,同時蘇軍的各級指揮員也在戰火中迅速成長起來,指揮藝術也越來越成熟,最終使蘇軍不僅在數量上超過德軍,在質量上也超越了德軍。
利比亞戰役:http://ke..com/view/179888.htm
1940年12月9日—1941年2月1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爭中,英第8集團軍於對在利比亞的義大利軍隊實施的進攻戰役。
阿拉曼戰役 :http://ke..com/view/67375.htm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役。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區,英國第八集團軍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對隆美爾統率的德、意聯軍「非洲軍團」發起攻擊,兩軍激戰十二天,英軍獲勝,德、意軍被迫退到突尼西亞邊境。
阿萊曼位於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地區的主戰場。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國軍隊在此給德意法西斯軍隊以沉重打擊,史稱阿拉曼戰役。這次戰役以英軍勝利告終,扭轉了北非戰爭的格局,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
阿萊曼戰役以英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英軍陣亡將士達7000多人,而德意軍傷亡及被俘人數近6萬。
阿萊曼戰役是北非戰局的轉折點。此後,德意法西斯軍隊開始在北非地區節節敗退,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
諾曼底登陸 :http://ke..com/view/67881.htm
諾曼底登陸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6時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盟軍計劃在1944年6月6日展開,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雖然這場戰役離現在六十多年,但諾曼底戰役仍然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徹底粉碎了德軍企圖以西線部隊挫敗美英登陸後再抽出50個師轉用於蘇聯戰場的如意算盤。到了1944年8月,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清楚,德國的最後失敗已不可避免。而諾曼底的勝利,就是敲響了納粹德國的喪鍾。 同時也為全世界的解放打下了基礎。
荷蘭戰役:http://ke..com/view/481361.htm
1944年9月17日—11月1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盟軍於實施的進攻戰役。
此戰歷時55天,英加軍隊在寬200公里的正面上向縱深推進了45—90公里。荷蘭戰役的任務沒有全部完成。荷蘭戰役的特點是:大量使用空降兵配合主要方向的進攻,進攻的步兵軍採用縱深梯次配置的戰斗隊形,盟軍為自己構成很大的火炮密度。但是,採用在狹窄地段(起初僅1.5公里)上突破敵人防禦並隨即在突擊集團兩翼以積極行動擴大突破口的戰法,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
阿登戰役 :http://ke..com/view/137930.htm
阿登戰役歷史上也稱突出部戰役。阿登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1944年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德軍傷亡10萬人,損失坦克和重炮約700輛、飛機1600架。盟軍損失約8萬餘人(包括1萬人死亡,4.7萬人受傷,2.3萬人失蹤),其中7.7萬人是美國軍人。阿登戰役之後,希特勒再無後備力量可以補充,德軍在西線再也無力阻檔盟軍的前進了。所以阿登戰役當之無愧地被後人稱為歷史的轉折。
中途島戰役 :http://ke..com/view/23040.htm
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期間一次海戰。
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航空母艦實力對比。日軍僅剩大型航空母艦2艘、輕型航空母艦4艘。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戰局出現有利於盟軍的轉折。
偷襲珍珠港:http://ke..com/view/23045.htm
偷襲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國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胡島上的飛機場的事件。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或奇襲珍珠港。
珊瑚海海戰 :http://ke..com/view/153476.htm
珊瑚海海戰(1942.5.4-1942.5.8)是太平洋戰爭中1942年5月,美、日航空母艦編隊在珊瑚海進行的海戰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http://ke..com/view/596236.htm
太平洋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役
萊特灣海戰 :http://ke..com/view/145173.htm
萊特灣海戰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賓萊特島附近的一次海戰。有海軍歷史學者認為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
5. 抗日戰爭時的歷史轉折關頭是指什麼
七屆三中全會
6. 抗戰勝利,解放戰爭即將開始時召開了什麼會議
重慶會議,國公共同舉辦。
7. 初中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和之後的各會議的內容及其意義
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劉少奇、秦邦憲、鄧發、何克全、李維漢、張浩、楊尚昆、郭洪濤等十餘人。l2月25日,會議通過了《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決議全面地分析了國內外的政治形勢和階級關系的變化,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提出了以人民共和國的口號代替工農共和國的口號,批判了成為當時黨內主要危險的關門主義,同時也指出了在新的革命時期預防右傾機會主義復活的必要性。這次會議是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遵義會議是在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只解決了當時最為迫切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而瓦窯堡會議則解決了遵義會議沒有來得及解決的政治策略問題,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這為黨領導全國人民迎接偉大的抗日戰爭奠定了政治基礎
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關於軍事問題、國共兩黨關系問題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基
本任務的報告,張聞天作了政治形勢的補充報告。會議分析了全國抗戰開始後的新形勢,指出,國共兩黨的爭論已不是應否抗戰的問題,而是如何爭取抗戰勝利的問題。爭取抗戰勝利的關鍵是實行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路線,反對片面抗戰路線。會議認為,中國的抗戰是艱苦的持久作戰,必須經過持久作戰,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偉大領袖高屋建瓴地發表了著名的「洛川講話」,談到「不要到抗日前線當炮灰」的思想會議一致通過了《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毛澤東起草的宣傳提綱《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制定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各方面的具體政策:
八七會議
時間: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
內容: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黨在新時期的斗爭方針和任務。
意義:八七會議在我黨歷史上是一個轉折點。它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8. 抗日戰爭發生的時間是什麼時候,結束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抗日戰爭發生的時間1931年9月18日,結束的時間是1945年8月15日。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1945年8月14日,中國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5日,日本照會中、蘇、美、英四國,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8)抗日戰爭即將結束時開的會議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戰之說。但期間6年,中日雙方出於各自原因,始終控制戰爭規模沒有擴大到國戰。
也有觀點認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戰,因為依據當時中國落後的重工業水平和國際地位,提前公開宣戰,只能面對國際武器禁運,無法彌補戰爭損失。
如果這樣,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里,戰爭擴大到整個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日,而中國的抗戰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