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是怎麼淪陷的
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是因為淞滬會戰而淪陷的,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
11月8日晚,蔣介石下令進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隊撤出上海戰斗,分兩路退向南京、蘇州——嘉興以西地區。到了11日,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
(1)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的別稱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時期的上海,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城市。它既是國民政府的經濟、文化中心和政治次中心,也是列強利益交匯之所在,更因此成為日本侵華的重要目標。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上海抗日斗爭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上海的特殊環境和有利因素,使這座城市的優勢條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中央機關長期堅守和戰斗的地方,也是黨領導文化工作的中心。抗日戰爭時期,上海黨組織以文化工作為重點和突破口,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使上海成為全國抗戰文化的策源地。
孤島時期,中國共產黨利用上海的特殊環境和列強之間的復雜矛盾,依託租界堅持開展抗日救亡斗爭,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一步壯大了黨領導的抗日力量。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利用洋商招牌進行抗日宣傳、團結國際人士推進救亡運動、藉助復雜環境開展情報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績。
『貳』 關於抗日戰爭和上海的問題
1937年7月29北平淪陷,30日天津淪陷,至此,華北基本全部淪敵。淞滬會戰從版1937年8月13日打到11月12日,上權海淪陷。
關於第三個問題,很難講,淞滬會戰事端是日本人挑起的,但國民革命軍誓死保衛上海,在不可能的情況下在上海拖住了日本人3個月之久,並沒有聽說過關於上海淪陷誰是最大的漢奸這一說法。但是早在32年大漢奸川島芳子在上海曾製造過一·二八事變。
『叄』 抗日戰爭中上海怎麼淪陷的
1932年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粵軍)展開回擊,隨後張治中率中央軍第五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即第一次淞滬會戰(淞滬抗戰)。
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國民革命軍不得駐紮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回日租界。
而這一時期,由於國民黨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對日採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同時侵犯上海,並炮製偽「滿洲國」。
1932年3月9日,溥儀到達長春,在關東軍導演下,就任偽滿洲國「執政」。
(3)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的別稱擴展閱讀:
1933年1月1日,日軍開始進犯山海關,把侵略矛頭指向了華北。
1933年5月,原西北軍將領馮玉祥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5月31日,中日簽署《塘沽協定》,國民革命軍退出熱河和冀東,日本打開了通往華北的大門。11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將領發動福建事變,事變最終失敗,蔣介石撤銷了十九路軍的番號。
1935年,日本策劃製造華北事變,妄圖把華北變為第二個偽「滿洲國」;6月11日,梅津美治郎就華北問題提出備忘錄;7月6日,何應欽復函全部承認日方要求,實際形成《何梅協定》。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於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呼籲全國各黨派、各階層、各軍隊團結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5年8月5日,日本外相廣田弘毅提出對華三原則。9月,日本再度製造輿論,要求「華北五省(察哈爾、綏遠、河北、山西、山東)自治」。11月25日,日本策動的,由宋哲元為委員長的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
參考資料:網路-抗日戰爭 (第二次中日戰爭)
『肆』 抗戰時期在上海有幾個國家在上海有租界啊
抗戰時期,在上襲海保留租界的只有法國(上海法租界)、美國和英國(1863年9月,租界合並組成後來的公共租界)以及日本(1899年5月,公共租界被劃分為中、北、東、西四個區。1937年淞滬會戰後,日本實際控制其中的北區和東區,即公共租界日本區)。
1943年1月,美、英兩國審時度勢,將上海公共租界「交還」中國。1943年8月,日本又將其控制下的上海租界「交還」給汪偽。其實這些都是毫無意義的。直到抗戰勝利,上海的各國租界才算名義上全部收回(但租界內的外國公產一直無法收回)。真正完全取消租界和收回外國公產,以及各種外國特權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
『伍』 上海的歷史
上海的歷史: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面積6340平方公里,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
上海境內缺乏金屬礦產資源,建築石料也很稀少,陸上的能源礦產同樣匱乏。70年代以來開始在近海尋找油氣資源,在多口鑽井中獲得工業原油和天然氣。
據初步估算,東海大陸架油氣資源儲量約有60億噸,是中國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氣盆地。附近的南黃海,經過調查和勘探,也發現油氣資源,估算有2.9億噸儲量。東海海水中化學資源豐富,在長江口淺海底下,還發現一些礦物異常區,有鋯石、鈦鐵砂、石榴石、金紅石等重要礦物。
上海市境內天然植被殘剩不多,絕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僅分布於大金山島和佘山等局部地區,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灘地和港汊。栽培的農作物共有100多個種類,近萬個品種。蔬菜多達400多種,居全國之冠,瓜果和觀賞花卉品種也很多。
上海市地處長江入海口、太湖流域東緣。境內河道(湖泊)面積約500多平方公里,河面積率為9%~10%;上海市河道長度2萬余公里,河網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公里~4公里。
上海市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27萬人,相比2014年末減少10.41萬人。
統計顯示,2015年末上海市戶籍常住人口1433.62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相比2014年末,外來常住人口減少14.77萬人,同比降幅為1.5%。
『陸』 抗日戰爭中上海的情況是怎樣的
上海劃分成兩個世界,華界和租界。前期戰爭基本發生在華界,汪偽政府市政府於1938年10月正式成立。然後租界成為被日本包衛的孤島,各種抗日勢力滲入租界。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全面佔領上海。
『柒』 如何形容抗日戰爭十年的舊上海
很繁華,租界洋房,鱗次櫛比。
到處都有公園,寫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各種達官貴人在這里笙歌艷舞,醉生夢死。
卻不管平民百姓的死活。
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請看,三毛流浪記。
『捌』 關於抗日時期的上海。
1937年11月12日,國軍從上海撤守。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次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因此上海淪陷的日子視為1937年11月12日。整一個月後,首都南京失守。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國民政府宣布由湯恩伯率第三方面軍接收滬寧地區。1945年9月12日,在上海舉行了受降儀式。上海正式光復。
(8)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的別稱擴展閱讀:
上海是國共再度合作的基地第二次國共合作就是1930年代中期日本將大舉侵略中國的時候,共產黨和國民黨開始談判,停止內戰。
畢竟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應該怎樣一致對外。這個談判是從1935年開始,其中一個重要的地點就在上海,中國共產黨的代表是解放後陳毅市長的助手潘漢年,他跟張沖、陳立夫等國民黨代表談判,談了很長時間。
南京西路有一個滄州飯店,在這里,潘漢年把周恩來的親筆信交給了陳立夫,然後正式起草國共兩黨抗日救國協定草案,就是要合作。西安事變爆發以後,宋美齡、宋子文趕到上海來找潘漢年,希望刀下留人,後來蔣介石被和平釋放了。
上海是中國抗戰的重要戰場,上海爆發了兩次抗戰。簡單地先回顧一下「一·二八」,「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佔領了東北,而且這個仗幾乎沒怎麼打。那時日本方面要在上海搞點事,他們就派來了一個女間諜川島芳子。
川島芳子是清朝的格格,父親肅親王不甘心清朝的滅亡,希望通過日本的支持復辟,便自己把女兒過繼給了日本浪人川島浪速。這個川島芳子既是侵華戰爭的加害人同時也是一個受害者,因為她的養父經常強暴她,有苦難言,她變成了一個軍國主義的工具,所以她後來乾脆不穿女性服裝了。
川島芳子在上海製造了事故,事故的地點在今天的雙陽路,她命令日本浪人穿上中國工人的服裝後襲擊了5個敲著木魚經過的和尚,這5個和尚被打死了1個,2個受傷。日本總領事館馬上就說上海市民打死了日本和尚,增兵上海。1932年的1月28日,日軍向上海守軍十九路軍發動進攻。
十九路軍在蔡廷鍇率領下奮勇抵抗。後來國民政府派了第五軍援助十九路軍,十九路軍拚死抵抗。日本又派來陸軍,最後增加到5萬人。中國兩支軍隊也是5萬人。上海人民很支持,聽說十九路軍三個月沒有發餉,就捐款1000萬法幣。中國軍隊打仗很勇敢,但是彈葯越來越少,國民政府再也沒有派援軍過來,所以到3月3日這個仗就不再打下去,最後英美調停,結果5月5日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中國軍隊撤出上海。
日本的陸軍回去了,但日本的海軍還在上海,而且日本的海軍在今天的四川北路121號建了一個堡壘,就是陸戰隊司令部,最近在放的《生死地——1937淞滬抗戰實錄》,我個人感覺是紀錄片當中拍得最好的。
第二次淞滬抗戰叫「八一三抗戰」。1937年8月11日開始,中國的主力87、88師到了上海,然後步行到閘北。8月13日,在今天的橫浜路天通庵車站邊上一支日本陸戰隊巡邏隊向閘北進發,中國的保安隊已經堆壘了沙包不準他們過來,日軍就開槍了。
當晚蔣介石命令第九集團軍司令張治中第二天主動進攻,因此8月14日開始我方就主動攻擊。從楊樹浦一直到日本的沙場我們全面攻擊,一攻擊日本就收縮防線。我們總體上打得不錯,但傷亡慘重。
8月23日戰役進入了第二個階段,登陸與反登陸,一直打到9月11日。在上海作戰的時候,日本內閣馬上組成了上海派遣軍,23日凌晨趕到吳淞口開始登陸。這個時候蔣介石派了第十八軍,軍長是陳誠,就在吳淞、寶山一直到川沙口、羅店。但是長江邊沒有什麼阻擋的地形,日本的艦炮打過來傷亡很重,但是中國軍隊也沒有後退。
盡管我方往後撤,但淞滬戰線還是比較穩定,11月5日日本又派四個師團來到上海,其中第十軍三個師團在金山衛登陸,第十六師團在瀏河口登陸,11月12日上海失守。
當時日本叫囂三個月佔領中國,但結果三個月才剛剛佔領上海。這次戰役至少消滅敵人4萬多人,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令世界輿論刮目相看,也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會戰為我方的工廠、大學、政府機構後撤贏得了時間。
蔣介石當時主動在上海抗戰逼著日本不斷增援,把華北、東北、日本國內的日軍調過來,最後上海變成了它主攻的方向。我方是順長江逐漸往西後撤,日軍在後追擊。從上海退到南京,南京守不住退到武漢,武漢還是守不住退到了宜昌,宜昌還是沒守住但是最終守住了三峽,所以我們保有了西南抗日的後方,持久抗戰堅持下來,這也是淞滬抗戰的重要意義。
『玖』 關於上海的抗日戰爭有哪些,要年份
1932年1月28日 一·二八事變(日本稱上海事變或第一次上海事變、淞滬戰爭)專1932年於中國上海發生,屬是日本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為了把由北向南的入略軍由租界向閘北一帶進攻,駐守上海的19路軍奮起抵抗,開始了淞滬抗戰。時間長達一個多月。由於國民黨政府堅持不抵抗政策,破壞淞滬抗戰,19路軍被迫撤離上海。在英、美、法等國調停下,國民黨政府和日本簽訂了賣國的《淞滬停戰協定》。
1937年8月9日,駐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齋藤要藏,駕軍用汽車強行沖擊虹橋中國軍用機場,被機 場衛兵擊斃。事件發生後,中國上海當局當即與日方交涉,要求以外交方式解決。但日軍無理要求中國軍隊撤離上海、拆除軍事設施,同時,向上海增派軍隊。8月13日, 日軍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黃浦江中的日艦為基地,對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上海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開始了歷時3個月之久的淞滬抗戰。
『拾』 抗日戰爭期間,上海租界是如何區分的
上海租界在抗戰時期,主要分公共租界(英美租界),和單獨分離出去的法租界
公共租界當回時分為西,答中,北,東四個區,大致是沿黃浦江和蘇州河沿岸延伸,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實際上沒有日租界,但習慣上會稱公共租界中日本人聚居的虹口一帶為日租界,1937年淞滬戰役這里就是主戰場之一,此後公共租界蘇州河以北的北區,東區實際都被日軍占據,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整個公共租界都被日軍佔領,1942年1月,英美為對抗日本與重慶政府簽訂新約,正式放棄了治外法權和在華租界,公共租界不復存在。
法租界是從原公共租界分離出去的,位置在原公共租界以南,上海縣城以北直到黃浦江邊,大致上海現在徐匯,盧灣,加上黃浦區一部分,是上海最高檔的住宅區。太平洋戰爭期間因為法國已經戰敗並和軸心國媾和所以未被日軍佔領,1943年2月23日,法國維希政府宣布放棄在華租界。6月5日汪偽政府先後收回天津、漢口和廣州的法租界。7月30日,正式收回上海法租界,改稱第八區。上海的租界歷史,從此就在汪偽政府手中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