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中國抗日戰勝利的關系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是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勝利,同時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勝利。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日本侵華野心由來已久,它早就把中國東北地區視為其「生命線」。經過一系列精心策劃和准備後,日本帝國主義於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對中國東北地區的突然襲擊,史稱「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後,處於國破家亡境地的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與影響之下,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並且迅速波及全國,揭開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日本帝國主義為消滅其大陸政策的背後威脅,並取得北侵蘇聯和南下南洋群島的戰爭基地,在英美法等實行綏靖政策的縱容下,與德意在歐洲發動局部侵略戰爭相呼應,於1937年7月7日在亞洲發動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把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局部戰爭推向了新的高潮,在走向世界大戰的道路上邁出了危險的一步。面對日本法西斯的野蠻侵略,中國抗日軍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克服困難,奮勇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把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打亂了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計劃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表明,軸心國的政治軍事同盟是極其脆弱的,特別是一度雄踞歐洲和東方的德日兩國,一直未能實現其預定的戰略協同計劃。除了它們各懷鬼胎、互蓄異志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戰場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主力,打亂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其無法同德軍採取戰略上的聯合軍事行動,從而打亂和粉碎了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
「北進」侵蘇,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奉行「大陸政策」,妄圖稱霸亞洲和稱霸世界的重要目標之一。但這一目標未能變成現實,一是因為蘇聯本身注重加強遠東邊境地區的軍事防禦,在擊退日軍挑釁基礎上進行了重大外交努力;二是因為中國人民堅持進行的抗日戰爭有力地拖住了日本的後腿,完全打亂了其侵略計劃。同樣是由於中國軍民的持久抗戰拖住了日軍主力,致使日本的「南進」計劃一再推延實施。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具有戰略眼光和膽識的美國軍政首腦並沒有因為自己遭到日本的攻擊而轉移其戰略重心。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對盟軍的「先歐後亞」(「先德後日」)戰略給予高度評價與支持。毛澤東強調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問題的樞紐在歐洲;歐洲問題解決,就決定了世界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大陣營的命運。」再如,1942年緬甸戰場吃緊,丘吉爾和羅斯福吁請澳大利亞增援連遭拒絕後,轉而向中國國民政府緊急求援。中國政府在國內抗戰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抽調十萬精兵緊急入緬,與盟軍並肩對日作戰,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一系列重大勝利……總之,中國的持久抗戰為同盟國順利實施「先歐後亞」(「先德後日」)戰略提供了前提,為其先後解決二戰中的主次要矛盾和確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勝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勝利。戰勝日本法西斯是中、蘇、美、英和許多亞洲國家在亞太戰場上互相配合、共同作戰的結果。而自始至終堅持抗日武裝斗爭的中國人民,在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斗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中國抗日戰場,是世界上最早開辟的反法西斯戰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仍然是東方反對日本法西斯的重要戰場,日本陸軍的主力仍然被牽制在中國。歷史證明,中國戰場始終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確立了中國戰後的國際大國地位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與各盟國並肩作戰並做出了重大貢獻,共同贏得了勝利,同時中國也贏得了大國地位。百年來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基本上得以廢除。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本身即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1942年1月1日,26個反法西斯國家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宣言》,美英蘇中四國領銜簽字,然後才由其它國家的代表簽署。這是中國第一次以「四大國」之一身份出現在戰時的國際政治舞台上。1943年10月30日,美英蘇中四國在莫斯科簽署《普遍安全宣言》,標志著中國正式成為四大國之一。11月下旬,美英中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聚會埃及首都開羅,商議對日作戰問題,並於12月1日發表《開羅宣言》,三國表示團結一致,決心把戰爭進行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並規定戰後把日本佔領的中國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開羅會議是戰時中國外交的最高峰,是中國政府首腦參加的惟一一次盟國最高級會議,標志著戰時中國的大國地位達到頂峰。據此,中國有權參與各大國之間為結束戰爭而採取的協調行動,有權參與籌建聯合國。因此,後來中國參加了1944年夏天的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和1945年4月的舊金山聯合國會議,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中國抗戰勝利成為中國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要轉折點,並為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樹立了光輝的旗幟,極大地推動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② 中國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有哪些貢獻
中國抗戰抵制了來西方綏靖政策,自推動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進入1945年後,日軍在華全面收縮戰線,處於中國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的包圍之中,直至戰敗投降。
中國抗戰制約了日本北進戰略,有力支援蘇聯衛國戰爭。北進是日本世界戰略的重要內容,目標是佔領蘇聯遠東地區。但日本要進攻蘇聯,就必須先佔領中國,由於中國的頑強抗擊,日本不得不將陸軍主力投入中國戰場。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為日本北進配合德國夾擊蘇聯提供了最佳時機,但日本陸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無力北進。
中國抗戰牽制了日本的南進戰略,有力支援美英在太平洋戰場作戰。南進是日本世界戰略最重要的內容,主要對手是美英等國,目標是佔領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地區。直到德波戰爭爆發,日本遲遲不能實施南進戰略,根本原因是中國戰場對日本的牽制。正是由於中國抗擊著日本陸軍主力,美軍才能順利地在太平洋地區發動反攻作戰。
③ 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哪些貢獻
中國抗戰抵制了西方綏靖政策,推動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進入1945年後,日軍在華全面收縮戰線,處於中國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的包圍之中,直至戰敗投降。
中國抗戰制約了日本北進戰略,有力支援蘇聯衛國戰爭。北進是日本世界戰略的重要內容,目標是佔領蘇聯遠東地區。但日本要進攻蘇聯,就必須先佔領中國,由於中國的頑強抗擊,日本不得不將陸軍主力投入中國戰場。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為日本北進配合德國夾擊蘇聯提供了最佳時機,但日本陸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無力北進。
中國抗戰牽制了日本的南進戰略,有力支援美英在太平洋戰場作戰。南進是日本世界戰略最重要的內容,主要對手是美英等國,目標是佔領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地區。直到德波戰爭爆發,日本遲遲不能實施南進戰略,根本原因是中國戰場對日本的牽制。正是由於中國抗擊著日本陸軍主力,美軍才能順利地在太平洋地區發動反攻作戰。
中國為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建作出重要貢獻。戰時中國雖然只參加了開羅會議,但四個會議公告的發表都有中國參與或徵得中國同同意。戰後中國參加了聯合國籌劃、籌備和成立的全過程。1945年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聯合國制憲大會,美英蘇中四國代表團團長輪流擔任會議主席。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宣告成立。聯合國是二戰後維護國際秩序最重要的國際組織。
(3)中國建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擴展閱讀
1942年1月1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標志著反法西斯陣線的最終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強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國人民對法西斯的斗爭,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進程。
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及其隨從人員在埃及首都開羅會晤,簽署了《開羅宣言》。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蘇、美、英、法、中五國通過大西洋會晤、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就維護戰後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發展,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和諒解,確立了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國際制度。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④ 參加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國家有那些
白俄羅斯、古巴、埃及、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墨西哥、蒙古、巴基斯坦、回塞爾維亞、塔吉克答斯坦、俄羅斯等11個國家派方隊參加閱兵,阿富汗、柬埔寨、斐濟、寮國、萬那杜、委內瑞拉等6個國家派代表隊參加閱兵,上述17個國家及衣索比亞、湯加、巴布亞紐幾內亞、烏茲別克、伊朗、法國、蘇丹、波蘭、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韓國等,共31個國家表示將派軍隊觀摩團來華參加閱兵觀禮。
⑤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簡述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有哪些重要的貢獻
中國拖住了日本的兵力,減輕了其他國家的壓力,如果中國象朝鮮一樣,日本還會有大量中國兵員對抗英美。 抗戰期間,中國人民實行持久戰,日本陸軍80%以上的兵力陷於中國戰場。日本在中國的戰線愈拉愈長,以至於兵力嚴重不足,無力舉行大規模反攻。直到抗日戰爭結束,日本陸軍仍然有64%的兵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1945年,日本向中國投降的陸軍即達128萬人。日本歷史學家藤原彰在《日本近現代史》中承認,「在對英美開戰後,日本陸軍主要戰場在客觀上仍然是中國大陸。」 中國人民為了牽制日軍,作出了更多更大的民族犧牲。抗戰8年,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人,經濟損失高隨著抗日戰爭的進展,中國戰場的戰略地位和中國政府的國際地位愈來愈為美國、英國等盟國認同。1942年,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如果中國停止抵抗,我們將面臨巨大困難。」 1942年2月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致電蔣介石:「中國軍隊對貴國遭受野蠻侵略所進行的英勇抵抗已經贏得美國和一切熱愛自由民族的最高贊譽。中國人民,武裝起來和沒有武裝的都一樣,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對於在裝備上占極大優勢的敵人進行了差不多五年堅決抗擊所表現出的頑強,乃是對其他聯合國家軍隊和全體人民的鼓舞。」抗戰時期擔任蘇聯駐華最高軍事顧問的崔可夫元帥在《在華使命》一書中回憶說:「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日本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又無可爭辯的事實。」達5000億美元。 對於中國人民在抗戰中的貢獻,二戰中的風雲人物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等都曾經給予高度的評價。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馬上可以打下澳大利亞,打下印度。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蘇聯大元帥斯大林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⑥ 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中,日本投降從而戰爭結束的日期及其後每年的紀念日。
1945年9月3日清晨(當地時間),日本在停泊在東京灣美艦密蘇里號上與盟國簽訂《降伏文書》;由於時差關系,美國的「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為9月2日。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定於9月3日。
⑦ 簡要評價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的貢獻。並分析中國取得這次偉大勝利
中國的抗日戰爭發動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成為世界反專法西斯戰爭的先鋒屬。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中國人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凝聚下,展開了英勇壯烈的全面抗戰,中國軍民在沒有多少外援的情況下,在長達數千公里的戰線上與日軍對峙,牽制了日本陸軍70%以上的兵力。
……第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粉碎了遠東慕尼黑陰謀,挫敗了國際綏靖主義的企圖,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
……第三,中國戰場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是消滅日本法西斯軍隊的主要力量。
……第四,中國抗日戰爭支援了其他國家的反法西斯戰爭,有力地配合了歐洲戰場的勝利。
八年抗戰中,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了70%以上的日軍,使得日軍不能輕易南下,打亂了法西斯軸心國的整體戰略部署,破壞了德、意、日法西斯結盟的計劃。羅斯福說過:「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可見,中國抗日戰爭有力地推進了世界反法西斯正義戰爭取得最後的勝利。
⑧ 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哪些貢獻
中國抗戰抵制了西方綏靖政策,推動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進入1945年後,日軍在華全面收縮戰線,處於中國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的包圍之中,直至戰敗投降。
中國抗戰制約了日本北進戰略,有力支援蘇聯衛國戰爭。北進是日本世界戰略的重要內容,目標是佔領蘇聯遠東地區。但日本要進攻蘇聯,就必須先佔領中國,由於中國的頑強抗擊,日本不得不將陸軍主力投入中國戰場。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為日本北進配合德國夾擊蘇聯提供了最佳時機,但日本陸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無力北進。
中國抗戰牽制了日本的南進戰略,有力支援美英在太平洋戰場作戰。南進是日本世界戰略最重要的內容,主要對手是美英等國,目標是佔領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地區。直到德波戰爭爆發,日本遲遲不能實施南進戰略,根本原因是中國戰場對日本的牽制。正是由於中國抗擊著日本陸軍主力,美軍才能順利地在太平洋地區發動反攻作戰。
中國為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建作出重要貢獻。戰時中國雖然只參加了開羅會議,但四個會議公告的發表都有中國參與或徵得中國同同意。戰後中國參加了聯合國籌劃、籌備和成立的全過程。1945年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聯合國制憲大會,美英蘇中四國代表團團長輪流擔任會議主席。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宣告成立。聯合國是二戰後維護國際秩序最重要的國際組織。
(8)中國建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擴展閱讀
1942年1月1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標志著反法西斯陣線的最終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強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國人民對法西斯的斗爭,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進程。
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及其隨從人員在埃及首都開羅會晤,簽署了《開羅宣言》。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蘇、美、英、法、中五國通過大西洋會晤、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就維護戰後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發展,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和諒解,確立了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國際制度。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幣 可以在哪個銀行兌換
中國銀行、農行、工行、建行、交行、招商銀行等都有兌換
⑩ 中國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重大貢獻有哪些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飽受西方列強欺凌。中華民族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了前赴後繼的頑強斗爭,但直到抗日戰爭以前,均遭失敗。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在反抗外來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毛澤東同志指出:「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中國抗戰不僅是為中國而戰,也是為世界所有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而戰。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國之一,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反法西斯戰場,始終抗擊著日本陸軍主力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起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開始抵抗,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團結全國人民開始全面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中國採取持久戰戰略,並迅速形成了兩個抗日戰場,即國民黨政府指揮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互相呼應,沉重打擊了日軍。
據統計,1938年10月,日本陸軍總兵力為34個師團,其中朝鮮1個、中國32個,日本本土僅1個,也就是說,日本陸軍總兵力的94%投入了中國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總兵力為51個師團,其中日本本土4個、朝鮮2個、中國35個、東南亞10個,也就是說,日本陸軍近70%的兵力在中國戰場作戰。1943年初,日本陸軍在中國戰場為66萬人,太平洋戰場為48萬人,陸軍主要兵力仍在中國作戰。戰爭結束時,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陸軍總兵力為83萬餘人,在中國戰場的陸軍總兵力近105萬人(不含中國軍隊在緬甸抗擊的日軍),中國戰場的日軍仍多於太平洋戰場。
可見,從「七七」事變到二戰結束,中國戰場始終抗擊著日本陸軍的主力,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反法西斯大國。1945年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致國會的咨文中指出:「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七年多的長時間里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鑒於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貢獻,1942年1月1日,26個反法西斯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中國進入了與美英蘇共同領銜簽字的四大國之列,其他國家則按英文字母順序簽字。這標志著中國在那時就是公認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國之一。
中國抗戰打破了日本侵華戰略計劃,使日本陷入中國持久戰而不能自拔
「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採用速戰速決戰略,企圖通過一場有限的戰爭迫使國民政府投降,佔領和控制整個中國。在開戰之初,日本法西斯狂妄地宣稱,只要出動3到4個師團的兵力中國就會屈服。但中國的頑強抵抗迫使日本不得不將陸軍主力和海軍部分兵力投入中國戰場,從而把有限戰爭變成中日全面戰爭。
1938年武漢淪陷標志著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企圖借軍事勝利誘降、迫降蔣介石政府,結束中日戰爭。在日本強大的政治攻勢下,1938年12月,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叛逃降日。但汪精衛集團降日不僅沒有動搖中國的抗戰決心,而且遭到國共兩黨和全國人民的嚴厲聲討,激發了全民族的抗日鬥志。1940年,日本加強了在中國戰場的作戰,對重慶等地進行大規模轟炸,開展迫降蔣介石政府的「桐工作」。但全國抗戰形勢特別是中共領導的八路軍1940年8月發動的百團大戰,顯示了中華民族抗戰到底的決心,打擊了投降暗流。國際上,美英等國也加強了援華制日措施,堅定了蔣介石政府的抗戰決心,使日本「桐工作」徹底破產。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企圖逐步減少在華兵力,准備南進,但中國的抵抗使日本無法實施兵力漸減計劃。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在中國戰場實施「長期戰」戰略,企圖將中國變成日本南進「基地」和「兵站」,以便從中國戰場抽調軍隊支援太平洋戰場。1942年6月,日本制訂「四川作戰」計劃,准備出動11個多師團的兵力進攻重慶、四川,迫使中國屈服。為此,還准備從太平洋戰場抽調6萬軍隊到中國戰場。但由於中國堅持持久抗戰,使日本難以湊齊兵力而作罷。1941—1942年,侵華日軍對敵後戰場發動規模空前的「掃盪」作戰,實施殘酷的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緊緊依靠群眾,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神出鬼沒地打擊日軍,粉碎了日軍的「掃盪」作戰,保衛了抗日根據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進入1945年後,日軍在華全面收縮戰線,處於中國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的包圍之中,直至戰敗投降。
中國抗戰抵制了西方綏靖政策,推動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美英對日本侵華長期採取綏靖政策。「七七」事變爆發時,美英等國認為中國很快就要變成第二個衣索比亞,不願因支持中國而同日本對抗。但中國堅持持久抗戰,以實際行動抵制了美英的綏靖政策,使遠東慕尼黑陰謀破產,同時也促使美英拋棄綏靖政策,轉向支持中國抗戰的立場。
中國抗戰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和發展。自「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前長達10年的時間里,中國在東方始終是孤軍抗戰,迫切需要建立國際反日同盟。中國積極開展戰時外交,爭取蘇、美、英等國的經濟援助和物資支持,加強同這些大國的聯系,以推動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倡導者和支持者,在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1940年德國擊潰英法聯軍佔領法國、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等關鍵節點上,都表示全力支持遭受侵略國家的反侵略戰爭,呼籲建立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共同進行反法西斯戰爭。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中國又積極致力於聯盟各國間關系的協調和團結,為維護和鞏固反法西斯聯盟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抗戰制約了日本北進戰略,有力支援蘇聯衛國戰爭
北進是日本世界戰略的重要內容,目標是佔領蘇聯遠東地區。但日本要進攻蘇聯,就必須先佔領中國。日本進攻蘇聯主要靠陸軍,但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由於中國的頑強抗擊,日本不得不將陸軍主力投入中國戰場,將用於對蘇作戰的兵力投入對華作戰,因而無法將北進政策提上日程。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為日本北進配合德國夾擊蘇聯提供了最佳時機,但日本陸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無力北進。1942年12月,蘇德兩軍在斯大林格勒激戰之際,德國吁請日本在遠東對蘇開戰,但日本仍因無法從中國戰場抽調兵力而拒絕了德國的請求。此後,德國還多次請求日本對蘇作戰,日本同樣不得不拒絕,從而使蘇聯避免了東西兩面作戰,能夠集中力量抵抗和打擊德國法西斯,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
中國抗戰牽制了日本的南進戰略,有力支援美英在太平洋戰場作戰
南進是日本世界戰略最重要的內容,主要對手是美英等國,目標是佔領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地區。從世界戰略的角度而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也是為了奪取南進的基地,但直到德波戰爭爆發,日本遲遲不能實施南進戰略,根本原因是中國戰場對日本的牽制。1940年5、6月,德國擊敗英法聯軍,繼而法國投降,英國岌岌可危,為日本提供了南進千載一遇的機會。7月26日,日本內閣決定將南進戰略提上日程,但遲遲不能付諸實施,其最大的後顧之憂正是中國的抗戰。太平洋戰爭期間,中國給予了美國強有力的支持。1943年初,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始轉入戰略防禦,急需大量陸軍,但陸軍主力卻深陷中國戰場。正是由於中國抗擊著日本陸軍主力,美軍才能順利地在太平洋地區發動反攻作戰。
中國為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建作出重要貢獻
在戰時,美英蘇中四大國首腦為盡快打敗法西斯、協商戰後安排和重建戰後國際秩序,相繼召開了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中國雖然只參加了開羅會議,但四個會議公告的發表都有中國參與或徵得中國同意。戰時盟國一系列重要會議所作出的決定、決議和發表的公告,奠定了戰後國際秩序重建的基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其中都有中國的貢獻。
中國參加了聯合國籌劃、籌備和成立的全過程。1944年8至10月,在美國華盛頓郊區敦巴頓橡膠園召開了由美英蘇中四國共同主持的聯合國籌備會議,勾畫出未來聯合國的藍圖。也是由美英蘇中四大國共同邀請,1945年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聯合國制憲大會,美英蘇中四國代表團團長輪流擔任會議主席。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正式宣告成立。聯合國是二戰後維護國際秩序最重要的國際組織,中國自然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綜上所述,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上最早舉起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大旗,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中國堅持持久抗戰,有力支援了美英蘇等盟國的作戰,推動了反法西斯國家走向聯合,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步伐,為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建作出了卓越貢獻。概言之,中國付出巨大的民族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會會長、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