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會用納粹的裝備,中國那時候跟德國關系真的那麼好求詳解
是這樣的 1928至1938年中國個德國處在一個互幫互助的友好合作階段 相對於中國需要德國的協助,德國有求於中國的是稀有戰略金屬——鎢礦砂,它是製造鎢合金鋼的關鍵材料,與製造槍炮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當時亞洲的產量佔全球產量的80%,中國華南地區的產量又占亞洲第一,中國的鎢產量佔有世界舉足輕重之地位。雙方議定用以貨易貨方式來進行貿易,中德兩國通過這樣的雙邊經濟往來均深蒙其惠。
作為歐洲陸軍強國的德國,歷來就是一些在軍事上相對比較落後國家的學習效仿對象,如日本明治維新時所建立的陸軍幾乎就是照搬普魯士陸軍全套軍事思想、建設制度和制式操典。而中國很早就開始學習德國軍事,清朝後期所建立的新軍,就有著深深的德國軍事影響的烙印。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大選中獲勝,出任德國總理。在中德軍事合作領域,阿道夫·希特勒見蔣介石政府驅逐蘇聯顧問、與蘇聯交惡、發動四一二事變、圍剿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等行動與其堅決反共的立場非常合拍,同時中國蘊藏的豐富自然資源(特別是如鎢、銻等戰略資源)和廣闊的工業品市場,也正是德國復興的重要便利條件,而且作為蘇聯的鄰國,完全可以作為有效的牽制力量和共同反蘇的政治盟友,加之他上台之後廢除了凡爾賽條約的種種限制,因此來華德國軍事顧問的級別與規模逐漸提高,原先帶有遮掩耳目的私人性質而逐漸轉為公開的官方援助。
中德軍事合作因此漸入高潮,不僅雙方簽署了《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德國開始幫助中國建立軍事工業,並在中國軍事工業尚未建成前向中國提供軍事裝備,而且第四任德國軍事總顧問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上將(他是歷任德國軍事總顧問中最受蔣介石器重,待遇最高、地位最高的,甚至可以以「委員長委託人」的身份,代表蔣介石向國民黨政府各部門首腦下達指令!)在協助中國整軍建軍方面,提交《陸軍改革建議書》,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財力,首先建立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小型核心示範武裝,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國60個師的整編,他認為中國有這樣60個師的精銳常備軍就足以應付各種狀況了,這就是國軍30年代60個整編師方案的來源。
伺候中國國民革命軍德械師的步兵制式裝備從頭到腳都是德國進口 或者中國工廠引進的設備仿製的 其戰鬥力在日軍之上 但是全德械師少的可憐 其主力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損失殆盡
德軍在中國軍隊中留下的影像 木柄手榴彈 鋼盔 毛瑟步槍 捷克制輕機槍 軍用水壺 一號戰車 等等
B. 在抗日戰爭時,中國沒機器,槍是怎麼做出來的
其實槍支的製造並沒有那麼難 八路在山西就曾用拆下來的鐵軌來制內造土槍 用硫磺來造火葯容 只有子彈要用到機床 無法製造 所以就撿彈殼來重新裝填 相對國民黨有完整的工業設備 除了飛機大炮 其他軍火還是可以自給自足的
C. 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軍火都是從哪來的
國軍的軍火大多是有美軍提供的,自己生產了一小部分
共軍嘛,除了蘇聯的援助,只能從敵人手裡繳獲了,邊區工廠也生產了一些。
D.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的抗戰時期
割據時期各種政治勢力相互兼並,兵工廠逐步集中到國民政府手中。國民政府在軍政部下設兵工署管理近代兵器工業。抗日戰爭開始後,仍然割據的省份都把所控制的兵工廠交給國民政府,一致對外。日本的侵略迫使兵工單位進行了三次大遷徙,跨省搬遷的單位達33個次,其中11個單位跨省搬遷2次。大遷徙後,主要的兵工單位集中在陪都重慶及其附近的四川省江北縣、巴縣、綦江縣、萬縣、瀘縣,同重慶原有的兵工廠組合,構建起以重慶為中心的集兵器生產、科研、專業人才培養、原材料生產於一體的重慶兵工基地。調整後,這個基地的兵器生產單位有第一工廠、第二工廠、第十工廠、第二十工廠、第二十一工廠、第二十三工廠、第二十五工廠、第二十七工廠、第三十工廠、第四十工廠、第五十工廠等11個,兵器科研單位有應用化學研究所、彈道研究所2個,原材料生產廠有第二十四工廠、鋼鐵廠遷建委員會2個,兵工學校1所。後又在這個基地范圍內新建兵器生產廠第二十六工廠、原材料生產廠第二十八工廠。在重慶兵工基地之外,雲南、貴州、湖南尚有幾個兵工署直屬廠。山西、雲南、新疆、甘肅、浙江等省各自辦有1個近代兵工廠。
日軍的封鎖,製造兵器所需的機器和原材料難以進口,重慶成了「戰爭孤島」。重慶兵工基地的員工在大後方人民的支持下,頂著日本飛機的轟炸和物資缺乏的困難,生產出大量兵器,支撐著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據兵工署統計,抗戰大後方(主要是重慶兵工基地)生產的迫擊炮、重機槍、槍榴筒、擲榴筒、槍榴彈、擲榴彈、手榴彈自給有餘,其餘兵器能自給40-99%。(不足部分是戰前儲備、抗戰初期購買和封鎖縫隙中運進。)
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兵工在土地革命時期開始建立。1931年10月,中央紅軍在福建省興國縣官田鎮建立官田兵工廠,標志著人民兵工誕生。各革命根據地都建有兵工廠。人民兵工廠的規模小,大都是修理軍械的作坊,少數廠能生產一些簡單的兵器。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長征前已全部關閉或被毀。
國共兩黨聯合抗日後,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每個游擊戰爭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製彈葯、步槍、手榴彈等的程度,使游擊戰爭無軍火缺乏之虞。」(《革命根據地軍工史料叢書·陝甘寧邊區》第11頁)從此,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民主根據地都建立了小型的近代兵工廠或兵器作坊,在極端困難的物質條件下,在日軍的不時「掃盪」中,自製步槍、手榴彈、復裝子彈,修理槍械。個別廠零星造出了步兵炮、迫擊炮、炮彈、輕機槍、擲榴筒、擲榴彈、無煙火葯等。1944年,新四軍所用的手榴彈可以自給,迫擊炮彈、槍榴彈、擲榴彈在材料不缺的情況下自給70%左右,步槍彈在有彈殼的條件下自給40%。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兵工廠製造和修理的兵器,有力地支持敵後戰場的游擊戰爭。敵後的兵工廠很不穩定,敵人打來了就搬遷,被敵人毀壞了又重建。抗日戰爭勝利時,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民主根據地有固定廠房並有10部以上機器設備的近代兵工廠50 余個,兵工職工3萬多人。
E. 抗日戰爭時期為什麼國軍對日軍會不堪一擊
戰前中日兩國實力對比
人口:中國 46000萬 日本萬
年產鋼鐵:中國5萬噸 日本819萬噸
海軍實力:中國11萬噸 日本115.3萬頓(造艦能力5萬噸,在奪取中國等一些國家的土地和資源後,日本實力獲得增強,而中國實力卻在減弱)
空軍實力:中國飛機600 日本1600 (日本年產飛機能力1580,其後隨著戰爭規模的加大,日本加大了飛機的產量,高峰期間一年上萬,.中國卻接近為零)
日本戰爭期間生產武器總量:
槍支357萬 機槍日本23萬 火炮86000 坦克4800 作戰飛機51600 軍用車輛64000
中國總共生產武器的家當,步槍30萬,少量步槍子彈和少量小口徑迫擊炮,坦克,飛機,軍車為零.
在戰爭中,日本分為四大戰略集團。
"本土集團"
陸軍240萬,海軍130萬,總兵力370萬,防備美軍
"南方軍" 精銳中的精銳。"從各集團把精銳全部拉來抵擋美軍了.
陸軍100萬,海軍40萬.總兵力140萬.防備美軍
"關東軍" 對手:防備蘇聯
105萬人,與「中國派遣軍」力量完全相等,論師團數占日軍172個師團總數的18%,論人數占日軍投降時總兵力720萬的14.6%
精確全部抽去南方集團當美國人的炮灰了.留下的全是三流部隊 其中中國東北70萬,朝鮮半島約35萬
"中國派遣軍" 對手,中國
105萬,二三流部隊。精銳全部抽走了。
在全面抗戰的爆發前夕,中日雙方無論是國力還是軍力的對比,***方面都占據著絕對的優勢。***政府為了擺脫經濟危機並發展經濟,進而實現其由來已久的「大陸政策」,一方面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的東北;另外一方面大力加速國民經濟軍事化,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國家用於發展軍事工業的支出高達70億日元,各財閥資本也迅速向軍事工業方面轉化。***政府採取各種措施加強了對國民經濟的管制,使整個經濟為戰爭服務。由於經濟軍事化和對中國東北資源的掠奪,***比較早地渡過了經濟危機。1931年至1937年,***工業增長的平均速度達9.9%,是資本主義大國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1937年,***產鋼580萬噸、生鐵239萬噸、石油169萬噸、水泥611萬噸,發電量303萬千瓦,工業總產值已經接近60億美元,占國民經濟的80%,已經成為工業強國。但***也有其弱點,因為他的國土所限,某些資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戰略物資非常缺乏,比如棉花、橡膠、羊毛以及鉛、鋅等軍工產業所必需的有色金屬原料,還有石油和煤等燃料,必須依賴進口。***軍事工業最需要的鐵礦,***自身僅年產45萬噸,加上朝鮮的60萬噸,也只滿足所需的1/6,每年還要從中國、東南亞等處進口數百萬噸。
***為了適應侵略戰爭的需要,大量增加了軍事工業投資。1937年軍事工業的投資達22.3億日元,比1936年增加了2.2倍,占當年工業投資總額的61.7%。其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達到了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餘輛的水平,造船能力為40餘萬噸,造艦能力為5萬噸。至於步兵輕武器及小口徑火炮等的年生產量,完全可以滿足進行大規模戰爭時的年需要量。
「七七」事變前夕,日本陸軍有17個常備師團、4個混成旅團、4個騎兵旅團、5個野戰重炮兵旅團、3個戰車聯隊(包括坦克、裝甲車)、16個飛行聯隊(54個飛行中隊)以及守備隊(相當於步兵旅團)等,共38萬人左右。日軍陸軍的編制充實,特種兵數量大,裝備較中國軍隊精良,而且士兵訓練有素,受武士道精神灌輸,極其頑強。
日本海軍當時共有現役艦艇285艘,總排水量115.3萬噸,其中包括了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9艘、重巡洋艦12艘。此外還有戰列艦2艘、航空母艦2艘正在製造,日本海軍實力僅次於英、美,居世界第三位。
日本當時沒有獨立的空軍,航空兵分別屬於陸軍和海軍。陸軍共有54個作戰飛行中隊,其中戰斗機中隊22個,輕轟炸機中隊6個,重轟炸機中隊8個,偵察機中隊15個,轟炸、偵察混合中隊3個。陸軍航空兵團共有作戰飛機約960架。日本海軍陸基和艦載作戰飛機共計640架。
日本實行的徵兵制度,凡年滿17歲至40歲的男子都必須服役。除陸軍現役兵38萬人以外,尚有預備役兵73.8萬人,後備役兵87.9萬人、第一補充兵157.9萬人、第二補充兵90.5萬人,共計448萬多人。此外還有第一、第二國民兵役。***海軍的動員情況大致與陸軍相同,只是服役年限與陸軍不同。***如果全部動員,陸、海軍共可達1000萬人。
中國是個大國,擁有4.6億人口和114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擁有豐富的資源。但當時的中國只是個虛弱的農業大國,工業基礎非常薄弱,豐富的資源未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總產值不過13.6億美元,在國民經濟總產值僅僅佔10%。在這樣的基礎上,軍事工業難以發達。到1937年,只能生產步兵輕武器和小口徑的火炮,大口徑火炮、坦克、汽車等尚不能生產。飛機和艦艇雖然已經生產出少量產品,但主要部件以及原材料必須依賴輸入。無批量生產的能力,就戰爭的需要來說,實際上等於不能製造。
中國的陸軍,在「七七」事變爆發的時候共有步兵182個師又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又6個獨立旅、炮兵4個旅又20個獨立團及其他少量特種兵部隊,總兵力約200萬人。但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軍隊雖然名義上隸屬於國民政府,但實際上組織領導及指揮並不統一,派系繁雜,矛盾很多。中央直屬的70個師,其中40個以黃埔軍校生為軍官組建的師在德國顧問團的指導下進行訓練,並裝備了一批輸入的新式武器,素質較其他部隊要好。中央軍以外的地方勢力軍隊,各有其自身軍校培養的軍官,有各自的軍需制度,武器靠自己購買或者自辦兵工廠生產,因而各部隊裝備差別很大,編制也不同。中央軍的部隊相對來說是最充實的。國民政府1936年開始整編陸軍,到「七七」事變爆發的時候僅僅完成20個調整師的整編,也沒有裝備齊全。日軍一個常備師團與一個中國調整師的相比,人員是中國的2倍,步騎槍多1.5倍,輕重機槍多1.1倍,野榴山炮多3.1倍,***師團還有炮兵車和輜重車1000多輛,坦克24輛。而中國其他整理師及尚未整編各師的實力約為調整師的5至7成不等。由於運輸工具缺乏,而徵兵制又剛剛開始在部分地區實行,所以中國軍隊在軍需補給和人員補充等方面的能力極為薄弱,與日軍相比差距很大。
中國海軍自甲午戰爭後一直沒有恢復元氣,到全面抗戰爆發之前共有各種艦艇120艘,總排水量約11萬噸,但實際作戰艦艇僅60多艘,排水量約為6萬余噸。最好的艦艇也次於日本的重巡洋艦(為日本生產的落後艦種)。
中國空軍當時正處於初建階段,實力遠遜於日本。當時共有各種飛機600架,其中作戰飛機僅305架,因為依賴進口,缺乏零件的緣故,在抗戰爆發時能夠投入戰斗的飛機僅223架,共編為31個中隊。
無疑,1937年的時候,日本和中國的實力差距是懸殊的,已經遠遠超過了甲午戰爭。甲午戰爭尚且一敗塗地........
F. 為什麼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是全亞洲最富裕的地方
因為在那個時候,日本在東北建立了傀儡政權,並投入了大量的建設資金進行建設,主要是重工業建設。這就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日本想要把東北作為自己的兵工廠來實現武力統治中國的目的。幸虧沒有得逞。
G. 抗戰期間中國軍隊槍支彈葯怎麼生產
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不僅內遷了16個兵工廠,還在後方新建了8個兵工廠,另外共產黨也建設了一批小規模的兵工廠,主要是修復槍械及復裝子彈。
抗戰期間國民黨兵工廠累計生產:步槍約55萬支,輕機槍約4萬挺,重機槍約2萬挺,槍榴筒約6萬支,擲彈筒40909支,20毫米高射炮4門,37毫米戰防炮94門,60毫米迫擊炮約5000門,82毫米迫擊炮約7500門,120毫米迫擊炮約60門;子彈約11億發,手榴彈約2700萬個,槍榴彈約450萬個,擲彈筒榴彈約150萬個,迫擊炮彈約550萬發,75毫米山野炮彈約42萬發,20毫米高射炮彈約52萬發,航空炸彈約3000噸,地雷約80萬個.
抗戰期間共產黨的兵工廠累計生產:長短槍11046支,機槍33挺,擲彈筒4155支,槍榴筒2196支,迫擊炮908門;子彈779萬發,手榴彈447萬個,擲彈筒榴彈37.7萬個,槍榴彈32萬個,迫擊炮彈28.4萬發,地雷19.2萬個.
主要來源還是靠國外采購和援助,來源主要是蘇聯和美國,1941年之前主要是蘇聯和德國,1941年蘇日簽訂友好條約之後主要靠美國進口與援助。1930年代,中德合作期間,中華民國政府在德國軍事顧問的指導下訓練並改編組建的部隊,又稱德械師,至1937年7月抗戰爆發前,整軍計劃一共進行了兩期,計20個師,實際在已完成整軍的20個師中,其接受德式裝備和德國顧問的訓練程度也各有不同,實際接受過德國顧問系統訓練與指導的部隊只有下述各師: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到1938年,德械師基本打光了,老蔣開始向國外求援,1939年至1941年,只有蘇聯在繼續向華供應武器裝備。據統計,這一時期,蘇聯輸華的武器主要224架轟炸機,326架戰斗機,44架教練機,770輛汽車,200門37毫米反坦克炮,50門76毫米山炮,250門高射炮,約150萬發炮彈;6920挺輕重機槍,5萬支步槍, 1.5億發子彈,31000枚炸彈,以及大量其它軍火物資。1942年之後就是美國人力。
H. 抗日戰爭時為什麼中國基本上沒有坦克,飛機大炮,軍艦這些武器啊為什麼當時中國不能批量生產這些武器
還是受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吧。中國近代軍工業的發展還得從張之洞、李鴻章、曾國藩這內些人在19世紀60年代開始容搞「洋務運動」之後才有所發展,而當時中國的科技水平所能製造的也只有長槍大炮這些東西,到後來才開始學習建造軍艦,而當時的軍艦也只能發射大炮。辛亥革命後,國家百廢待興,除了發展經濟,沒有更多的精力去研製飛機坦克,而且當時中國的科技水平也是很落後的,根本沒條件去研製這些東西。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也沒真正意義上的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和坦克,所有的兵工廠也只是生產槍械和大炮。所以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的軍隊也只有用長槍大炮來對付日本侵略者,國名黨當時對日作戰的飛機、坦克也都是購買的美國貨。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為了慶祝國慶,中央任命曾經參加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長沙人劉亞樓為第一任空軍司令,這才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發展航空工業的序幕。而坦克的發展等待得則更久,直到1955年中國第一件生產坦克的軍工廠才正式破土動工。
I. 求抗日戰爭時期沈陽奉天兵工廠具體產能。
太平洋戰爭後,復國民制黨空軍,飛虎隊,以及美國B-29超級空中堡壘多次大規模空襲沈陽兵工廠尤其是1944年,美國從成都機場起飛101架超級空中堡壘對沈陽兵工廠進行了毀滅性轟炸,基本摧毀了該廠生產能力,沈陽兵工廠被迫轉入地下,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