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革命戰爭中創造了哪些奇跡急答!
1、牧野之戰
在戰爭史上,牧野之戰可以說是歷史上相當大的一次戰爭。在這場戰爭不僅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而且在軍力數量反差極大的情況之下,西周的軍隊戰勝了商朝的軍隊。而且在戰爭的過程中,出現了商軍集體倒戈的軍事奇觀。另外牧野之戰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
2、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項羽勇猛一生的真實寫照。「背水一戰」書寫了霸王的傳奇一生。在此次戰役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和秦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3、襄陽之戰
襄陽之戰是於公元1267年展開的一次蒙古軍隊和宋朝之間的歷時6年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宋軍守城六年,孤立無援。但是宋軍利用地理優勢,成功的狙擊了蒙古軍隊投石器的猛烈攻擊。
然而蒙古人找到阿拉伯專家,對投石器進行了改進,最終順利攻下樊城,襄陽苦於沒有援軍最終宣布投降。此戰是兵器改革的奇跡,也是漢族人民對抗侵略的奇跡。
4、漢朝戰匈奴
霍去病是漢朝的著名將領,在漢朝對北邊匈奴的防衛上面做出了卓越貢獻。霍去病可以說是一個戰爭天才。霍去病從十八歲參軍到二十四歲死亡。霍去病短短的幾年時間內以10000人消滅了150000人的匈奴兩大部落。可謂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傳奇。
5、白馬坡之戰
在三國時期,關羽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人物。一柄青龍偃月刀可謂天下難逢敵手。在白馬坡之戰中關羽於亂軍之中斬殺敵將首級。在上方兵力懸殊的情況之下這次戰爭的勝利,直接遏制了袁紹對中原地區的進軍。並且奠定了後來的官渡之戰。
2. 中國抗日戰爭創造了哪些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
指的是敵後游擊作戰在大規模戰爭中的作用
敵後戰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所創造的,它由抗戰初期在戰略上配合正面戰場友軍作戰,到戰略相持階段的1941年挑起中國抗日戰爭的重擔,上升為主戰場,對最終贏得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歷史貢獻。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開辟的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相配合對日軍形成兩面夾擊的戰略格局,是一個偉大的創造
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不久,就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獨立的兩個戰場:一個是由國民黨軍隊所擔負的正面戰場,一個是由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所擔負的敵後戰場。這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顯著特點。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全國抗戰開始後,全面科學地分析了中日戰爭的形勢和敵、我、友三方的具體情況,認為由於敵強我弱,中國在軍事上單靠正面防禦是難以取勝的,還必須到敵人後方去發動群眾性的游擊戰爭。由於敵小我大,決定了日軍在中國占據的地域越大,其兵力就越不足,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線和城鎮。這樣敵後廣大鄉村地帶必然成為開辟抗日根據地的理想區域。國民黨軍隊控制著大部分人力、物力、財力和地區,有200多萬正規軍;而我軍數量少、裝備差,抗戰開始時,僅4萬多人,不但沒有飛機、坦克,連大炮也沒有,只有步槍、手榴彈,但戰鬥力較強。與國民黨軍隊嚴重脫離群眾不一樣的是,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有密切的血肉聯系,具有全心全意為中華民族解放而犧牲的革命精神,有進行游擊戰和創建革命根據地的豐富經驗。敵後農村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怕敵人進行封鎖。所以,共產黨領導的經過10年土地革命戰爭鍛煉的人民軍隊深入敵後,必然能夠成為抗戰的火種和骨幹力量,動員和組織起浩浩盪盪的人民抗日武裝,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開辟與正面戰場相配合的廣闊的敵後戰場。因此,中共中央在1937年8月召開的洛川會議上,及時而果斷地提出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堅決實行全面抗戰的路線和在敵後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的方針,擔負起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壯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積極配合正面戰場友軍作戰的戰略任務。
在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正面戰場是中國抗戰的主戰場。這一期間,日軍進攻的重點是國民黨軍隊,國民黨正面戰場先後進行了淞滬、忻口、徐州和武漢四次大規模會戰,殲滅日軍25萬餘人,對於粉碎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迫使日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它也客觀上為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創建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條件。然而,由於國民黨執行「持久消耗,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方針,在戰役上採取「多築工事,層層布防,處處據守」的線式單純防禦,否定運動戰和游擊戰,作戰呆板,致使國民黨200多萬軍隊在15個月內遭受104萬餘人的重大傷亡,出現了正面戰場的大潰敗,並丟失了華北、華中大片國土和華南要地,計13個省的大中小城市340餘座、100多萬平方公里。
與此相反,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在正面戰場潰敗之時,卻迅速挺進華北、華中和華南敵後,變日軍的後方為前線,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如朱德指出的,「這種挺進是在敵人戰略進攻階段上我方的反進攻。就是說:當敵人向我進攻,而國民黨軍隊大批退卻的時候,八路軍和新四軍則以無比英勇的姿態向敵後反攻,取得不斷勝利,牽制敵人,建立戰略根據地,創造了解放區,並在精神上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的意志」。太原淪陷前,八路軍在華北主要是在戰役上配合正面戰場友軍作戰。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主力首戰平型關告捷,一舉殲滅日軍精銳第5師團第21旅團1000餘人,取得全國抗戰以來第一個大勝利,它沉重打擊了日軍的猖狂氣焰,振奮了全國軍民抗戰的鬥志和信心。接著,八路軍第120師、第129師在同蒲路北段和正太路上先後展開交通破襲戰,切斷了敵人的交通線,攻取雁門關,襲擊日軍陽明堡機場,燒毀敵機24架,給敵軍較大打擊,有力地援助了國民黨軍在忻口的防守戰役,並掩護了他們的退卻。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後,國民黨軍大部潰退到黃河以南以西地區。自此,在華北以國民黨軍為主體的正規戰即告結束,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上升到主要地位。爾後,八路軍三大主力進一步在山西實行戰略展開,分別依託五台山、呂梁山、管涔山、太行山創建了敵後抗日根據地。與此同時,我黨在冀中、冀南、冀東、冀魯豫邊區和山東等平原地區,先後領導了人民抗日武裝起義,建立了抗日武裝。從1938年4月起,八路軍各部又逐漸將抗日游擊戰爭由山區推向冀魯豫平原和察綏廣大地區,開辟了廣闊的華北敵後解放區戰場。在華中,新四軍各部於1938年4月由皖南和鄂豫皖邊區挺進華中敵後、大江南北,先後在蘇南、皖中、豫皖蘇邊區等地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自1937年9月平型關初戰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戰場對日軍作戰1600多次,斃傷日軍6萬餘人。1938年敵後戰場抗擊日軍兵力40萬人,佔全部侵華日軍的58.8%。先後建立了晉察冀、晉西北、晉冀豫、冀魯豫、蘇南、淮南、豫皖蘇邊區等大小24塊抗日根據地,與正面戰場在戰略上對日軍形成夾擊之勢,從而使日軍佔領的地區只限於城市和主要交通線上,兵力愈加分散,迫使日軍停止了戰略進攻。對此,美國軍事歷史學家也曾指出:「由於中國共產黨的游擊隊控制著華北的鄉村,日軍勢力所及只能是鐵路線和大城市。」
3. 你還知道那哪些抗日小英雄的奇跡請把他們的名字和事跡簡單寫下來
小交通員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紅軍撤離中央根據地。參加了主力紅軍的父親出發前給冬子留下了一顆閃閃的紅星。冬子把它當作寶貝似的收藏了起來。
紅軍一走,大土豪胡漢三又回來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親作為游擊隊的交通員,走東村奔西庄地傳達著黨的精神。在一次行動中,冬子媽被胡漢三的「靖衛團」圍困在燃燒著熊熊烈火的草屋內……母親的從容就義,使小冬子突然長大了許多,他懷揣爸爸留下的紅星,承擔起了游擊隊交通員工作。他為山上游擊隊籌鹽,巧妙地躲過了「靖衛團」的搜查。冬子還機靈地做了米店的伙計,搞到了確切的情報,破壞了胡漢三的搜山計劃。冬子在沉著自如地對付了胡漢三的多次試探和盤問後,抓住良機,砍死了胡漢三。
1938年,江南遊擊隊准備開赴抗日前線,冬子和父親又見面了。他帶上那顆保存了多年的紅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
小偵察員張嘎
抗戰時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嘎子歷經艱辛,找到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員羅金保執行任務,表現得勇敢、機智。但嘎子畢竟還是一個活潑、淘氣的孩子,他與小朋友胖墩摔跤輸了還不講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煙囪。在一次戰斗中,他繳獲了敵人一支手槍,竟偷偷把槍藏進了老鴉窩里,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奉命進城偵察時被捕。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裡面放火,里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鍾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斗結束後,嘎子把藏在老鴉窩里的手槍主動拿出來上繳。隊長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使用。
兒童團團長海娃
這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發生在華北抗日根據地。12歲的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視著前邊平川地里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里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民兵中隊長老趙畫了一張攻打炮樓的路線圖,並寫了一封信准備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老趙把送信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雞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趕著一群羊作掩護送信去了。沒想到,海娃在山溝里碰上了鬼子,他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里,瞞過了鬼子小隊長。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的腿縫里溜了出來。他趕到羊圈裡,小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了幾里路。後面偽軍也追來了,海娃又被他們抓回去。他把鬼子帶到了一條山路上,鬼子的騾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機拚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遠,鬼子開槍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著疼拉開嗓子喊「八路軍叔叔……」海娃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
4. 中國抗日戰爭時發生的故事有哪些
抗日英雄楊靖宇:楊靖宇,1905年生於河南省確山縣。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4月參與領導確山農民暴動,同年5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1928年後,在河南、東北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
我是中國人: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裡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而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不知道中國。陪同的人對吉鴻昌說:「你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
八女投江:抗日戰爭時期,以冷雲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在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斗中投江殉國,表現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
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8月,侵華日本軍隊華北方面軍調集7萬餘人的兵力,對晉察冀邊區所屬的北嶽、平西根據地進行毀滅性大掃盪。完成任務撤離時,留下第6班馬寶玉等5名戰士擔負後衛阻擊,掩護全連轉移。第6班5名戰士堅定沉著,利用有利地形,奮勇還擊,打退日偽軍多次進攻,斃傷90餘人。
次日,為了不讓日偽軍發現連隊轉移方向,他們邊打邊撤,將日偽軍引向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日偽軍誤認咬住了八路軍主力,遂發起猛攻。5位戰士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一直堅持戰斗到日落。面對步步逼近的日偽軍,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樹枝掛住,倖免於難。
5. 在中國抗日戰爭中,有哪些有名的戰役
1.淞滬會戰:1937年月13日~11月11日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中國軍隊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2.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
3.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
4.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黨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
5.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5)有什麼抗日戰爭時的奇跡擴展閱讀: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忽略了日軍傷員治癒後重返戰場的人數)、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6. 說,地道戰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驚人的奇跡,主要是因為
以弱勝強,勞動人民的智慧。
7. 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資料
抗日戰爭,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戰爭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20]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7年,中國國民革命迅速發展,日本一面策劃「滿蒙」獨立,一面出兵濟南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有外務省、陸海軍省、參謀本部、關東軍及有關中國問題專家等人參加的「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佔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
隨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摺》,明確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對華政策綱領》和《田中奏摺》的出籠,標志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葯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翌年義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的軸心國聯盟,標志世界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正式建立。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3、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
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及蘇軍在東北消滅的日軍。);另一說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
《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記載:中共抗日部隊人員損失共計58萬4267人,其中傷29萬0467人、亡16萬0603人、被俘4萬5989人、失蹤8萬7208人。《抗日戰爭8年敵我兵力損失統計》載:「中共軍隊負傷29萬人,陣亡16萬人,被俘4.6萬人,失蹤8.7萬人,合計58.3萬人。」
抗日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致國會的咨文中指出:「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七年多的長時間里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
8. 歷史上有哪些戰役可以稱為軍事奇跡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發生的戰爭數不勝數,戰爭雖然收割走了許多的生命,也涌現出了許多的優秀軍事人才,在這些優秀軍事家的指揮下,創造出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諸多軍事奇跡,以下為小編個人角度羅列的堪稱奇跡的三大軍事戰役。
一、小商河之戰
宋朝是一個屢遭外敵的時代,抗金名將岳飛率領將士精忠報國,在小商河與金國四太子完顏宗弼(即金兀術)十二萬大軍相遇隨即展開激戰。激斗正酣之時,岳飛手下大將楊再興身先士卒,向敵酋完顏宗弼殺去,雖以一當十,冒死殺敵,但怎奈敵軍人多勢眾,楊再興與三百將士盡皆戰死,但金軍則付出更大代價,被殺的萬夫長、千夫長、百夫長等中高級軍官百餘人,士卒死傷千餘人,這一戰威震敵軍,背嵬軍名震天下。
9. 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驚人的奇跡。怎樣理解「驚人的奇跡」一詞
冀中平原來抗日根據地創造了在平原敵自人勢力強大的地區的游擊戰模式!論證了不僅在山地可以開展游擊戰,在平原一樣可以開展游擊戰!
山不遮人人遮人!平原地區沒有山,也沒有海;就創造人山人海來掩護抗日隊伍!冀中人民為了抗日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晉察冀根據地是模範根據地不是吹的!而是靠抗戰軍民的血汗,性命與日本鬼子斗爭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