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鴉片戰爭前後 中國人民「衣食住行」中「行」的變化
前:只能走路。後:有汽車了
㈡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衣食住行用的變化
⒈政治上: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是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的封建國家。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通商口岸租地造屋,香港島被割占,使中國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協定關稅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嚴重破壞了中國的貿易主權,領事裁判權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租界的開辟嚴重損害了中國的行政主權。
⒉經濟上: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是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鴉片戰爭後,自給自足自然經濟開始遭到破壞和瓦解。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開始傾銷中國市場,使緩慢發展的資本主義萌芽遭到破壞。
⒊思想上: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知識思想領域內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封閉愚昧,一些封建的士大夫盲目自大,對外部的世界愚昧無知。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的「堅船利炮」,使一些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夢幻中驚醒,他們逐步拋棄夜郎自大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關心時局,尋求強國禦侮之道。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
林則徐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在廣東主持禁煙期間設立譯書館。廣東成為當時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林則徐還提出建設一支新式海軍的主張。
魏源編寫的《海國圖志》闡述他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利用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武裝自己,以抵禦外國的侵略,使國家走上富強的道路。
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啟迪著人們掙脫閉關鎖國的牢籠,面對現實,放眼世界,去重新認識世界,探索救國之路。這是他們最早提出救國的思想主張。
⒋社會的主要矛盾: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變為中華民族同外國資本主義的矛盾、人民大眾同封建勢力的矛盾,而最主要的矛盾是中華民族同外國資本主義的矛盾。由於主要矛盾的變化,也決定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是反侵略和反封建的斗爭。
⒌社會性質的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是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斗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中國歷史由此進入近代史。 贊同1| 評論
㈢ 鴉片戰爭結束後中國衣食住行用的變化
衣:鴉片戰爭後原來我國小農經濟男耕女織產物的棉 麻等布料 逐漸的被英國專機器生產的屬棉布等代替~
s食:租界以及開放的港口等接觸了西方的飲食習慣 比如咖啡 麵包 乳酪等等
住:開放地帶出現了西方的水泥建築等 同時鐵釘等為國外所產的代替 被稱為洋釘等等 同時慢慢的燈也選用洋油 就是煤油之類的 引火的以前的火鐮火捻等等也被火柴了等被稱為洋火等代替
行 ,傳統的帆船馬車等等慢慢的被火輪了等代替 ,出門帶的傳統的油紙傘被國外的布料的傘代替 稱為洋傘等等。特別是洋務運動開始
燃料上煤炭也逐漸的用的筆以前多
㈣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飲食文化變化
棒子茬粥,雜面的饅頭,見不到油花兒的炒菜,每餐必見的鹹菜,對於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說所有這些不僅是食物還是一個年代的象徵。逐漸地竟成為了那個年代的飲食習慣,當然不管你是否喜歡這樣的飲食習慣,總之你只能接受:粗茶淡飯。而今,有資料清晰顯示了從過去20多年來我國居民從膳食質量不高、體力活動較多的狀況,到現在膳食脂肪過多、體力活動量越來越少的轉變。這種轉變首先發生在城市家庭,然後在農村家庭;並從高收入群體向低收入群體過渡。
目前我國的膳食結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動物性食物及脂肪攝入量迅速增加,谷類食物攝入下降,蔬菜水果吃得越來越少。
過去20年間,我國居民膳食攝入的油脂越來越多,所吃的肉食成倍增長。其中,城市居民日常所吃的肉食為人體所提供的能量比例,由1992年的15.2%增加到2002年的19.2%。人們所吃水果、蔬菜的種類與數量,不但沒隨市場上水果、蔬菜種類與數量大量增多而增多,反而在減少。城市居民每人每天水果消費量由1992年的80.1克下降到2002年的69.3克,蔬菜則由319.3克下降為251.9克。居民的膳食正在慢慢變甜,有些人已漸漸地把飲料當成了日常飲用水。1992年至2002,年我國居民的體力活動狀況顯示,家用電器、汽車等的出現,使人們日常的體力活動強度下降。
好的信息是,我國居民每人每日食鹽的平均攝入量由1992年的14克降為2002年的12克,其中城市由13克降為11克,農村由14克降為12克,但仍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每人每日食鹽用量不超過6克)的兩倍。
靜觀二十年以來國人在飲食習慣上的變化竟是喜憂參半,可喜的是:百姓的膳食消費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憂的是:國人在飲食投資上並不科學。加上日常生活中運動量普遍減少,因此也導致了部分疾病的產生,如: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動脈硬化、血栓等。僅十年來我國18歲以上的居民因肥胖引起的高血壓患病率就上升了31%。
二十年前人們怎麼也不會想到今天有這么多人為減肥煞費苦心,生活的優越反而為健康上了一道枷鎖,高熱量的攝入讓我們離慢性疾病越來越近。
㈤ 鴉片戰爭前中國吃什麼
呵呵.很有意思的問題.
其實要研究中國古代的飲食是很復雜的一件事情.隨便說幾點吧.
1.大米並不是中國長期以來的唯一主要食品
由於中國廣闊的地理范圍,多樣的氣候和環境.很地區不適合種植水稻.所以即使現在還有不少地區是很少吃大米的.在古代人們主要吃的是所謂"五穀"."五穀"最開始指的"麻、黍、稷、麥、豆".
"麻"指大麻子,當時是作為食物的(味道一定很糟糕)
"黍"禾屬而黏者也。(《說文》)。指玉米,也包括黃米,
"稷"指粟,另一說為不粘的黍。
"菽"指豆類。
"麥"指小麥
隨著中國華夏文明中心的逐漸推進,以前只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水稻,逐漸被中國人所喜愛.在宋代水稻得到大規模的發展,所以後來所說的"五穀"是"稻、黍、稷、麥、菽"(去掉了麻,增加了稻").
大米雖然好吃,但是由於對氣候條件,種植環境和種植技術要求較高,所以很多地區古代是吃不到大米的.直到現在中國北方地區的主食還是小麥(這就主要是飲食習慣問題了).西藏地區吃的是適合高原種植的青稞.
2.主食是吃不飽的
"民以食為天",長期以來讓中國古代統治者最傷腦筋的一件事情,就是怎樣讓人民吃飽飯.由於古代糧食產量不高,稍遇災害動亂,動則飢民四野,遍地餓蚨.而宋代由於大規模發展水盜種植,同時推廣各種雜糧,人口得到空前發展,也將宋代推上了封建統治的高峰.
雜糧在古代一直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宋代以來直到明朝,玉米,土豆,紅薯等食物逐漸引進中國,由於種植方便,對土地環境要求底,成為廣大勞動人民的重要的食品.直到解放前有的地方一年到頭甚至都要吃雜糧,只在過年的幾天才能吃上大米.非常悲慘
所以我一直覺得,中國現在最偉大的人是袁隆平.
打字真的很累.
㈥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的飲食變化
變得健康多了
㈦ 鴉片戰爭後人們吃的食物有哪些,具體表現
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軍事以科技為主的巨大差距。歷史學家費正清在《偉大的中國革命》中寫到:「鴉片戰爭的發生意味著中國拒絕在外交平等和對等貿易的基礎上參加國際大家庭,結果導致英國使用武力。」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注意到西方科技的進步,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包括朝廷在內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學習 清廷的戰敗並沒有使其進行改革,反而繼續奉行保守的政策,而英國享有最惠國待遇後,各國紛紛要求此一條款,清廷失去某一特權於一國,等於失去該特權於列強,這使清廷外交上處於不利的弱勢位置。軍艦停泊口岸等特權,使英國可在五個通商口岸各駐兵艦一艘,以後商港越開越多,深入內地,使國防受到威脅。香港島被割讓給於英國,開外國人要求割地之先例,在後來的戰爭中更多土地被外國所奪去,使中國領土失去完整。領事裁判權使中國失去司法主權,外國人犯法不受中國法律制裁,清廷無法管制外國人在華的違法行為。
鴉片戰爭是中國簽下不平等條約的開端,其中《黃埔條約》中法國取得傳教權,滲入中國傳統文化;美國人更通過《望廈條約》取得治外法權使中國國際地位下降,而割地和賠款對清帝國來說也是第一次的。這些不平等條約要到一個世紀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1943年才得以正式廢除。
折疊經濟民生
戰爭後中國的對外政策仍是旨在「羈縻」。對於《南京條約》的不平等性反應無動於衷,反而對中英兩國行文採用平等體制感到不安。但是經濟上,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同時也對外國開放了中國市場。
五口通商後,清朝海關及稅率被英國控制,關稅主權受到破壞,進口貨只抽百分之五的低稅率,外國商品大量傾銷中國,無法保障中國國內工商業的利益。鴉片繼續銷售,吸食者不斷增加,白銀外流,銀價上漲,銀貴錢賤的情況更加嚴重。英國輸入中國的貨品大增,1837年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價值為90多萬英鎊,到1845年已到達239萬4千英鎊。嚴重打擊中國民族工商業,使原本問題重重的社會經濟更加惡劣。
新開的五個條約口岸中,只有長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和茶葉的產地,又位於江、浙富庶之區,同時是國內南北海運的中間站,原在廣州的英美商人及其僱傭的買辦蜂擁而至,開設洋行。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並不斷擴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後來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為紀念《南京條約》開放上海而被命名為南京路。
折疊日本幕末
由於德川幕府正在發動「異國船打擊令」,對於清朝戰敗消息亦感錯愕,但因在鎖國期間仍透過荷蘭醫學學習,幕府更早了解鴉片戰爭的國際意義,日本天保13年(1842年)提出「柴水給與令」對歐美船舶提供必要燃料及補給,天保14年(1843年)昌平學校的齋藤竹堂著有「鴉片始末」小冊子,對於清朝缺乏准備及西洋各國的武力感到憂慮。清朝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亦日本傳播,書中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抵禦外國的侵略,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有助於幕末改革。1854年接受美國「勸告」通商結束鎖國,1867年幕府將政權移交給明治天皇,進行現代化改革,史稱「明治維新」。
折疊編輯本段戰爭評價
第一次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是中國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第1次戰爭。英軍以較少的兵力、較小的代價戰勝了中國。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觀上敵人兵器佔有優勢,戰略戰術運用得當,能集中大部兵力轉沿海城市,佔領經濟命脈之地,戰斗中常以正面攻擊與側翼包抄相結合之外,在主觀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到了19世紀30年代,更加沒落腐朽,不僅經濟停滯,十分落後,削弱了戰爭賴以取勝的經濟基礎,而且整個統治集團內部,彌漫著享樂苟安,貪污腐化氣息。
隨著鴉片的輸入,統治集團中的大部分人越來越依賴這種毒品來消磨荒淫無度的寄生生活。他們既接受內外煙販的收買,又依賴這種毒品的走私,從中取得利益。有些走私船,公然插著兩廣總督或粵海關監督的旗號,威風十足地從伶仃洋駛進廣州。清廷的貴族大臣,則從廣東和沿海官吏那裡,獲得豐厚的賄賂。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為這種「通商」關系裡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在禁煙與反禁煙、戰與和的問題上,他們始終搖擺不定,在整個戰爭中,始終沒有堅定的方針。從皇帝到將軍、督、撫,戰守無策,沒有切合實際的作戰方法。當戰爭受挫時,他們立刻求和;和議不成,又空喊作戰。當議和投降比打仗有利於維系搖搖欲墜的反動統治時,他們就屈辱投降。
政治上的反動和腐朽,帶來了軍事上的無能和腐敗遼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長期疏於戰備,有邊無防。以八旗、綠營為主力的清軍,長時期養尊處優,懶於訓練,軍心渙散,紀律鬆弛;將帥素質低下,軍事思想保守落後,不會組織、指揮打仗。鴉片戰爭爆發後,許多將領不諳敵情,株守建築落後的營壘要塞中英南京條約開放港口及割讓地,一線防禦,不顧縱深側後;許多地區的守軍,遠遠看見敵軍即開炮轟擊,未等敵軍靠近,便一鬨而散,逃之夭夭,甚至舉起白旗投降。寧波、餘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竟不戰自棄。而以林則徐、鄧廷楨為首的抵抗派在反抗英國侵略者的斗爭中雖有決心,有成果,但他們最終受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徒有救國之志,而無尺寸之權」(詩人陸嵩語)。任用投降主義分子耆英、伊裡布等去抵抗侵略者,無疑是緣木求魚。
脫離人民、反對人民甚至鎮壓人民起來反抗侵略者 在民族自衛戰爭中,清朝反動政府不廣泛動員、組織民眾,單靠有限的軍力在漫長的海岸線上到處分兵把口,本來是敵寡我眾的形勢,但在實際戰場上卻成了敵眾我寡的形勢。甚至當中國人民自發地起來抗擊侵略者時,他們卻怕得要死,荒唐地指責他們「潛相煽惑」、「為害甚大」,橫加反對、破壞、鎮壓,直至墮落到去勾結外國侵略者,鎮壓愛國人民的抗侵斗爭。這樣的反動、腐朽的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戰爭勝利的。這成了主要原因根本的原因是陳腐的封建主義不敵新興的資本主義,農業文明戰勝不了先進的工業文明。
㈧ 鴉片戰爭對中國飲食有什麼影響
沒有吧,英國人是工業國,出口的也都是工業品,況且清帝國也沒有徹底開放,這才導致了二次鴉片戰爭。
㈨ 有誰知道鴉片戰爭之後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啊。
"民以食為天「,中華文明孕育了燦爛的飲食文化。近代西風東漸,傳統的飲食版文化受到沖擊,但受權自然物產條件和生活習慣的影響,變化速度相對緩慢。
19世紀40年代,通商口岸出現了由外國人經營的西餐館。
19世紀60年代前後,上海陸續開辦了一批西菜館。它們以異國風味,環境幽雅,服務周到和營養衛生競相招徠顧客,但烹飪之法不中不西,不土不洋,被稱為「中西大菜」。
七八十年代以後,西餐成為一種時尚,逐漸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鎮,由沿海進入內地。
對普通百姓的生活產生一定影響的是日常西式食品,如糖果、點心、罐頭、冰激淋等。
酒、茶、煙等日常食品在近代也發生了嬗變。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開始使用新工藝技術、大規模製造葡萄酒和白蘭地酒之先河。咖啡、可可、西式果露和汽水等舶來品相繼傳入後,華資經營的咖啡館、西式茶室、音樂茶座和公園露天茶室,成為上流社會和青年男女樂於關顧的公共場所。
㈩ 鴉片戰爭後中國食物的變化
"民以食為天「,中華文明孕育了燦爛的飲食文化。近代西風東漸,傳統的飲回食文化受到沖擊答,但受自然物產條件和生活習慣的影響,變化速度相對緩慢。
19世紀40年代,通商口岸出現了由外國人經營的西餐館。
19世紀60年代前後,上海陸續開辦了一批西菜館。它們以異國風味,環境幽雅,服務周到和營養衛生競相招徠顧客,但烹飪之法不中不西,不土不洋,被稱為「中西大菜」。
七八十年代以後,西餐成為一種時尚,逐漸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鎮,由沿海進入內地。
對普通百姓的生活產生一定影響的是日常西式食品,如糖果、點心、罐頭、冰激淋等。
酒、茶、煙等日常食品在近代也發生了嬗變。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開始使用新工藝技術、大規模製造葡萄酒和白蘭地酒之先河。咖啡、可可、西式果露和汽水等舶來品相繼傳入後,華資經營的咖啡館、西式茶室、音樂茶座和公園露天茶室,成為上流社會和青年男女樂於關顧的公共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