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與戰爭有名的名著
1、《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
1805年,法國和俄國之間關系惡化,即將發生戰爭。然而在俄國上層社會,人們的生活依舊恬靜悠閑,社交舞會照常舉行。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決心干一番事業,就提任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向前線出發去了,他期望這次戰爭能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奧斯特里茨,他參加聯軍與法軍的會戰並受傷。斯托夫伯爵家,他愛上了充滿青春活力的那塔莎。愛情使他振作起來重新投入生活和事業。俄法戰爭爆發,安德烈奔赴沙場院,在波羅金塔會戰中受重傷。他忽然體會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過程。從那一刻開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靜地走到終點。
與安德烈的故事平行發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爾是個熱血沖動、善良真誠的年青人,憑著繼承一筆可觀的遺產,他成了上流社會矚目人物。勢利庫拉金公爵便把放盪墮落的女兒愛倫嫁給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嚮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爾在荒淫的貴族群中屢次受挫。衛戰爭中,彼埃爾組織民團並經受了戰火考驗。後被法軍逮捕。在戰俘營,士兵中的宿命論和不抗惡思想使他深受感動。在俄國人民打擊下,法軍潰敗。彼埃爾被游擊隊救出,返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後,他參加了十二月黨人的秘密組織,而那塔莎則成為一個賢妻良母。
2、《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描寫保爾·柯察金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國內戰爭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嚴峻生活。
保爾早年喪父,母親替人洗衣、做飯,哥哥是工人。保爾12歲時,母親把他送到車站食堂當雜役,受盡了凌辱。
十月革命爆發,老布爾什維克朱赫萊在鎮上做地下工作。朱赫萊給保爾講了關於革命、工人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許多道理。
朱赫萊被匪徒抓去了。保爾與朱赫萊一起逃跑。由於維克多的告密,保爾被投進了監牢。從監獄出來後,保爾跳進冬妮亞的花園。冬妮亞和保爾產生了愛情。
在激戰中,保爾頭部受了重傷。出院後,他參加恢復和建設國家的工作。冬妮亞和保爾思想差距越來越大,便分道揚鑣。
在築路工程快要結束時,保爾得了傷寒,體質越來越壞。1927年,他幾乎完全癱瘓了,接著又雙目失明。他一方面決心幫助自己的妻子達雅進步;另一方面決定開始文學創作工作。這樣,「保爾又拿起了新的武器,開始了新的生活。」
3、《青年近衛軍》
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是一部反映蘇聯人民在反法西斯衛國戰爭時期的英雄業績的傑出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小說於一九四五年出版後,受到蘇聯國內外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次年獲得蘇聯國家獎。一九五一年又出版了作者的修訂本,使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達到更高的統一。
1中國古代
《論語》 《紅樓夢》
《西廂記》《牡丹亭》 《三國演義》 《史記》 《西遊記》
《三言二拍》
2中國現代
《聞一多詩文名篇》 《巴金小說全集》《茅盾小說全集》
3外國
《泰戈爾短篇小說選》
《悲慘世界 》
《死魂靈》
《茶花女》
《罪與罰》
《莎士比亞精選》
《雙城記》
《飄》
《戰爭與和平》
Ⅱ 戰爭藝術體現在現代戰爭的哪些方面
戰爭法——現代戰爭藝術的亮點
戰爭創造了兩個東西:一個是戰爭藝術,一個是戰爭法。
戰爭藝術,用毛澤東的話來說,是指揮員在戰爭的大海中使自己有步驟地到達彼岸的「游泳術」。不論戰爭藝術怎樣發展,它追求的目標始終是兩個字:勝利。
戰爭法和戰爭藝術不同,它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不是戰場上的勝負,而是減輕戰爭災難、滿足戰爭中的人道要求。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它禁止和限制超出「軍事需要」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方法,要求對戰爭受難者給予保護和救助。
戰爭法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戰爭形態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古代地域戰爭規范、近代國際戰爭法和現代武裝沖突法。戰爭法把作為流血政治的戰爭與強盜的燒、殺、擄、掠區別開來,把「兵」和「匪」區別開來。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英軍奧金萊克的部隊俘獲德軍將領的馮·雷文斯坦。奧金萊克把他送進俘虜營之前,在辦公室接見了他,同他握了手,還表揚他和他率領的師作戰很有「騎士精神」。他所謂的「騎士精神」,是指馮·雷文斯坦比較遵守戰爭法。
在西方,戰爭法一直是被排除在戰爭藝術之外的。古代西方人認為,在兵器的碰撞聲中,法律是沉默的。克勞塞維茨的傳世傑作《戰爭論》,就主張戰爭在「理論上講它沒有任何約束」。若米尼,這個被恩格斯稱為軍事方面「全世界公認的權威人士」,他對戰爭藝術的研究,分為戰爭政策、戰略、大戰術、戰爭勤務、工程技術和基礎戰術六個方面,沒有隻字片語提到戰爭法。
中國兵學文化和西方傳統不同。中國的兵法,講戰爭藝術,是把戰爭規則包括在內的。《司馬法》、《尉繚子》、《六韜》這些兵書里的有些規定,甚至和現代戰爭法的一些規定相同。《司馬法》以「仁本第一」開篇,講政治和戰爭,都以仁愛為根本,不僅要愛本國的民眾,還要兼愛敵國的民眾;《尉繚子·武議第八》說,用兵不要殺害無辜的人民,殺害人家的父兄,掠奪人家的財物,奴役人家的子女,這些都是強盜的行為;兵不血刃,反而會得到擁護;等等。
打起仗來,只講戰爭法,不懂戰爭藝術,必敗無疑。宋襄公是這方面的一面鏡子。但無視戰爭法,只講戰爭藝術,就能打贏嗎?丘吉爾分析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原因說:導致德國垮台的原因,是德國犯了兩樁歷史大錯:入侵比利時和無限制潛艇戰。在大戰的頭一年,德國若非入侵比利時把英國引入戰爭,本可以在一年內輕易地打敗法國和俄國;在大戰的最後一年,若非恢復實施無限制潛艇戰,也沒有力量能否定勝利屬於德國。入侵比利時違反了中立法,無限制潛艇戰違反了海戰法。這兩樁大錯,都緣於無視戰爭法,而每一樁錯誤都直接導致了其失敗。
二戰結束後,國際社會鑒於短時間內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帶給人類慘不堪言的苦難,一方面在《聯合國憲章》中取締了國家的戰爭權,禁止國家在國際關繫上使用武力,另一方面,通過簽訂一系列規范作戰手段和方法的條約,形成了現代戰爭法體系。近年來隨著戰爭的信息化和戰場的透明化,戰爭法已經成為指導戰爭不能迴避的重大因素,在戰爭中巧妙地運用戰爭法,已經成為現代戰爭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它的一個亮點。
1991年的海灣戰爭,是一場在戰爭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爭,有人認為它宣告了舊的戰爭時代結束、新的戰爭時代——現代戰爭或信息化戰爭時代的來臨。在這場戰爭中,交戰雙方都運用戰爭法來爭取政治主動和軍事優勢,運用戰爭法從政治上、軍事上限制和打擊對方。美國在戰前利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促成安理會授權,把對伊動武合法化;又以保護平民的日內瓦公約為武器,化解伊拉克設置的「人質盾牌」,為軍事打擊掃清了障礙。戰爭中,它說服以色列在伊拉克的導彈攻擊面前放棄使用自衛權,保證了其他阿拉伯國家參與的反伊同盟的團結和統一;精心適用這場戰爭的條約法和習慣法,制約和醜化對方,自身卻在「合法」的大帽子下,超出安理會授權實施軍事行動。戰勝後,又及時策動安理會通過制裁伊拉克的新決議,以法律的形式鞏固和擴大勝利成果。事實證明,在決策過程中,戰爭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海灣戰爭以後的幾次重大局部戰爭,交戰雙方都更努力地把「鬥力」和「鬥法」緊密結合起來。
科索沃戰爭,雙方除了在戰爭指導上,運用戰爭法實施軍事對抗、輿論壓制和心理攻擊之外,還迅速動用國際司法程序。戰爭暴發5天以後,南聯盟就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十國告上國際法庭,要求國際法庭命令其立即停止空襲,賠償南聯盟的損失。作為回應,南聯盟總統米洛什維奇和其他4位領導人,被前南國際刑事法庭正式指控犯有反人道罪和違犯戰爭法罪。南聯盟在米氏被控4天之後,通知德國,接受北約的和平條件,要求北約停止空襲。
伊拉克戰爭,雙方除戰前圍繞使用武力的合法性展開較量、戰中利用交戰規則限制和打擊對方之外,美國還有兩項「創新」:一項是為了防止布希和其他高官因發動戰爭在比利時遭起訴,脅迫比利時修改了「萬國管轄權法」;另一項是佔領伊拉克以後,通過外交努力,促使安理會通過決議,「確認(美、英)兩國作為統一指揮下的佔領國(『管理當局』),根據適用國際法,負有特定的權力、責任和義務」。這樣,輕而易舉地就把對伊拉克的佔領合法化了。
戰爭中運用戰爭法,就是「以法為兵」,即運用戰爭法求得己方政治與道義的主動和優勢,獲取軍事行動最大空間和自由,同時最大限度地擠壓敵方政治上、道義上和軍事上的活動空間,剝奪其軍事行動的自由。不過,「以法為兵」是要以「依法用兵」為基礎的。離開了「依法用兵」,「以法為兵」就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運用戰爭法配合軍事行動推翻薩達姆政權,從技術層面上說,可以說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它自己在發動戰爭、實施作戰、實行佔領等方面,離開「依法用兵」甚遠,踐踏戰爭法的事件比比皆是、層出不窮。美國深陷伊拉克,並非「美軍只會打仗、不會佔領」,而與它繞開聯合國安理會非法使用武力,在作戰和佔領過程中違反戰爭法攻擊和槍殺平民、強奸女工、虐待戰俘等等相關。布希曾說:美國「最大的錯誤」就是阿布格里卜監獄丑聞,令全世界感到反感;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在為此付出代價」。
運用戰爭法,依法用兵、以法為兵,已經成為現代戰爭的指導規律,是現代戰爭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誰要想成為成功的現代戰爭指導者和指揮者,誰就必須掌握這一戰爭指導規律。(作者:溫慶生 西安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Ⅲ 分析《三國演義》戰爭藝術
作為三國歷史藝術再現的《三國演義》,和廣為人知的《孫子兵法》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瑰寶。《孫子兵法》從理論上闡述了戰爭謀略、戰法決策、用人之道等問題,《三國演義》則把有關的見解寓於生動的藝術形象和動人的故事情節之中。小說不但寫出了戰爭的緊張壯烈,血與火的拼殺,而且在金戈鐵馬的爭斗中,還寫出了飲酒賦詩、山林賢士聚會等富有抒情意味的場景,塑造了具有鮮明個性的軍事人物形象。因此,《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能使讀者獲得多方面的審美享受。
一、《三國演義》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和諧美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作者羅貫中依據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等史料,對元代《三國志平話》和流傳在民間的「三國故事」加以藝術的再創造而成的,是民間創作和作家創作相結合的產物。關於羅貫中,目前所知甚少。據賈仲明《錄鬼簿續編》(或謂無名氏作)、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等記載,他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多才多藝,寫過詞曲、雜劇,尤以小說成就最大。除代表作《三國志演義》外,還著有《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等。袁行霈編《中國文學史》還著錄了他所作的三部雜劇作品,今僅存《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以趙匡胤、趙普為中心,歌頌了賢君明相,與《三國》在精神上有相通之處。
《三國演義》敘寫了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朝統一期間近百年的歷史故事。作者以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發展及結束為基本線索,廣泛描寫了當時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矛盾斗爭,塑造了眾多的軍事家、政治家的形象,反映了當時動盪不安的歷史面貌。小說中描繪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合乎歷史真實的,但《三國演義》不是歷史書,而是一部文學作品,它在對歷史事件選擇、加工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藝術想像來塑造人物和編述故事情節。那些閃爍著藝術光輝的典型人物,如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曹操、周瑜等,都已家喻戶曉;作品中像桃園結義、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膾炙人口的故事,老幼皆知,廣為流傳。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把歷史演義小說推到了最高峰,對後世歷史小說的創作,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也給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數百年來,對社會生活產生著多方面的作用。清代文人魏裔介在《三國問答序》一書中所說:「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於羅貫中演義得其梗概耳。」應當說,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的成功,顯示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和諧美,
二、《三國演義》塑造藝術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美
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中既注意了歷史真實的原貌,又不受歷史人物、事件的限制,根據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加以合理的想像和加工,使情節豐富,人物更典型,形象更鮮明,個性更突出。作者在安排人物的出場,在刻畫人物的細節描寫和在政治、軍事斗爭中表現人物的個性上都有創造和獨到特色。可以說,這部小說的創作成功,首先是在人物塑造上有著驚人的成就。
羅貫中吸收《左傳》描寫戰爭的經驗而詳寫謀略,略寫戰斗過程;著重寫人,詳寫佔得上風者,略寫位處下風者;詳寫將勝者,略寫將敗者。通過戰爭的交鋒,逐步將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來。其遵循的創作原則,就是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徵,突出某一個方面,加以誇大,用對比方法,使得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比如刻畫曹操的奸雄形象,就是把民間有關曹操奸詐的各種傳說集中起來,使其一舉一動都露出一副奸詐相;而描繪諸葛亮的智慧,則是把他置身於軍事斗爭的前哨,憑借其驚人的預見性與周密的運籌,挫敗敵人,顯示出他非凡的智謀;作家主題歌頌正統,劉備就成為仁義的化身,而曹操則成為歷史上奸雄的代表。
正因為如此,魯迅批評《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這幾成定論。其實羅貫中在人物塑造方面並非黑白分明一面倒,殊不見孔明料事如神,卻誤用馬謖,坐失街亭;曹操雖奸詐險惡,但也慧眼識英雄;關羽忠義勇俱全,然而剛愎自用,而招致失敗。可見,《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觀意圖,但藝術形象仍具有鮮明的個性美。羅貫中塑造人物形象,不是貼標簽,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展示出來的。小說寫了大約四百多個人物,主要人物如諸葛亮的多謀善斷、曹操雄才大略、劉備的仁德寬厚、關羽的大義大勇、張飛的莽撞勇敢、趙雲俠肝義膽、孫權的任人唯賢、周瑜英俊瀟灑等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成為文學史上不朽的典型形象。
由於《三國演義》在塑造人物形象有著開拓性的審美價值,因而其中的許多故事和人物,也影響著人們審美實踐的行為方式。比如劉備、關羽、張飛的結義,就被很多人模仿,至於諸葛亮、關羽、趙雲、黃忠、周瑜、黃蓋等形象,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了後人生活中的榜樣。《三國演義》描繪戰爭場面的多樣美。
作為描寫戰爭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成功地描繪了漢末波瀾壯闊的戰爭畫卷,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之間戰爭的規律,作者著重表現了戰爭中策略和智慧的斗爭,變化多端的戰爭場面,從而表現出戰爭的復雜性。
一是表現戰爭的多樣化。小說寫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爭,展開了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場面,可以分為陸戰、水戰,或水陸混合戰,例如水淹七軍;又可分為攻戰、守戰,例如空城計;或分伏擊戰、偷襲戰,例如諸葛亮六齣祁山;或分陣地戰,游擊戰,例如周瑜火燒曹操大軍,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或主將比試,或兩軍混戰,諸種形式的戰爭在作者筆下千變萬化,互不重復,各具特點,表現出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二是戰爭的勝負系於智謀的多變性,關鍵取決於運籌者的智能。指揮員能不能採納部下的善計良策,能不能正確判斷敵情,能不能客觀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靜處事,大小戰爭的勝負無不與鬥智用計相連。而對每一次較大戰爭的描繪,作者都要選擇不同的角度,將主將的性格、兵力部署情況、雙方力量的對比、戰略戰術的運用、最終的結果等,無不交代得清清楚楚。例如赤壁之戰,是全書描寫戰爭最突出的。這場戰爭場面宏大,水上、陸地,前線、後方,正面交戰、暗中鬥智,無不體現出來,其中人物眾多,幾乎小說中所有重要角色都露了面,但作家創作思路清晰,主要表現的就是以少勝多、以智謀勝驕滿、以聯合勝孤獨的軍事戰略。
三是軍事行動與政治策略相結合,同中求異,構思精巧。如同是南征,劉備聯吳抗曹是為了有立足之地,然後振興劉氏的漢室基業;諸葛亮南征是為了解決與南方少數民族的糾紛,穩定後方,以便全力對付勢力強大的曹魏;而曹操的南侵則是為了完成統一大業。雖然戰爭總是在緊張、驚險、激烈的氣氛中進行,但有時賦予英雄史詩般的激昂格調,如赤壁之戰、七擒孟獲;有時則顯出從容不迫的安詳,比如空城計中諸葛亮專心彈琴、赤壁之戰中龐士元挑燈夜讀,動中有靜,餘味無窮。
四、《三國演義》藝術結構的錯落美
由於《三國演義》描寫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可以理出其結構脈絡。鄭鐵生的《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分析其結構,就是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為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戰役,形成一個戰爭系統。不少學者以赤壁之戰為例:從起因到結束,共計八回,其間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干中計,黃蓋的苦肉計,孔明草船借箭、借東風、關羽華容道釋曹操等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逐一串聯而成了大系統。《三國演義》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縱線,以戰爭的發展和人物的活動為主體,蜀、魏之間有戰無和,蜀、吳之間和多於戰,吳、魏之間則戰多於和。突出了創作主題,形成為嚴謹的藝術結構,打破了傳統章回小說的寫法,顯示出結構上的錯落美。
又由於傳統章回小說的結構回合之間需要前後呼應、首尾一貫,因而《三國演義》需要在緊隨主線發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以形成統一的小說系統。《三國演義》將長達九十七年的興亡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為第一階段;三國鼎立至諸葛亮病逝為第二階段;此後至晉統一天下為第三階段。其間穿插以魏、蜀、吳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紛爭,把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文臣武將的奇謀險計逐一帶出,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具體在處理近百年的歷史事件中,從三國故事開始至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後面的四十六年,時間長度其實幾近一半,卻只用了十六回來概括歷史演變,其結構安排明顯不平衡。這是因為羅貫中以蜀漢為正統,前五十年正是蜀漢由無到有、由弱至強,遂能聯吳抗曹、三分天下,這諸種輝煌業績自然值得作家大書特書。然而當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漢形勢急轉直下,時日無多,面臨潰亡,因而描繪篇幅大為縮小。也正因為如此,作家頗費心思的安排主次,在敘述三國人物故事中也有意無意間偏重於蜀、魏君臣方面,對吳國描寫是較為粗略。可見作家的結構安排有輕重之分,藝術匠心之獨到。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戰爭藝術所體現的審美價值是多方面的。當今社會,競爭機制全面引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對決策、謀略、用人等競爭環節越來越予以高度的重視。現代學者在對《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戰爭題材進行文學本體研究之外,還嘗試從人才學、管理學、領導藝術和決策理論等方面進行研究,為現代人才學、管理學、領導和決策理論提供形象的歷史闡述,以期對每一個參與競爭的人有所啟示和裨益,這也是《三國演義》戰爭藝術引以為重的審美價值。
Ⅳ 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發展歷程和科學技術發展歷程
一、 首先談一談形成期的情況。
距今約4500~4000年龍的時代,相當於堯舜傳說時代,古文獻上已經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從現有的材料來看,有幾個特點及含義。
1、什麼叫青銅?它是紅銅和錫、鉛的合金,也是金屬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顏色呈金黃、肉紅、銀白色,合金或錫不同而有所變化,純銅加入錫、鉛的合金,今天之所以稱為「青銅」,是因為這種合金經幾千年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綠色的銹,古人稱這種合金為「金」,較珍貴,文獻或金文所講的「賜金」多少,既指「青銅」。
青銅與紅銅並存,並發現黃銅、紅銅即純銅。當時的冶煉水平之高可能超過我們的想像,發現的青銅遺址主要有甘肅省東鄉林家出土一件青銅器范疇的青銅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遺址,發現兩件帶孔的紅銅牌飾,河南省登王城崗龍山城內出土一件含錫7%的青銅容器殘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內出土一件完整的銅令,系紅銅,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兩件青銅錐等等,其中發現銅質品最多的是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的齊家文化,有好幾處墓地出土刀、錐、鑽、環和銅鏡,有些是青銅,有些是紅銅,技術方面有鍛打的,也有的是用范鑄造的,比較先進的,關於黃銅,即銅鋅合金,雖然屬於青銅,但鋅熔點低,純鋅不易獲得,中國宋代後,才冶煉出鋅,且有些銅礦中,銅鋅伴生。
2、青銅器品種少,多屬於日常工具和生活類,如刀、錐、鑽、環、銅鏡、裝飾品,但應當承認當時人們已能製造容器,清朝乾隆年間編纂的《西清古鑒》書里收錄一件銅鬶,其形制與龍山文化的鬶相同,而河南封王域崗山城內出土的那件青銅器腹片,仍是鬶殘片,這種現象不僅認為當時有紅銅,或黃銅鍛打成的,陶鬶疑是仿造銅鬶,我們期待著考古新發現。
3、一般小遺址也出土銅製品,一般居民也擁有青銅製品,這顯然有別於三代的青銅器,多出土於當時都邑,或其它重要遺址,和只有貴族階層才能夠擁有青銅器,此外,這個時期的青銅製品多數朴實無飾,就是有紋飾的銅鏡也僅為星條紋,三角紋,絕無三代清銅器紋飾的神秘感。
二、 鼎盛時期的青銅器種類,紋飾及冶煉鑄造技術。
三代的青銅器不可勝計,據統計有銘文的青銅器近萬件,沒有銘文的青銅器,遠遠大於這個數字,這當然不包括仍埋在地下寶庫里未曾面世的青銅器,青銅器種類很多,但由於時代久遠,部份器物名稱已無法辯明,好在中國有豐富的古文獻,青銅器銘文本身就有「自名」,如鼎是一種深腹而有三或四足的烹煮器,有些器物的銘文中,都自稱作「鼎」,所以我們才稱之為鼎。
這時的青銅器可分為禮樂器、兵器、雜器、古代禮,樂不可分,用樂制度同樣也體現了身份和地位的等級,樂器主要用於宗廟祭祀活動中去,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或陳於廟堂,或用於宴飲,盥洗,還有一些專門做殉葬的明器,古人日常飲食時,主要使用漆木器,或陶器,極少用笨重的青銅器,青銅器帶有一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一般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樂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飲器、食器、酒器、水器和像設神像類,中原地區以前四類為主。
青銅器也是藝術品,不同時期器物有不同風格的紋飾,這些紋飾有一定含義,裡面蘊含著古人的思想,是當時文化的一種反映,最常見的花紋之一,叫獸面紋,也叫「饕餮紋」。
西周中晚期,流行的「竊曲紋」,估計來源於作「s」形捲曲的一首雙尾的龍,只是後來圖案化了。
蟬紋是商代、西周最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蟠螭紋盛行,逐漸佔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擠掉了,它可分不同類型,其特點是每個單元都有兩條或更多的小龍紋結成,蟠螭已是完全圖案化的紋飾,不再帶有任何種種森嚴的色彩了,這在青銅器紋飾發展史上無疑是一次巨大意義的改革。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特徵是製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才能,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了充分發展。陶范的選料、配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還有一種毋需分鑄的失蠟法,無疑是一種大進步,下面介紹失蠟法工藝鑄造薰爐過程:
1、用泥制范料塑出薰爐內范,使之陰干。
2、在內范內貼蠟片。
3、蠟片雕空、刻花。
4、另用蠟塑料塑出蟠龍和口銜的蠟柱。
5、塑制蠟質澆口排氣通道,並焊接成整組蠟模。
6、將花料稀釋成泥漿,反復塗於蠟模之外形成能承受澆鑄銅液所需的厚度,陰干後,取較乾的范料包覆於泥漿層外、再陰干或整體的泥花。
7、澆口杯朝下,烘燒范料,蠟料熔化流出,燒至攝氏600—850度成陶范。
8、澆鑄青銅液前將陶范預熱至燒結的溫度。
9、青銅凝固冷卻後,脫除內外范割除澆口。
10、鑄成形狀復雜的完整薰爐,加以適當拋光,用失蠟法鑄造小小的觚,竟需如此復雜的工序。如鑄造最大的司母戊方鼎,是商朝晚期現存最重的青銅器,它通高133厘米,口長116厘米,寬70厘米,此器重875公斤。在1939年,河南安陽武宣北地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長方體,深腹平面,底立耳外側飾雙虎食人首,空柱足,四角有扉棱,四壁周邊飾獸面紋,足上部也浮雕獸面。這么大的青銅器需多少塊陶片,需多少翻范、制模、液化銅汁、澆鑄、拼接,沒有幾百人同時帶動是難以完成,所以到了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製造青銅器,技術總結性文獻的《考工記》也出來了。
三、 談談青銅器的藝術特徵。
它是匠師的創作,古代社會條件下才能最優異、技術最精良的匠師,主要 集中於王朝首都以及諸侯國的都邑內,他們世代相傳,其「作品」有一定模式化、固定化、程式化,但由於中國地域大,各諸侯國的傳統和技術均不一樣,所以會形成不同風格的流派,如中原各國的青銅器古樸典雅,楚國的青銅器裝飾細膩秀麗。另外,青銅器的製作有其特殊性,如合范性,一套陶范在青銅器澆鑄成型後,就要拆碎,不再重復使用,因而每鑄造一件人物(青銅器),等於一次創造,它必須經過由制模到鑄成兩個過程。由於有這個原因,有一些青銅器看來外觀相似,但細察仍有差別存在,這顯然有一個個性風格的問題,這樣青銅器就有更大的創造性,因而每個時期都能出現傑出作品,他們是卓越匠師的精心創造,更富有藝術方面的價值,中國三代青銅器藝術方面有以下特點:
1、重視調諧是中國青銅器設計上突出的一條原則,這里說的調諧包括青銅器形的塑造,紋飾的布局,色彩的對比等各方面。
2、顏色的和諧很早受到重視。
3、紋飾的圖案化是中國青銅器的又一特點,可以說伴隨著青銅器的誕生,這種傾向業已出現了,三角紋和乳丁紋也許是青銅器最早的紋飾,齊家文化的殘刀柄和七角星紋鏡,都裝飾著三角紋。
4、中國青銅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面形作為裝飾,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卻不是什麼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和器座或者以人整體,作為器物的一部分,如鍾架有配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都是男女侍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
5、與這一特點有聯系的青銅器的動物形象大多數也並非生物的再現,而是經過藝術塑造而神話化了。
上面談到的特點,使中國古代青銅器區別於其他古國的青銅器工藝,成為美術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一個門類,無怪乎中國和海外的許多博物館、美術館都要把中國青銅器陳列在顯要的位置,不僅禮器、樂器等大件器物,連一些小件如銅鏡、帶鉤之類,也倍受重視。
四、 轉變期
中國青銅器發展的最後一階段,即轉變期。即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時期,經過幾百年兼並戰爭及為富國強兵之爭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以郡縣製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權的性質封建社會,最終傳統的禮儀制度徹底瓦解。鐵製品廣泛使用,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禮儀制度仍然在某些領域存在,但已不是那麼嚴格,青銅器文化的轉變在這個時期就更加明顯了。
傳統的禮儀制度主要保留在埋葬制度上,如某些墓內或多或少隨葬列鼎,列鼎一般製作不精良,給人以粗糙感覺,更重要的是貼近現實的日常生活,如銅幣、帶鉤、銅洗盆、薰爐、車馬器、兵器等
Ⅳ 中國古代有哪些戰役堪稱戰爭的藝術
基本都是以少勝多的戰爭,比如柏舉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彭城之版戰、巨鹿之戰、淝水之戰、虎權牢之戰。
其中我認為柏舉之戰是最經典的戰爭藝術,主要是這場戰役並不是被對方的大部隊逼到絕境的反擊戰,柏舉之戰是少數人向多數人主動進攻的戰役,孫武子簡直逆天了,3W軍隊把20W軍隊耍的團團轉,遛狗一樣的遛來遛去,然後找到薄弱的地方,直接穿插,一路打到了對方的都城,幾乎就把楚國滅了。
Ⅵ 古代軍事藝術最精彩的時期是哪個時期
說三國和戰國我不是很同意,在我看來明朝初期的時候,騎兵有常遇春,徐達把騎兵中的王者蒙古騎版兵干權掉,還有現代戰爭的雛形神機營,海戰河戰都擅長的大明水軍,還出現現代意義上的多兵種混合作戰!!戰國所謂的戰爭都是簡單的步兵砍殺,勝利的變數很大,稱不上藝術!
Ⅶ 不是古代歐洲代表性軍事著作有______。 A 馬基雅維利的《戰爭藝術》 B 色諾芬《遠征記》 C
1、《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
2、《戰爭論》
《戰爭論》作者是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戰爭論》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譽為影響歷史進程的100本書之一。克勞塞維茨本人也因此被視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作者在書中揭示了戰爭從屬於政治的本質,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闡述了戰爭性質向民眾戰爭轉變的歷史趨勢,探討了戰略和戰術、進攻和防禦、戰爭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敵等理論。
3、《制勝的科學》
《制勝的科學》作者是俄羅斯帝國元帥蘇沃洛夫。內容集中反映了蘇沃洛夫的戰略戰術思想和治軍之道,包括軍事成就、軍事思想、指揮風格和指揮藝術等,影響俄國軍界好幾代人。十月革命後,列寧審批的第一本紅軍戰士手冊。
4、《戰略論》
《戰略論》作者是李德·哈特。本書在西方戰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軍事理論的必讀書。因為此書,李德·哈特被西方奉為「軍事理論教皇」
5、《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於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演講稿,是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方針的軍事政治著作,是一部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毛澤東在總結抗日戰爭初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國民黨內部分人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以及中國共產黨內部分人輕視游擊戰的傾向,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以獲得對日作戰勝利的戰略。
6、《海權對歷史的影響》
《海權對歷史的影響》是馬漢「海權論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馬漢海權理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馬漢在這部書中通過對歷史上即1660-1783年間的海上戰爭的追溯與分析,論述了制海權對一國力量最為重要。
Ⅷ 什麼是誘敵深入,這就是戰爭藝術的最高境界
誘敵深入 ( yòu dí shēn rù )
解 釋
誘:引誘。把敵人引進來,使他(她)處於孤立而又不易逃跑的不利地位。
在強敵進攻面前,在戰略、戰役上有計劃地放棄一些地方,引誘敵人進至預定地區予以殲滅的作戰方法。這可使敵人增加消耗,疲勞沮喪,分散兵力,發生過失,陷於不利態勢;便於自己利用有利條件,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中國古代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就有誘殲敵人的論述。如「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公元前 632年城濮之戰,晉軍「退避三舍」,誘殲楚軍;公元前 342年齊魏馬陵之戰,孫臏「退兵減灶」,誘殺龐涓。這些都是中國古代誘殲敵人的著名戰例。1812年法國拿破崙一世進攻俄國時,Μ.И.庫圖佐夫曾率俄軍主動退卻,放棄莫斯科,為俄軍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普魯士軍事理論家C.P.G.von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向本國腹地退卻」的專章里,使用了「誘敵深入」這一術語。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期革命戰爭中創造性地運用了誘敵深入的方法。1928年,毛澤東、朱德等提出十六字訣的作戰原則,就含有誘敵深入的內容。1930年10月,中央紅軍在第一次反「圍剿」時,明確提出了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並在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中運用成功。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在執行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戰略方針中,殲滅了進犯的大量國民黨軍隊,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解放軍誘敵深入作戰的主要特點是:①誘敵深入不僅是一般的作戰方法,而且是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重要內容和指導戰爭的戰略決策。②依靠人民戰爭,實行誘敵深入。在強敵進攻面前,主力兵團伺機向心退卻或機動轉移,地方兵團和民兵則全面主動出擊,廣泛開展游擊戰,陷敵於不利態勢,為主力兵團創造和捕捉戰機,殲滅進攻之敵造成有利條件。③誘敵深入作戰目的是打殲滅戰。誘敵是手段,殲敵是目的,一切「走」都是為著打。退卻階段的全部作用和決定關鍵,在於轉入反攻和反攻階段之能不能取勝。
今後戰爭,誘敵深入,後發制人,仍可作為弱軍對強軍作戰的一種重要的作戰方法。但在什麼條件下採取誘敵深入,以及如何實施誘敵深入,將取決於自己的國情、軍情和戰略方針的需要。
Ⅸ 中國古代都有那些著名戰役
有柏舉之戰、長平之戰、巨鹿之戰、淝水之戰、薩爾滸戰役等。
1、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佔領楚都的遠程進攻戰。
在戰爭中,吳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迴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的戰法而取勝。
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成功戰例。
2、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
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占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戰場上的相持對峙局面對其不利,再加上廉頗用兵老道無懈可擊,遂用反間計。
趙王由於初戰失利,見無利可圖,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年輕氣盛的趙王遂要出擊,但廉頗堅守不出不聽趙王令,再加上秦國反間計,遂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見有機可乘,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3、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4、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5、薩爾滸戰役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柏舉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巨鹿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平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淝水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薩爾滸戰役
Ⅹ 中國古代戰爭案例的藝術性比較~
我認為,按《孫子兵法》的說法,能稱得上是藝術的戰役應該有以下特徵:
(1).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2).勝者先勝而後求戰,敗者先站而後求戰。
(3).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
先說火牛陣,後世還有很多用火牛陣甚至火象陣的,但很多都失敗了,說明這根本不是這場戰役勝利的本質。真正精彩的是田單讓燕王調走樂毅的心理戰,正是在這個大前提下,田單才取得了勝利。沒有這個前提,田單甚至連使用火牛陣的條件都不具備。
韓信的戰例是非常的精彩,但是以今天的角度,我們無法判斷韓信在背水一戰這樣的作戰中是否做到了第二和第三點,因為今天的我們根本無法了解韓信手下士兵的情況,誰知道韓信後來的說辭不是時過境遷的解釋呢?他根據什麼情況判斷,敵軍就是會全軍盡出,一個不留,留下一座空城?如果能有史料證明,韓信戰前可以保證這幾點,那這仗就是真的精彩了。
項羽的兩個大戰只是在戰術,陣型,以及練兵上對冷兵器時代有指導意義。這個我就不多說了。
至於官渡和赤壁,我之前做過相關對比。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以下鏈接:
http://..com/question/200120289.html?an=0&si=1
另外要補充的一點是,「東風」是個隨機事件。以現在的天氣預報技術尚且不能做長時間精確預報,為什麼那時候就能呢?這不符合原則二。所以赤壁實際上也不是很精彩,因為它將勝利的希望寄託在一個小概率事件上。
古今中外真正精彩的戰例首推「霸王行動」,也就是諾曼底登陸。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