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宏觀比較抗日戰爭兩軍實力

宏觀比較抗日戰爭兩軍實力

發布時間:2021-02-28 16:52:38

1. 抗日戰爭前中共與國民黨軍事實力對比

是9.18事變前的呢還是7.7事變前的?
在1930年的時候紅軍是有10左右,但是1936年長征結束以後數量基本也就2萬左右了,國民黨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也是在200萬以上

2.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實力與日軍相差多少

說白了,起初抄解放軍的裝備必不好,遠遠不如小日本的槍械彈葯,但中國人靠不怕敵人,無所畏懼的、鐵的精神,靠自身繳獲,把裝備慢慢搞起來,中國人靠的是自己,沒有什麼差不差的區分,你提這個問題,我反而懷疑你,中國人從抗戰走到現在的社會主義,是非常不容易的,你沒權力說相差多少,中國人比小日本強百倍千倍,小日本就不是個東西。

3. 抗日戰爭中日兵力對比

抗日戰爭中日兵力對比:日本遙遙領先中國整整一代。

1、一國的軍事實力強弱,歸根到底由綜合國力,尤其是工業生產能力來決定。

抗戰爆發前中日雙方的一系列數據對比:日本年工業總產值60億美元,中國13.6億美元;日本年產鋼鐵580萬噸,中國4萬噸;日本年產煤5070萬噸,中國2800萬噸;日本年產石油169萬噸,中國1.31萬噸。

日本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戰艦52422噸,而這些現代化武器裝備,中國均無自產能力。也就是說,當日本已緊跟世界潮流大踏步邁入機械化軍事時代之際,中國居然不能生產任何一種拿得出手的主戰兵器。

2、以雙方海軍軍力對比為例:

「七七事變」前夕,中國海軍兵員共約兩萬五千人,共有66艘艦艇,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五類,總噸位57608噸。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軍兵員十二萬七千人,共有艦艇285艘,總噸位超過115萬噸。其中作戰軍艦約77萬噸。

包括航母4艘(近7萬噸,總噸位,下同),水上機母艦2艘(約3萬噸),戰列艦9艘(約27萬噸),重型巡洋艦12艘(近10萬噸),輕型巡洋艦21艘(近11萬噸),驅逐艦102艘(超過12萬噸),潛艇59艘(超過7萬噸)。

還有練習艦、潛水母艦、布雷艦(艇)、海防艦、炮艦、水雷艦、掃雷艦數十艘,總噸位約13萬噸,以及修理艦、運輸艦、練習特務艦、測量艦、佈雷艇、獵潛艇等配套艦艇。

此外,又有戰列艦2艘、航母2艘、輕型巡洋艦4艘、驅逐艦12艘、水上機母艦3艘、水雷艦4艘正在建造。其中2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大和」「武藏」,每一艘的排水量都在7萬噸以上。換言之,日本一艘大型戰列艦的排水量,就超過了當時的整個中國海軍。

(3)宏觀比較抗日戰爭兩軍實力擴展閱讀:

在兵員的訓練上,中日同樣存在著重大差距。

抗戰前,中國士兵大部分是文盲,截至1936年底,中國訓練完畢之高中及同等學校的合格預備兵,僅17490人。專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候補軍官僅880人。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抗戰時當過國軍排長,他發現基層軍官連花名冊都點不了,平日多不研究戰術,打仗全憑血氣之勇。進攻時以密集隊形蜂擁蟻附,失利時又鳥奔獸散。

以單兵射擊訓練論,當時一發子彈的價值在中國相當於七斤半大米,或35個雞蛋。所以平時訓練多數是打空槍,就算物質條件最好的中央軍,也不過每兵配發15發子彈作實彈射擊,開戰後每兵配發20發子彈上戰場。

而日軍《步兵操典》規定,新兵入伍後,每月用於實彈射擊的子彈,步槍不得低於150發,機槍不得低於300發。結果日軍每個中隊都有三分之一的步槍兵可以達到優秀射手的水平。

至於雙方步兵重火器威力的落差,就更不用說了。「七七事變」前,中國75mm以上口徑的火炮僅800多門,重炮只有可憐的48門,雖全部從德國進口,但總數連日軍同類火炮的零頭都不到。

4.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國共兩軍的實力

抗日戰爭初,中共剛剛經歷長征和國軍的圍剿,實力損失巨大,可以說沒有抗日戰爭,中回共很少有機會獲得喘息時間答從而重振旗鼓。中共在抗日中逐漸壯大實力。而國軍雖然在抗日中損失也很多,但是從中獲得實戰經驗,更重要的是國軍的形象得以在抗戰中得到良好的樹立起來,且獲得美式武器的支援,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
解放戰爭中,國軍由於民心的失衡和領導人的錯誤指揮,雖然一開始軍力超過我軍,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國軍兵員不斷縮減,到三大戰役時,國共兩軍的兵力對比顛倒過來,共軍有著巨大的優勢。

5. 跪求大神科普下,抗日戰爭結束,國共雙方實力對比,比如說部隊數量和部隊武器配備還有各自佔領的地方。因

具體數據不知道,但國民黨的戰略和戰術是非常有問題的,說白了就是領導決策層不行。不要以為實力是主要的,你看下劉邦的漢軍在得到韓信前後的差距就知道戰略的重要性了。

6. 抗日戰爭後國共雙方實力方面的變化

具體數據太龐大寫5個重點時期
1內戰開始
1946年6月,國:專屬430W,共:127W
2劉鄧進軍中原
1947年6月,國:373W,共:195W
3宜川戰役前後
1948年2月,國:365W,共:249W
4遼沈戰役後
1948年11月,國:290W,共:300W
5三大戰役後
1949年1月,國:204W,共:358W

7. 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正規軍跟日軍的實力對比,兵力和裝

兵力上國來民黨占優勢,但自是日軍在裝備和士兵的戰斗素質上就強太多了,尤其是單兵作戰能力,國民黨派系太多了,真正有戰鬥力的只有蔣中正的中央軍和桂系的幾個部隊,但是能和日軍主力師團達到1:2或者1:1作戰的只能是蔣的四大主力,千萬別相信現在大部分電視劇里八路軍白刃戰打日本兵那麼厲害,那是宣傳不是歷史,日本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是中國軍隊的4-5倍,中國士兵的文化素質水平普遍偏低,抗戰期間中國最精銳的部隊就是遠征軍了

8. 抗日戰爭期間,中日雙方實力對比懸殊,為何中國可以打贏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專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屬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 ③ 國民黨有大批能征慣戰的將軍,在前線的正面戰場浴血殺敵,比如萬古山大捷,上高會戰,長沙會戰,台兒庄戰役。著名的有薛岳,孫立人,杜聿明,張靈甫,李宗仁,張自忠等等當然少不了敵後戰場中共的支持,百團大戰經典戰例。著名將領有朱德,左權,彭德懷,粟裕等。 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 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9. 國共兩軍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及戰績各有哪些要客觀點的,不要帶任何政治立場。

國軍正面抗敵,來共軍在源敵後擾敵。最近我也看了很多數據和很多書,你可以去維基網路和網路看下。其實國共到底誰給力點,我個人覺得國軍在抗戰中犧牲的是很大的。那共軍在敵後,如果不是百團大戰的出現,共軍重視的是發展,而對抗日沒有太多貢獻,這是實事求是的道理。只是百團大戰暴露了共軍的實力,也適當轉移了日軍的注意力,所以後期的擾敵貢獻也不小。

10. 問一下抗日戰爭時候中國與日本兩個國家的實力對比

人口:中國4億,日本接近千萬
經濟:戰爭初期中國GDP是日本兩倍,戰爭後期兩者基本持平
軍事:如步槍,沖鋒槍等的輕武器中國和日本差距不大,甚至某些輕武器質量優於日本,當然我指的是國軍中央軍,地方部隊裝備很多土武器,重型武器和武器協調裝備上就遠不如日本,中國裝甲師和機動部隊質量好,但太少,飛機,更無對比意義,步兵炮火力量和重機槍也遠少於日本,所以兩者交鋒一面倒,而國軍就輸在重武器的數量方面,不要信什麼說國軍失去民心,軍心散漫,要發動人民戰爭那些可笑的共0軍歷史書,實際國軍很多作戰非常英勇,很多時候很多師團死戰不退,很多部隊因此番號消失,而隨著平原盡數淪陷,戰爭進入山區時,由於重武器優勢有限,日軍國軍傷亡比例開始越來越接近1:1,不再是平原時的1:3.6,不過抗日把國軍的黃埔畢業生,國民革命軍精英的家底幾乎打光了
外交:戰爭初期日本受到國際譴責,日本退出國聯,基本被國際孤立,隨著歐洲戰事再起,德國壓倒性的優勢使日本有意尋找德國為夥伴,而德國也正需要盟友,兩國一拍即合,加上跟班墨索里尼,組成三國軸心,自日本侵華起,國際聲音基本站在中國這邊,隨著戰爭深入,開羅宣言的召開,與軸心國對抗的國家均正式成為軍事盟友

閱讀全文

與宏觀比較抗日戰爭兩軍實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