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軍車的起源是什麼
從抗日戰爭時期開始,我軍裝備的車輛經歷了取之於敵、依靠進口、自行研製的三個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美國發動了侵朝戰爭,中國人民派志願軍赴朝參戰。當時國家正處於經濟恢復時期,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全力保證軍隊的需要。
由於戰爭的殘酷,運輸任務的繁重,車輛損失嚴重。1950年11月1日,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主管志願軍供應工作的李富春同志電請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要求補充汽車5-6千輛。根據前方需要,國家決定向蘇聯訂購汽車15000輛。
由於來源不易、補充困難,周總理親自過問這批車輛的分配使用,為軍委起草了電報,明確分配給志願軍7000輛。針對志願軍汽車損失情況,他還指示了有關部門今後每月給志願軍補充進口新車500輛。3年抗美援朝戰爭,國家共為志願軍進口各種汽車21000餘輛。
㈡ 從抗日戰爭開始,我國的軍用車輛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從抗日戰爭時期開始,我軍裝備的車輛經歷了取之於敵、依靠進口、自專行研製的3個階段。
新中國屬成立後不久,美國發動了侵朝戰爭,中國人民派志願軍赴朝參戰。當時國家正處於經濟恢復時期,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全力保證軍隊的需要。由於戰爭的殘酷,運輸任務的繁重,車輛損失嚴重。1950年11月1日,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主管志願軍供應工作的李富春同志電請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要求補充汽車5~6千輛。根據前方需要,國家決定向蘇聯訂購汽車15000輛。由於來源不易、補充困難,周總理親自過問這批車輛的分配使用,為軍委起草了電報,明確分配給志願軍7000輛。針對志願軍汽車損失情況,他還指示了有關部門今後每月給志願軍補充進口新車500輛。3年抗美援朝戰爭,國家共為志願軍進口各種汽車21000餘輛。
㈢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軍用小車是什麼牌子
二戰時期,日本的汽車工業還是處於起步階段的,所以軍用的小型轎車不止有本國生產的車型,也有軸心國援助的車型。
當時日本本國生產的軍用車主要由以下幾種
豐田AA型轎車
這款車以克萊斯勒airflow為原型研製,雖然搭載6缸四沖程汽油機,百公里油耗卻只有10L/100km,可以算當時最省油的豪華汽車之一,在內飾上該車裝配了金屬車頭立標、羊絨座椅、石英鍾、調頻收音機等在當時較為高端的配置,據說豐田aa下線當日,時任豐田公司掌門人的豐田喜一郎還親自試了車。這款車的民用版本採用黑色烤漆外觀,軍用版採用的是卡其色外觀。(圖為豐田aa)
㈣ 日本鬼子的軍車為什麼跑不過八路軍的雙腳 日本鬼子玩
抗日戰爭的時候,八路軍的抗日根據地往往處於山區。山道崎嶇,綿延婉轉,交通不便,路況不良。雨雪天氣,更是泥濘濕滑。日本鬼子的軍車到了這種地方,真的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而八路軍的指戰員們,則是長期生活戰斗在這些崇山峻嶺之中,不但完全適應這些地形地貌,而且熟知當地的路口關隘。
那時候的中國偏遠山區農村,見過汽車的又有幾人,更別說擁有汽車通行的道路了。當日本鬼子的軍車到了這些大山深處,行駛在牛車馬車驢車都行走不便的崎嶇山路上,可想而知是什麼情形。
八路軍的指戰員們,憑借著長期山區作戰練就的雙腳,抄近路,走捷徑,翻山越嶺,輕便靈活,與泥牛入海一樣的日本鬼子軍車賽跑,不把日本鬼子的軍車玩於股掌之間才怪呢。望採納
㈤ 抗日戰爭時期,海南有什麼有名的軍隊或什麼有名的事跡.
1、雲龍改編,馮白駒領導的瓊崖工農紅軍和國民黨達成共識,槍口一致對外,並在海口雲龍鎮進行了瓊崖工農紅軍的改編,瓊崖工農紅軍改編成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
2、瓊崖縱隊,是中國共產黨在海南島領導的一支人民武裝,是以1927年9月海南島農民起義隊伍為基礎組建的。這支人民武裝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經歷了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考驗,創立了以五指山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
(5)抗日戰爭軍車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爆發後,瓊崖特委根據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與國民黨當局經過一年多的談判,達成了團結抗日的協議,並於1938年12月5日在瓊山縣雲龍圩將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以下簡稱獨立隊),馮白駒任隊長。
改編時約300人,編為3個中隊。1939年2月10日,日軍以台灣混成旅團一部,在海軍的支援下。在海南島北部的天尾港登陸,迅即佔領海口、瓊山、定安、文昌等地。
14日,日軍又以第五艦隊一部,在海南島南部的三亞港登陸,迅即佔領三亞、榆林等地。爾後,日軍南北對進,海南全島遂告淪陷。國民黨守軍保安第十五團等部退入五指山區。
㈥ 國民黨軍車
當時的軍車有:
通用公司生產的GMC/道奇 (十輪大卡車)
Opel (德制歐寶卡車)
當時用於物資運輸回的卡車品牌還有(答福特、雪佛蘭、白氏、萬國、司徒貝克Studebaker)
Willys 威利斯 (吉普)
Dodge 道奇 中吉普
此外還有奧斯汀公司生產的Studebaker(斯蒂拜克\斯塔的拜科\斯蒂拜克\斯蒂龐克/司徒貝克): 有吉普車、轎車、卡車等車型 ,陳納德的座駕。
以及同公司生產的奧斯汀轎車。
㈦ 70周年抗戰勝利紀念日的戰車有哪些
裝備方隊
(1)99A坦克方陣 由22輛坦克組成
99A坦克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改進型主戰坦克,戰斗全重55噸,發動機功率1600馬力,不論是傳統的三大性能,還是信息化、數字化性能,該型車都當之無愧可列世界最先進主戰坦克的「第一陣營」。
(2)05式兩棲戰車方陣由18輛戰車組成
05式兩棲戰車曾參加2009年國慶閱兵,此型戰車採用了滑行車體技術,其發動機在水上可以達到1650馬力的最大功率,兩者結合可使這種戰車達到水上近20節的航速。
(3)04A式步兵戰車方隊 由18輛戰車組成
該型步兵戰車是在我國ZBD-04步兵戰車基礎上進一步增強裝甲防護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強火控系統而來的改進型步兵戰車。
(4)03空降戰車方隊 由18輛戰車組成
03傘兵戰車曾參加2009年國慶閱兵式,目前裝備我軍機械化傘兵部隊。該車也參加了不久前在俄羅斯進行的「傘兵大師」比賽,在比賽中表現出了不亞於俄羅斯BMD-2傘兵戰車的機動能力。
(5)紅箭10反坦克導彈方隊 由18輛發射車組成
紅箭10反坦克導彈是我國近年來裝備的遠程多用途導彈,該導彈採用光纖制導,人在迴路中控制,車內有兩個操縱台可同時控制兩枚導彈。
(6)05自行火炮方隊 由16門火炮組成
PLZ-05自行加榴炮,該型火炮曾在2009年國慶閱兵式上登場,由於採用了155毫米52倍口徑的火炮,它具備了超過40公里的射程,且使用普通彈時射擊精度很高。
(7)09輪式突擊車方隊由18輛突擊車組成
該戰車採用新型國產8*8輪式裝甲車底盤,安裝105毫米火炮和先進火控系統的新型輪式坦克。將成為我軍快速反應部隊的主要裝備 。
(8)猛士輕型裝甲車方隊 由16輛軍車組成
目前該型車已經裝備北京軍區某摩托化步兵部隊,作為適於快速穿插作戰的運輸工具使用。在駕駛室頂部還安裝了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機槍被安裝在結構簡單的遙控槍架上,乘員可以不必探身操作機槍實施射擊。
(9)武警猛士防爆軍車方隊 由16輛軍車組成
此型車的軸距比原版「猛士」更長,且安裝了可以抵擋輕武器射擊的裝甲,在駕駛室頂部還安裝了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機槍被安裝在結構簡單的遙控槍架上,乘員可以不必探身操作機槍實施射擊。
(10)07式雙35自行高炮方隊 由2輛雷達車和16輛高炮組成
07式雙35毫米自行高炮,該型高炮採用引進瑞士GDF-001技術的雙35毫米高射炮,國產相控陣搜索雷達和火控雷達,對各種低空飛行的飛機、直升機,乃至來襲的精確制導彈葯都有極高的殺傷率。
(11)紅旗9防空導彈方隊 由16輛紅旗9發射車組成
紅旗-9屬於第三代防空導彈系統,同蘇/俄制S-300和美製愛國者導彈屬於同一級別。紅旗-9導彈總重1300千克,全長6.51米,裝葯量180千克。最大射程200千米,最大射高27千米,最大速度為4.2馬赫。
(12)紅旗12及紅旗6A防空導彈方隊 由紅旗12發射車8輛、紅旗6A發射車4輛、紅旗6A雷達車4輛組成
紅旗12導彈是主要用於野戰防空,採用固體燃料推進的導彈,由紅旗-2型發展而來。車載雙聯裝導彈每枚長5.6米;彈徑0.4米;翼展1.2米,重886千克,彈頭為100千克高爆戰斗部,能夠打擊在0.5—25千米的高度上飛行的目標,傾斜發射時射程可達5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3.5馬赫。
紅旗6A導彈由義大利「蝮蛇」導彈發展而來,空射型號為霹靂-11,地空型號即為紅旗-64。紅旗-64設計用來打擊中低空快速飛行的戰機、直升機和導彈。
(13)海紅旗10及海紅旗9艦空導彈方隊 由海8輛紅旗10和海8輛紅旗9組成
海紅旗-9是紅旗-9的艦載型號,發射方式為垂直冷發射,在052C上採用俄式的轉輪式發射口,但每枚導彈都單獨使用一個發射口,射速高於S-300F。
海紅旗-10是我軍新一代艦載近防系統搭載的近程艦空導彈。導彈直徑0.12米,長2米,對低速目標射程為9千米,對高速目標射程為6千米,制導方式為被動雷達引導和紅外製導結合。
(14)鷹擊12及鷹擊83反艦導彈方隊 由8輛鷹擊12和8輛鷹擊83組成
鷹擊-83是我國最新型反艦導彈之一,艦載型射程為180公里以上,空射型則可達250公里。鷹擊-83採用了中、前期高亞音速巡航,末段超音速終程攻擊的作戰模式。
鷹擊-12導彈是我國最新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其性能尚未公開,也是首次出現在閱兵儀式上。據簡氏防務稱,鷹擊-12重約2-2.5噸,長約7米,巡航速度2-3馬赫,末段沖刺速度約為4-4.5馬赫,簡氏防務稱,鷹擊12空射型射程可達300公里。
(15)鷹擊62反艦導彈方隊 由16輛鷹擊62發射車組成
鷹擊62導彈是我國近年來研製裝備的一款高亞音速遠程反艦導彈,可裝備在052C驅逐艦、轟-6丁型轟炸機沖擊式轟炸機和岸艦導彈發射車上。鷹擊-62裝備了渦噴發動機和火箭助推器,飛行速度約為0.6-0.8馬赫,最低巡航高度在10米以下,射程可達280千米
(16)東風15及東風16彈道導彈方隊 由8輛東風15和8輛東風16發射車組成
中國東風-16導彈是一種直徑1.2米以上的中程彈道導彈,採用裸彈發射方式,而機動時則使用車上一個貼合導彈外形的保護罩加以保護。
(17)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方隊 由16輛東風21D發射車組成
美國海軍稱東風-21D為「海戰規則的改變者」,認為它讓中國沿海地區變成了新科技武裝起來的「堡壘海域」,在它的掩護下,中國的艦隊只需要較小型的戰斗艦艇即可將美國海軍「拒止」在中國核心利益范圍之外。五角大樓據此認為中國正在實施以東風-21D導彈為依託的「區域拒止戰略」。
(18)東風10巡航導彈方隊 由16輛東風10巡航導彈發射車組成
東風-10導彈直徑500毫米左右,尾部採用十字型尾翼,彈體中部的彈翼在發射後展開,導彈腹部有伸出彈體外的進氣口,發動機為安裝在彈體後部的一台小型渦輪風扇發動機,這一外型與美國BGM-109「戰斧」導彈十分相似。
(19)東風26彈道導彈方隊 由16輛東風26彈道導彈發射車組成
裝備常規彈頭的東風-26導彈精度可能會達到50米級,這足以對關島安德森基地的機庫、或者關島海軍基地港灣中駐泊的艦艇實施打擊。
(20)東風31A洲際導彈方隊 由12輛東風31A洲際導彈發射車組成
東風-31彈道導彈是一種三段固體推進劑洲際彈道導彈,也是中國首種遠程固體彈道導彈。作為中國第二代戰略武器,應用了許多新技術。與其前輩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相比,東風-31在體積、打擊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顯突破。
(24)通訊裝備方隊 由16台通訊車輛組成
(25)後勤裝備方隊 由16台後勤車輛組成
(26)維修裝備方隊 由16台維修車輛組成
(27)衛勤裝備方隊 由4輛衛勤車及12輛卡車組成,白求恩醫務士官學校女兵將站在卡車上受閱
㈧ 抗日戰爭中的四大戰役
淞滬戰役:粉碎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開始全面入侵中國。年8月13日,日軍開始進攻上海,淞滬會戰打響。為「速戰速決」,日軍先後投入30萬兵力,動用了300多架飛機、幾十艘軍艦。國民政府將70多萬兵力先後調往淞滬戰場。
戰鬥打響後,第9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指揮4個師的兵力,在空軍配合下向上海匯山碼頭之日軍展開攻擊。戰斗異常慘烈,幾度處於膠著狀態。在戰斗中,中國軍隊士氣高昂,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對抗著敵人的飛機坦克。有許多士兵為了阻擋日軍的進攻,身上綁著手榴彈沖向敵人坦克,與敵軍同歸於盡。
隨著日軍的不斷增援,中國軍隊逐漸處於劣勢,但仍然節節抵抗,先後在羅店、寶山、南北塘口等地給日軍以重創。最值得一提的是擔任掩護主力撤退任務的謝晉元團,孤軍奮戰在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800壯士堅守陣地4天4夜,以傷亡40餘人的代價,斃敵100餘人。在此戰中,成千上萬的上海民眾聚集在蘇州河南岸,聲援中國軍隊。一位勇敢的少女還游過蘇州河,將一面國旗獻給抗日英雄們。謝晉元把國旗高懸在樓頂上,激勵官兵鬥志,表示血戰到底的決心。
由於日軍擁有絕對的武器優勢,11月12日,上海淪陷。淞滬戰役中,中國軍隊共斃傷日軍4萬多人,粉碎了日軍迫使中國在3個月之內投降的戰略企圖,為華東地區大批工業設備的內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平型關戰役: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的首次勝利
日軍佔領北平、天津後,分三路向縱深推進。其中一路日軍先後佔領張家口和大同,隨後分兩路攻擊雁門關和平型關,企圖奪取兩關,拿下太原。
1937年9月23日,日軍先頭部隊進抵平型關附近,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和副師長聶榮臻等決定在平型關至東河南鎮公路兩側設伏。這段公路貫穿於峽谷之中,一旦佔領兩側高地,公路上的敵軍將無處可逃。25日零時,115師主力出發了,此時,天公不作美,大雨引起山洪暴發,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徹夜冒雨行進在崎嶇的山路上,終於在拂曉前進入陣地。8時30分,日軍坂垣師團21旅團的兩個聯隊進入了埋伏圈,設伏部隊向山溝公路之敵猛烈射擊,敵陣頓時大亂。八路軍兩個營乘勢向下沖上公路,與敵展開肉搏,日軍大炮和騎兵完全失去了作用。隨後八路軍又有一個團投入戰斗,將日軍分成幾段,各個殲滅。戰至下午1時,日軍主力基本被消滅。
平型關戰役是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後的首次勝利,共殲滅日軍1000多人,擊毀汽車近百輛,繳獲輕重武器數百支。它表明,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抗戰力量。
台兒庄戰役:中國軍隊正面戰場的首次大勝利
1938年3月中旬,日軍坂垣和磯谷兩個師團,分東西兩路向南進攻,企圖會師台兒庄,進而攻佔徐州。然而東路的坂垣師團在進攻臨沂時受挫,損失4500人,仍未突破中國守軍的防線。
西路磯谷師團於3月14日進攻滕縣,3000多中國守軍血戰3晝夜後全部陣亡,滕縣失守。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估計日軍可能會孤軍深入,便主動放棄了嶧縣、棗庄,誘敵深入,同時將主力轉移到台兒庄北面山區,插到敵軍背後。果然,磯谷師團一路直撲台兒庄。中國守軍英勇抵抗,激戰數日,人員傷亡7/10,3/4的陣地失陷,但將日軍牢牢地拖在了台兒庄。為了奪回陣地,第31師師長池峰城決定組織敢死隊,與敵決一死戰。26日黃昏,他命令營長仵德厚率部從西門突入城內,與敵人逐牆逐屋地爭奪。仵德厚不負眾望,他身先士卒,揮舞著大刀與敵軍奮戰。經過一夜激戰,敵人屍橫遍地,殘部向西北城角退逃。28日,中國軍隊收復了台兒庄。
與此同時,中國軍隊主力按原定計劃迂迴到敵後,將坂垣、磯谷兩部敵軍分割包圍,經過激烈戰斗,磯谷師團除一部分突圍北逃外,其餘全部被殲。台兒庄戰役大獲全勝,共殲敵2萬餘人,成為中國軍隊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勝利。
百團大戰:摧毀日軍的交通命脈
進入1939年冬天,日軍開始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盪」,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根據地的聯系,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為此,八路軍決定發動交通破襲戰。1940年8月20日,夜幕低垂,天空下著小雨,正太鐵路沿線突然槍聲大作,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就此打響。到9月10日止,綿延200餘公里的正太鐵路被破毀2/3以上,完全陷入癱瘓狀態。
受到沉重打擊的日軍如夢方醒,連連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出動2萬餘人對晉西北根據地實施全面大「掃盪」。八路軍在各個戰場上與日軍展開浴血奮戰。10月14日,129師新編第10旅在弓家溝設伏,殲滅日軍一支運輸隊,摧毀軍車40多輛。26日,在武鄉附近,129師師長劉伯承率領師主力,將日軍一個大隊包圍,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臨戰場指揮,將日軍大隊長以下400多人全部殲滅。到1941年1月,華北軍民經過3個月的苦戰,徹底粉碎了日軍的「掃盪」,百團大戰降下帷幕。
百團大戰歷時近半年,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的進攻戰役,共斃傷日軍10645人,拔掉據點2993個,破壞鐵路474公里。這次戰役意義重大,它不僅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而且給國民黨散布的「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謊言以有力回擊。
㈨ 為什麼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要頻頻搶劫日軍的軍用卡車
八路軍當時力量比較小,對付不了正規軍,而且也需要物資來壯大自己,這回時候有兩條路來壯大自己一是答劫掠車隊二是劫掠後方物資庫,正好運輸物資的車隊掩護人員比較少物資卻很多,所以八路軍絕對不會輕易去劫掠日軍後方物資庫
㈩ 老兵看到軍車沖到路邊敬禮,軍人為何如此的長情
老兵其實是參加過中國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戰役士兵的一個縮影。是我們的榜樣人物。
黨領導下的軍隊有嚴明的紀律,打造出的隊伍是鐵血軍隊,每一個士兵都親如一家,有著昂揚的戰斗意志和不屈的戰斗精神。在這樣一個擁有嚴明紀律卻不失人情味,充滿理想與奮斗的集體,士兵們建立了強烈的歸屬感,對黨和人民無比的忠誠,願意奉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許多次戰役,共產黨的軍隊並不具備絕對優勢,但共產黨的軍隊得民心,為民心所向,為人民服務,得到了人民的擁戴和支持,軍民一心,共同抵抗敵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樣的軍隊,才能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生生殺出了一條血路,最終帶領中華民族走向解放,走向站起來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