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抗日戰爭》一課教學設計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回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答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貢獻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Ⅱ 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專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屬)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到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按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Sino-Japanese War) 。這場戰爭以中國失敗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它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結果: 日本獲勝,簽訂《馬關條約》 ————參戰方兵力: 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傷亡情況: 清軍31,500人陣亡日軍13,306人死亡
Ⅲ 2020年中考歷史熱點專題復習課件(共11個專題)
中考歷史熱點如下:
1、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中英《南京條約》簽訂(175周年)
(1)考點預覽: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鴉片戰爭的爆發及深遠影響等。
(2)命題角度猜想:
角度一:分析《南京條約》的具體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產生的重大影響。
角度二:中外歷史結合,主要考查第一次科技革命成就及與鴉片戰爭的關系。
角度三:把《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對比分析,認識這三大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不同影響。
角度四:通過列強的侵華戰爭的結果,結合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主流趨勢,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落後(社會制度的落後與經濟的落後)是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源。
2、1862 年,在北京洋務派創辦第一所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155 周年)
(1)考點預覽: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內容、結束標志、及深遠影響等。
角度一: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歷程,通過對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對比分析,認識到中國近代化探索的艱難歷程。
角度二:舊中國教育的變遷:戊戌變法時期創辦的京師大學堂、1905 年廢除科舉制。
3、1872 年,在上海創辦《申報》(145周年)。
(1)考點預覽:《申報》創辦的時間和地點,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報紙。
角度一:考查《申報》創辦的時間和地點,以及歷史地位。
角度二:和1897年創辦的商務印書館一塊考查,同屬於近代大眾傳媒。
角度三:考查中國近代史中的上海時設涉及到。
角度四:考查中國社會生活、習俗的近代化。
4、1912 年,推翻清朝統治,中國結束兩千年封建帝制,中華民國成立(105 周年)。
(1)考點預覽: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的歷程及歷史意義。辛亥革命後在社會習俗等方面的變化如剪發、服飾、稱呼等。
角度一: 以民國成立為切入點綜合考查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我國近代化進程的艱難起步。
角度二 :結合世界史上的啟蒙運動的影響,以思想解放為切入點考查歷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
角度三: 中華民國成立與孫中山其他的活動結合考查,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角度四 : 從民國以來社會習俗的變化入手,證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政治上的近代化促進了社會生活的近代化。
5、192年,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紅軍創立(90周年)。
(1)考點預覽: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毛澤東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等。
角度一 :聯系俄國十月革命及蘇俄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結合十月革命傳播到中國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考查共產主義在中國由理想變為現實的艱辛歷程。
角度二:聯系國民黨政權在中國的垮台,證明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角度三:以海峽兩岸交流的時政要聞為切入點,回顧歷史上的國共兩黨合作的史實,認識「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角度四:以南昌起義為切入點考查中國共產黨探索民族復興的艱辛歷程。
角度五:以南昌起義等史實為線索考查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才能領導中國 革命和建設取得成功。
6、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京大屠殺80(周年)。
(1)考點預覽:抗日戰爭時期的相關史實、中日關系回顧及展望、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史實、日本的崛起及戰 後經濟恢復的歷史及啟示等。
(2)命題角度猜想:
角度一:結合中國近代史上外國列強的侵略,比較近代兩次中日戰爭的不同結局及其原因。
角度二: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過程及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考查全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從而揭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傷」的道理。
角度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歷史意義中歷史的啟迪和感悟。
角度四:從正確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作用中,引出國共兩黨關系及國共合作的相關知識;並考查對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區別和聯系。
角度五:通過時政要聞考查南京大屠殺及旅順大屠殺的相關史實,並說明日本法西斯的殘暴及對國人的啟示等。
角度六:通過對歷史上中日關系的回顧及日本戰後經濟的恢復的考查,對中日關系前景進行展望。
角度七: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走向勝利的史實的回顧考查抗戰中的著名戰役,揭示民族團結的深刻含義。
7、1952年,中國土地改革完成(55 周年)。
(1)考點預覽:土地改革的內容、意義.
角度一:新中國建立初期鞏固政權的斗爭。
角度二:建國以來中央政府對農村土地政策的四次調整。
角度三:對比中外歷史上涉及到農業的重大歷史事件,日本的大化改新、明治維新、俄國的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1933年美國的羅斯福新政,揭示政策調整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8、1972年,尼克松訪問中國、《中美聯合公報》發表、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建交45周年(45 周年)。
(1)考點預覽: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歷程、建國後的新中國外交成就等。
角度一:以時政材料創設情境考查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歷史事件。
角度二:以中美關系正常化40周年為切入點,縱向考查中美關系的歷史軌跡,並對中美關系進行展望。
角度三:將中美關系放在中國近現代的外交這個專題 查。如近現代外交的不同特徵、原因及帶來的啟示等。
角度四:綜合考查新中國的外交原則及外交成就。
9、1982年,中共十二大,頒布第四部《憲法》(35周年)。
(1)考點預覽:中共十二大的主要內容、第四部《憲法》頒布的背景、意義。
角度一:中國共產黨召開的重要會議、鄧小平理論形成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角度二:對比美國1787年憲法、法國1804年《法典》 、中國1954年憲法。
角度三:中外歷史上的民主與法制建設,綜合考察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及啟示。
10、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中共十四大召開 ,九二共識(25 周年)。
(1)考點預覽: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形成過程、南巡談話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等。
角度一:結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相關史實考查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歷程。
角度二:從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角度考查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是中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從而理解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角度三:以南巡談話為切入點,綜合考查中國共產黨探索民族復興道路的過程和啟示。
角度四:以十四大內容為線索,結合羅斯福新政、新經濟政策、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和速動 的社會改革等史實綜合比較這些改革和中國的改革開放成就和特點及異同點等。
角度五:以南巡談話為線索縱向考查歷史上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及其歷史意義等。
(3)中考復習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2020年重要周年歷史事件
一、120周年大事件
1、1900年5月中國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5月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洋人進京,也叫「庚子事變」。
2、1900年12月德國柏林大學教授普朗克發表了題為《論正常光譜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論》的論文,標志量子物理學誕生。
二、110周年大事件
1、1910年8月,托巴斯·愛迪生發明有聲電影。
三、100周年大事件
1、1920年8月,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在上海問世。
2、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陳獨秀任書記。
3、1920年11月,《共產黨》月刊在上海出版。
四、85周年大事件
1、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召開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2、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史稱「八一宣言」。
3、1935年10月,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
4、1935年12月9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運動爆發,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實行抗日。
5、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子長縣召開瓦窯堡會議,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Ⅳ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提綱
識記:
1. 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進而佔領沈陽及整個東北。從此,中國開始的局部抗戰。
2.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標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中國全民族抗戰(全面抗戰)開始。
3.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進行了長達6個星期的大屠殺。南京大屠殺中遇害的中國軍民達30多萬。
4. 李宗仁指揮的台兒庄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1940年秋,彭德懷指揮八路軍集中105個團的兵力在華北發動了「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規模最大的戰役。
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9月9日侵華日軍向南京國民政府遞交投降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結束。10月25日台北受降儀式舉行,日本侵略者在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1895~1945)結束,台灣重新回歸祖國。
6.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規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綜合運用:
1.⑴什麼是西安事變?⑵是哪兩位將軍發動的?為什麼要發動西安事變?⑶為解決西安事變,中共採取什麼方針?為什麼要主張這樣解決?中共派誰為代表前往西安談判處理?⑷西安事變最終是怎麼解決的?⑸有何意義?
答:⑴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多次勸說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遭到拒絕後,為了逼蔣抗日,發動「兵諫」,扣押了蔣介石,通電全國,提出停止內戰等主張。這就是西安事變。⑵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的目的是為了逼蔣抗日。⑶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以全民族利益為重,提出和平解決方針,派周恩來前往西安談判處理。⑷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聯共抗日」的主張,事變得到了和平解決。⑸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2.中共七大召開於何時何地?有哪些內容?其意義是什麼?
答:⑴1945年(4~6月),延安。⑵內容:①大會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②大會通過了新黨章,明確規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③大會選舉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④會上,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朱德作了《論解放區戰場》的報告,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
⑶意義:①中共七大指明了抗戰勝利後中國的光明前途;②形成了全黨高度的政治團結和思想統一;③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3.中國近代史上,日本曾兩次大規模的侵華。請回答:
⑴第一次大規模的侵華是在何時?結果如何?
答: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詳見「中國近代史第一單元」)。
⑵日本第二次大規模的全面侵華又是在何時?結果如何?
答:1937年~1945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取得抗戰的勝利。
⑶列舉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取得勝利的著名戰役及其領導黨派或指揮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兩支抗日軍隊的名稱叫什麼?
答:①平型關大捷——八路軍115師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等(共產黨);台兒庄戰役——李宗仁(國民黨);百團大戰——彭德懷(共產黨);湘西會戰——(國民黨)等。②八路軍和新四軍。
⑷抗日戰爭的勝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抗日戰爭的勝利有何意義?
答:最主要的原因:國共兩黨相互配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抗日。意義:①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②它洗刷了民族恥辱,為中國的獨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礎,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③中國的抗日戰爭,對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具有決定性作用,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⑸你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具有哪些鮮明的特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提示:①它的性質是中華民族的解放戰爭,其民族性、全民性特徵突出;它經歷局部戰爭逐步向全民抗戰的過程;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緊密相連;等等。②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
⑹你是如何看待中國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處的地位(國際意義)?
要點提示:中國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中國的抗日戰爭對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具有決定性作用,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抗擊法西斯侵略時間最長的國家,中國的抗戰牽制了日本「北侵南進」,從而有力的支援了蘇德戰場、太平洋戰場正義力量的反法西斯斗爭。)
⑺你認為抗日精神表現在哪些方面?
提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萬眾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識;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必勝信念;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視死如歸,殺身成仁的崇高氣節;等等。
⑻當前影響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你認為如何才能避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提示:①因素: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②加強各國友好交流;反對霸權主義;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用和平共處處理國際關系;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等
4. 就中日關系的歷史與現狀回答:
⑴中日友好佔主流,友好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列舉古代中日友好交流的史實。
答:遣唐使;鑒真東渡(參見中國古代史第五單元);日本學習和模仿中國古代隋唐的政治經濟制度,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進行大化改新;等。
⑵列舉近代日本在華犯下的滔天罪行。
答: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強迫簽訂不平等條約;進行野蠻的南京大屠殺;發動細菌戰等。
⑶列舉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的民族英雄及事跡。
答:明朝時,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甲午中日戰爭中,鄧世昌等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採納啊親!!
Ⅳ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日本的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中葉,日本天皇就為政府確定了「開疆拓土」的政策。19世紀末葉,日本由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國家後,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並將主要矛頭對准中國。它先後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侵華、進行以爭奪中國東北地區為目標的日俄戰爭,相繼侵佔中國領土台灣和澎湖列島,取得在北京和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的駐兵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權、長春至大連鐵路的所有權和「附屬地」的駐兵權,以及在中國開礦山、辦工廠等特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借口向德國宣戰,入侵中國山東,佔領青島及膠濟鐵路,並於1915年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幾乎要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急欲變中國為其殖民地。
1927年6、7月間,日本惡跡昭彰的首相田中義一內閣召開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要》。會後,田中義一在給天皇的奏摺中提出了「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的侵略擴張綱領。1930年初,席捲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的嚴重經濟危機沖擊日本,1931年達到高峰。經濟危機使日本國內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社會動盪不安。日本壟斷資產階級一方面強化法西斯統治,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同時急於從擴大對外侵略中尋找出路,攫取新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他們加緊從輿論、組織、人事、經費、兵力部署等方面,進行發動侵華戰爭的准備。在經過多方策劃和預謀後,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蓄意派兵在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炸毀鐵路鐵軌,然後反誣是中國軍隊所為,以此為借口,向駐沈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黨蔣介石政府採取賣國主義的不抵抗政策,日軍迅速擴大侵略戰爭規模,侵佔了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1932年3月,日本一手炮製的偽政權「滿洲國」成立。東北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由此可見,「九一八」事變完全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處心積慮,制定、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產物,是十足的侵略戰爭行為。
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三省後,並未停止其侵略的步伐,而是以此為基礎,步步向中國關內擴張。1932年1月28日,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1933年1月,日軍侵佔山海關。3月,侵佔熱河省多倫等地區。1935年,又策動建立了華北五省「自治」的親日政權。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豐台地區的盧溝橋向中國軍隊發動進攻,製造了又一起震驚中外的侵華事變———「七七」事變,由此發動了大規模的全面的侵華戰爭。至1945年,日軍先後侵佔了華北、華中、華南的許多大中城市和部分農村。
日本帝國主義自「九一八」事變開始侵略中國,在長達14年的時間內,犯下了野蠻的戰爭罪行和反人道罪行。在東北,他們實行法西斯殖民統治,對東北抗日聯軍進行殘酷的軍事「討伐」,在城鄉實行白色恐怖。在華北、華中等日軍佔領地區,他們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僅在南京,日軍就野蠻屠殺中國軍民30萬人。對敵後解放區,他們瘋狂進行「掃盪」,並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他們大肆擄掠中國勞工,對其進行野蠻奴役和殘酷迫害。他們組建細菌戰部隊,滅絕人性地用中國活人進行細菌戰實驗。他們瘋狂掠奪中國的各種資源和財產,以填充其日益空虛的國庫和應付擴大侵略戰爭之需。據不完全統計,日本侵略中國14年間,中國軍民傷亡達3500餘萬人,經濟損失達6000億美元以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惡歷史,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九一八」事變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和反抗,中國人民從此開始了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
「九一八」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被侵略、被掠奪的屈辱的日子,同時,又是喚起中國人民進一步覺醒、奮起反抗侵略的日子。哪裡有侵略,哪裡就有反抗。從事變發生的第二天起,上海、北平、天津等全國大中城市的青年學生、工人群眾和市民等各階層愛國人民紛紛行動起來,舉行強大的反日運動。學生罷課,工人罷工,群眾集會、遊行,強烈反對日本侵略,堅決要求國民黨政府抗日。
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連續發表宣言和作出決議,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號召全國人民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9月22日,中共中央發表的《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中,尖銳指出:日本武裝侵佔東北是「瓜分中國為各帝國主義者的殖民地的開始……是世界新的帝國主義強盜戰爭的初步」,號召中共各級組織發動群眾,進行廣大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運動,「特別在東北更要加緊發動群眾斗爭,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組織游擊戰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嚴重的打擊」。中共中央並派遣大批幹部加強中共滿洲省委的工作。楊靖宇、趙尚志等負責同志相繼被派往南滿、東滿和北滿地區,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部分東北軍愛國官兵和民眾,在中國共產黨抗日號召影響下,紛紛組織自衛軍、大刀會等抗日武裝,奮起打擊日本侵略軍。這些武裝,統稱為抗日義勇軍。由於日軍的進攻「討伐」,義勇軍至1932年陸續失利。1933年1月,中共滿洲省委以黨領導的游擊隊為基礎,改造、吸收部分義勇軍,組建了東北人民革命軍,後來發展為東北抗日聯軍。這支武裝鼎盛時期達到11個軍3萬多人,游擊區域遍及東北三省70多個縣。至1937年上半年,同日偽軍作戰數千次,殲滅日偽軍1萬餘人,給了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
1937年7月全國性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和人民在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上英勇抗擊日軍侵略,先後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等階段,歷時8年,至1945年8月,在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下,終於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將侵略者趕出了中國。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包括解放區抗日武裝力量、國民黨軍、東北抗日義勇軍)共殲滅日軍155萬人,解放區抗日武裝力量殲滅偽軍118萬人。日本軍隊戰敗後向中國軍隊投降128.3萬人。這偉大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從反擊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的「九一八」事變開始,經過長達14年浴血奮戰而取得的。「九一八」,將是長久地激勵中國人民牢記歷史,反對侵略,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