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書籍
1、《抗日戰爭的細節》
作者以細膩的筆法,通過戰場上一個個具體的人、具體的行為,向您講述一場真實的抗日戰爭;翻開本書,查看細節,直抵真相。
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23分,東北軍大元帥張作霖的專列從北京行至皇姑屯路段,一聲巨響,列車被炸上了天。200米開外按下起爆鈕的那個日本兵,就是時任關東軍沈陽守備隊第四中隊長的東宮鐵男。
2、《國家記憶》
本書精選約500幅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的有關二戰中緬印戰場的珍貴圖片,其中許多是首次面世,真實再現了中緬印戰場的抗戰歷史及美、英等國對我國抗戰的幫助。
3、《1944:騰沖之圍》
本書是一部關於我國抗日戰爭史上難得的取得全勝的攻堅戰的微觀戰史。
全書以海峽兩岸和日本、美國的各種戰斗詳報、地方史志、新聞通訊、戰地電文、「三親者」回憶等材料為基礎,相互參證,詳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時的密度,生動描畫出和平時代的人們無法想像的艱辛、繁難、曲折、殘酷的戰爭圖景。
4、《1944-1948我的戰爭》
《1944-1948我的戰爭》為口述歷史,作者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於國民黨軍新六軍、二〇七師服役。
《1944-1948我的戰爭》真實記錄了作者少年時期的幸福家庭,是如何在日寇的炮火下家破人亡的,最終走上了同仇敵愾的抗日道路。
十六歲自願報名參加抗日,和數千名同齡人一起被分配到印緬遠征軍,執行抗擊日寇,打通國際支援中國戰場的大動脈—滇緬公路的任務,既披露了諸多鮮為人知的戰爭細節,也表現了全體國人萬眾一心抗戰的感人場面。
5、《突破緬北的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上,有三次被日本人叫做「玉碎戰」的,也就是日軍被全部消滅的戰役,即騰沖戰役、松山戰役和密支那戰役,而這三次戰役,全部發生在中國駐印軍歸國之戰中。1943年底,中國駐印軍從印度雷多出發,開始了打通中印公路的緬北之戰。
② 關於抗日戰爭的五大書籍有什麼
苦菜花,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從九一八到七七事回變答,》、《七七事變》、《八一三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中原抗戰》、《晉綏抗戰》、《湖南四大會戰》、《閩浙贛抗戰》、《粵桂黔滇抗戰》、《遠征印緬抗戰》《川軍抗戰親歷記》、《廣西兒女抗日親歷記》、《熱血報中華――武漢民革成員抗戰回憶錄選編》。《歷史檔案》、《民國檔案》、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中日戰爭史》, 《日軍侵華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史》,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 《中國復興樞紐》, 《全民抗戰氣壯山河 》《堅持抗戰苦撐待變》《同盟抗戰贏得勝利》, 《中國抗戰軍事史》, 《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抗日戰爭的戰略相持》、《抗日戰爭的戰略反攻》 《中國抗日戰爭圖志》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重要戰役介紹》、 《抗日戰爭中的正面戰場》 《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 《慘勝――抗戰正面戰場大寫意》(後改名為《血染輝煌――抗戰正面戰場寫實》)
③ 抗日戰爭書籍推薦
這些可貴史料的採集前後長達年,采訪對象多達1000多位,當事人有張學良、陳香梅、楊成武、張愛萍、呂正操、孫毅、陳立夫、蔣緯國等國共名人,還有大最的加入過抗戰的老兵士、布衣、勞工及慰安婦等,他們都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
內容簡介
一、《不能忘卻的抗戰》是一本反應近100年來中日關系演化發展、日本對華侵犯霸佔及中國國民奮起抗戰的稀釋型艱深文史圖文畫冊,材料豐寓、客觀、真實,計文字30萬,圖片2360幅。
二、本書採取了新鮮的編纂伎倆、構造破體、視線廣闊,既重視整體又不放過活潑的細節,以與抗日戰役相乾的重要歷史人物,特殊是革命先烈和主要歷史事件的交互為主線,貫聯全書,分為5大局部共100章節。舉凡抗日戰爭中的重要事件、戰斗、人物、故事等等皆被容納。從大歷史的背景中來看中國的抗戰,別具新意。
三、本書設計新奇,精緻,盡可能應用有限的版面強化信息量、增長了盡可能豐盛的傳布因素,如在裝幀設計中奇妙放入了6萬多名陣亡將士的實在名錄,既體現出追思、留念的深厚基調,又增加更多的歷史人物的真實性和事件的可讀性。在大批黑白照片中增添了很多點睛顏色、色塊(包含彩色圖片)等新元素,既合乎悲壯深沉的總體基調,又易為當今青年所接收。
目錄
一、跨入近代的中日兩國
1、西方列強翻開中國大門
2、日本「明治維新」與軍國主義
3、日本對中國的野心
4、中日甲午戰爭
5、台灣大眾反割讓
6、日本參加八國聯軍侵華
7、日本爭取我國東北
8、日本侵佔山東與「二十一條」
9、中華民族的覺悟
10、日本的「東方會議」與《田中奏摺》
11、中國的同一與日本的阻攔
二、中國的局部抗戰
12、日本的侵華打算與安排
13、「九·一八」事變
14、「一·二八」淞滬抗戰
15、偽滿洲國的成立
16、東北義勇軍和抗日聯軍奮起
17、日本從關外入侵關內
18、日本加緊宰割華北
19、「一二·九」活動與憂時輿論
20、綏遠抗戰
21、「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22、西安事變
23、第二次國共配合
24、中國的抗敵救國籌備
25、中日之間的外交戰
三、中國全面抗戰的開端
26、盧溝橋事變與平津地域失陷
27、中國政府的抗戰決議
28、平型關大捷和太原會戰
29、華東戰場之序幕「八·一三」
30、震驚世界的淞滬會戰
31、「孤島」上海
32、國民政府西遷與南京捍衛戰
33、慘不忍睹的南京大屠戮
34、台兒庄大捷與徐州會戰
35、守衛大武漢
36、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
37、延安跟個抗日依據地
38、全國范圍的游擊戰
39、日本「以華制華」政策與汪偽政府
40、中日兩國實力比擬
41、中國海空軍的戰績
42、黃河決堤
43、滇緬公路
44、全國大遷移——工廠內遷
45、全國大遷徙——學校內遷
46、公民參政會與《抗戰建國綱要》
47、全國民間抗日救亡運動
48、抗戰中的各黨各派
49、鼓勵抗戰的文明運動
50、抗戰中的婦女
51、抗戰中的兒童
52、港澳同胞與海僑民胞的聲援
四、中日戰爭長期相持
53、南昌、「隨棗」、「棗宜」會戰
54、三次長沙大捷
55、桂南會戰與冬季反攻
56、「百團大戰」震動華北
57、豫南、上高、中條山會戰
58、「滌盪」與「反掃盪」
59、太平洋戰爭暴發
60、中國戰區統帥部成立
61、中國差遣遠征軍入緬
62、浙贛、鄂西、常德會戰
63、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
64、陪都重慶
65、開羅會議
66、戰時經濟
67、戰時教導
68、戰時外交
69、中國大後方
70、蘇美援華意願空軍
71、沖破封閉線的「駝峰航線」
72、諜報陣線上的奮斗
73、中國的失守區
74、日軍的大屠殺
75、日軍的無差異轟炸
76、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搶奪
77、日軍製作的「無人區」
78、日軍對戰俘的迫害和殘殺
79、勞工血淚
80、備受殘害的「慰安婦」
81、日軍的細菌戰與毒氣戰
82、日自己的反戰運動
83、世界人民支撐中國抗戰
五、中國戰區大反攻與最後成功
84、全國反攻的先聲
85、解放區]戰場的部分反攻
86、緬北滇西反攻作戰
87、日軍的負隅頑抗
88、豫西鄂北與湘西會戰
89、波茨坦會議與原槍彈
90、全面大反攻(正面戰場)
91、全面大反攻(敵後戰場)
92、蘇聯對日宣戰
93、日本無前提投降
94、舉國歡慶勝利
95、台灣回歸祖國
96、亞太地區各國的獨立潮
97、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訊日本戰犯
98、中國審判戰犯與漢奸
99、中國在戰斗中的宏大喪失與奉獻
100、戰後的中日關聯
六、附錄
1、中國各戰區散布示意圖
2、創立敵後抗日根據地示意圖
3、百團大戰示意圖
4、抗戰期間日軍侵犯我領土示用意
5、采訪實錄(部門)
6、大事記
7、參考書目
8、後記
④ 推薦一些 中國近代戰爭的書
於中國復近代史的書籍制,個人看過覺得不錯的,有民非明的裂國戰爭系列,分為西南軍閥和民國軍閥兩本書籍。這兩本是了解1911年到1949年中國歷史的基礎書籍。還有一本書叫做」湘軍為什麼那麼牛「,分為上下兩本,基本上把清朝從1840年到1864年的歷史概況輪廓出來了,都具有一定的可讀性與知識性。如果樓主是剛剛開始接觸近代史性質的圖書,建議先讀這兩本增加基礎知識,然後再去讀那些官方的史書。
⑤ 關於現代中國對外戰爭的書籍
這類復小說多著去了,如果不嫌棄制,我強烈推薦
1、《中日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亞洲稱霸 誰主沉浮?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鴻篇巨制戰爭書籍,無論是世界形勢、戰略戰術、常規作戰、特種作戰都栩栩如生,很有快感。
2、《2020,中印戰爭》:2015年中國政府藉助朝鮮半島危機,以迅雷之勢收復台灣。再解決台灣危機之後,中國政府決定在雅魯藏布江上修建水電站,引起印度政府水恐慌,為了不在水資源上受制於中國,印度決定開始戰爭准備,准備在2020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以奪取或者炸毀雅魯藏布江上的水電站。而這一計劃卻讓中國政府知道,為了讓整個事態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政府決定提前發動對印戰爭來瓦解印軍企圖……
⑥ 中國抗日戰爭方面權威的書
抗戰:《國殤》
內戰:《淮海戰役》
⑦ 推薦幾部關於中國近代戰爭的書籍 ,謝謝
樓主你好,梧桐雨為你解答。
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書籍,個人看過覺得不錯的,有民非明的裂國專戰爭系列,屬分為西南軍閥和民國軍閥兩本書籍。這兩本是了解1911年到1949年中國歷史的基礎書籍。還有一本書叫做」湘軍為什麼那麼牛「,分為上下兩本,基本上把清朝從1840年到1864年的歷史概況輪廓出來了,都具有一定的可讀性與知識性。如果樓主是剛剛開始接觸近代史性質的圖書,建議先讀這兩本增加基礎知識,然後再去讀那些官方的史書。
如果對樓主 有所幫助,請採納。
⑧ 關於戰爭的書籍
1、《抗日戰爭的細節》魏風華著
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23分,東北軍大元帥張作霖的專列從北京行至皇姑屯路段,一聲巨響,列車被炸上了天。200米開外按下起爆鈕的那個日本兵,就是時任關東軍沈陽守備隊第四中隊長的東宮鐵男。
1937年11月14日晚9時許,入侵杭州灣的東宮鐵男被陳安寶將軍率領的國軍79師擊斃於浙江平湖長泖河,左胸中彈,當場斃命。
50多年後,神田泰之助拍攝的相片被曝光,人們才看到列車騰飛在半空中的畫面,前景是東宮鐵男那張齜牙咧嘴的臉。得益於在東北的惡行,東宮鐵男被日本人稱為「滿洲移民之父」。
作者以細膩的筆法,通過戰場上一個個具體的人、具體的行為,向您講述一場真實的抗日戰爭;翻開本書,查看細節,直抵真相。
2、《1944:騰沖之圍》余戈著
本書是一部關於我國抗日戰爭史上難得的取得全勝的攻堅戰的微觀戰史。
全書以海峽兩岸和日本、美國的各種戰斗詳報、地方史志、新聞通訊、戰地電文、「三親者」回憶等材料為基礎,相互參證,詳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時的密度,生動描畫出和平時代的人們無法想像的艱辛、繁難、曲折、殘酷的戰爭圖景。
3、《1944-1948我的戰爭》黃耀武著
《1944-1948我的戰爭》為口述歷史,作者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於國民黨軍新六軍、二〇七師服役。
《1944-1948我的戰爭》真實記錄了作者少年時期的幸福家庭,是如何在日寇的炮火下家破人亡的,最終走上了同仇敵愾的抗日道路,十六歲自願報名參加抗日,和數千名同齡人一起被分配到印緬遠征軍,執行抗擊日寇,打通國際支援中國戰場的大動脈—滇緬公路的任務。
既披露了諸多鮮為人知的戰爭細節,也表現了全體國人萬眾一心抗戰的感人場面。一九四六年新六軍被調到東北戰場,作者厭惡內戰,先後三次脫離部隊,其間還發動學潮抗議當局從學校徵兵,在警察憲兵的追捕下四處逃亡。受生活所困,最終不得不回到部隊繼續當炮灰。
4、《失去的機會?抗戰前後國共談判實錄》楊奎松著
書作者歷經數年,搜集整理了兩黨在抗戰前後十多年間談判的草案、提案和談話錄,以及在各時段開具的條件;直接或間接引證了各種涉及談判問題的來往信件、電報、報告、情報及會議記錄等材料。
解密解析了「『收編』與『改編』」「『合並』與『跨黨』」「馬歇爾調處的成與敗」「打亦談來談亦打」「南京代表團的困境」等一系列談判的核心問題;真實再現了在雲譎波詭形勢下,國共兩黨談判的曲折過程和歷史真相。
5、《國破山河在》薩蘇著
在外寇入侵,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中國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以巨大的犧牲捍衛了民族的尊嚴。《國破山河在》一書以全新的視角,從日本的資料中挖掘出大量不為國內所知的抗日史實。
中國的抗戰,以最簡陋的武器對抗兇殘而裝備精良的侵略軍,很多時候戰至最後一刻、最後一人,眾多英雄事跡和英雄人物反而因此湮沒於血與火中。而在敵方的史料中,雖然紀錄的目的不同,卻也保存了許多中國人為國死難的可歌可泣的事例。
作者辛勤梳理日方史料,和國內資料互為對證,許多珍貴的歷史片段重現於我們眼前。薩蘇文筆靈動詼諧,將這段沉重激昂的歷史,鮮活形象地展現給讀者。書中還保存了大量日方拍攝的歷史照片。
⑨ 最著名的戰爭題材類書籍是哪些
1、《世界末日之戰》
簡介:《世界末日之戰》是秘魯詩人、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的作品。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巴西的共和革命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關頭,社會動盪不安,有位名叫安東尼奧的人來腹地宣傳原始基督教義。他預言一位英明的君主就要降臨,把一切受苦受難的信徒救出苦海。飽受壓迫和剝削的腹地牧民——甲貢索人信以為真,紛紛皈依,一些外地流竄來的盜匪、流浪漢和冒險家也加入了信徒的隊伍並把安東尼奧稱為「勸世者安東尼奧」 。安東尼奧打算在若塞羅城訂購一批木材以便在卡奴杜斯蓋一座教堂。
由於若塞羅市政長官認為安東尼奧及其信徒圖謀不軌故意拖延交貨日期。卡奴杜斯居民得知原委,非常氣憤,揚言要襲擊該城。若塞羅市政長官故弄玄虛,寫信給司令長官,要求派兵前來保護。於是雙方沖突日漸激烈,爆發了帶有宗教色彩的牧民起義,政府三次派兵鎮壓,都被起義軍打敗了。第四次出征動用了國家軍隊的精華。由陸軍部長親自統帥用德國先進武器武裝起來的六千名士兵鎮壓幾千名以火槍和牛叉自衛的甲貢索牧民。
卡奴杜斯牧民起義在巴西歷史上是一件可歌可泣的史實。《世界末日之戰》,它並不以情節曲折取勝,而是要喚起讀者的覺悟。略薩一方面謳歌了起義的人民群眾,一方面則毫不隱諱地指出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革命的領導集團目光短淺,用個人崇拜和個人迷信的思想代替了起義的原則和目標。在拉丁美洲國家,仍然存在著巴西腹地般的地區,階級矛盾嚴重。
作者: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的作家及詩人。創作小說、劇本、散文隨筆、詩、文學評論、政論雜文,也曾導演舞台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目及從政。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鐵皮鼓》
簡介:三歲的奧斯卡無意中發母親和表舅布朗斯偷情,又目睹納粹力的猖獗,便決定不再長個兒寧願成為侏儒。從此在他的視角里,社會和周圍的人都是怪異和瘋狂的。他整天敲打一隻鐵皮鼓,以發泄對畸形的社會和人世間的憤慨。盡管他子不高,但智力超常,聰明過人。鄰居女孩瑪麗亞來照顧他,兩個發生了性愛,懷孕後她卻嫁給了父親,生下了庫爾特。奧斯卡隨侏儒雜志團赴前慰問德軍,三年後回到家中,蘇軍攻佔了柏林,父親吞下納粹黨徽身亡。埋葬父親時奧斯卡丟掉了鐵皮鼓,同時親生兒子庫爾特用石子擊中了他的後腦勺,使他倒在墳坑中,流血不止;不過他就此開始長個兒,尖叫使玻璃破碎的特異功能也隨之消失……
小說以黑色幽默的虛構故事展示了德國那段最黑暗的歷史。根據《鐵皮鼓》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獲得了1980年奧期卡最佳外語片獎。
作者:君特·格拉斯(1927.10.16——2015.04.13),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家。著有長篇小說《鐵皮鼓》、《貓與鼠》。格拉斯為當代聯邦德國重要作家,因其語言新穎,想像豐富,手法獨特使他在當代世界文學中佔有一定地位,曾多次獲獎,幾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最終獲得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他除了在文學界享有盛名,格拉斯還活躍在戰後德國的政治舞台上。格拉斯是一個立場堅定的和平主義者,堅決反對北約在德國的土地上部署核武器。兩德統一後,格拉斯更致力於反對逐漸滋生的仇外主義和新納粹黑暗勢力。
3、《弗蘭德公路·農事詩》
簡介:一九四〇年法軍在弗蘭德地區被德軍擊潰,出身貴族的騎兵隊長雷克謝帶領麾下寥寥無幾的士兵倉皇撤退,在途中神秘死亡。他的死困擾著騎兵佐治:雷克謝是自願尋死的嗎?佐治探訪記憶的每個角落,依靠戰俘布呂姆、勤務兵依格萊茲亞和隊長遺孀科里娜,拼出了雷克謝殘破不堪的一生。
在佐治的記憶中,當年在弗蘭德公路撤退時,他們也許從沒有停步,他們總是不停地在雨水淋漓的黑夜裡沒完沒了地前行。隊長的死因永遠地迷惑著他。
作者:克勞德·西蒙(法語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國小說家。代表作及成名作《弗蘭德公路》。1985年克勞德·西蒙因為小說《農事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部1981年創作的小說講述了西蒙在西班牙內戰中的經歷。他是繼1964年的讓·保羅·薩特之後第二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
4、《永別了,武器》
簡介:美國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志願到義大利北部戰爭擔任救護車駕駛員,期間與英國護士凱瑟琳·巴克萊相識。亨利在前線執行任務時被炮彈炸傷,被送往後方的米蘭醫院就醫。由於護士緊缺,凱瑟琳也來到了米蘭,兩人又一次相遇。這一次,亨利發現自己已經深深地愛上了巴克萊小姐。在米蘭就醫期間,兩人處於熱戀之中,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這期間,凱瑟琳懷孕了。亨利傷愈返回前線,發現意軍士氣大跌,處處充斥著失敗與絕望的情緒。德國人的進攻,終於擊垮了意軍的抵抗,意軍開始潰退;士兵們的情緒很激動,反戰熱情高漲。在一座橋前,意軍前線憲兵部隊開始逮捕所謂擅離職守的軍官,並無一倖免地加以槍決,亨利不幸也在其中。借著審問其他人的時機,亨利跳進河流,得以逃脫被處決的命運。他終於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名士兵的義務已經連同河水一起被沖走了。此時的他,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找到凱瑟琳,然後兩人逃離戰爭的苦海。亨利輾轉來到了米蘭,發現凱瑟琳已去邊境一度假小城。亨利找到凱瑟琳以後,兩人再次幸福地相聚。可是,隨後義大利警察的追捕,使得他們不得不逃往瑞士。亨利和凱瑟琳在瑞士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但最終,凱瑟琳還是在難產中死去,留下亨利一人獨自在外流亡。
作者: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作家和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志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5、《靜靜的頓河》
簡介:《靜靜的頓河》是俄羅斯文壇上一部不朽的巨著,小說構思於1926年,四部分別於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後歷時14年。《靜靜的頓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間,俄國社會的獨特群體——頓河地區哥薩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國內戰爭中的苦難歷程。主人公葛利高里,是生長在頓河岸邊的哥薩克,他動搖於妻子娜塔莉亞與情人阿克西妮亞之間,徘徊於革命與反革命之間,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難者,他有著哥薩克的一切美好品質——勇敢、正直、不畏強暴,而同時,葛利高里身上又帶有哥薩克的種種偏見和局限,在歷史急變的關頭,他徘徊於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劇手段,塑造了一個個性鮮明的男子漢形象,從葛利高里身上,讀者能感覺出作者對人的尊重。
作者:米哈依爾·肖洛霍夫(Михаил А Шолохов 1905-1984),是二十世紀蘇聯文學的傑出代表,196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蘇聯著名作家,曾獲得列寧勛章和「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當選蘇共中央委員、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科學院院士、蘇聯作家協會理事。1965年他的作品《靜靜的頓河》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二十年代末,我國新文學奠基人魯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1931年《靜靜的頓河》中譯本作為魯迅編輯的「現代文藝叢書」之一,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從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幾乎每發表一部,都很快介紹到中國來,尤其是《一個人的遭遇》在《真理報》上剛一刊出,當月就譯成了中文,而且有兩個不同的譯本,先後在《解放軍文藝》和《譯文》上發表。這在中國翻譯史上是難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