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冀東抗日根據地創建人
李運昌。
1937年七七事變,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共冀熱邊特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決策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部署,開始在冀東創建抗日根據地,大概分為腰帶山根據地、魯家峪根據地、盤山根據地,到抗戰勝利,大體經歷了創建、堅持和鞏固發展三個階段。
1944年9月任中共冀熱遼區黨委書記兼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率部開辟冀熱邊抗日民主根據地,堅持敵後抗日游擊戰爭。解放戰爭初期率部挺進東北,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二副總司令員,並任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委員。
(1)抗日戰爭元氏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937年8月,洛川會議提出紅軍在冀東以霧靈山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根據地。
1938年,由於冀東抗日暴動的成果未能鞏固,創建根據地的任務沒有實現。
1939年10月,建立了冀東第一個抗日民主縣政府——豐灤遷聯合縣政府(豐潤灤縣遷安),同時組成中共豐灤遷聯合縣委員會。
1940年初,著手創建游擊根據地時,情況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冀東軍分區黨分委接受以前只注重地理條件,忽視群眾條件而失敗的經驗教訓,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靈活地執行中央指示,重新考慮並踐行冀東游擊根據地的選址問題。
1939年創建根據地時,首先開辟的並不是長城外的霧靈山區,而是長城裡的腰帶山、魯家峪、盤山地區,而且始終以這三個地區為中心向四外擴展。
② 采訪一位抗日英雄或其後人,了解抗戰歷史,觸摸英雄靈魂.
2012年11月30號,我們幾經波折才找到了臨城縣光榮院,我們經過管理員的推介,采訪了張小錄老大爺,老大爺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身體硬朗,大爺笑容像陽光一樣溫暖。
追憶往事,老人們都顯得非常激動。60——70年前,肩負著同樣的報國使命,洋溢著同樣的愛國熱情,當年這些十幾歲的小夥子們做出了同樣的人生選擇——毅然投身於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好鐵要打釘,好男要當兵」,他們飽含深情地為我們這些大學生講述了戎馬倥傯的戰爭歲月。經歷過太多的生死離別場面,老人們不禁傷感,但對於自己當年的選擇,他們至今無怨無悔。
大爺是15歲進入游擊隊,打掃了一年衛生,覺得太平淡,然後主動要求背槍上前線打仗,40年從游擊隊轉入11旅戰斗部隊,司令員是秦基偉。
當我們問起對抗日的總體感受時,大爺用一個字總結,那就是「苦」。當兵的時候沒鞋穿,有一次行軍,大爺僅有的一雙草鞋被政委的馬踩壞了,只能光著腳行軍25里地,腳被磨得傷痕累累,都是一個接一個的坑,腳上還有刺兒,那時候條件真的很艱苦。為了完成任務,經常吃不到飯,也沒飯吃,有時候會吃一些野菜(比如刺菜,吃的時候會扎舌頭,但是又不得不吃)、樹葉等等。那會兒一打仗就沒有飯吃,晚上在老百姓家炕上躺著,就一個炕皮,沒有被子,睡到半晚上都冷得沒法睡。
1939年,閻錫山部隊叛軍新編第二師要投降邢台日軍,上級下命令要在白鹿角截住叛軍,打埋伏戰。當時小錄同志所在部隊在趙庄,當時的游擊隊還不是正式軍隊,一個支隊一千多人,而敵軍三千多人,他所在支隊打了個頭戰,最終獲勝了並繳獲六挺重機槍,很多子彈。在埋伏過程中還把隆堯一個同志的十隻腳趾頭都凍掉了。
打了白鹿角,再往北打,就是元氏的黑水河,黑水河都是日本人,日本鬼子大約有三十個人,打完後,才知道他們都是士官,這些士官都還沒有上任,是到黑水河來學習的。
這是小錄同志的兩次上戰場打鬼子。
1941年護送延安派送的地方幹部,三次經過敵人把手的鐵路要塞,第二次過鐵路時,被敵人發現了,當時護送地方幹部的同志們就想著,得保護這些地方幹部的安全,往後一看,這些地方幹部早就一鬨而散了,隨後老英雄等人在確保幹部安全後撤退,後來繞鐵路把地方幹部們安全送到了延安。
張小錄英雄最難忘的一次,也是離敵人最近的一次是在贊皇任團內電話員的時候,一連在南山玉皇廟上設臨時電話通訊,在電話線快拉好的時候,被日軍發現了,日軍沿著電話線順勢就上來了,當時電話線很重要,所以必須要把電話線收好才能撤退,我軍電話員急忙收線,等收好線的時候,離敵人只有十幾米了,當時那子彈,就好像雨點一樣落在自己的腳邊,真的是萬分火急。由於敵人是上山,我軍是下山。所以我軍有很好的地勢優勢才逃過敵人的圍追堵截。當時真的很險。
1947年由於傷病復員回鄉,現居光榮院,每月政府補助500元,管吃穿。每年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縣級領導都會進行慰問。
在采訪的過程中,其他的老人們都很專注的聽著,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來,他們也很想給我們這些年輕人講述他們當年的英雄事跡,條件有限,後來又才采訪了一位蔣小桌老英雄,他很想說,可是我們聽不清,而且大爺的耳朵也不怎麼好使。但是我們可以粗略的知道,這位老大爺是警衛員,見過賀龍等我們只有在歷史書上認識的人物。他們真的很偉大。
抗日戰爭結束至今已六十餘年,但留給我們的啟示卻依舊深遠。首先,我們要全力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容許他人肆意踐踏我們中華民族的尊嚴。一定要保衛好我們的釣魚島。第二,在處理國家間關系、解決國家間問題和分歧時,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避免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傷害。第三,對於我們當代大學生,要發揚抗戰時期不畏艱難坎坷,勇於探索,執著追求的精神,把我國建設成為自由、民主、富強、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③ 抗戰老兵康俊玉簡介
康俊玉,,男,河北省元氏縣聊村人,1921年出生,1940年秋天,太行二分區十旅三十團一營衛生班班長。離休後在濟南軍區司令部第二干休所休養。
④ 30年前一部電視劇海娃
他是電影《雞毛信》中小主角海娃的原型,也是電影《沙漠追匪記》的主內角原型之一。容
電影《雞毛信》,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54年;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石揮執導;其主要劇情為:抗日戰爭期間,河北冀中抗日民主根據地(河北省元氏縣)龍
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有一天接受民兵任務給八路軍送雞毛信。半道上遇見了日本鬼子和偽軍,海娃急中生智利用老綿羊的尾巴保住了雞毛信,鬼子被海娃引進山
里,八路軍全殲了敵人;根據雞毛信里報告的情況,八路軍又襲擊了一個日本鬼子的據點,活捉了貓眼司令。
電影《沙漠追匪記》,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59年;張文甲、馮喆、牛犇、程之等主演;其主要劇情為:1951年,一股國民黨部隊被我殲滅,但特務頭了金冶中和兩個
匪徒漏網,向國境線逃去。我騎兵連一班長鍾永勝雖在戰斗中負傷,但仍帶著李玉根和小姜跟蹤追擊。他們忍著飢渴,輾轉於茫茫的沙漠之中,當趕到水井站時,果
然與敵人遭遇。狡猾的金冶中卻又施計逃脫,班長因勞累過度,傷口迸裂而犧牲。兩個戰士繼續戰斗終將金冶中活捉。
⑤ 抗戰時期元氏縣有哪些武裝 領導人都是誰
主要有楊秀峰、姜紀五等。
元氏縣位於石家莊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戰爆發後,1937年10月11日元氏縣城淪陷,縣長李蔭民等官員,攜帶家眷,棄城而逃。10月初,吳立人等四人受楊秀峰委派,以冀西民訓處特派員身份,到元氏組織抗曰武裝。下旬,地下黨員吳錫彤、劉潔之等元氏抗曰自衛隊40餘人,在臨城鹽瓦台,找到129師騎兵團,在團長夏雲廷、政委鄧勇耀指導幫助下,於臨城郝庄,組建元氏抗曰游擊支隊。不久,129師騎兵團、冀西民訓處特派員楊秀峰開赴元氏西部山區。年底,進駐南佐鎮。1938年1月1日,有四百多人參加的元氏縣抗曰縣正府成立大會召開,元氏抗曰縣政府在南佐鎮宣告成立。推舉元氏縣中供創始人、在當地素負重望的姜紀五齣任縣長(姜當時在內邱)。駐元氏日軍聞訊,糾集五、六百人,於1月9日開始,分兩路實施進剿圍攻。鄧勇耀政委率騎兵團趕來阻擊掩護,抗曰縣正府轉入封龍山,與敵周旋數日,移駐黑水河。隨即,與民訓處工作團10人,一起深入農村,宣傳抗日,發動群眾。組建了縣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推舉吳秋為縣聯合救國會主席。各界抗日愛國人士慕名而來。3月,召開全縣黨員大會,恢復元氏縣委。並根據特委指示,開展「紅五月」突擊發展讜員活動,全縣讜員猛增到1500餘人,多數村莊建立了讜支部或讜小組。同時,建立區、村抗曰正權,根據地迅速擴大到南佐以西。縣正府還全力發展抗曰武裝,先後收編了韓明堂北正自衛隊,及王三(南佐人)、李茄把(東陽村人)、李文東等伍裝,組建了元氏游擊支隊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大隊,范王莊一帶的元獲游擊隊、北岩一帶的高元游擊隊,也相繼成立,抗曰武裝遍及全縣,革命形勢發展迅猛。
PS:元氏縣屬於以桂干生為思令員、張貽祥為正委的游擊支隊兼第二君分區管轄的冀晉邊地區。
⑥ 120師抗日在娘子關的部隊是哪一部
娘子關戰役為中日戰爭早期的大型戰役之一,地點是在中國山西戰略要點娘子關,起始時間為1937年10月6日。攻擊部隊為日軍板垣征四郎率領的第五師團。守軍為趙壽山率領的十七師。整體戰役涉及孫連仲的第二十六路軍、馮欽哉的第二十七路軍和曾萬鍾的第三軍,八路軍,以及川軍一部。10月8日-10月22日,日軍於關外被中華民國國軍包圍,10月23日日軍第14師團前來解圍,10月26日,日軍攻陷娘子關。
戰爭簡介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在抗日戰爭的太原會戰中,中國第2戰區部隊在山西省東部娘子關地區抵抗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軍進攻的防禦戰役。
日軍第1軍於10日佔領河北省石家莊後,令第20師團沿正太鐵路(正定至太原)向山西進攻,以配合由晉北南下的日軍會攻太原。中國第2戰區部隊一部,在副司令長官黃紹竑指揮下,在娘子關南北地區布防阻擊日軍的進攻。日軍第20師團一部,在師團長川岸文三郎指揮下分兩個縱隊西進。右縱隊沿井陘、娘子關向石門口進攻,左縱隊沿微水、測漁鎮向石門口進攻。
娘子關戰役
11日,日軍進到井陘與在此警戒的中國軍隊一部接觸。黃紹竑急令右翼第3軍向娘子關靠攏,主力集結於大小梁江。12日晚,日軍突破井陘南劉家溝守軍陣地,佔領井陘,13日晨攻佔舊關,當日夜,中國第17師所部向長生口方向日軍反擊,曾克復劉家溝、長生口和井陘南關車站,但因娘子關以東雪花山失守,第17師反攻未逞,退守乏驢嶺。14日拂曉,第26路軍第27師兩個團向佔領舊關的日軍反擊,將該部日軍壓縮到核桃園東南高地。當日,日軍一部由娘子關以北洪子店西進,在六嶺關附近被守軍第4旅擊退。15日,日軍一部突入舊關和關溝。
這時,閻錫山限令黃紹竑和第3軍軍長曾萬鍾於16日消滅舊關附近日軍。當日夜,第27師和第3軍一部將關溝和舊關的日軍包圍。日軍一部增援。雙方展開激戰,至20日,形成對峙。
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於20日令第20師團向陽泉地區進攻。當日,第20師團以右縱隊攻擊井陘、新關、固驛鎮方面及以北的守軍防禦陣線;以左縱隊沿橫口、測魚鎮、固驛鎮向娘子關正面守軍後方迂迴。當日拂曉,日軍右縱隊在飛機支援下向娘子關正面守軍趙壽山率領的17師展開攻擊,戰至22日,守軍傷亡極重,即縮短戰線於當日夜間轉移至神仙洞、綿山、葦澤關、785.3高地、宋家岩底一線陣地。23日,日軍左縱隊由橫口車站渡甘陶河,爾後向西南前進。24日,該部日軍由南障城、測魚鎮方面進攻,在七亘村與八路軍第129師一部發生戰斗(參見七亘村之戰)。25日,守軍第3軍將其右翼過分突出的部隊向娘子關靠攏,主力控制於固安驛。新進入前線的川軍第122師佔領馬山村東方高地,准備阻擊西進迂迴的日軍。日軍乘第3軍右翼部隊移動,第122師尚未到達馬山村之際,突入亂安村,攻擊固驛鎮右側背。
這時,日軍已迂迴到娘子關正面守軍的右後側。黃紹竑請示閻錫山後,將娘子關一線守軍主力後撤。除第26路軍留一小部守娘子關外,其餘部隊退至巨城鎮、移稂鎮一線。26日,日軍佔領娘子關,將右縱隊改為右追擊隊,左縱隊改為左追擊隊,以陽泉為目標發動追擊。閻錫山已無兵增援正太線,便電八路軍朱德總司令,著第115師和第129師速開往陽泉,歸黃紹竑指揮。八路軍第129師已於10月18日進至平定地區,22日至28日先後在長生口、東石門、馬山村、七亘村等地打擊日軍,取得一定勝利。接著八路軍總部率第115師由五台地區南下,支援正太路作戰。
28日,日軍尾追中國撤退部隊,進占巨城鎮。在移稂、石門口一線,日軍展開猛攻,守軍陣地多處被突破。當日下午,蔣介石電令正太線守軍在壽陽以東地區堅守待援。但從28日起,正太線守軍各部在日軍追擊下,節節敗退。這時,雖有川軍一部增援,但已不能扭轉潰退局勢,截至30日,部隊已敗退至壽陽附近。日軍於29日佔領平定,30日佔領陽泉。31日,蔣介石令第1戰區抽調位於冀南的湯恩伯軍團參加晉東作戰。湯率第13軍經涉縣、昔陽、平定前進,攻擊日軍側背,但為時已晚。日軍華北方面軍為增強正太線上進攻的兵力,將第108、第109師團使用於正太線方面。30日,第108師團第104旅團配置在獲鹿、微水間。第109師團於11月4日由元氏出發,沿昔陽向榆次前進。11月2日,日軍攻佔壽陽和昔陽。
黃紹竑即令正太線上的部隊撤退至太原外圍東山及其東南地區。這時八路軍總部率第115師進抵壽陽東南地區,4日在廣陽地區打擊向榆次進攻的日軍,消滅其近千人。7日,第129師再戰廣陽,給西進日軍以有力打擊。此時正太路後撤的軍隊已經潰亂。日軍迅速進至太原城外圍,與由晉北南下的日軍會攻太原。
⑦ 王長江的冀中抗戰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張蔭梧奉命帶著教導團的骨幹前往河北組織民訓處,王長江也隨同前往河北保定,就任特務大隊上校大隊長。10月,由於河北大部淪陷,王長江隨部隊撤往陵川。1938年1月,張蔭梧將民訓處改編為河北民軍,並就任總指揮之職,王長江升任民軍少將副總指揮兼第1民軍區司令,指揮由特務大隊擴編的第1團(團長姜鎮清)在河南林縣、湯陰、淇縣地區活動。第1團成立時,人員裝備都所缺甚多,王長江將特務大隊分散搭建了三個大隊部,並命團長姜鎮清在河南焦作招募豫籍愛國青年,編組為第1大隊(大隊長李廉清)和第3大隊(大隊長於善文);將第29軍、第53軍的散兵編組為第2大隊(大隊長馬慶堂)。在第1團中,團長姜鎮清和李廉清都是王長江在32軍時期的同僚,馬慶堂原為第53軍連長,僅馬慶堂原為中學教師。此後,王長江又根據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的命令,將繳械的「抗日救國」第1軍張仁傑部武裝裝備第1團,使該團人槍齊備,成為張蔭梧三個嫡系團之一。
1938年5月6日,王長江通過情報得知日軍駐湯陰的一個中隊即將前往大胡、窯頭地區掃盪。王長江為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決定以所屬第1團在潘荒地區埋伏。當天上午十時許,第1團在日軍中隊進入伏擊圈後,當即發起進攻。由於日軍中隊長反應迅速,在站住腳跟後開始組織反擊,王長江以靈活的機動戰術與日軍周旋,始終不讓該股日軍突圍。戰至下午,日軍中隊長被擊斃,剩餘日軍在堅持到入夜後借著夜幕扔下了大批槍支和16具屍體狼狽逃回了湯陰。民軍第1團初戰告捷,戰果雖小,但極大鼓舞了整個民軍的士氣。此後王長江又率領所部在平漢線上破壞鐵路,炸毀日軍運輸車輛,有利的策應了國軍正面戰場的作戰並受到戰區長官部的嘉獎。就在第1團屢創佳績之時,團長姜鎮清卻因為處理問題不當被中校團附苗某刺殺。張蔭梧得知後極其震驚,一方面下令通緝苗某,一方面命令該團少校校團附王致和帶著部隊立即返回陵川整訓。第1團抵達陵川時,王長江保薦第1大隊長李廉清繼任團長,但張蔭梧卻表示反對,反變相的將李調為第1民軍區參議,團長一職准備另行派人接替。這一決定遭到了王長江的極力反對,經過協商,張同意團長由王兼任,但第1大隊大隊長則由張的親信王效孔接任。這樣一來,王長江雖然拿到了第1團的指揮權,但所屬三個大隊卻並不能像原來那樣軍令統一了,王、張之間的關系也隨之產生了裂縫。
1938年9月,張蔭梧為吞並在博野的張存實民軍,鼓動張部團長張文祥、李俠飛兵變,並將張、李兩部改編為民軍第9團。同年12月初,張又派遣王長江帶著第1團、第6團和第7團以「發展抗日力量,守土抗戰」為名進入博野,企圖在冀中擴大勢力。當時在冀中地區駐有八路軍冀中軍區呂正操部,呂對於張蔭梧的行為曾以「維護團結統一抗日」予以勸阻,但張仍督促王長江部急進。對八路軍素有好感的王長江在受領任務時就很不情願充當國共摩擦的先鋒,他在帶著所部第1團進抵滹沱河南岸時便滯留不前,延緩時機。
王長江為了探明八路軍的態度,於一天夜間親帶一名貼身警衛秘密進入博野城與原博野民軍司令張存實取得聯系,隨後又在張的引薦下前往丘青塔鎮的八路軍冀中軍區司令部同呂正操會面。經過一夜長談,王長江在呂、張的說服下同意按兵不動。對於王的行為,張蔭梧深感不妙,他一面給王長江以統率冀中各路民軍的名字,一面命博野民軍繼任司令吳嘉謨監視王的動向。此外,王長江因拖家帶口生活有所困難而想民軍總部借款,又被經理處長王子經所拒絕。於是王長江在失去信任和反對與八路軍搞摩擦的情況下,決定尋找時機脫離民軍,投入八路軍麾下效力。
1938年12月中旬,王長江在張蔭梧的再三催促下,終於帶著部隊進入了冀中。而在實際上,王已同冀中呂正操取得聯絡,並定下了准備脫離民軍的計劃。王在進入冀中後,將親近的第1團布置在博野,第6團和第7團分別朝定縣、安國方向布防。12月16日,八路軍冀中二分區的三個大隊(相當於團)突然將王長江的三個團和後繼進入冀中的民軍特務團共4000餘人分割包圍在博野縣小店、西杜村、北邑、南邑和安國縣黃台、北都、西佛落、東佛落地區。王長江利用這個機會率第1民軍區參議李廉清、參謀長李奮齋和第1團第3大隊在與八路軍取得聯系後實施戰場起義。失去統一指揮的第1團主力和第6、第7團在八路軍的進攻下被逐個擊潰,戰至第二天凌晨,僅剩200餘人突圍而出。是為「民八事件」(民軍投奔八路軍)。
王長江率部投入八路軍後,與張存實部、張子元部民軍並編為三個團,分別以劉平、張干亭、王革非擔任團長。1939年2月,王長江正式宣布就任冀中民軍司令員一職,以張存實任副司令員,邊冠三為政治部主任。同時,王代表冀中民軍全體官兵正式通電張蔭梧,完全脫離河北民軍。1939年5月,冀中民軍奉命與八路軍第120師特務團、先遣支隊等部合編為冀中民眾抗日自衛軍,王長江任司令員,張存實任副司令員,劉子奇任政委。冀中民抗轄兩個總隊,分別以張子元、孫然任第1、第2總隊長,王先臣、鄧東哲任第1、2總隊政委。
冀中民眾抗日自衛軍成立後,隨呂正操的冀中軍區部隊轉戰深縣、武強、饒陽、安平地區,對進犯冀中的日軍偽以堅決的抗擊。如1939年6月在饒陽擊退日軍一個大隊。8月又在武強擊潰日軍一個大隊,日軍僅剩80餘人突圍而出。同年10月,冀中民抗又與冀中軍區挺進支隊合編為冀中軍區警備旅,作為軍區的機動部隊使用。王長江任旅長,張存實任副旅長兼參謀長,曠伏兆任政委,所屬部隊分編為兩個團,由張子元、王先臣任第1團團長、政委,趙東環、譚斌任第2團團長、政委。
1940年2月,八路軍總部為了有效打擊摩擦專家朱懷冰的第97軍,決定調冀中警備旅進入太行山參與作戰。根據第129師師長劉伯承的部署,王長江的警備旅編入中央隊,其任務是協同青年縱隊進攻第97軍補充團。3月5日,冀中警備旅和青年縱隊按計劃發起進攻,經一天激戰,重創補充團,並連續攻佔50餘座碉堡。8日,警備旅又奉命配合南進支隊向林縣敗退的第97軍發起追擊,至11時共殲滅97軍3000餘人。緊接著,警備旅又從孝子庄、大河頭繼續向北進行包抄,於下午15時配合友軍在林縣東北地區重創第97軍,並俘虜第94師參謀長蔣希文。此戰,第97軍損失8000餘人,元氣大傷,此後再也無力與八路軍作對。時任第129師政委的鄧小平在戰後贊揚警備旅「打的好,完成任務突出,立了功」。
1940年8月1日,王長江在曠伏兆,周干民的介紹下加入共產黨。同月20日,警備旅參加百團大戰,奉命對日軍井陘以東至石家莊之間的正太鐵路實施破襲戰,並負責阻擊由石家莊出動西援的日軍部隊,為保障八路軍主力攻佔井陘和娘子關作出了重要貢獻。9月,王長江奉命兼任冀中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曠伏兆為政委,韓偉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六軍分區位於華北鐵路樞紐石門南側,西臨平漢鐵路,北靠滄石公路,南面是滏陽河,東與八分區相接,主要活動區域在藁城、晉縣、欒城、趙縣、元氏、寧晉、束鹿、束北、深束和深南等縣。除警備旅外,分區還轄有回民支隊(支隊長馬本齋)、教導團、抗大二分校第3團、騎兵第2團等部。
王長江到任後,根據軍區的指示,沿石德路、滄石路、滏陽河由東向西與日偽軍(以日軍第15混成旅團為主)展開長期的艱苦鬥爭。9月20日,為配合晉察冀主力部隊發動淶靈戰役,六分區部隊奉命在石德鐵路段實施破襲戰。是月下旬,王長江又以所屬警備旅第1團和回民支隊在豆腐庄伏擊由趙縣出動的日軍,同時還分別擊退了由商邑、寧晉出援的日軍,共斃傷日軍300餘人,繳獲槍支200餘支,子彈萬余發,是為六分區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大勝。11月15日,六分區為配合冀西山區的反「掃盪」,又奉命在晉縣至衡水段公路實施破襲戰。自9月至12月間,六分區部隊對日偽軍連續發起60餘次破襲戰,累計破壞鐵路達100公里以上,發動群眾達7000餘人,使日軍企圖在11月底修通石德路的計劃成為空想。從1941年開始,六分區部隊又對日偽軍發動200餘次作戰,斃傷日偽軍1000餘人,俘虜偽軍600餘人,累計繳獲迫擊炮兩門,槍支600餘支,攻克據點4個,徹底破壞了日軍對六分區的蠶食。
1942年5月,日偽軍集中五萬餘人的兵力對冀中軍區實施「鐵壁合圍」的「五一大掃盪」。六分區在得知日偽軍的行動後即部署反「掃盪」,由於眾寡懸殊,六分區在抵禦日偽軍的作戰中遭到了重大損失,其中警備旅第1團政委陳德仁、參謀長郭慕汾、軍分區宣傳部長張仁槐皆不幸陣亡。六分區在堅持到7月上旬時,根據冀中軍區的命令開始分散轉移。7月13日,由王長江、曠伏兆率領的軍分區機關和警備旅第2團五個連在行至冀南地區館陶縣的北陽堡與追擊而來的日偽軍突然遭遇。王長江當機立斷,馬上命令戰斗部隊搶佔北陽堡構築工事,抵禦日軍。戰鬥打響後,警備旅五個連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依託村落的圍牆和臨時趕築的簡易工事頑強阻擊了半天。戰斗期間,軍分區的電台在與軍區通報情況時又遭到日軍炮火的轟炸,王長江又馬上決定關閉電台,避免了指揮部遭到厄運的可能,但也一度使軍區以為六分區主力被日軍殲滅。在進攻的日軍方面,其聯隊長見屢攻不下親自上陣指揮,結果被擊傷,接替指揮的大隊長又隨即被擊斃,在此情況下日軍被迫向濟南請求增援。而六分區的部隊在掩護當地群眾轉移後,也借用夜色脫離了戰斗,後到范縣與軍區主力會合。北陽堡戰斗,警備旅斃傷日偽軍500餘人,擊斃日軍大隊長,而自身只傷亡81人(其中陣亡11人),被列為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⑧ 抗日戰爭期間1940年4月7日到4月27日平漢鐵路元氏到高邑內丘到邢台破壞掉多少
10公里(羅)
⑨ 抗日戰爭時期在武安有元氏籍的烈士嗎
這抗日戰爭還沒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