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有哪四位將領
這四位殉國的將軍分別是楊靖宇、張自忠、左權、趙登禹。希望大家都能記住這些真正的民族英雄。
B. 抗戰中殲敵最多的是哪位將軍
孫立人將軍 .被歐美軍事家稱作「東方隆美爾」。是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專最多的中國將領。揚我國為,壯屬我軍魂。 1937年10月,孫立人率部參加淞滬抗戰。在薀藻浜一線的阻擊戰中身先士卒,為榴彈所傷,負傷十三處。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斗,兩次立下戰功,從此便在軍界嶄露頭角。中國遠征軍入緬甸後,取得仁安羌大捷,這是盟軍在第一次入緬戰爭中的唯一一次勝利。1943年率軍入緬北反攻,連戰皆捷。在兩次入緬作戰中,孫將軍指揮得當,殲滅日軍三萬三千餘人,是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C. 抗日戰爭.哪位將軍是最厲害的.打鬼
當數桂系首領李宗仁司令最厲害,22次大會戰台兒庄大捷就是第五戰區李司令,其次就是薛岳孫立人白崇禧這些,官再小點的就是李品仙,張治中,廖磊,孫連仲這些。
D. 抗戰時期著名的川軍將領有哪幾位
抗戰勝利紀功碑川軍出川時,各界普遍認為這是當時中國「最糟的軍隊」,裝備不足,缺乏彈葯、給養和醫療設備,冬天在山西打仗時,士兵腳上穿的還是草鞋。然而,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卻在抗戰中進行了無數次最艱苦、最慘烈的犧牲,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在內戰中惡名在外的20軍楊森部,是抗戰中第一支出川抗戰的川軍,從淞滬會戰開始,無役不從,是三次長沙會戰的骨幹兵團,曾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珠影山戰斗中全殲日軍第九混成旅加藤大隊。川軍二十六師,參加淞滬會戰,是戰績最好的五個師之一,全師四千餘官兵,到撤離戰場時僅存六百多人,傷亡85%以上。南京保衛戰,川軍二十一軍防守南線,其中一四五師守廣德,在優勢敵人的圍攻下,陣地失守,師長饒國華毅然率剩餘僅一營部隊沖入敵陣,以圖恢復陣地,終因寡不敵從,身陷重圍,彈盡援絕,將軍不願做俘虜,舉槍自戕殉國。一四四師師長郭勛祺也在戰斗中負重傷。二十二集團37年底編入李宗仁雜牌軍戰區,參加台兒庄戰役,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奉命駐守滕縣,日軍主力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師團猛攻滕縣不下,以重炮飛機猛轟,炸毀城牆,王師長親自指揮巷戰,不幸遭機槍掃射壯烈犧牲。王師長殉國後,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戰至最後一人,城內傷兵不願做俘虜,以手榴彈與沖進來的敵人同歸於盡。騰縣一役,一二二師五千餘人幾乎全部傷亡。在騰縣以北的界河、龍山帶布防之一叄一師陳離部,也傷亡四五千人。打仗有輸贏,可不能丟人.川軍的122師在王銘章的領導下,在滕縣全軍犧牲。從嚴格的軍事意義上說,應該是慘敗,因為3000人的犧牲換來的是日軍僅僅66人的傷亡。可在各種輿論的眼裡,川軍贏得了尊重。正是川軍的巨大犧牲才換得台兒庄戰役的勝利,李宗仁曾揮淚而言:「川軍以寡敵眾,不惜重大犧牲,阻敵南下,完成戰斗任務,寫成川軍史上最光輝的一。」李家鈺部第四十七軍,長期在晉東南作戰,後編為叄十六集團軍,駐守河南,在豫中會戰中,由國民黨上層指揮不力,豫西各部在混亂中轉移,叄十六集團軍因是雜牌,奉命擔任掩護,在轉移途中,司令部直屬隊不幸與日軍穿插分隊遭遇,總司令李家鈺當場中彈身亡,成為抗戰中殉國的川軍最高級別將領。抗戰中的川軍嚴格來說並不能算是中國軍隊的正規部隊,而是一支地方軍閥武裝。無論是部隊的裝備和軍事素質、部隊待遇,都無法與國民黨中央軍相提並論。但抗日戰爭中,這支部隊用自己大無畏的犧牲換來了「川軍能戰」、「無川不成軍」的名聲。
E. 抗日戰爭中哪個將軍殲敵最多
薛岳,這是薛岳兵團的戰力是公認的,現在也有說法說是孫立人,但孫部僅僅是一個師,恐怕難以和薛岳抗衡
F. 有哪些四位抗日將領事跡(簡單介紹)
1、張自忠
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同時也是二戰中同盟國犧牲的最高將領)。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張自忠將軍殉國後,日本軍隊為其舉辦了盛大的葬禮,但蔣介石通過各種渠道將張自忠遷葬重慶,在碼頭迎接張自忠將軍時,十餘萬百姓啜泣流淚,蔣介石撫棺大慟。從此蔣介石的辦公桌上就擺上了張將軍的遺像,後被追授為陸軍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2、孫立人
新一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7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
3、薛岳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據說是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此戰使日軍106師團幾遭滅頂之災,日本俘虜說,如果國軍再推進100米,他們師團長就只能剖腹了;如果不是日軍的強力空襲和大量的物資甚至軍官的空投,使國軍付出了極大的傷亡,106師團肯定得被全殲。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主政湖南期間,根據湖南的實際情況和抗戰需要,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針。所謂「安」,就是力圖使湖南人民安居、安業、安心,「便」,即便民、便國、便戰;「足」,即足食、足兵、足智。並依此實施所謂「六政」建設。
4、戴安瀾
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遠征軍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系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系
G. 抗日戰爭中保衛北京的將領是哪位
盧溝橋事變來後日軍就佔領了北平源。
當時守軍將領是宋哲元。
當時任:平津衛戍司令、冀察綏靖主任和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
另外,宋哲元是西北軍馮玉祥老部下,不是蔣介石嫡系,也不是中央軍。
H. 抗戰時期哪個將領是一隻手臂
上將彭紹輝:3次手術斷左臂
彭紹輝(1906—1978)湖南湘潭人,毛澤東曾稱他是自己的真老鄉。1933年春,工農紅軍實施第四次反「圍剿」,27歲的彭紹輝擔任紅三軍團5軍1師師長,隸屬彭德懷指揮。3月21日,彭紹輝奉命率部向草台崗開進,准備攻取制高點霹靂山。霹靂山地勢險峻,兩軍對壘相持不下,紅軍冒著敵人的炮火奮力向前。彭紹輝身先士卒,左臂連續兩次被敵人槍彈擊中,血如泉涌,但他仍頑強地指揮作戰。戰斗結束後,醫生告訴他必須實施手術。為了保住手臂繼續革命,他要求實施局部手術,但由於條件所限,傷口反復感染,努力3次都沒有成功,最後只能截肢。彭紹輝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位獨臂將軍。解放後,彭紹輝曾任副總參謀長,是第一屆人大常務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上將賀炳炎:木鋸鋸掉右臂
賀炳炎(1913—1960)湖北松滋人,原名向從炎。16歲與父親一道參加紅軍,首次參加戰斗時,手握菜刀獨身沖入敵陣,左砍右殺,令敵膽寒,人稱「賀小龍」,後來果然成為賀龍之愛將。1935年12月,年僅22歲的賀炳炎已出任紅5師師長,他率部隨紅二、六軍團長征。在雲南的一次激戰中,賀炳炎的右臂被炸成肉泥,骨頭全碎了,只留下一點皮連著肩膀,迫不得已要實行截肢。當時不僅沒有麻葯,甚至連手術器械都沒有,救護醫生好不容易才從老鄉那裡找到一把鋸木頭的鋸子,決定用它來鋸掉賀炳炎受了重傷的右臂。賀炳炎讓衛生員將自己反綁在門板上,嘴裡塞上毛巾……手術前後用了兩個多小時,他幾次昏死過去,嘴裡的毛巾被咬得稀爛。賀炳炎的事跡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感人至深,其中獨臂團長的原型就是賀炳炎;香港著名演員梁家輝為其英雄事跡所感動,分文不取飾演這一角色,取得巨大成功。全國解放後,賀炳炎曾任青海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中將余秋里:左臂潰爛生蛆
余秋里(1914—1999)江西吉安人,長征中他和獨臂將軍賀炳炎同屬一個部隊,就在賀炳炎斷臂3個月之後,時任紅6師第18團政委的余秋里左臂受傷。1936年3月,紅二、六軍團進入黔西北的烏蒙山,余秋里率部在貴州威寧組織伏擊戰。他和團長成鈞率眾沖鋒,登上一座山頭,余秋里發現不遠處躲藏的敵人正朝他們射擊,情急之下他用身體擋住團長成鈞,一梭子彈打中了他的左臂。由於連續行軍作戰,傷臂一直得不到治療,部隊抵達甘孜,醫務人員打開綳帶,傷口上已爬滿了白蛆,用止血鉗輕輕一擊,一層白蛆落地。但因為當時仍然無醫無葯,只能重新換上綳帶繼續行軍。半年多之後,1936年9月,紅二方面軍到達甘肅徽縣,余秋里左手五指已腫脹壞死,如不及時治療就有生命危險。手術是在缺醫少葯的惡劣條件下進行的,沒有專門的醫療器械,只能用臨時找來的鋸條代替。醫生用繳獲的鎮痛劑給余秋里注射,由於不知該葯的使用標准,一針下去,余秋里當即昏迷。醒後,他對守候在身邊的賀龍說:「敵人打斷了我的左臂,我還有右臂,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將革命進行到底。」頗為巧合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余秋里與賀炳炎這兩位大難不死的獨臂將軍,在八路軍獨立第3支隊分別任政委和司令員,成為威震敵膽的「一把手」將軍。余秋里雖然是政工幹部,但毛澤東稱贊說:「余秋里是帥才!」共和國成立後,余秋里曾任總後勤部政委、總政治部主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是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中將晏福生:斷臂跳崖死而復生
晏福生(1904—1984)湖南醴陵人,原名晏國金。1936年秋,國民黨胡宗南部直逼紅二方面軍賀龍率領的部隊,9月7日,紅軍第6軍團16師從甘肅兩當縣出發為大部隊開辟通道,政委晏福生、師長張輝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部隊行至羅家堡附近,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晏福生指揮部隊殺出一條血路向北突擊。突然,敵機向我陣地俯沖轟炸,一枚炸彈落地,晏福生來不及躲閃,右臂被炸斷,當時血如泉涌,晏福生抓把泥土堵住傷口繼續戰斗。部隊邊打邊沖,敵人越聚越多,晏福生怕連累大部隊,將密電交給警衛員後,自己引開敵人掩護戰友突圍,最後縱身躍下山谷。戰斗結束後,紅六軍團政委王震以為晏福生犧牲了,在幹部大會上沉痛建議為晏福生同志默哀3分鍾,不料晏福生拖著受傷的身軀奇跡般地回來了。原來他為當地群眾救起,猶如死而復生。由於傷勢嚴重,1936年10月,晏福生的整條右臂被截去。抗日戰爭時期,他是著名的359旅政治委員。共和國成立後,晏福生曾任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少將彭清雲:白求恩為其主刀
彭清雲(1918—1995)江西永新人。1938年10月,日軍常岡寬治中將經過廣靈到前線督戰,八路軍組織部隊在此伏擊。彭清雲被任命為突擊隊長,他率領719團1營及717團9連官兵向敵人猛撲,打得敵人措手不及。彭清雲是有名的神槍手,一槍擊中了一個日本指揮官,事後得知,那名日本軍官正是常岡寬治。主將陣亡,日軍陣腳大亂。但是隨後增援的日軍部隊火力非常兇猛,彭清雲為搶救戰友,右肘關節被子彈擊穿,動脈血管破裂,流血不止。戰斗結束後,彭清雲被送往後方醫院搶救,因傷勢嚴重,不得不截肢,白求恩大夫親自主刀為其截去右臂,並天天幫他清洗傷口、換葯,精心呵護才使他大難不死。解放後彭清雲曾任總參謀部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少將左齊:獨臂將軍是秀才
左齊(1911—1997)江西永新人。1937年11月17日,日軍運輸隊大搖大擺地進入我717團伏擊圈,時任團參謀長的左齊率部向敵人猛沖。日軍在八路軍猛烈的火力壓制下,收縮兵力,龜縮到汽車底下抵抗。但是不久,我軍的重機槍突然卡殼,日軍開始向八路軍瘋狂反撲。左齊焦急萬分,縱身躍進機槍陣地排除故障。敵人發現這一情況後,集中火力向我機槍陣地掃射,一排子彈打中了左齊的右臂上部,頃刻間鮮血直流。機槍故障排除,我軍火力重新發威,左齊不顧自身安危帶領戰友全殲日軍200多人,燒毀汽車35輛,繳獲大炮3門、步槍60多支。但他自己因失血過多,暈倒在陣地,後經白求恩大夫實行截肢手術保全了性命。左齊被稱為一代儒將,是紅軍中有名的秀才。右臂傷好後,他用左手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大地穿上雲的衣衫/潔白美麗的母親啊/請不要傷心/你又添了一個斷臂的兒男……」解放後,左齊曾任南疆軍區政委,濟南軍區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少將陳波:滾雷實驗失右臂
陳波(1908—)河南新縣人,他是現今唯一健在的開國獨臂將軍。抗日戰爭期間,太行山區反「掃盪」戰斗激烈而頻繁,物質生活非常艱苦,武器彈葯也得不到補充。八路軍在條件極為簡陋的情況下創建了黃崖洞兵工廠,條件好時可以生產一些手榴彈,差時只能勉強生產滾雷。由於生產設備差、原料稀缺,滾雷質量並不高,若要形成戰鬥力,需要在試爆訓練中積累經驗。時任八路軍前總特務團副團長的陳波負責這一工作,1941年3月,他在講解完滾雷的使用方法後,獨自抱起一隻西瓜大的滾雷為大家做示範,下蹲、隱蔽、按雷、擦火,「嘣」的一聲,不合格的滾雷一觸即發,頃刻間硝煙彌漫,陳波倒在血泊之中。經過奮力搶救,陳波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但僅剩一條胳臂和兩條無法彎曲的殘腿。共和國成立後,陳波曾任總參謀部警備部後勤部政委,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後勤部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少將童炎生:榴彈試投五指炸飛
童炎生(1911—1985)江西安福人,1944年10月,八路軍在一次戰斗中繳獲了敵人大批手榴彈,當時大家都不會使用。時任團政委的童炎生為了掌握使用方法,率先進行實彈試投,不料手榴彈在手中爆炸,右手五指被炸飛,從手腕處做了截肢手術。童炎生殺敵心切,傷口還未癒合就回了部隊,結果傷口感染病情加重,只好做了第二次手術,截去右臂。共和國成立後,童炎生曾任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少將蘇魯:連環雷響斷左臂
蘇魯(1902—1976)湖南瀏陽人,原名蘇達余。1927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入黨,1949年任華北軍區62軍184師副師長,4月20日在解放太原戰役中,奉命攻打太原東門外的紅房子據點,受到敵人的頑固阻擊。危急時刻,蘇魯沖出戰壕指揮突擊排重新發起攻擊,身邊戰友踩響了敵人的連環雷,蘇魯手臂被炸,傷勢嚴重,手臂從大臂三分之一處截去。新中國成立後,蘇魯曾任山西省軍區長治軍分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少將廖政國:手榴彈在手中爆炸
廖政國(1913—1972)河南息縣人,原名廖光清,曾用名廖廣慶。1930年參加革命。新四軍在黃橋整訓時,部隊官兵反映繳獲來的手榴彈效果不好,三個才能炸響一個,而且引爆速度快慢不一。為了查明原因,找到改進辦法,時任團長的廖政國親自試投,終於找出了手榴彈的毛病所在。回到宿舍後,廖政國拆開一個手榴彈進行驗證,沒想到意外發生了,螺絲剛剛拆下,手榴彈就冒出白煙。廖政國完全有時間把手榴彈扔出去,但如果向外扔,很可能炸傷正在集合的官兵,而若往裡屋扔,團政委又在裡屋辦公。萬般無奈之下,廖政國選擇了把手榴彈高高舉過頭頂,讓手榴彈在手中爆炸。當時戰地醫院的設備和醫療條件很差,在治療過程中,傷口嚴重惡化,只好截肢。解放後,廖政國曾任上海警備區司令員、南京軍區炮兵司令。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I. 誰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第一位將軍
左權。
J. 中國抗日戰爭中稱為戰神的是哪位將領
中條山戰役爆發之前,以唐淮源軍長為首的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固守中條山,專他們在中條山曾抵擋住屬了日軍多次的進攻,未失一寸土地。1939年秋,在中條山小嶺陣地爭奪戰中,第三軍第十二師師長寸性奇親自指揮戰斗,血戰九晝夜不下火線,擊斃日軍大隊長江島,聯隊長重松受重傷,此一役日軍陣亡3000餘人,第三軍由此一戰成名,獲得了巨大的榮譽。日軍在戰後總結這一次戰役的慘敗時說到:中國軍隊第3軍戰力頑強,機動果敢,皇軍不能把握戰機……
1941年日軍聯隊卷土重來,37師團227聯隊率重兵進攻第3軍12師,想要一雪前恥,沒想到寸性奇早有準備,在張家坪設下伏擊,此一役殲滅了227聯隊主力,並擊斃了227聯隊大佐少田勝,日軍由此軍心大亂。寸性奇在守衛中條山期間,先後抵擋住了日軍的13次進攻,由此寸性奇被日軍稱做「中國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