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鴉片戰爭後中國思想出現主張

鴉片戰爭後中國思想出現主張

發布時間:2021-02-28 17:33:36

① 鴉片戰爭後中國掀起了那些思潮其代表人物是誰其主張什麼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封建社會,社會經濟的單一化使社會階級的構成比較簡單,主要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

鴉片戰爭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出現了買辦資產階級;在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的過程中,又先後出現了封建軍閥和官僚資產階級對中國的統治。買辦資產階級與官僚資產階級是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並和中國封建主義相勾結而產生的怪胎,具有極為濃厚的封建主義的色彩,它們和封建地主階級、封建軍閥一起對中國人民實行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封建主義的統治,共同構成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封建主義」。
與此同時,伴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進程,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演變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民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走上了中國社會歷史的舞台,而在此之前工業無產階級也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產生了。他們和中國社會原有的農民階級、小商品生產者一樣,都受到封建主義的剝削和壓迫,經濟上舉步維艱,面臨破產或逐漸破產;政治權利毫無保障。不論是農民階級和無產階級,還是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都與封建主義有著尖銳的矛盾,都是中國的革命階級,都是「人民大眾」的組成部分
四次主要的探索: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代表人物:洋務運動(中央是奕,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戊戌變法(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林銳、楊深秀等)、辛亥革命(孫中山、黃興等)、新文化運動(陳獨秀、魯迅、胡適、李大釗等)
四次主要的探索可以這樣理解為:學習西方的器物(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制度(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思想(新文化運動)

② 分析鴉片戰爭後中國思想界的變化極其成因

出現了經世致用社會思潮
1、 經世致用社會思潮的由來
19世紀初葉,中國封建社會已從「康內乾盛世」的頂容峰上往下跌落,封建傳統思想的兩大支柱「宋學」與「漢學」也逐漸走向窮途末路.而產生於明末清初由黃宗羲、顧炎武所倡導的經世致用的學風卻受到社會的注重.這種經世致用思想的興起,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思想變革的主要表現.
鴉片戰爭前後,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託,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
2、經世派的群體與代表
戰前-龔自珍;戰間-林則徐;戰後-魏源
3、經世致用社會思潮作用:士林風氣的變化.
經學義理-經學致用
傳統知識結構-近代知識結構
傳統思維模式-變易思維方式

③ 鴉片戰爭後中國早期的維新思想主張

鴉片戰爭的炮聲抄,把當時較先襲進的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他們憂國憂民,尋找救國救民之路,產生了從抵抗侵略出發而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從而發出「外抗強敵,內求改革」的呼聲,中國思想界出現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這股新思潮的核心內容是要求學習西方、「師夷長技以制夷」,認識世界和走向世界;尋求強國御海之道,擺脫落後挨打的局面,實現民族振興。但本質上還帶有維護封建統治的色彩。

雖然這個時期中國人剛剛從閉關鎖國的狀態下驚醒,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認識是膚淺和感性的,而且對本國封建主義的認識同樣是不深刻的。但他們卻開啟了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大門,他們無愧是中國近代首先向西方學習、尋求真理的傑出代表,他們的思想和主張反映了中國社會轉折時期思想界所起的深刻變化,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甘落後、銳意進取的奮勇精神。新思想的萌發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啟迪和召喚著後來的洋務運動。它是近代中國人民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起點。

維新與守舊的論戰,其核心是要不要以資本主義來代替封建主義。這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它使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

④ 簡述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各派政治力量面對社會就變作出的反應(思想主張)。並分析其思想產生的原因

為維護清朝的統治,地主階級的洋務派,試圖「師夷長技以自強」,推行版洋務運動。19世紀末,以康權、梁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把學習西方文化和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結合起來,推動維新思潮發展為愛國救亡運動。此時,光緒帝出於奪取最高權力和不作「亡國之君」的意圖,啟用維新派實行變法。「百日維新」剛結束,作為民族矛盾總爆發的義和團運動,在山東揭開了序幕。「扶清滅洋」的口號,既集中體現了農民階級的革命性及階級局限性,又突出反映了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矛盾的激化。帝國主義組成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採取先「撫」後「剿」,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

⑤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

在文化思想上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掠奪和政府的腐敗無能,使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在國家危亡之際,「救亡圖存」、「求強求富」,改變中國落後挨打的悲慘命運,成為當時先進知識分子的理想和追求。為了實現「救亡圖存」這個歷史性的任務,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沖破傳統文化的束縛,放眼世界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的真理。他們的思想,代表了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新思潮。其代表人物有林則徐、魏源、徐繼畲等。
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戰後,他開始了解西方,組織人翻譯《四洲志》和《華事夷言》等,向西方學習並提出了「師敵長技以制敵」的思想。魏源,湖南邵陽人,《海國圖志》的作者,近代中國著名愛國思想家,主張借鑒西方,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他強烈批判封建文化,希望洗刷鴉片戰爭失敗的恥辱。魏源通過《海國圖志》一書,詳細介紹了世界各國地理、歷史和社會現狀,同時明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思想反映了中國社會思潮的發展方向,他們的思想對近代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促進了人民思想的解放,使人們在認識到自己的同時也了解到西方的先進文明,為近代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拉開了序幕。

⑥ 請問各位高人,鴉片戰爭後,中國思想界有什麼新變化

出現了經抄世致用社會思潮

1、 經世致用社會思潮的由來
19世紀初葉,中國封建社會已從「康乾盛世」的頂峰上往下跌落,封建傳統思想的兩大支柱「宋學」與「漢學」也逐漸走向窮途末路。而產生於明末清初由黃宗羲、顧炎武所倡導的經世致用的學風卻受到社會的注重。這種經世致用思想的興起,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思想變革的主要表現。
鴉片戰爭前後,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託,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
2、經世派的群體與代表
戰前-龔自珍;戰間-林則徐;戰後-魏源
3、經世致用社會思潮作用:士林風氣的變化。
經學義理-經學致用
傳統知識結構-近代知識結構
傳統思維模式-變易思維方式

⑦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思想領域發上了哪些重要變化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掠奪和政府的腐敗無能,使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在國家危亡之際,「救亡圖存」、「求強求富」,改變中國落後挨打的悲慘命運,成為當時先進知識分子的理想和追求。為了實現「救亡圖存」這個歷史性的任務,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沖破傳統文化的束縛,放眼世界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的真理。他們的思想,代表了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新思潮。其代表人物有林則徐、魏源、徐繼畲等。
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戰後,他開始了解西方,組織人翻譯《四洲志》和《華事夷言》等,向西方學習並提出了「師敵長技以制敵」的思想。魏源,湖南邵陽人,《海國圖志》的作者,近代中國著名愛國思想家,主張借鑒西方,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他強烈批判封建文化,希望洗刷鴉片戰爭失敗的恥辱。魏源通過《海國圖志》一書,詳細介紹了世界各國地理、歷史和社會現狀,同時明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思想反映了中國社會思潮的發展方向,他們的思想對近代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促進了人民思想的解放,使人們在認識到自己的同時也了解到西方的先進文明,為近代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拉開了序幕。

⑧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有哪些思想家主張向西方學習,他們的觀點是什麼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有識之士魏源、嚴復等主張向西方學習,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⑨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發生了哪些變化

1、社會性質的變化

在政治上,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後,通過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

在經濟上,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的變化

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務的變化

鴉片戰爭前,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思想觀念的變化

西方列強的入侵,使封建傳統觀念受到沖擊,部分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也認識到國家的危難;一些愛國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

開始關注世界,學習西方,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顯示了「向西方學習」思想觀念的變化和「西學東漸」的趨勢,要求改變現狀和學習外國,代表人物有林則徐、魏源等。


(9)鴉片戰爭後中國思想出現主張擴展閱讀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閱讀全文

與鴉片戰爭後中國思想出現主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