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現代史19191949抗日戰爭

中國現代史19191949抗日戰爭

發布時間:2021-02-28 21:58:01

A. 為什麼從1919年到1949年是中國現代史時期

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專開端。五四運動屬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而1949年的新中國成立則是意味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中國現代史時期也稱作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B. 抗日戰爭是近代史還是現代史

是近代史,中國的近代史開端是1842年鴉片戰爭爆發,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版會。權近代史的結束是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就是新中國的建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1949年之後稱為現代史,又稱共和國史。抗戰是1937年-1945年,屬於中國近代史。

C. 中國從1919年到1949年的具體歷史

中國1919年-1949年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史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7)

這一階段被稱為「大革命」時期,1924~1927年為國民革命時期,其中1926~1927年為北伐戰爭時期。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並直接促成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擁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此後,中國共產黨不斷發起工人暴動,反抗北洋政府統治。

1924年國民黨「一大」後,國民黨與共產黨實現第一次合作,促成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行。1927年,在國民黨右派的破壞和中共內部右傾錯誤思想的影響下,接連出現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國民大革命宣告失敗。

第二階段(1927~1937)

這一階段被稱為「土地革命」時期。

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開始,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群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秋收起義後,確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開辟了以井岡山為代表的無數農村革命根據地,並成功粉碎國民黨數次「圍剿」。

1933年由於王明"左傾"錯誤路線影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開始工農紅軍被迫進行長征。1936年10月三大主力會師甘肅會寧,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在此期間,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並虎視眈眈、不斷向南推進。中共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戰;而國民黨為了穩固政權採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最終導致國土淪喪。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三階段(1937~1945)

這一階段被稱為「抗日戰爭」 時期。

1931年9月18日,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時期。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代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維護了國家的主權獨立,極大地提高了國際地位。中國在此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第四階段(1945~1949)

這一階段被稱為「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共進行重慶談判,簽訂關於和平建國問題的協定(即「《雙十協定》」)。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內戰。

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戰爭最終獲得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除台灣、西藏以及港澳以外全部的大陸領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香港和澳門分別於1997、1999年回歸祖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3)中國現代史19191949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1919-1949年這三十年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探索的三十年。在這期間,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

數千年來,中國的歷史是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近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又憑借堅船利炮,把中國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卻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

中國人民為了自由、民主、獨立和統一整整奮鬥了一個世紀,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志著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D. 關於中國現代史的手抄報

字 里 行 間 愛 國 情
——《盧溝橋烽火》教學反思
《盧溝橋烽火》反映的是中國現代史上一起具有深遠意義的歷史事件,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課文敘寫了「盧溝橋事變」的經過,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蠻侵佔我國領土的強盜行經,歌贊了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頑強精神,點明了偉大的抗日戰爭從此拉開了序幕。
一、課前預習,了解歷史愛國情
為了能准確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了解作者寫作動機和時代背景十分必要,這有助於他們學習課文,也有利於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他們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情感,為學習本課及整個單元的課文奠定感情基調。
教《盧溝橋烽火》的時候,我就注重了讓學生深入地去了解時代背景。在課前,我就讓學生收集有關盧溝橋的資料以及日本在盧溝橋事變前在中國製造的其他罪行。學生們收集的資料令我欣喜若狂——1931年9月18日晚,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於中國軍隊。這就是所謂的「柳條湖事件」。日軍以此為借口,突然向駐守在沈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由於東北軍執行「不抵抗政策」,當晚日軍便攻佔北大營,次日佔領整個沈陽城。日軍繼續向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廣大地區進攻,短短4個多月內,12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接著又逐步蠶食了華北,妄圖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國,又蓄意製造了盧溝橋事變。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的愛國之情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點燃,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為的憎恨。讓學生收集這些背景材料,不僅能夠使他們更容易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增加了對祖國歷史的了解,激發了愛國主義情感,同時自己動手收集資料,體會學習語文的快樂。所以,我決定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掘語文中豐富的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成功的快樂,在成功的同時有更多的發現,激發更多的興趣,創造更多的奇跡。
二、民主學習,以述促讀愛憎情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不應以分析來代替。尤其是這篇屬於情感強烈的文本,更應學生自讀自悟。課堂上,教師要盡可能讓學生處在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和情感活動中,積極自主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在課上,我採用了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語言材料,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先讓學生根據課後作業3(按照時間先後順序講述「盧溝橋事變」的經過。)的要求自讀課文,邊讀邊想,理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圈畫出關鍵詞語,感受敵我雙方的表現,激發強烈的愛憎情感。再次自讀課文的時候,力求弄清事件的基本過程和關鍵所在,並著力體會關鍵詞語的意義、作用,不明白的地方可向老師、同學質疑問難。最後,在學生進行了充分閱讀准備之後,指名學生練習復述並根據具體情況,相機提示學生進一步朗讀感悟課文。這樣在教學過程中閱讀與理解相輔相成,學生讀得充分,有所感悟,並熟記精要,才能述得順當。教學時還得按時間和事情得發展順序,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把讀書感悟和復述事件經過都能練習到位。學生對課文的知識要點就很容易的掌物了。學生掌握了新知識以後,讓其充分發揮,自我表現,不要求復述答案的統一。這實際上就是學生表現力、創造力的發揮,還包含著審美能力的培養。最後,讓學生自己給予自己評價,學習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
三、自身提高,不斷深化愛國情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猶如一座有價值的知識寶庫。教師如何開啟寶庫,帶領學生在課堂中體會詩意流淌的語言,經歷峰迴路轉的環節,完成啟迪學生心智的教學任務呢?這就需要教師自身擁有豐富的知識寶庫,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能源。我個人對於歷史知識就十分缺乏,所以在教學這課之前,我也查閱了很多相關的歷史資料,了解了更多有關祖國歷史的知識,使我對於祖國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熱愛自己偉大的祖國。所以,我決定要和學生們一起行動起來,在課前收集有關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充實自己的能量,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識不斷提高,爭取在新課程的征途上勇往直前。

E. 中國現代史中解放戰爭與抗日戰爭年數的比是多少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1949年

F.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中國現代史上成功地進行了哪兩次選擇為什麼這兩次

你想知道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中國現代史上成功的進行了哪兩次選擇?一次就是選擇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還有一次就是八年抗戰打日本呢

G. 哪裡可以看到中國現代史的詳細資料,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著名戰役等。書上寫的太片面了廣播電視書籍都可

到書店或圖書館就有,央視紀錄片頻道曾經播出過一些抗戰紀錄片,應該可以理解。

H. 中國現代史一系列的戰爭名稱及時間

1919年5月4日 「五四」運動爆發
6月3日 上海工人大罷工
1920年夏 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建立
秋 毛澤東在湖南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共產主義小組
1921年7月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1月-3月 香港中國海員大罷工
7月 中共「二大」召開
9月 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
1923年2月 京漢鐵路工人舉行「二七」大罷工
6月 中共「三大」召開
1924年1月 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26年7月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北伐戰爭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
1927年7月15日 汪精衛集團叛變革命
1927年第 二 次 國 內 革 命 戰 爭
1927年8月1日 「八一」南昌起義
1927年9月 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
1927年10月 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地區
1927年12月11日 廣州起義
1928年4月 井岡山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1931年秋 中央革命根據地工農紅軍粉碎國民黨三次反革命「圍剿」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
11月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1月28日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奮起抗戰
3月 日本操縱的偽「滿洲國」成立
1933年春 工農紅軍粉碎國民黨第四次反革命「圍剿」
1934年10月 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革命根據地主力紅軍開始長征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召開
2月 東北抗日聯軍建立
10月 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
12月9日 「一二·九」運動爆發
12月 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毛澤東發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1936年5月 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
10月 全國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12月 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抗 日 戰 爭
1937年7月7日 「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開始
7月15日 中共提出國共合作的抗日宣言
8月13日 日本發動「八·一三」事變
8月 中共洛川會議,頒布《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9月 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抗日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八路軍平型關大捷
10月 八路軍創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
1938年春 台兒庄戰役勝利
5月 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10月 中共召開六屆六中全會
廣州、武漢失守,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1939年底 中共打退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1月 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
8-11月 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
1941年1月 國民黨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變
-1942年 中國共產黨採取「三三制」原則,加強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實行減租減息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進行反「掃盪」斗爭,保衛解放區
1943年6月-7月 國民黨第三次反共高潮被制止
1944年9月 林伯渠代表共產黨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組織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
1945年4月 中共「七大」召開
8月8日 蘇聯對日宣戰
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9月2日 日本正式簽訂投降書
第 三 次 國 內 革 命 戰 爭
8月28日-
10月10日 國共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
10月中下旬 上黨、邯鄲戰役,粉碎國民黨的局部進攻
12月 昆明學生發動「一二·一」愛國運動
1946年1月10日 國共兩黨簽訂停戰協定
政協會議開幕
6月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
12月 北平學生發動抗議美軍暴行的運動
1947年2月28日 台灣人民舉行「二·二八」起義
3月-7月 延安保衛戰,孟良崮戰役,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
5月 全國學生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6月30日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7月 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
9月 中共全國土地會議召開,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
10月 《中國億解放軍宣言》發表
中共宣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
1948年9月-11月 遼沈戰役
11月-
1949年1月 淮海戰役
12月-
1949年1月 平津戰役
1949年3月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4月21日 毛澤東、朱德發而進軍令,解放軍渡江作戰
4月23日 解放南京,國民黨反動統治結束
6月30日 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
9月21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
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民主革命終結和社會主義革命開始

I. 中國現代史上有傑出貢獻的人

1、毛澤東

毛澤東,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求學。畢業前夕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11月,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2、鄧小平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四川廣安人。早年赴歐洲勤工儉學,歸國後,他全身心地投入黨領導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爭。

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先後擔任黨和軍隊的許多重要領導職務,為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赫赫功勛,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鄧小平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 。

3、劉伯承

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

4、周恩來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極廣泛的悼念。由於他一貫勤奮工作,嚴於律己,關心群眾,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5、朱德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

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閱讀全文

與中國現代史19191949抗日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