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另一說法抗戰的時間應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爭奪領導權,而在中國大陸及海南島進行的內戰,戰爭以共產黨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而告終。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國民黨敗退台灣。
戰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爭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
第二階段:全面內戰:1946年6月—1950年6月
解放戰爭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而進行的戰爭,也是二十世紀中葉在中國境內發生的中國共產黨軍隊與中國國民黨軍隊之間的一場長期戰爭,也是近現代世界歷史中規模最大的內戰之一。此次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推翻了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國家最高領導人——毛澤東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則遷往台灣。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防禦階段。 戰爭開始時,國民黨軍有860萬人,人民解放軍連地方部隊在內 解放軍只有120萬人。國民黨軍憑借其兵力上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向晉冀魯豫、晉察冀、華東、東北、中原等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人民解放軍依靠抗戰前後的布局,貫徹中共中央、毛澤東制訂的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不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正確的戰略方針,通過前8個月機動防禦作戰,給了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將其全面進攻改變為重點進攻,即集中重兵進攻陝甘寧和山東兩解放區,雖曾佔領延安,喧囂一時,但並未達到目的,其自身又遭慘重損失。
從解放戰爭第二年起,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1947年6月30日向南強渡黃河,8月挺進大別山;隨後,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另一部於8月挺進豫西;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於9月挺進豫皖蘇邊區,三路大軍在江淮河漢之間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形成「品」字陣勢,互為策應,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開辟了廣大的中原解放區,威脅國民黨軍後方和腹心地帶,與各解放區內線反攻相結合,使國民黨軍由進攻轉入防禦,逐步陷入被動。
解放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了戰略決戰。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開創人民解放軍奪取大城市的先例[1] 。濟南戰役揭開戰略決戰的序幕,爾後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連續組織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殲滅了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上的主力,解放了東北、華北和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人民解放軍總數達到400萬人,國民黨軍總數則下降到約200萬人。人民解放軍雖武器配備不如國民黨軍,但作戰素質高於大部分國民黨軍,而且在數量上也大大超過國民黨軍,居於壓倒性優勢。國民黨統治因為內部斗爭和政治腐敗已成風燭殘局。解放戰爭第四年,人民解放軍繼1949年4月發起渡江戰役、佔領南京之後,6月起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對國民黨軍進行戰略大追擊。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殘存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人民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
⑵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間
抗日戰爭(抄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襲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⑶ 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是如何劃分的
紅軍時期也就是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7-1937.7),也稱作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反對國民黨恐怖統治的內戰時期。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全稱中國工農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由中國工農革命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工農武裝於1928年5月25日後陸續改稱。
1927年12月11日,共產黨人張太雷、蘇兆征、葉挺、葉劍英、聶榮臻等領導工人、農民和革命士兵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軍打出「工農紅軍」的旗幟。葉挺和葉劍英被任命為「工農紅軍」正副總指揮。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1928年5月25日,中央發布了《中央通告第51號——軍事工作大綱》,其中明確指示:「可正式命名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不久,中央正式通知毛澤東和朱德:「關於你們的軍隊,可正式改稱紅軍。」根據中央指示信的精神,毛澤東和朱德將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正式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隨後,全國各地的工農革命軍相繼奉命改稱「紅軍」了。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解放、捍衛自由獨立的正義戰爭,是鏟除法西斯、保衛世界和平、拯救人類文明的殊死較量。在這場中國近代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范圍最廣和對手最兇殘、犧牲最慘重的反侵略戰爭中,中國人民實現了偉大的民族覺醒,迸發出空前的團結抗敵巨大能量,展現出氣貫長虹的抗戰精神,終結了百年來列強侵華的歷史。抗日戰爭不但是中國近代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而且是中華民族由災難深重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中國抗日戰爭歷時14年,經歷了局部抗戰和全國抗戰兩個時期。局部抗戰從1931年9月18日持續到1937年7月,不但是中國抗戰的開端,也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帷幕。全國抗戰從1937年7月7日開始,到1945年9月3日結束,分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開辟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殲滅日軍150多萬人,受降日軍128萬人。中國在戰爭中付出巨大犧牲,人員傷亡達3500萬以上,按照1937年的比價,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更是超過5000億美元。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4國政府,表示接受促令其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第二天,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向公眾宣布無條件投降。在此形勢下,蔣介石一面依靠美國的援助,積極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准備內戰;一面又作出「和平」姿態,於8月14日、20日、23日,連續三次致電延安,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共定大計」。同時,斯大林也致電中共中央,說中國應該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要毛澤東親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尋求維持國內和平的協議;並說,如果打內戰,中華民族有毀滅的危險。
1945年9月14日至15日凌晨,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研究東北的形勢和對東北的方針。出席會議的有在延安的政治局委員劉少奇、朱德、任弼時、陳雲、彭真、張聞天、彭德懷等。會議由當時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職務的劉少奇主持。
9月19日,中共中央給各中央局發出了《關於目前任務和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和部署的指示》指出:「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只要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斗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根據國內外形勢的復雜變化,果斷地修正了「向南發展」的戰略計劃,確定了調整黨和軍隊力量部署、爭取東北、控制熱察的最初決心,為完整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奠定了基礎。
戰爭第一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12萬。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滅國民黨軍;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收復失地。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城市,為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殲滅了國民黨軍主力,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
新中國成立初期(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是指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歷史時期,即過渡時期(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一、新中國的誕生,人民民主政權在全國范圍的建立和鞏固。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紀世界最偉大的事件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領導和組織這場革命取得勝利的中國共產黨,成為在全國范圍執政的黨,擔負起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新政權的重任,黨的各級組織和人民軍隊,在建立新國家的工作中表現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艱苦奮斗的作風和嚴明的紀律,令人耳目一新。人民政府有效地開展工作,將全國人民迅速地組織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其他各種組織里。全國各族人民革命熱情高漲,廣大工農勞動群眾以翻身作主人的嶄新面貌,在戰爭廢墟上重建家園,恢復生產。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歡欣鼓舞,踴躍參加革命工作。許多身處海外卓有成就的專家學者如李四光、華羅庚、老舍等輾轉返回祖國參加建設。中華大地上呈現出萬象更新的局面。
二、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的全面展開,國民經濟的恢復。在抗美援朝戰爭進行的同時,黨按照《共同綱領》的規定,從1950年冬到1953年春,領導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和其他各項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勝利完成恢復國民經濟的艱巨任務。這一切為大規模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准備了條件。
三、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有計劃經濟建設的開始。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自創立時起就確定的奮斗目標。但是,基於舊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黨確定實現社會主義必須分兩步走,必須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才能轉入社會主義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黨在很長的時間里一直以新民主主義作為自己的第一步綱領,用以規定當前革命的性質和通過這個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國的性質。在新中國建立之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沒有把中國的社會主義前途寫進去。當時黨中央認為:先經過一段新民主主義建設時期,再實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國有化和個體農業的集體化。這至少要十年到十五年,然後視情況而定。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以後,黨中央向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工作,在黨內迅速統一了認識,在全國人民中得到廣泛的擁護,成為團結和動員全國人民共同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奮斗的新的綱領。
「一五」計劃規定,五年內國家用於經濟和文化建設的投資總額達766.4億元,摺合黃金7億多兩。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的58.2%用於工業,其中又把88.8%用於重工業建設。計劃的制訂和實施,得到蘇聯政府的很大幫助。中蘇雙方談判確定蘇聯幫助中國興建156個項目,這是「一五」計劃工業建設的中心。但是,黨仍然堅持和強調自力更生為主,凡能自己解決的盡量自己解決。在「一五」計劃期間,國家財政中來自國外的貸款,只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2.7%。這些貸款,從1955年開始,就以我國對外貿易的順差分年償還。1956年,中央進一步明確提出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方針。這些對於後來在國際關系劇烈變化中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具有深遠的意義。
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各項指標大都大幅度地超額完成,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基本建設各條戰線喜報頻傳。在全黨全國人民同心同德的艱苦奮斗中,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步伐在扎扎實實地向前邁進。
資料來源——
人民網: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223928/223931/14927453.html
求是網(中共中央機關):
http://www.qstheory.cn/kan/qs/2015-08/15/c_1116261357.htm
中國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10/15/content_26792884.htm
⑷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是什麼時候解放的
抗戰(1937~1945),解放戰爭(1946~1949)
⑸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起止時間和標志~
讓我想想該怎麼回答你!
抗日戰爭開始的時間是1937年7月7日,以盧溝橋事變為標志。1931.9.18並非全面抗戰內,不容足以做依據。抗日戰爭結束的時間是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裕仁天皇宣讀投降書為標志。另:日本的投降儀式是1945.9.2在密蘇里號軍艦上。
解放戰爭的開始時間是1946.6。26,以GMD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為標志,在此之前,亦有邯鄲戰役和平漢戰役等,解放戰爭的結束時間有多種結論,官方說法是1949.10.1成立新中國為標志。個人認為是以1949年12月,GMD政府遷都台北為標志!
⑹ 什麼是解放戰爭解放戰爭是什麼時候解放戰爭是在抗日戰爭前發生的嗎
解放戰爭
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專民群屬眾的支援下
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
期間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餘人
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
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
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發生在抗日之後
盧溝橋事變早於9-18事變
⑺ 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解放戰爭哪個是先開始的
抗日戰爭 1931年就開始 全面抗戰是1937年 蔣委員長發表最後關頭演講開始 1945結束
解放戰爭 1946-1949 蔣介石敗退大陸 結束
抗美援朝 1950年
⑻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區別,年代意義有什麼不同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另一說法抗戰的時間應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⑼ 抗戰。內戰哪個早
37年抗日戰爭,45年解放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