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歷史意義: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
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1)抗日戰爭具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分別是: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
戰爭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7年,中國國民革命迅速發展,日本一面策劃「滿蒙」獨立,一面出兵濟南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有外務省、陸海軍省、參謀本部、關東軍及有關中國問題專家等人參加的「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佔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隨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摺》,明確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對華政策綱領》和《田中奏摺》的出籠,標志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
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葯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翌年義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的軸心國聯盟,標志世界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正式建立。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3、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
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Ⅱ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於中華民族發展和世界文明進步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抗日戰爭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戰爭,是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受害最深,犧牲最烈,斗爭持續時間最長,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它是中華民族在近代歷史上進行反侵略戰爭第一次取得徹底勝利,改變了屈辱挨打的狀況。終於擺脫了「恐洋症」,全中國人民找回了自信與自尊。從此感到自己作為世界上一個有能力自立的民族,能夠打敗侵略者,這對整個民族精神非常重要,也就是中華民族在世界上能夠有地位,不再受人欺壓,從而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它同時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精神得到進一步升華,抗戰中形成的團結一致、英勇不屈、奮發圖強、百折不撓的精神已深深地溶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激勵著中華民族繼續前進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世界上真正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抗戰前,中國被認為是「東亞病夫」,而正是通過抗日戰爭,中國付出的巨大犧牲和起到的巨大作用都讓世界刮目相看,戰後的一系列會議都承認中國的地位,中國也成為聯合國的發起國之一。中國在近代的許多屈辱得以洗雪,在甲午戰爭戰敗後,被迫割讓台灣,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收回了台灣;同時,這對民族精神也是一大提升。
紀念抗日戰爭的意義:我們紀念偉大勝利,不僅是回顧中國人民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更要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我們要紀念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推動新世紀的世界和平事業。
Ⅲ 抗日戰爭具有哪些重大意義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全民參戰的一場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是中國人民取得完專全徹底勝利的一場屬戰爭。其主要特徵有5條:
1、全國共同抗戰;
2、國共兩黨在民族大義面前,開始第二次合作;
3、兩個抗日戰場,中國國民黨面對日軍海陸空軍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
4、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
5、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浴血奮戰,前仆後繼,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洗雪了中國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為中國的獨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礎。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斗爭支援了其他國家人民的斗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Ⅳ 抗日戰爭有哪些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戰爭和全民族解放戰爭,無論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還是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著偉大意義,從此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振興。
1、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從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入侵中國,由於清政府腐敗軟弱,最後都以割地賠款而告終。抗日戰爭的勝利,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徹底打敗了日本這個世界第二號法西斯強國。這是中華民族的勝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勝利。
2、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抗戰以前,中國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四大國之一。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是由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
3、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蘇聯宣布放棄沙俄在中國的特權;美、英兩國政府也於1942年10月通知中國,表示願意廢除領事裁判權及其他特權(九龍租借權除外)。中國還收回了被日本侵佔達半個世紀的台灣、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4、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中華民族終於覺醒了。中國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原來「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中華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抗戰。
5、.抗日戰爭從開始就鼓舞了世界人民奮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爭是最早開始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日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牽制了日本法西斯大部分兵力,鼓舞了世界人民奮起抵抗法西斯侵略的鬥志,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
Ⅳ 抗日戰爭的勝利有什麼重要意義
1945年,瀕臨絕境的日本帝國主義,仍然企圖進行垂死掙扎。德國投降後,日本政府聲明:歐洲戰局的急劇變化,對日本的戰爭目的不會發生絲毫影響。決定集中主要戰鬥力量,進行「本土決戰」。
7月中旬,美英蘇三國首腦在波茨坦舉行會議。7月26日,會議以中美英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遭到日本拒絕。為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美國於8月6日在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8月9日正當日本召開最高級戰爭指導會議,討論停戰問題時,美國又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原子彈的強大殺傷力對日本當局具有一定的威懾作用,是促使日本向同盟國投降的重要因素之一。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出動150萬大軍,兵分四路,從中國東北的東部、北部、西部和朝鮮北部,同時向日本軍隊發動大規模進攻。蘇軍迅速攻佔長春、沈陽、哈爾濱,共擊斃日軍8萬餘人,迫使日軍59萬人繳械投降,對加速日本帝國主義的滅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號召全國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蘇聯及其他同盟國作戰。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在一切可能條件下,對於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實行廣泛的進攻,猛烈地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而斗爭。10日、11日,朱德總司令向全國各抗日根據地武裝部隊發布一至七號命令,命令人民軍隊分別向敵占城市及交通要道進軍,接受日軍投降,如遇敵軍抵抗,立即予以堅決消滅。
但是,蔣介石集團在美國支持下,企圖搶占抗戰勝利果實。11日,蔣介石連續發布三道命令:一是命令日偽軍「切實維持地方治安」;二是命令人民抗日武裝「就地駐防待命」,不得「擅自行動」;三是命令國民政府軍「積極推進」,「勿稍鬆懈」。第二天,美國遠東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對日本政府和中國戰區的日軍下令,只能向中國國民政府及其軍隊投降,不得向中國人民的武裝力量繳械。13日,朱德總司令致電蔣介石,明確表示:「你給我們的這個命令,不但不公道,而且違背中華民族的民族利益,僅僅有利於日本侵略者和背叛祖國的漢奸們。」我們「堅決的拒絕這個命令」。
各根據地的抗日部隊,根據延安總部的命令,展開了強大的反攻。冀熱遼部隊向平綏路東段、平漢路北段、津浦路北段反攻,解放了察哈爾,包圍了北平、天津、保定。晉綏部隊向同蒲路北段、平綏路西段進攻,解放了綏遠、山西的廣大國土。晉冀魯豫部隊向平漢路中段、隴海路中段進軍,收復了黃河沿岸的廣大國土。山東部隊向津浦路中段、膠濟路中段進軍,解放了山東108個縣中的100個縣。華東部隊向滬寧、滬杭甬、浙贛等路及津浦路南段、隴海路東段進攻。華南抗日游擊縱隊向廣九、潮汕兩路進攻,也都取得了不少勝利。各路大軍從8月11日至10月10日兩個月中,經過激烈的戰斗,共斃傷俘虜日偽軍23萬人,收復城市197座,光復國土31.52萬平方華里,解放人口1871.7萬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在中、蘇、美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日本政府於8月10日宣告接受《波茨坦公告》,但由於主戰派的反對,延遲到14日才作出最後決定。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了《停戰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舉行。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麥克阿瑟以盟軍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簽字,各盟國代表也簽字,接受日本投降。這標志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徹底失敗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中國戰區的受降儀式於9月9日在南京舉行。日本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的特派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繳出佩刀,以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並簽署了投降書。至此,中國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勝利結束。
此後,國民政府軍分別在越南河內,中國廣州、上海、北平、濟南、太原、台灣等地,接受128萬日軍投降。10月25日,中國受降官、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在台北公會堂(現更名中山堂)主持受降儀式。台灣總督兼日軍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率部繳械投降,並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這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灣50年殖民統治的正式結束,寶島台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中國的抗日戰爭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對敵作戰125165次,殲滅日偽軍171萬多人,繳獲各種火炮1952門、各種槍支68萬多支。國民黨正面戰場,據何應欽的報告,共進行會戰20餘次,重要戰斗900多次,小戰斗和游擊戰斗36400餘次,斃傷敵軍228萬多人。日本戰敗後,在中國戰區接受128.3萬日軍投降。中國人民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民族犧牲,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共計6000億美元。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彪炳千古的歷史貢獻。中國的持久抗戰,抗擊和牽制了日本的大部分兵力,迫使其「北進」計劃不能付諸實施,從而使蘇聯避免了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危險;同時也削弱了其「南進」的實力,從而減輕了英美盟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戰場上的壓力。
偉大的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反對外國侵略者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雪洗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它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對於推動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斗爭,具有深遠的影響。
Ⅵ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有什麼重大意義
1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反對外來侵略戰爭中取得的第一次勝利.2中國人民為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屬了巨大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貢獻. 3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也支援了其它國家人民戰爭.
Ⅶ 抗日戰爭的勝利有什麼歷史意義
(1)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的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版由危亡走向振興的歷史轉權折點。 (2)抗戰勝利,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個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侵略的經驗和範例,也促進了民族覺醒和喚起了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採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同時,使黨和人民得到巨大發展。這一切都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軍隊,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對美英的壓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具體參考http://ke..com/view/2587.htm
Ⅷ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有什麼重大意義
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使台灣回到了祖國懷抱。
第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
第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
第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人民為最終戰勝法西斯勢力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了一個弱國戰勝強國的範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Ⅸ 抗日戰爭的意義是什麼
錘走了日本鬼子
Ⅹ 抗日戰爭有何特點抗日戰爭勝利有什麼重大意義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全民參戰的一場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是中國人民回取得完全徹答底勝利的一場戰爭。其主要特徵有5條: 1、全國共同抗戰。 2、主要有兩支抗日力量。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 3、兩個抗日戰場,中國國民黨面對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 4、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主要戰場之一,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標志著第二次世界打戰徹底結束。 5、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浴血奮戰,前撲後繼,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