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日戰爭中的我們300字,廣播詞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車南站和往常一樣,許多乘客在候車室等候列車。這時,日本侵略軍向車站投下了無數顆炸彈,頓時,火車站變成了廢虛,天橋斷裂了,鐵軌扭曲了,殘破的房屋,滿地的磚瓦碎片,一片狼籍。這時,傳來一個小男孩的哭喊聲,他的父母和親人都在「轟隆」的一聲中,被炸彈奪去了生命。現在他已成了孤兒,今後的命運和生活不可想像。也許在那戰亂年代,不會有人理他,他將流浪街頭,甚至瀕臨死亡,再沒有機會為死去的父母報仇雪恨。也許他會遇到好心人,把他抱回家,養育他長大。無論他的生活怎樣,對於他來說,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整個中國人民都是無辜的受害者。
日本侵略者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殺害我同胞3500多萬人。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罄竹難書,罪惡滔天,像這樣的畫面不計其數。
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侵華日軍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和在大屠殺中奮起抗爭的我們民族的脊樑。
一位女作家說得好:「忘記大屠殺,就是第二次大屠殺。」
列寧告誡我們:「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判。」
讓我們把警世的大鍾撞得更響更響吧,讓鍾聲時時喚起我們的民族精神,激勵著青少年成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一代,讓鍾聲飄洋過海,振聾發耳,以史為鑒,呼喚和平,邪惡必敗,正義必勝。中國人民,亞洲人民和世界人民決不允許被侵略、被殺戮的悲劇重演
2. 抗日戰爭的啟示是啥/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華兒女的民族凝聚力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總動員,是中華民族經歷百年屈辱和抗爭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是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與世界和平進步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是人類歷史上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的不朽篇章。
抗日戰爭的歷史告訴我們,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弘揚愛國主義、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強大動力;和平發展始終是硬道理;要始終保持憂患意識與自信氣概;代表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核心。
中國人民進行的抗日戰爭是一場爭取民族解放的神聖戰爭。它是中國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偉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華兒女的民族凝聚力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總動員,是中華民族經歷百年屈辱和抗爭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是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與世界和平進步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是人類歷史上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的不朽篇章。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及一切愛國力量將永遠珍惜和紀念這段光榮的歷史,並從中不斷獲取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動力。
把國家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抗日民族精神
從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日本帝國主義蓄意擴大侵華戰爭。先是台灣,繼而東北,隨後是熱河、綏遠,大片中國領土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自1937年「七七事變」起,日本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的災難和浩劫。
欺凌一個民族,勢必會喚醒一個民族,這是所有侵略者不能不遭遇的歷史鐵律。中華民族酷愛和平,但絕不會默默地忍受外來的壓迫和欺凌。中華民族蘊藏的強大凝聚力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在危亡之際發出了格外耀眼的光芒。1938年,在武漢舉行紀念抗戰一周年的群眾大會上,國民參政會最年長的參政員、年逾古稀的清朝老翰林張一麐說了這樣一句話:「七七」抗戰是最光榮的一天,希望大家「永遠豎起一條脊樑」。中國人民在強大的日本侵略者面前勇敢地豎起自己的脊樑,爆發出一種以民族精神空前覺醒、愛國激情空前高漲、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強為突出特徵的抗日民族精神,進而創造出一個經濟和軍備實力都遠不如侵略者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戰爭奇跡。
中國人民的抗日民族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歷史主動性,表現出中國人民在反侵略斗爭中的無比堅決、堅韌和堅強。在抗日民族精神的激勵下,在需要付出自我犧牲以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光榮的時候,人們敢於赴湯蹈火,把覺醒變為行動,將精神化為抗爭,使救亡圖存成為不屈不撓的英勇卓絕的斗爭。正像《義勇軍進行曲》唱的那樣,「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用磚石壘起來的長城,在炮火的轟擊下或許會坍塌,但中國人民用血肉之軀和不屈脊樑築起的長城,卻是任何強敵都摧不垮的。
在中國當時的各派政治力量中,率先肩負起民族救亡使命的是中國共產黨。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等就開始了局部抗戰。還在被國民黨軍隊「圍剿」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就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了種種努力,並於1936年12月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達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共赴國難的政治新局面。在八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抗戰、團結、進步的大旗:當國民黨政府積極抗戰時,主動以敵後游擊戰配合正面戰場;當國民黨政府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後,仍然以民族大義為重,在困難局面中堅持敵後游擊戰爭,抗擊和牽制侵華日軍主力,同時對國民黨當局採取既聯合又斗爭的策略,從而在驚濤駭浪中保住了國共合作的大局。因此,中國共產黨當之無愧地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領導者和維護者,成為中國一切反侵略力量的傑出組織者和鼓舞者,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凝聚抗日民族精神與民族力量的政治形態和重要途徑。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了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包括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政黨、團體、愛國人士、少數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華僑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找到了抗日救亡這個集合點。外敵當前,民族利益、國家利益至高無上,高於所有的階級利益、黨派利益和團體利益,成為人們的共識;抗日還是不抗日,成為區分是否愛國的唯一標准。不同的利益群體作出相同的選擇,既出自生存下去的現實需要,也來自民族大義的精神驅動。在中國歷史上,石敬塘、張邦昌、秦檜等認賊作父之輩受到誅貶;抗日戰爭時期,偽滿洲國和汪偽政權中的漢奸之流遭到唾棄,充分反映了中國人民深厚久遠的崇尚民族氣節的思想觀念。這種思想觀念也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精神來源。
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僅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抗戰的動員程度和組織程度,而且為民族精神的振奮和民族素質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毛澤東同志說,抗日戰爭「鍛煉了中國人民。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斗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由此,日本帝國主義面對的再也不是甲午戰爭時的中國,再也不是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時的中國,也不是「九一八事變」時的中國,而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中心的共同抗日、團結禦侮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就意識到,「國民政府所擁有的武力,恐怕並不是多麼地了不起的問題,而與支那民族陣線的全面抗日戰爭相沖突,才是更為嚴重的問題。」「四億民眾的覺醒與復興的命運,並不是日本一國的勢力所能長期壓服的。」中國人民一旦能夠並且自覺和勇敢地起來掌握自己民族的命運,前人犧牲奮斗而沒有能夠辦到的事情就必定會繼續奮斗下去,直至辦到為止。這是歷史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
19世紀40年代以來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悲壯曲折,波瀾壯闊,經歷了一個從衰敗到振興的過程。這中間的轉折點,就是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
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開始走向復興的重要樞紐。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其民主革命中的爭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兩大使命,始終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在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中,求生存、求獨立的民族解放始終是第一位的使命。為了更好地實現這個使命,中國人民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階級斗爭服從民族戰爭的前提下,有理、有利、有節地進行了反投降、反倒退、反分裂的斗爭。其結果,使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贏來了歷史性的轉折,即日本侵略者從強到弱、終至失敗,中國從弱到強、終至勝利。這一轉折過程,同時也醞釀和促進了人民民主運動的轉折,體現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與國民黨統治者的力量對比朝著同原來相反的方向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經歷百年屈辱與抗爭、探索與奮斗之後,開始走向復興的重要樞紐。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近代以來,中國因落後而遭受西方列強欺侮,淪為半殖民地國家。帝國主義連續不斷的侵略,加劇著中國的衰敗。在這樣一個起點和基礎上實現民族復興,最重要的社會政治前提,就是必須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無法設想,一個失去了獨立自由的民族,會有自己的國際地位,會有自己經濟文化的全面振興,能使自己的國家成為一個嶄新的現代化國家。因此,從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那一天起,中國人民就沒有停止過反抗。一部中國近代史,大多數篇章的標題都離不開「戰爭」兩個字,這些戰爭幾乎都是外來侵略者強加給我們的。但是,在抗日戰爭以前,「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抗日戰爭的勝利,一洗百年屈辱,成為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戰勝利對中國走向民族復興所具有的意義,具體地看,在於廢除不平等條約,被日本侵佔半個世紀的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國際關系體系中的位置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抗戰勝利還對中國人民重塑國家面貌具有深刻的意義,它一掃過去的精神積弊,使中國人民初步感受到戰勝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應有的地位,滿懷自信地去創造一個嶄新的國家。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力量,在同日本侵略者進行的殊死斗爭中鍛煉和壯大起來,為戰後的中國開辟了前進的新的歷史大方向。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明確提出,自己不但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要實現自己的階級使命,必須首先肩負起民族的使命。同時,在把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放在第一位的情況下,又自覺地把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與反對專制統治結合起來,把積極抗日與推進民主進步運動結合起來,把為中國人民謀民族解放與謀社會解放結合起來。因此,中國共產黨集中體現出來的抗日民族精神,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的最高層次、最高境界。國民黨政權在抗戰中的兩面性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它同中國共產黨合作,進行抗戰,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另一方面,它又堅持反共,拒絕民主改革,實行專制統治,這是有害於全民族團結抗日的。即使從前一個方面來說,也經歷了一個從戰略防禦階段積極抗戰、比較得人心,到戰略相持階段以後消極退守、從而漸失民心的過程。有目共睹的事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付出了巨大犧牲,在敵後極端艱苦的環境中創建了一個又一個抗日根據地,在廣闊的淪陷區從敵人手裡奪回了大片領土;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權,還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推行一系列在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民主改革。這就與國民黨政權形成鮮明的對照,並在神州大地上出現了一個與國民黨統治的舊中國不同的新中國的雛形。在民族危亡的時刻,誰在抗戰中表現得最堅決、最徹底、最勇敢,出力最大,誰就最得人心、最有力量、更有發言權;誰能夠切實地解決人民大眾的政治和經濟上的迫切需要,誰就能夠贏得人民的擁護;誰能夠正確地指明和代表中國的前途,誰就能夠成為未來的旗幟。歷史的邏輯就是這樣。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力量之所以在抗日戰爭中迅速地發展起來,就是由這個歷史邏輯決定的。
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使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受到強烈震撼,並使之發生深刻變化,直接影響了中國的未來。大江大河波濤起伏,其激流卻總在底層。通過抗日戰爭,人民群眾的力量成熟和壯大起來。他們在事實面前看到中國共產黨在堅持民族獨立、推進民主革命、關心人民利益方面最堅決,並且有一套完整的路線方針政策,於是他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把希望寄託在中國共產黨的身上,而在抗戰前作出這種選擇的人畢竟還是少數。與此同時,來自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小資產階級和開明地主的中間勢力,在抗戰中興起為一支重要力量。他們要求抗日,主張實行民主政治,反對國民黨的專制,但他們最初也不贊成共產黨保留武裝力量。經過事實的教育,經過分化和選擇,多數人終於成了中國共產黨的同盟軍。抗戰勝利後,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對國民黨已不再抱有希望。政治力量的消長和人心的向背,直接影響了戰後中國的政治格局和歷史走向,進而決定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幾十年的奮斗,沒有給中國找到出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抗戰前的10多年奮斗中,也是在曲折中屢起屢仆;而抗戰勝利後只用了4年時間,中國共產黨便領導中國人民奪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由此可見,抗日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變化何其深刻,抗戰勝利對建立一個嶄新中國、對中國人民走向民族復興的轉折意義何其巨大。
面向未來的深遠啟示
決定中華民族命運的抗日戰爭勝利已經60年了,新中國的誕生也已經有50多年。現在,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個智慧而充滿希望的民族,從來都把今天看作歷史的延續,以期深刻地了解現在和正確地走向未來。中國人民將一代又一代地重溫抗日戰爭那段光榮歷史,因為它賦予我們的啟示實在太多,對於我們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實在重要。
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弘揚愛國主義、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強大動力。我們的前輩在60年前表現出來的抗日民族精神,首先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自我犧牲精神。沒有經歷過60年前那段救亡圖存的歷史的後人們,今天能夠趕上並置身於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新時期,既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責任。這種責任,就是努力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像前輩那樣以歷史的主動精神去掌握和創造祖國的未來。60年前的抗日民族精神,還體現為萬眾一心、團結奮斗的自覺意識。一個缺少民族凝聚力的國家,是不可能強大起來的,也最容易給外部敵對勢力以可乘之機。日本帝國主義敢於發動侵華戰爭,除了我們落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中國四分五裂,猶如一盤散沙。然而,國難當頭,喚起了中華民族空前的大覺醒、大團結。我們的前輩靠凝聚起來的民族力量,把日本侵略者驅逐出了中國。今天,我們依然要靠這種力量去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來自哪裡?來自共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來自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來自祖國統一的完成和鞏固,來自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個人的前途命運同整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是無法分開的。抗日戰爭是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所有中國人共同進行的。我們有著共同的過去,也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未來。從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過去,我們沒有理由不期待、不推動、不共建一個中華兒女共同的輝煌未來。
和平發展始終是硬道理。經歷新中國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和改革,中華民族落後挨打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是,不落後挨打,不等於已經強大復興。一日不強大起來,就總會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威脅,並且在一些事關民族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受制於人,這也是事實。實現民族強盛、人民共同富裕和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到本世紀中葉才能幹出一個眉目來,即擺脫不發達狀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把發展作為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無疑是我們堅定不移的選擇。同時,作為後發展國家,我們也面臨著走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的問題。抗日戰爭的勝利說明,日本帝國主義和其他欺凌、侵略過中國的帝國主義列強,靠犧牲其他民族和國家的生存利益來發展自己的道路,絕對行不通。歷史這位偉大的老師在60年前就告訴我們,惟有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才是人類前進的主流。以和平促發展,以發展護和平,這就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國策。
必須始終保持憂患意識與自信氣概。60年前,救亡圖存的憂患意識喚醒並空前激發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前仆後繼的犧牲精神。今天,我們的事業蒸蒸日上,中國的發展勢不可擋,民族復興的美景旖旎在望,但我們同樣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覺意識,保持和發揚奮發有為的精神。宋代的楊萬里寫過一首詩:「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這首詩提醒人們,在順利時不要盲目樂觀,不要把什麼事情都看得很容易。事實也是如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還有許多風險挑戰,還有許多暗礁險灘,國內外敵對勢力必然會利用各種事端阻攔我們和平發展的步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有憂患意識,一定要有自信氣概。憂患意識可以使我們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前進中的問題;自信氣概可以使我們始終保持戰勝一切挑戰、決不被困難所壓倒的昂揚鬥志。鄧小平同志說:「中國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來,就一定有能力永遠巋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意志、自信和氣勢,奔騰而下,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
代表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核心。人民群眾趨赴復興偉業,總是要有能夠提出正確的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並為實現它而矢志不渝地奮斗的先進政黨作為自己前進的主心骨和旗幟。60年前,中國共產黨成為引導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的主心骨和旗幟,抗戰勝利以來的60年歷史更加證明,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是凝聚民族精神、國家意志和人民力量的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統一的,愛國主義與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統一的。正是在這個根本意義上,我們說,中國共產黨肩負的歷史使命何其神聖,承擔的責任何其重大,由此將要經受的考驗也會何其艱巨。我們要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殫精竭慮,努力奮斗,才能不負人民的重託,才能完成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3. 古人曰: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告訴我們:牢記抗日戰爭歷史的作用在於
不再重蹈覆轍!
4. 我們要從抗日戰爭中吸取什麼教訓,對今天的中國崛起有何啟示
教訓就是落後就要挨打,國家一定要有強大的實力。其次就是今天的中國必須努力發展經濟,發展軍事,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必須要有一支能夠維護國家利益的軍隊。
5. 抗日戰爭給我們的啟示
第一,國家內亂就會導致落後。
第二,國家落後就會挨打,就會被人侵略,就會被人奴役,就會被人搶掠。
6. 抗日戰爭的勝利對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抗日戰爭的勝利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不管在什麼條件下,只要我們堅持不放棄,沒有條件要創造條件都會成功的。
7. 抗日戰爭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呢
如果是交作業,用樓上的 如果要想知道事實 看樓下的
啟示:
1.抗戰中,中國軍民死傷無數,是血的教訓。
2.抗戰八年,中國未勝,只是在蘇,美的夾攻之下,日本才被迫投降。日本是向盟軍投降。
3.八年抗戰,中國始終於能收復任何大片土地。未能有任何完勝聯隊以上建制日軍的記錄。這也是後來日本人歧視中國人的根源。日本人不會歧視戰勝他們的國家,只會歧視被他們打敗的國家。所以雖然美國原子彈殺死大量日本平民,日本也沒有歧視美國,中國未要求日本進行任何戰爭賠償,日本依然看不起中國。
4. 如何沒有蘇,美的有效進攻,中國的抗日戰爭也許還要持續若干年,但終究還是會勝利。
5. 統一很重要,如果抗戰發生時,中國是一個完整的統一國家,中國軍隊不會敗得那麼沒有面子。當時兩黨狀態,國軍有財有勢,卻沒有戰鬥力。中共軍民團結一心,卻裝備奇差,缺槍少葯。
6.海軍,空軍很重要,假如戰爭真的沒有蘇美的參加,中國最後也真的勝了,但中國也難以報仇。因為到2010年為止,中國還沒有可以遠涉重洋的航空母艦。想要殺去東京,抓回戰爭主犯怕是沒什麼指望了。
7.最後,所有的裝備,先進的戰爭科技都是錢堆出來的。在統一的基礎上,發展好經濟才是最重要的。沒有錢,打超級戰爭只能是空想。
8. 抗日戰爭慘勝告訴我們中國人什麼教訓請分點回答,保證客觀性
1.團結
2.和諧
3.中國人民互相信任
4.中國永遠是偉大得
9. 抗日戰爭對我們的啟示
抗日戰爭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戰爭,是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受害最深,犧牲最烈,斗爭持續時間最長,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它是中華民族在近代歷史上進行反侵略戰爭第一次取得徹底勝利,改變了屈辱挨打的狀況。終於擺脫了「恐洋症」,全中國人民找回了自信與自尊。從此感到自己作為世界上一個有能力自立的民族,能夠打敗侵略者,這對整個民族精神非常重要,也就是中華民族在世界上能夠有地位,不再受人欺壓,從而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它同時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精神得到進一步升華,抗戰中形成的團結一致、英勇不屈、奮發圖強、百折不撓的精神已深深地溶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激勵著中華民族繼續前進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世界上真正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抗戰前,中國被認為是「東亞病夫」,而正是通過抗日戰爭,中國付出的巨大犧牲和起到的巨大作用都讓世界刮目相看,戰後的一系列會議都承認中國的地位,中國也成為聯合國的發起國之一 。中國在近代的許多屈辱得以洗雪,在甲午戰爭戰敗後,被迫割讓台灣,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收回了台灣;同時,這對民族精神也是一大提升。
紀念抗日戰爭的意義:我們紀念偉大勝利,不僅是回顧中國人民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更要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我們要紀念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推動新世紀的世界和平事業。
10. 抗日戰爭的爆發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開端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麵包圍了北平(今北京)。從1937年6月起,駐豐台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
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竟開始攻擊中國駐軍,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當華北戰事一天天擴大的時候,1937年8月13日日軍又在上海發動了進攻。宛平城的槍聲掀開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盧溝橋上的中國守軍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全面侵華,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推行的方針。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本世紀初葉,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地。一次大戰後,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對我國東北發動突然襲擊,3個多月就佔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 ),並攻佔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佔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 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此後,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伺機挑起戰爭。 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於7月7日發動了「蘆溝橋事變」(即「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乘機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餘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妄圖用武力滅亡中國。
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中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在這種形勢下,蔣介石被迫於7月17日在廬山發表談話,宣布對日作戰。
中國人民經過8年的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