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爆發背景和原因

抗日戰爭爆發背景和原因

發布時間:2021-02-28 18:01:40

⑴ 抗日戰爭爆發原因有哪些

1、歷史背景:根本原因: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困境和擺脫困境的專對策;歷史原因:從大陸政策屬到「國策基準」的既定國策;

2、現實原因:新一輪經濟危機的沖擊加劇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3、有利條件:中國的國內局勢為國共對峙,國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備,國際社會綏靖之風盛行。

⑵ 抗日戰爭爆發的背景原因有哪些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抄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常識歷史篇。

⑶ 抗日戰爭時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啊

時代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加強了日本的野心。確立了先佔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3、國際環境

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國際聯盟,未向中國伸出援手。

(3)抗日戰爭爆發背景和原因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影響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東方主戰場,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

一、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回望屈辱和悲壯的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後的百年間,世界列強幾乎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盡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抵抗,但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中國失敗而結束的。

抗日戰爭則不同,億萬中華兒女逐步凝聚起來、團結起來,形成舉國禦侮的偉大力量,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是一場促進民族覺醒和團結的戰爭。近代中國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斗爭。抗日戰爭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氣勢震撼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心靈,激發起全國人民團結禦侮的巨大能量,彰顯出氣貫長虹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

這種偉大的民族覺醒和空前的民族團結,比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進行的歷次抗爭都表現得更強烈、更廣泛,從根本上決定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改變了中國自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屈辱地位,一掃近百年屢戰屢敗的悲觀陰霾,鼓舞著中國人民走出灰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不但是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支撐,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抗日戰爭是一場改變國家命運的戰爭。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之前,中國飽受世界列強欺壓,不要說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就連起碼的平等對話的資格都沒有。一個屢戰屢敗的民族,可能贏得同情,但不可能贏得尊重。

抗日戰爭為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創造了歷史機遇。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國際地位也隨之提高。中國初步廢除了各國通過對華不平等條約攫取的許多特權,使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開始崩潰。

抗日戰爭是一場推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進程的戰爭。抗日戰爭不僅是爭取獨立和解放的民族戰爭,而且是追求民主與進步的深刻社會變革。在抗日戰爭中,作為中國兩大政治力量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抗日,共赴國難,創造了團結禦侮的光輝業績。

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不敢放手發動群眾,不肯放棄反共政策,特別是到全國抗戰後期,不斷強化獨裁統治,逐漸失去了民心。

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動員、組織和武裝人民群眾,實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得到了廣大群眾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擁護和支持,為新中國成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

二、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和消滅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對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中國首先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日、德、意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通過發動一系列局部戰爭逐步演變而成的。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美列強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當西方主要國家對日本的侵略實行妥協縱容政策時,中國人民高舉反法西斯侵略的旗幟,奮起抵抗,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至1939年9月戰爭在歐洲爆發時,中國已獨立進行了8年的抗戰;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中國獨立抗戰已持續了10年。

中國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以滅亡全中國為目標的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展開全國性抗日戰爭,在世界東方首先開辟了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

在日本戰略進攻、中國戰略防禦期間,中日雙方投入總兵力達400餘萬人,戰線長達1800多公里,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區,戰區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被捲入戰爭的中國人口達4億之多。

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是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矛盾開始上升為世界主要矛盾的表現,它對世界產生了牽動全局乃至改變格局的影響,實際上已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中國人民持續進行了8年全國抗戰,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結束。

中國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制約著日本的「北進」和「南進」,保障了同盟國 「先歐後亞」大戰略的實施。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本2/3以上的陸軍兵力和部分海空軍事力量,牢牢地捆住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中國的持久抗戰,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亞的北進計劃,使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牽制和推遲了日本進攻南洋的南進步伐,致使日軍被迫背著中國戰場的沉重包袱南進,從而粉碎了日本與德、意法西斯東西對進、稱霸全球的戰略圖謀。

中國還派遠征軍開赴緬甸,與盟軍共同對日作戰。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戰略基地,中國為同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斗爭。

中國的持久抗戰,不但為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國家贏得了寶貴的戰爭准備時間,而且為保證同盟國實施「先歐後亞」大戰略起了重要作用。

蘇聯元帥崔可夫說過:「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裡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無可爭辯的事實。」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42年說過一段話:「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

中國積極倡導和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為創建聯合國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一場國際性的戰爭,建立廣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戰勝德、日、意侵略者的重要保證。

中國不但在世界東方率先建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進行了不懈努力。

當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到全球范圍時,中國主動加強與美、英、蘇等同盟國的戰略協調,促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並與同盟國並肩戰斗,為最後取得戰爭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戰爭後期,中國又參與聯合國的創建,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為徹底打敗法西斯發揮了重大作用。

⑷ 抗日戰爭爆發的背景

在中日兩國關系史上,有著幾千年的友好交往。除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有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東渡日本的記載外,公元7世紀,日本先後18次派遣使節、留學生、學問僧人來中國,學習唐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生產方式和中國文化,形成了持續200多年之久的中日友好交流的高潮。公元1368年,明代中國建立,在強大的明朝加強睦鄰友好關系的時刻,日本為解決國內經濟困難,發展對華貿易,專門派遣使臣來中國,甘願做中國的屬藩,以獲得同明代中國的「勘合貿易」權益。但是,隨著1868年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逐步踏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國力主要表現在政治組織力、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等方面。
1、日中政治組織力的對比
明治維新後,日本迅速結束了幕府和列藩專制的封建割據,確立起了統一的中央集權,並逐漸演變為近代天皇制軍事法西斯專政。
1868年4月,日本廢除神祗官,改設太政官(相當於總理大臣),在太政官之下,設有議政(立法)、行政、刑法(司法)三官,在形式上採用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體「三權分立」的模式。1871年7月,明確規定天皇親臨「總裁萬機」。1870至1871年,完成「廢藩置縣」。廢除260餘藩,設3府72縣(1888年合並為3府42縣)。府縣之下為小區、大區,大小區之下有鎮村。至此,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基本形成。1885年,日本又廢除太政官制度,採用內閣制,即由總理大臣(首相)和國家大臣組成直屬於天皇的內閣。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即明治憲法)。憲法更加明確地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之」,「天皇為國家之元首,總攬統治權」。從而進一步確立了以天皇為元首的高度集權。在此前後,日本又先後公布《戶籍法》、《民法決議》、《皇國民法暫行規則》和《民法暫行規則》,並確立民眾為天皇的「臣民」,把民眾的義務法律化。隨後,日本又確立了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軍部在日本政府的地位逐步加強。在這樣的政治體制下,當對外戰爭成為國家行為時,十分容易實現對軍隊和民眾的動員和組織。
反觀中國,國家政治組織力明顯弱於日本。
日本明治元年,為中國清朝同治七年,皇帝載淳僅13歲,國家實權操縱在保守的慈禧集團手中。後又經光緒、宣統兩朝,但暮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始終頑固地阻礙著中國政治發展,使中國大大落後於世界先進國家。在這幾十年中,不僅人民因國家的衰朽承擔著貧困、痛苦,而且國家也因落後多次遭到列強的侵略和宰割。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起了現代國家中華民國,但革命的成果很快落於北洋軍閥集團手中。長期的政爭、混戰成為這一時期中國的特殊政治。在這種狀況下,國家缺乏應有的政治組織力。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以孫中山五權分立的理論為依據,確立了五院制的中央政體,並著手對地方和基層政權進行改革。但未等南京國民政府現代國家的政治體制健全,日本便於1931年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中斷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進程。這樣,中國的國家政治組織力明顯弱於日本。
2、日中經濟實力的對比
幕府末年和明治初年,日本的社會經濟仍然很落後,資本主義家庭勞動在日本社會經濟中仍占優勢,工業生產遠落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後。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明治政府提出和實施了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殖產興業」政策和產業革命。在這一過程中,明治政府通過依靠國家政權的力量,多渠道籌集資金和引進西方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技術,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1870年至1885年的短短15年時間里,便初步完成了資本主義工業化,使日本從一個封建的農業國變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工業國。隨後,日本又通過一系列對外戰爭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款,為日本資本主義發展注入了大量的資金,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1937年,日本的軍事工業也大步發展,重炮、坦克、戰機、軍艦等均能大規模生產。
反觀中國,由於長期受封建主義壓迫和帝國主義剝削,經濟發展十分緩慢。到1937年,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比重不到10%,鋼產量為4萬噸,生鐵產量為95.9萬噸(含東北),煤產量為2800萬噸,石油產量為1.31萬噸。而農業經濟更為落後,農業動力幾乎全部依靠人力、畜力。這種工農業基礎,使中國軍事工業也十分落後。到1931年,除能生產輕武器和小口徑火炮外,其他大型武器裝備均不能製造。
3、日中軍事實力的對比
明治維新後,日本即在「富國強兵」政策指導下,開始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兵制為楷模,大力組建新式軍隊和改革軍制。其間,改組兵部省,設陸軍部和海軍部主掌軍事,改封建武士團為常備軍,實行徵兵制。與此同時,隨著軍事工業的發展,日本一個常設師同中國一個整編師的裝備比較日本軍隊的軍事裝備日趨精良。自近代以來,日本的軍事工業在整個工業中就一直佔有很重要的位置。1890年以前,日本即建有了東京炮兵工廠、大坂炮兵工廠、橫須賀海軍工廠、石川島造船廠、川崎造船廠、三菱造船廠等大型軍事工業,各類大小口徑的野炮、山炮、加濃炮、水雷均能製造。1892年,已能自行建造大型全鋼艦。隨著20世紀二三十年代基礎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製造業的進一步發展,日本的軍事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重炮、坦克、飛機、軍艦等都能大規模生產。1931年夏,用國產武器裝備的機械化兵團開始建立起來。同年9月,日本已具有了製造重型轟炸機、各種船艦及化學武器的能力。
由於軍事工業落後,中國的武器製造能力低下,至抗日戰爭前夕,只能製造步槍、輕機槍等輕武器,所有重武器均依賴外購,這就造成中國軍隊軍事裝備簡陋。
隨著現代世界秩序的建立,世界大國、大國集團和國際組織只要願意,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止某一國家對其他主權國家的侵略。但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且先後加入國際聯盟、九國公約組織和非戰公約組織等國際組織的中國,在遭受日本侵略之際,世界大國、大國集團和國際組織居然多採取了「不幹涉」的綏靖政策,從而在客觀上起到了放縱日本對中國侵略的作用。
國際社會在日本侵略中國之際採取綏靖政策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日本本身是一個強國、大國,與其他大國、強國有著盤根錯結的經濟、政治利益關系。在經濟方面,日本與各大國均有較緊密的聯系,是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在政治方面,日本同主要西方國家的國家制度、意識形態相同,對付社會主義蘇聯是他們的共同戰略利益。
第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1929至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這些國家都處在集中精力解決由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國內事務方面,無暇顧及其他,在世界有事之際,相繼採取中立政策。
第三,國際組織實際上是由大國、強國支配的。而日本本身是一個大國、強國,在相關的國際組織中有著重要地位和重要影響,這樣,國際組織就很難做出不利於日本的裁決。

⑸ 抗日戰爭爆發 背景和原因

背景比較復雜,個人認為從中日雙方來看,主要是民族和領土問題在逐次專沖突中不斷加劇,屬而日方從9.18還是得逐步賭博得手,其野心越來越大,在根本有沒有做全面戰爭戰略規劃和布局的基礎上貿然採取一系列軍事和外交上的強硬態度;中方已經對中日之前的戰爭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准備,但是從上到下主要是等待時機,也就是國際大形式以及戰爭准備,包括德械師的訓練,國防線建造,以及法幣改革,以及等待歐洲的戰事開始
在77之前,日本人認為中國法幣改革完成,可能會導致其戰爭資源組織能力的大幅提升,有必要對中國進行進一步的削弱和控制,而國民政府認為日本全面戰爭的准備不足,所以在開始立場反常的強硬,所以終於導致戰爭提前爆發;而到了淞滬和南京會戰之後,由於日本認為國民政府已經喪失抵抗能力,所以拒絕談判,最終導致戰爭進入去啊面爆發階段

⑹ 抗日戰爭的背景經過(概述)影響

淞滬會戰
盧溝橋事變爆發37天後,日本侵略軍又向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英勇抗擊,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1937年8月9日,駐滬日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入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當即被中國守軍擊斃。8月13日,日軍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

平型關戰役
1937年9月中旬,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忻口戰役
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晉北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該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範例。

台兒庄戰役
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和日本侵略軍在山東南部台兒庄(今屬棗庄市)地區進行的一次會戰。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台兒庄是徐州的門戶,它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的咽喉,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1938年3月23日,瀨谷支隊主力沿台棗支線向台兒庄陣地突進。此次戰役是繼平型關大捷之後全國抗戰的又一重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初期發生在武漢外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你自己看吧:http://ke..com/view/2587.htm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02/content_948532.htm
http://www.77china.org.cn/
http://www.china1931.cn/

⑺ 抗日戰爭的背景

日本入侵中國的原因非常復雜,牽扯到政治、軍事、文化以及社會專背景。
就你的問題而言,屬經濟危機需要擴大海外市場,所以日本的各大財閥支持日本軍隊在中國的軍事行動;經濟危機加深社會危急,國家需要對外戰爭(對外仇恨)轉嫁社會矛盾(請參考天朝之前數十年的政治宣傳)。但這只不過是戰爭爆發的社會原因中的一點。
至於中日關系如何在甲午戰爭後不斷升溫,又從辛亥革命後急轉直下,再到北洋時代完全破裂。繼而在31年發生918事變,直至77、813全面開戰,其中的一系列變故是需要史學家認真研究總結的。

⑻ 抗日戰爭爆發的原因三千字論文

1936年11月25日,日本和德國在柏林達成一致,雙方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這意味著日本和德國想要將法西斯擴張到世界各地。1937年,義大利也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於此形成了一個「柏林、羅馬、東京」的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
法西斯聯盟建立之後,日本將目標瞄準了中國,日本侵略軍想通過佔領中國,而後控制整個東亞。其次,抗日戰爭爆發原因與美國在1929年爆發的金融危機還具有一定的關系。美國在1929年10月爆發的經濟危機影響了整個資本主義國家,其中也包括日本。
金融危機發展速度之快,蔓延范圍之廣,日本面臨工業萎縮,農業停滯不前等情況之下,日本政府將注意力轉移到了中國身上。日本政府為了擺脫金融危機造成的災害,於是走上了侵略道路。
當時,中國政府一直將希望寄託在國際聯盟身上,但是西方政治家們只關注歐洲戰場,根本無暇顧及東方戰場。日本政府見國際社會並沒有相關表示,嘗到甜頭的日本政府更加肆無忌憚地侵略中國。此時中國人民孤立無援,任憑日軍侵略領土,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人民向日軍宣召,由此抗日戰爭爆發。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
七七事變爆發之後,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為了捍衛領土完整,將日軍從中國領土上驅逐出去,雙方達成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抗擊敵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實力還不夠完善,所以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主要由國民黨軍隊負責。

太原會戰
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中,國民黨軍隊狠狠打擊了日軍囂張的氣勢,逐步瓦解了日軍侵略中國的陰謀。全面抗戰爆發之後,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展開了多次會戰,其中武漢會戰的順利結束,沉重打擊了日軍勢力,進而穩定了中方的戰局。
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之後,中方軍隊先後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長達十多次的會戰,粉碎了日本速戰速決佔領中國領土的美夢。通過相關記載得知,中國國民黨軍隊的兵力最多曾達到500萬人。
在國民政府的領導下,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了1117次大型戰役,共計殲滅日軍228萬人。1937年8月,蔣介石成為海陸空軍隊的最高首領,為了抗擊日軍勢力,蔣介石指揮了淞滬會戰和華北戰區的戰爭。
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們不僅殲滅了大量日軍,同時也守護了重要戰略地位,為全體中國人民守護主權完整,奠定了基礎。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上高會戰、太原會戰等,在上高會戰中,英勇作戰的74軍憑借出色的戰果獲得了國民軍隊最高榮譽的「飛虎旗」,以此肯定上高會戰勝利的意義。
抗日戰爭三個階段
抗日戰爭指的是在二戰進行的過程中,中國面對日本的入侵發起抵抗的重大戰爭,這次戰爭的時間比較長。而在戰爭過程中中國的人民和軍隊為了抵抗日本的入侵始終堅持不懈的抗爭著,盡管對方武器先進力量強大,可是中國軍民依舊十分的頑強,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這次戰爭進行的時間很長,而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也將全部的過程包括其中,那麼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是怎樣的呢?

抗日戰爭圖片
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通常都是這樣劃分的,首先第一個階段就是從1937年開始一直到第二年的十月份,那個時候廣州和武漢等地區已經相繼成為日本的囊中之物,而這段時間則是中國進行戰略防禦的階段。當時中國方面處於多種位置的考慮,並沒有主動進行戰爭。日本從盧溝橋開始發起進攻,這也就代表著戰爭進入了全面爆發的時期。
抗日戰爭三個階段中第二個階段從也是最長的一個時期,從1938年開始,這時候國民政府出現了投降叛變的人,汪精衛的行為讓中國人民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但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國人民依舊英勇作戰,和日本的戰爭也進入了互相對峙的時期,一直到1943年為止,對峙形勢並沒有發生改變。最後一個階段則是從1944年開始,中國發起了新一輪的攻勢,日本也受到了來自國際上的壓力,而中國的支持者越來越多,直到1945年戰爭勝利,日本已經沒辦法做出任何的攻擊,向世界宣布了自己投降。
2016-05-25 13:31:53來源: 武林軍事 責任編輯:武林小雲0條評論
抗日戰爭第一戰區
抗日戰爭第一戰區是中華民國政府於1937年劃分的,抗日戰爭第一戰區劃分之初,所管轄的范圍是河北北部和山東北部。後來,經過戰爭實況的變動,抗日戰爭第一戰區於1938年、1939年、1944年作過較大的調整。

抗日戰爭第一戰區總司令程潛
七七事變爆發之後,眼看河北、山東兩省還未被佔領,為了阻止日軍速戰速決佔領中國的計劃,中華民國劃分了抗日戰爭第一戰區,以此來保護山東、河北。抗日戰爭第一戰區建立初期,總司令一職由蔣介石擔任。
不久之後,淞滬戰爭爆發,蔣介石為了一心一意地指揮淞滬會戰,便讓程潛擔任抗日戰爭第一戰區總司令一職。另外,抗日戰爭第一戰區有第一集團軍、第二集團軍以及第十四集團軍。當時,第一集團軍是由宋哲元率領,第二集團軍是由劉峙率領,第十四集團軍是由衛立煌所率領。
1938年,抗日戰爭第一戰區重新進行了整頓和劃分。由於日軍在華北迅速地擴張,日軍佔領上海之後,立馬切斷了中國軍隊在華北的運輸路線。
為了應對日軍在中國領土的擴張,中華民國政府對抗日戰爭第一戰區作出了調整,所以抗日戰爭第一戰區共有25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2個騎兵師。經過統計得知,抗日戰爭第一戰區共有20多萬士兵。後來,抗日戰爭第一戰區又先後進行了三次劃分,每一次都根據實際情況作出了相應的調整。
抗日戰爭第二戰區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為了有力地打擊日軍勢力,便在中國境內劃分了對抗日軍的作戰區域,而抗日戰爭第二戰區就是其中之一。抗日戰爭第二戰區被劃分之初,所管轄的是山西以及察哈爾一帶。

抗日戰爭第二戰區總司令閻錫山
後來,根據實際情況,抗日戰爭第二戰區作出了相應調整,其中1938年、1939年以及1944年作出了比較大規模地調整。1937年8月,抗日戰爭第二戰區首次被劃分出來,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決定下,抗日戰爭第二戰區司令長官一職由閻錫山擔任,第二戰區所包含的戰斗隊伍有第六集團軍、第七集團軍、第十八集團軍和預備軍。
當時,楊愛源率領的是第六集團軍、傅作義率領的是第七集團軍,而朱德率領的是第十八集團軍。1938年,中華民國政府為了瓦解日軍在華北的勢力,相關領導人對抗日戰爭第二戰區作出了一些變動。其中,第二戰區的作戰區域變為山西以及陝西北部一帶,同時司令長官還是由閻錫山擔任,南路前敵總司令由衛立煌擔任,北路前敵總司令一職由傅作義擔任。
除此之外,朱德依舊擔任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一職。1939年,抗日戰爭第二戰區作了比較大的變動,增加了第四集團軍、第五集團軍、第九集團軍和第十四集團軍。同時,抗日戰爭第二戰區的兵力有了大幅度增加,即抗日戰爭第二戰區共有32個步兵師、14個步兵旅、5個騎兵師、3個騎兵旅等。
抗日戰爭第三戰區
抗日戰爭第三戰區是中華民國政府劃分的對抗日軍的作戰戰區之一。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中華民國政府意識到華北危急,如果再不聯合抗日,那麼中國將被日軍徹底侵佔。

抗日戰爭第三戰區總司令馮玉祥
中華民國政府為了應對緊急的形勢,便劃分了作戰區域,其中抗日戰爭第三戰區就是其中一個。劃分之初,抗日戰爭第三戰區所管轄的范圍是江蘇、浙江一帶,由馮玉祥擔任司令長官一職。
1937年8月,抗日戰爭第三戰區被首次劃分,中華民國政府確定日軍陰謀落空之後,便讓抗日戰爭第三戰區積極參與作戰。抗日戰爭第三戰區有第八集團軍、第九集團軍、第二十三集團軍、第十九集團軍。
在前敵總指揮陳誠的帶領下,第八集團軍的首領張發奎、第九集團軍的首領張治中、第二十三集團軍的首領劉建緒等都參與過淞滬會戰等多個戰役。1938年,抗日戰爭第三戰區進行了整頓,其中司令長官由顧祝同擔任,第十集團軍首領由劉建緒擔任,第十九集團軍首領由羅卓英擔任,第二十三集團軍首領由唐式遵擔任,第二十八集團軍首領由潘文華擔任。
其中,抗日戰爭第三戰區還編入了由葉挺帶領的新編第四軍、周志群帶領的獨立第六旅。1939年,抗日戰爭第三戰區再次進行了整頓,其中司令長官還是由顧祝同擔任,除此之外,作戰地區擴展到了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以及福建地區。
2016-05-25 13:31:53來源: 武林軍事 責任編輯:武林小雲0條評論
抗日戰爭革命根據地
在抗日戰爭進行期間一些地區有了自己進行革命的武裝力量,形成了一定的政權,擁有一定的革命群眾,並且始終處於共產黨領導之下,這樣形成的組織在這個地區可以擁有合法的公開權利,而且還能夠執行一定的政權,那麼這樣的組織和地區就被人們稱為抗日戰爭革命根據地。當時為了戰爭能夠取得勝利,也為了各地能夠穩定下來,共產黨和抗戰人士在許多地區都建立了抗日戰爭革命根據地,這些地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河南抗日根據地
這些抗日戰爭革命根據地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繼續將武裝力量擴大范圍,而且還協助軍隊進行游擊戰斗,同時也會帶領農民進行一些打擊地主的行動,幫助農民守護自己的土地和財產,建立出一個有一個的紅色政權,他們在自己的根據地上進行各種有利於作戰的行動,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這些抗日戰爭革命根據地中井岡山地區是最早建立的根據地之一,是在江西省區的西南方向,包括寧岡、蓮花等地,這個地區有著十分有利的地形和條件,而且敵人的力量也無法延伸到這個地區,並且還擁有著非常良好的群眾基礎。在毛主席的帶領之下井岡山抗日戰爭革命根據地成立之後,很快就進行了游擊活動,主要進行的就是打擊地方上的反動力量,深入到群眾內部中去,向他們傳達黨的意義和宗旨,同時還建立了工農聯合的武裝組織。
抗日戰爭的重大歷史事件
在中國的戰爭歷史上最為偉大也最為慘烈的戰爭就是抗日戰爭了,這場戰爭從1931年開始發生了華北事變,之後在1937年又正式爆發了兩個國家的戰爭,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軍民付出了生命和鮮血,最終終於獲得了巨大的勝利。而在這段時間內發生的抗日戰爭的重大歷史事件也被人們載入了史冊之中,那麼抗日戰爭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呢?

抗日戰爭重大歷史事件:華北事變
抗日戰爭的重大歷史事件還要從華北事變開始說起,這也是一個非常龐大復雜的過程。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這就代表著抗日戰爭正式打響了。之後日軍又開始進攻上海等地區,進行了激烈的淞滬會戰,在這一年的九月又爆發了平型關大捷,可以說在所有的抗日戰爭過程的重大歷史事件中,平型關大捷有著非常特殊的歷史地位。當時中共和國民政府聯合起來,利用地形的特點在平型關地區發動了戰爭,並且成功的伏擊了敵人,獲得了非常重要的勝利。
之所以說這次的戰爭在所以抗日戰爭重大歷史事件中占據特殊位置的原因就在於,這是進入抗戰之後第一次獲得的重大勝利,在此之前日軍一直非常強勢,讓中國長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形勢之中,可是這次戰爭卻獲得了勝利,日本軍隊不可能被打敗的神話已經粉碎了,而且還讓中國抗敵的士氣高漲起來,盡管這次中國方面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是平型關勝利的意義是極其特殊而偉大的。
抗日戰爭的歷史貢獻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但是也因此而受到了外國侵略者的覬覦,在七十多年之前殘暴的日軍在中國領土上進行了入侵的戰爭,帶給國家和人民慘痛的災難,也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而中國軍民英勇的抗爭也十分的激烈,終於獲得了全面的勝利,可以說抗日戰爭的歷史貢獻是巨大的,那麼具體來說抗日戰爭的歷史貢獻包括哪些方面呢?
抗日戰爭的歷史貢獻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首先對於中國來說,最大的貢獻在於加速了新中國的出現,並且成功的保衛住了國家主權和領土的不容侵犯性。自從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日本一直企圖通過戰爭快速的佔領和統治中國,可是他們卻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持續了這么長的時間,最後卻以他們的失敗為結局。之前被日軍佔領的許多地區都在戰爭結束之後回歸到祖國的懷抱中。抗日戰爭也讓新中國更快的建立起來,共產黨在全國人民的擁護之下開創了全新的局面。
另外抗日戰爭的歷史貢獻還在於為世界反對法西斯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中國是最早抗擊法西斯的國家之一,也是最先創造出了和法西斯做斗戰的亞洲戰場,在很長時間之內都是中國單獨的進行抗戰。當時雖然美國等國家在太平洋地區也在和日本抗爭,但是中國的領土上卻也包含著大部分的日軍,這種牽制力量對於世界戰場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歡迎轉載:http://www.92to.com/wenhua/2016/05-26/4853854.html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本世紀初葉,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地。一次大戰後,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對我國東北發動突然襲擊,3個多月就佔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 ),並攻佔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佔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 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此後,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伺機挑起戰爭。 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於7月7日發動了「蘆溝橋事變」(即「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乘機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餘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妄圖用武力滅亡中國。

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中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在這種形勢下,蔣介石被迫於7月17日在廬山發表談話,宣布對日作戰。

⑼ 抗日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1、戰爭起因
(1)根本原因:根據既定國策,日本在1927年東方會議上確定「征服滿蒙」的武裝侵略方針。
(2)現實原因:受1929年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面臨嚴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另一方面,國民政府正全力圍剿紅軍,中國的內戰為日本侵華提供了可乘之機。
2、戰爭簡介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在戰爭初期,中國投入大量軍隊以遏制日軍的進攻;隨後交戰雙方即轉入相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力量逐漸發展壯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簡稱)的主戰場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但戰爭過程中民眾的國家觀念得到了增強,戰爭的勝利極大的提高了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3、戰爭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第三,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⑽ 抗日戰爭爆發的原因有哪些

抗日戰爭爆發的抄原因:襲1928年皇姑屯事件,日本關東軍炸死奉系軍閥張作霖,為抗日戰爭埋下了伏筆。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日軍佔領中國東北,中國爆發局部抗日戰爭。1937年7月7日,由於日軍某小兵拉肚子未向長官報告,日軍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國軍拒絕。雖然那小兵跑回來了,但是日軍怎麼會放過這個大好時機?他們馬上炮擊盧溝橋,進攻宛平城,史稱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揭開了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1937年8月13日,日軍軍官無理闖入上海機場,被國軍衛兵擊斃。日軍借口此事進攻上海,國軍拉開淞滬會戰抵抗日軍。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真正爆發。1941年12月9日,由於日本侵佔了中國大量領土,屠殺了大量中國公民,還和中國的同盟美國作對,偷襲珍珠港,於是中國對日宣戰,中國全面抗日戰爭從形式上爆發。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爆發背景和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