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解放戰爭了多少年

中國解放戰爭了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1-03-01 00:17:42

❶ 中國內戰打了幾年

共十四年內戰。

國共內戰一共兩次,第一次內戰是:十年內戰,時間:1927年至1937年。第二次內戰是:解放戰爭時間:1945年至1949年。

1、第一次內戰

十年內戰是1927年至1937年間的第一階段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稱之為土地革命戰爭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而中國國民黨則稱之為「剿匪」。共產黨認為進行革命的目的是通過將沒收的地主資產分發給農村的貧雇農,從而改變農村貧富極度懸殊的經濟狀況而產生的戰爭。

戰爭期間,國民革命軍先後動用優勢兵力對共產黨的根據地實行五次「圍剿」,前四次遭到失敗,但在最後一次「圍剿」中步步為營及共產黨領導人戰略錯誤,迫使中央紅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從江西瑞金戰略轉移至陝西延安,損失慘重。

2、第二次內戰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的第二階段內戰,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解放戰爭,也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國民黨稱這段時期為「動員戡亂」。

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共產黨方面統計共計殲滅國民黨軍軍約807萬,並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政權於1949年在中國大陸戰敗後逃往台灣。

(1)中國解放戰爭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國共內戰,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兩大政黨及其武裝之間在中國境內爆發爭奪天下的內戰。國共內戰最終以國民黨政府則遷往台灣而結束。

自1927年到1949年間,國、共之間發生過多次內戰。分別經歷國民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十年內戰時期也稱之為第一次國共內戰,解放戰爭時期稱為第二次國共內戰。

第二次國共內戰以國民黨政權經廣州、重慶、成都直至遷往台北而結束。

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南京政府所屬軍隊取得階段性勝利,迫使中國共產黨的割據政權大范圍遷移,但是由於西安事變、日本侵華戰爭的擴大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事件,雙方的交戰一度停歇了近十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又再度爆發第二次國共內戰。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的國共內戰,也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戰爭中人民解放軍共計殲滅和收編國民黨軍隊500餘萬。

此次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獲得全勝,並於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開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宣布於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逐步終結了國民黨民國在中國大陸的實質統治和管轄權力。

而以中國國民黨人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則遷往台灣,至此形成台灣海峽兩岸直至今日的長期分治及對立。

❷ 解放戰爭從多少年到多少年,共幾年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黨中央領導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不顧個人安危於1945年8月25日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達成停戰協定和舊政協決議。

1946年6月底,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和舊政協決議,依賴美國的援助,拒絕黨和全國人民關於實現和平民主的正義要求,以進攻我中原解放區為起點,悍然發動全面內戰。

1949年9月,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開幕,會議通過帶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並決定改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京。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中國解放戰爭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各解放區人民的支持下,在國民黨統治區學生運動,工人運動和各階層斗爭的有力配合下,在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積極配合下,領導解放軍開展的解放戰爭。

期間,國民黨依靠優勢兵力對共產黨解放區展開了全面進攻,但被解放軍挫敗,在戰爭頭一年消滅敵軍5個旅,為戰略進攻做好准備。

國民政府的8個月的全面進攻並沒有收到預想中的效果,解放軍主力依然存在。這樣國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戰略方案: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共產黨根據地。

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陳毅、粟裕領導下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

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這就牽制了南線國民黨軍一半以上的兵力,威脅國統區。

1948年經過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和渡江作戰,使我黨領導的革命力量在內戰中不斷發展壯大,消滅了蔣介石的800萬軍隊,推翻了國民黨政府,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❸ 解放戰爭從幾年到幾年,共幾年

解放戰爭(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1945年8月——1950年6月,約五年。

拓展:

1、戰爭階段:
第一階段:戰爭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
第二階段:全面內戰:1946年6月—1950年6月

2、指揮官:
國民黨:蔣介石、李宗仁、湯恩伯、顧祝同、劉峙、傅作義、胡宗南、杜聿明、張靈甫、封裔忠、白崇禧、衛立煌、閻錫山、馮玉祥、陳誠、張治中、毛人鳳、戴笠、陳立夫、陳果夫、廖耀湘、劉峙、郭汝瑰、黃百韜、邱清泉、黃維、李彌、宋希濂、孫元良、劉斐、劉汝明、李延年、馬鴻逵、馬步芳等

共產黨:大元帥:毛澤東(1955年授予軍銜時他拒絕此軍銜)元帥:朱德、彭德懷、陳毅、林彪、羅榮桓、賀龍、劉伯承、聶榮臻、徐向前、葉劍英大將:粟裕、黃克誠、徐海東、陳賡、謝富治、肖勁光、王樹聲、羅瑞卿、張雲逸、許光達

解放後非軍職:周恩來、鄧小平、任弼時、劉少奇、高崗、耿飈、李先念、彭真等等

戰功比較突出的上將:蕭克、李達、李克農、王震、許世友、楊成武、韓先楚、蕭華、劉亞樓、葉飛、楊得志、韋國清,烏蘭夫等等

3、軍隊兵力:
國民黨軍:860萬(1946年7月)565萬(1948年6月)149萬(1949年6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170萬(1946年7月)280萬(1948年6月)400萬(1949年6月)

4、戰爭結果:
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10月1日在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往台灣。相隔台灣海峽呈現對峙狀態至今。

5、戰爭意義:
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❹ 解放戰爭從哪一年到哪一年共幾年

解放戰爭(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1945年8月——1950年6月,約五年。

拓展:

1、戰爭階段:
第一階段:戰爭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
第二階段:全面內戰:1946年6月—1950年6月

2、指揮官:
國民黨:蔣介石、李宗仁、湯恩伯、顧祝同、劉峙、傅作義、胡宗南、杜聿明、張靈甫、封裔忠、白崇禧、衛立煌、閻錫山、馮玉祥、陳誠、張治中、毛人鳳、戴笠、陳立夫、陳果夫、廖耀湘、劉峙、郭汝瑰、黃百韜、邱清泉、黃維、李彌、宋希濂、孫元良、劉斐、劉汝明、李延年、馬鴻逵、馬步芳等

共產黨:大元帥:毛澤東(1955年授予軍銜時他拒絕此軍銜)元帥:朱德、彭德懷、陳毅、林彪、羅榮桓、賀龍、劉伯承、聶榮臻、徐向前、葉劍英大將:粟裕、黃克誠、徐海東、陳賡、謝富治、肖勁光、王樹聲、羅瑞卿、張雲逸、許光達

解放後非軍職:周恩來、鄧小平、任弼時、劉少奇、高崗、耿飈、李先念、彭真等等

戰功比較突出的上將:蕭克、李達、李克農、王震、許世友、楊成武、韓先楚、蕭華、劉亞樓、葉飛、楊得志、韋國清,烏蘭夫等等

3、軍隊兵力:
國民黨軍:860萬(1946年7月)565萬(1948年6月)149萬(1949年6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170萬(1946年7月)280萬(1948年6月)400萬(1949年6月)

4、戰爭結果:
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10月1日在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往台灣。相隔台灣海峽呈現對峙狀態至今。

5、戰爭意義:
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❺ 解放戰爭時期是幾年到幾年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是1945年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黨中央領導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不顧個人安危於1945年8月25日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達成停戰協定和舊政協決議。

1946年6月底,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和舊政協決議,依賴美國的援助,拒絕黨和全國人民關於實現和平民主的正義要求,以進攻我中原解放區為起點,悍然發動全面內戰。

1949年9月,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開幕,會議通過帶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並決定改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京。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5)中國解放戰爭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各解放區人民的支持下,在國民黨統治區學生運動,工人運動和各階層斗爭的有力配合下,在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積極配合下,領導解放軍開展的解放戰爭。

期間,國民黨依靠優勢兵力對共產黨解放區展開了全面進攻,但被解放軍挫敗,在戰爭頭一年消滅敵軍5個旅,為戰略進攻做好准備。

國民政府的8個月的全面進攻並沒有收到預想中的效果,解放軍主力依然存在。這樣國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戰略方案: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共產黨根據地。

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陳毅、粟裕領導下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

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這就牽制了南線國民黨軍一半以上的兵力,威脅國統區。

1948年經過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和渡江作戰,使我黨領導的革命力量在內戰中不斷發展壯大,消滅了蔣介石的800萬軍隊,推翻了國民黨政府,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❻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是幾年到幾年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開始於1945年8月,結束於1949年9月。解放戰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1947年7月,解放軍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

到1950年6月,殘存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統一了中國大陸。

(6)中國解放戰爭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

1、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最為關鍵的戰役。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

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

2、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

解放軍投入官兵66萬人,加地方武裝40萬人,國民黨軍兵力理論滿編值80萬人,據《國民黨視角下的大決戰》實際50萬多一點。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

3、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948 年11月29日發起。從1948年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

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義率部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人,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殲滅和改編,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閱讀全文

與中國解放戰爭了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