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和中國人民局部抗戰開始的標志是
抗戰的起點和中國人民局部抗戰開始的標志是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回變、柳條湖事件答)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貳』 什麼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九一八事件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抗日戰爭的起點事件擴展閱讀:
影響:
1、揭開二戰序幕
九一八事變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發生在中國東北的震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它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
也是法西斯國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它的爆發標志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同時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
2、九一八事變社會性質轉變
毛澤東曾明確指出:「自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後,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華北地區擴展, 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中華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覺醒和團結。
『叄』 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說的起點人各是什麼
八年抗戰(1937-1945)起點:七七事變
十四年抗戰(1931-1945年)起點:九一八事變
『肆』 抗日戰爭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以哪個事件為起點
1、開始: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2、結束:1945年8月15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伯茨坦公告》被認為是抗日戰爭的結束
1945年8月6日、9日,美軍分別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紅軍也根據《雅爾塔密約》,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號召中國人民一切抗日力量立即舉行全國規模的大反攻,與盟國一起對日本進行最後的決戰。
(4)抗日戰爭的起點事件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伍』 為什麼說,九一八,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
所謂抗日戰爭的起點,簡言之,就是抗日戰爭的重大事件的開始時間問題。無論從邏輯還是從歷史來看,九一八事變都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七七事變是全國性抗戰的起點,這是實事求是史學觀研究中國抗日戰爭史得出的科學結論。
以中國人民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開始,作為中國抗日戰爭史的起點,這是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局看,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武裝侵略的開始,是它爭奪亞洲霸權和走向發動世界戰爭的起點,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個策源地之一――遠東戰爭策源地的最早形成。因此,我們不把九一八事變看作是只有局部意義的中日兩國的地區性的一般軍事沖突,而應把它看作日本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法西斯專政,實現其獨佔中國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
可以說,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雖然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即從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的6年,還只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四省地區進行,但卻從未停止過,這不僅為動員全國人民參加抗日救亡斗爭起了重要的准備作用,而且給日本侵略軍以嚴重打擊。
以社會性質和社會主要矛盾為依據,以「那些特別突出、引人注目的歷史事件作為大的歷史運動的路標」為界,來劃分歷史時期或階段,這是列寧劃分世界近代史時期的重要方法,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歷史的一條重要原理。我們從考察中國近代史的實際出發,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處於「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其主要矛盾是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矛盾,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而「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變,開始了變中國為日本殖民地的階段」;九一八事變特別是1935年華北事變後,毛澤東指出:「自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後,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所不斷發生的變化,一直持續到1945年9月日本戰敗投降,中日民族這個主要矛盾才得以解決。此後,中國社會又恢復到九一八事變前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形態,其主要矛盾又變成了一般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陸』 為什麼把九一八事變作為抗日戰爭的起點
所謂抗日戰爭的起點,簡言之,就是抗日戰爭的重大事件的開始時間問題。無論從邏輯還是從歷史來看,九一八事變都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七七事變是全國性抗戰的起點,這是實事求是史學觀研究中國抗日戰爭史得出的科學結論。
以中國人民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開始,作為中國抗日戰爭史的起點,這是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局看,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武裝侵略的開始,是它爭奪亞洲霸權和走向發動世界戰爭的起點,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個策源地之一——遠東戰爭策源地的最早形成。
因此,我們不把九一八事變看作是只有局部意義的中日兩國的地區性的一般軍事沖突,而應把它看作日本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法西斯專政,實現其獨佔中國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中國人民首先以武裝斗爭反對日本法西斯的武裝侵略,從而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對此,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在遠東軍事法庭曾說:「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
可以說,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雖然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即從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的6年,還只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四省地區進行,但卻從未停止過,這不僅為動員全國人民參加抗日救亡斗爭起了重要的准備作用,而且給日本侵略軍以嚴重打擊。
僅就日本官方大為縮小的統計數字,14年裡,日本關東軍被我東北抗日聯軍等部斃傷俘者近18萬人。毫無疑問,九一八事變開始的東北人民及廣大愛國官兵反對日本侵略軍的各種形式的武裝斗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解放事業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
所以,毛澤東於1945年4月24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一九三一年就開始了。」
日本對中國的武裝侵略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這在世界上都是公認的。中國抗日戰爭一開始就具有反對軍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性質。以中國人民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開始,作為中國抗日戰爭史的起點,這是對歷史的尊重。
『柒』 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開始的事件是什麼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
它標志著中國抗戰的開始,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7)抗日戰爭的起點事件擴展閱讀: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即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實現其將東北與中國內地相分割的計劃。隨後借故發動一二八事變,大舉進攻上海。
日軍通過對上海的進攻,實現了扭轉國際輿論關注東北問題及策劃成立偽滿洲國的戰略目的,通過對國民政府的軍事壓力強化了在東北問題上的強硬立場。
淞滬抗戰中,處於劣勢的中國軍隊,在全國民眾的熱情支持下頑強抵抗一個多月,雖蒙受慘重損失,卻重創日軍,振奮了全國民眾的抗戰士氣。
日本佔領東北,成立偽滿洲國,大舉進攻上海,完全是非法的,是滅絕人性的,是沒有任何國際法根據的。
如果說日本在天津駐軍還符合《辛丑條約》的話,1932年後日本華北駐屯軍發動山海關事變,配合日本關東軍逐漸蠶食長城內外,把軍隊移駐到北平西南豐台,就是完全違反國際法的。
這是造成盧溝橋事變的根源。日本學者爭論宛平城的第一槍是誰開的,這在純戰爭史或者軍事學角度看可能有某種意義,但在日本侵略中國這個大主題上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日軍到了北平附近的豐台,本身是完全非法的,除了肆意侵略,難有更准確的解釋。即使第一槍不是日軍開的,也改變不了日軍侵略的本質。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14年侵華戰爭燃起的第一把戰火,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人類公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與貪婪。日本的失敗結局是必然的。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這段歷史應該被世人永遠銘記。雖然我們已經遠離了當年的血與火,但要深知和平來之不易,要為捍衛人類和平盡心竭力。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確立「十四年抗戰」的重大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一八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捌』 抗日戰爭到底是九一八為起點還是七七事變
抗日戰爭是九抄一八為起點。襲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玖』 中國抗日戰爭以什麼事件為起點
31年九一八事件
『拾』 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
第一,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由於各種原因,對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和經歷的時間在認識上不盡統一。最具有代表性的兩種說法:一是1931年說,即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即中國進行了14年抗戰;二是1937年說,從1937年七七事變算起,即中國進行了8年抗戰。這里既有思想認識和宣傳報道不盡統一的問題,又有口語習慣說法和文字表達不夠嚴謹的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提,是要把有關概念區別清楚。由於概念不同,不僅內涵不同,而且外延也是有區別的。其中,關於抗戰與局部抗戰、全國抗戰的概念也不能混為一談。中國的抗日戰爭,如概括地稱為中國抗戰,應包括中國局部抗戰和全國抗戰兩個大的階段,應是14年抗戰,而不是8年抗戰。中國局部抗戰,是指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主要是東北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部分華北和華中地區的中國軍隊抗戰。全國抗戰主要指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國抗戰,亦稱為全民族抗戰。人們習慣地稱作「8年抗戰」,實際上是指全國抗戰,或稱全民族抗戰,即抗日戰爭時期。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詞中的「他堅持抗戰八年多」,就是如此。大量的事實表明,以1931年9月作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開端是實事求是的。這一觀點,從2017年起在中小學生教材中得以落實,是非常必要的。至於人們思想上認識不夠統一和習慣說法不夠嚴謹的問題,則需要在宣傳報道和黨史、軍史研究及有關展覽中,進一步統一口徑,以免產生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