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海軍
http://www..com/s?tn=snxs_006_pg&bs=%C7%E0%BA%A3%CF%B5&f=8&wd=%C3%F1%B9%FA%BA%A3%BE%FC 民國海軍的資專料屬
Ⅱ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有無空軍和海軍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有空軍和海軍。
抗戰初期,中國海軍簡直不堪一擊:所轄121艘艦艇,自沉25艘,被日軍擊沉88艘。戰至1939年1月,只剩下小型艦艇15艘,活動范圍主要限於川江一帶。這時,國民政府也無力造新艦。
而當時的中國空軍僅有600餘架飛機,包括作戰飛機305架,全部進口,不僅無整機自產能力,且無主要零部件之自產能力。
同時期,日本可用於作戰的飛機有約2300架,數量是中國的7倍。日本最初用於中國戰場的飛機為443架,後來最多時在800架以上,實力遠在中國空軍之上。
(2)中國海軍抗日戰爭史詩擴展閱讀:
海軍的整個艦隊不值一提,唯有布雷建有奇功。海軍布雷隊堅持敵後,歷盡艱難,成為海軍打擊敵艦船的主力。
僅第一游擊區在1940年1月到10月,就炸沉敵艦46艘,炸傷3艘,以及汽艇43艘、小火輪2艘、運兵商船6艘。
空軍後期基本是由蘇聯航空隊打日本飛機。後來,在陳納德飛行隊的幫助下,中國軍隊守住了半壁河山。從1942年起,中國空軍在美國幫助下恢復元氣,1944年起奪取了抗日戰場的制空權。
從武漢失守到抗戰勝利,中國空軍共出動3748次,擊落敵機372架,摧毀地面敵機487架,毀傷敵艦船7800多艘,各種車輛8400多輛。
Ⅲ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海軍只要提前知道哪些才能大勝江陰海戰
我YY一下:
首先中國海軍買到大量水雷並且秘密布設在長江上,專把日本在長江上的艦艇困住了。
然後中屬國主力艦隊和日本艦艇決戰並且打勝了;
然後中國艦隊在岸基戰斗機的掩護下抵抗住了日本飛機的多輪進攻;
然後中國空軍或者游擊隊炸掉了日軍機場,日本暫停空襲;
最後日本增援來了,海軍艦隊集體撤向長江上游。
OVER
Ⅳ 盤點抗日戰爭前我國海軍艦艇都有哪些
抗戰時中國有四抄支海軍 一。襲閩系中央海軍(第一二艦隊) 有大家熟悉的平海、寧海、逸仙、應瑞等艦 戰績有1937年8月13日封江時捕獲了日本商輪「大貞丸」,在江陰附近捕獲了「大貞丸」。 8月16到9月25江陰海空戰中擊落10~20架飛機,而自身幾乎全軍覆滅。 據稱9月10日廈門要塞保衛戰胡里山炮台克虜伯大炮重傷日軍「箬竹」艦(900噸),該艦遭棄後被沖上塔角附近沙灘。 戰績基本靠佈雷,特別是海庚式水雷研發成功後不久,日軍嵯峨號炮艦(685噸)、鷺號驅逐艦(840噸)都觸雷大破。
二。電雷系海軍 有三支魚雷快艇大隊 8月14日、兩次攻擊出雲艦,聲稱擊傷出雲艦。但出雲艦第二天仍正常參與炮擊,有考證認為爆炸效果一次是擊中防雷網,一次是擊中碼頭引發的。
三。青島系海軍(第三艦隊) 鎮海水上飛機母艦等於1938年1月青島淪陷前自沉。
四。粵系海軍(第四艦隊) 肇和、海周等艦
9月14日虎門海戰中擊傷夕張艦。
戰績可參考《日本海軍在中國作戰》中日方統計
Ⅳ 抗戰時期,中國海軍到底取得過哪些戰績
中共當時都在山裡,所以沒海軍。。
國民黨海軍都是小船,跟日本的沒法比。。。結果一目瞭然。。
Ⅵ 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海軍
整個抗戰過程來中,國軍海軍對侵華源日軍的作戰堪稱英勇悲壯。當時國軍海軍力量極為薄弱,與自稱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之一的日軍作戰,國軍海軍全憑英勇頑強,期間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八年全面抗戰,國軍海軍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前,其海軍兵力總數為12.7萬人,主力艦隊被編為第1,2,3艦隊,其中第3艦隊常駐中國。日海軍在旅順和馬公設立了重要港口,在上海還設有特種陸戰隊司令部。第3艦隊所轄的第11戰隊主要在長江流域活動,第10戰隊和第5水雷戰隊則在中國近海活動。
當時國軍海軍的編制、艦艇數量、裝備質量、官兵數量等均無法與日海軍實力相差甚遠。國軍海軍艦艇總排水量為6.8萬噸,而日本海軍當時的中等型號以上艦船就在115萬噸以上。國軍海軍官兵總共約為2.5萬人左右,僅為日海軍12.7萬人的六分之一。
Ⅶ 求關於抗日戰爭時中國海軍方面的書籍
推薦一本薩蘇寫的《國破山河在:從日本史料揭秘中國抗戰》
這本書雖版然不全是寫海權軍的,但還是有好幾章寫,包括抗戰初期的很多中國海軍的戰斗紀實,很不錯。
詳細你看看網路關於這本書的詞條:http://ke..com/view/1302241.htm
最後說一句,1L的哥們兒說的對,關於抗戰的歷史打死也別看小說,有那工夫還不如看看《鬼吹燈》《斗羅大陸》什麼的。
Ⅷ 尋求關於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歷史類著作。
《龍子》
賽珍珠的長篇小說《龍子》忠實記錄了日軍在華的種種殘暴行徑,真實再現了中國人在抗日戰爭初期、中期的心路歷程,真切反映了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英雄壯舉,同時,深刻反省了戰爭扭曲人性所帶來的嚴重惡果。可以說,《龍子》是一部真實再現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史詩。
《中國抗日戰爭全史》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繼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之後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它既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解放戰爭,也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場抗日戰爭,經歷了一個由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由戰略防禦到戰略相持再到戰略反攻的過程。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中國各族各界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氣壯山河的斗爭,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贏得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譜寫了中華民族解放戰爭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的光輝篇章。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
1987年,為紀念「七七」全面抗戰爆發五十周年,由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史料編輯部、研究室和《民國檔案》雜志編輯部合作編輯了《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專題檔案資料。其主要內容有:(一)國民政府的對日作戰方針與計畫部署;(二)戰略防禦階段的主要戰役的戰況;(三)戰略相持階段的主要戰役的戰況。但因當時時間緊迫,只輯錄了正面戰場中中國陸軍抗戰的有關史料,對中國海軍和空軍參加抗戰的作戰史料,未予收錄。有鑒於此,在紀念抗戰全面勝利六十周年之際,補充了中國軍隊海軍抗戰史料,其主要內容有:海軍抗戰部分,包括封鎖江陰要塞、粵海軍抗戰紀實、長江布雷作戰、中國海軍抗戰紀實等及空軍抗戰部分,包括空軍抗戰概要,中蘇、中美空軍聯合抗日經過,空軍常德、中原、長沙、衡陽、桂柳、湘西等會戰經過等。
Ⅸ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海軍和日本海軍哪個的裝備更先進
清朝
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配置有主力艦定遠號及鎮遠號,各有12寸巨炮4門,航速分別為14.5節及15.4節。
甲午戰爭前夕,英國的阿姆斯特朗(Armstrong)船廠向李鴻章推銷世界航速最快,達23節的四千噸巡洋艦。當時清朝政府已經支付訂金,後因軍費嚴重不足支付餘款,這艘艦最後被日本低價買下了,也就是後來的吉野號,其高航速鍋爐和新型速射炮在甲午一戰發揮極大戰力。
1894年5月下旬李鴻章校閱北洋海軍,奏稱:「北洋各艦及廣東三船沿途行駛操演,船陣整齊變化,雁行魚貫,操縱自如……以魚雷六艇試演襲營陣法,攻守多方,備極奇奧。」「於駛行之際,擊穹遠之靶,發速中多。經遠一船,發十六炮,中至十五。廣東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間合操,水師全軍萬炮並發,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國,均以兵船來觀,稱為節制精嚴。」戰爭前夕,北洋艦隊的大沽、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和旅順(今屬遼寧大連)三大基地建成,英國觀察員看完北洋艦隊的操演後上書海軍部,也認為北洋艦隊的戰力不容小覷。
但是後期因為李鴻章解僱了當時訓練海軍的英國人琅威理,引致北洋艦隊軍紀出現問題,「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見海軍提督正與巡兵團同坐斗竹牌也。」「每北洋封凍,海軍歲例巡南洋,率淫賭於香港、上海,識者早憂之」。1888年原本預訂購入300箱炮,後因為軍費被挪用去修建頤和園,所以北洋海軍只購入了3發炮,「從前撥定北洋經費號稱二百萬兩,近年停解者多,歲僅收五六十萬。」「中國水雷船排列海邊,無人掌管,外則鐵銹堆積,內則穢污狼藉,業已無可駛用。」至於領導丁汝昌「孤寄群閩人之上,遂為閩黨所制,威令不行」。劉步蟾則被人們稱為「實際上之提督者」。
日本
1882年,日本海軍還只是魚雷艇和二千噸以下的近海鐵甲艦為主,無大型鐵甲巡洋艦。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擴軍計劃,意圖超過北洋海軍。1886年,法國海軍工程師白勞易(Louis-ÉmileBertin)受雇建造4700噸級大型鐵甲巡洋艦「松島號」和「嚴島號」。
1890年時,中國北洋艦隊的總排水量為27000噸,而日本海軍的總排水量在17000噸以上。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日圓,再從官員的薪水裡取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艦隊總排水量為72000噸,並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艦艇。
相反,北洋艦隊自1888年正式成立後,再未添加任何船隻。1891年後,朝庭准戶部上奏對外停購槍炮彈葯兩年,後來修慈禧的頤和園使海軍經費未有再添。
戰前日本實際動員兵力達240616人,174017人有參戰經驗,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噸,超越北洋水師。日本對清廷改革後的實力仍有顧忌,對於北洋水師不敢輕敵,1880年日本參謀本部長山縣有朋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大清帝國平時可徵兵425萬,戰時可達850萬人之多,「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
旗艦定遠
Ⅹ 抗戰時中國海軍裝備如何在整場戰爭中又在干什麼
抗戰時期幾艘大型艦艇基本都是清代留下來的,少數幾艘民國時期置辦的也回基本是20年代水平的,答按歸屬主要有四支,實力最強的是自清代開始自建門派的閩系海軍,大船大多都是他們的,基本在淞滬會戰時期自沉在江陰水面了;實力其次的是原東北軍海軍,918事變後被日軍繳獲了大量艦船,少數不願意投降的艦船南逃至青島,抗戰爆發後所有船隻在青島自沉,水兵上陸,帶著從船上拆下來的艦炮且戰且退,武漢會戰前後消耗殆盡;實力第三的是原來的粵系海軍,在虎門保衛戰中有所表現,但是幾艘較大的清代軍艦很快被擊沉,殘存的小艇退往珠江上游;實力最弱的是南京政府自己籌建的電雷系,裝備的都是魚雷艇,抗戰中出擊過幾次,不過戰果寥寥,逐步沿長江退往上游。到抗戰中期以後就很少有海軍什麼事了,抗戰勝利時國府海軍只有在重慶錨地的四條艦艇,總噸位千把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