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抗日戰爭重要戰役

中國抗日戰爭重要戰役

發布時間:2021-02-05 00:10:15

1. 抗日戰爭中的重大戰役是哪些

淞滬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還有一些網路上能查到

2. 中國抗戰時期的著名戰役

中國抗戰著名戰役

淞滬會戰
「七七事變」爆發37天後,日本侵略軍又向上海發動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英勇抗擊,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日軍尋找借口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以及陸續調集的6個集團軍70餘萬人奮起抵抗。隨後,日軍加強上海派遣軍力量,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9月30日拂曉,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中國守備部隊傷亡慘重。10月26日晚,中國軍隊第88師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守衛四行倉庫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斗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陸,合圍上海,守軍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陷落。
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中旬,日軍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24日夜,冒雨設伏於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山地。25日7時許,日軍第5師團(板垣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全部進入設伏地域,八路軍迅速向敵發起猛烈攻擊,敵軍頓時人仰馬翻,亂成一團。我軍戰士勇猛沖向公路,對敵實行分割圍殲,雙方展開白刃肉搏戰。
經過一天激戰,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戰中共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1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第一個大勝利。
忻口戰役
1937年10月—11月,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激烈大會戰。
1937年10月初,中國方面第二戰區集結重兵阻擊日軍第5師團等奔襲太原,在忻口及其外圍展開了為期1個月激烈作戰。中國軍隊英勇奮戰、為國捐軀,其中第9軍軍長郝夢齡中將不幸犧牲。由於中國軍隊頑強抵抗,日軍始終未能突破中國守軍陣地。隨後,忻口守軍主動撤守,回防太原,忻口作戰結束。中國軍隊隨後進行了太原保衛戰。這次會戰中,八路軍積極配合友軍作戰,給敵以重大牽制。10月19日,八路軍破壞了敵之陽明堡機場,使日軍在忻口戰場一度失去空中力量。
忻口、太原會戰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民共斃傷日軍2萬餘人,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久、戰績最顯著的會戰之一。
武漢保衛戰
南京淪陷後,武漢實際上成了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1938年7月,日軍華中派遣軍約25萬人,在300餘架飛機、120餘艘艦艇配合下向武漢包抄過來。中國軍隊遂調集130個師100萬人組織防禦。10月上旬,驕橫輕敵的日軍第106師團孤軍深入到萬家嶺地區,第1兵團總司令薛岳抓住戰機,調集多部布下口袋陣。最終,萬家嶺大捷殲滅日軍4個聯隊,斃敵3000多人,震動日本朝野。
10月下旬,日軍在付出傷亡4萬人慘重代價後,才形成對武漢的三麵包圍。中國軍隊為了持久抗戰,主動從武漢撤出。
台兒庄戰役

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夜,八路軍總部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
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3. 抗日戰爭的重大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2、五原戰役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3月20日,各部隊向五原及外圍據點發起總攻。當日午夜,中國軍隊向五原舊城、梅令廟、新公中等日軍據點同時發起進攻。至21日拂曉,第35軍新31師部隊擊潰新公中之日軍,日軍殘部向北山撤逃中被第8戰區第101師全部殲滅。

戰至11時,新31師及警備旅佔領了舊城除平市官錢局和屯墾辦事處以外的各據點;新32師攻佔了廣盛西及新城的外圍據點,集中圍殲新城城內之日偽軍;第101師及新6旅擊潰據守烏加河與王六子壕的日偽軍。

17時,新32師攻佔新城。黃昏,新31師全殲舊城日偽軍,並包圍了平市官錢局、屯墾辦事處兩據點。與此同時,第101師在烏加河北岸與包頭、固陽來增援之日偽軍展開激戰。日偽軍在飛機和重炮掩護下反復沖鋒,始終未能突破第101師陣地,為攻城部隊全殲五原守軍創造了條件。

22日新31、新32師殲滅了五原新舊城之日偽軍,收復了外圍各據點。打援部隊向日偽軍展開猛攻,激戰至24日,日軍又增派騎兵集團主力和第26師團一部,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強行渡河。打援部隊奮力阻擊,與日偽軍激戰3晝夜,在完成阻擊任務後奉命撤出陣地。

在日偽軍優勢炮火攻擊下,為避免與其決戰,傅作義採取誘敵深入,相機聚殲的方針,下令所部於24日晚轉移到有利地區尋機殲敵。25日,日軍分兵兩路,一路追擊中國軍隊,一路直趨五原,妄圖殲滅中國軍隊主力。26日中午,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進入五原,又於4月1日逃出五原,撤出後套地區。

3、上高戰役

上高戰役(上高戰役、錦江作戰、鄱陽掃盪戰、宜春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4、豫南會戰

豫南會戰是中國第5戰區軍隊在河南南部抗擊日軍的一次作戰。 1941年1月,日第11軍為了打通平漢鐵路南段,解除中國軍隊對信陽日軍的威脅,糾集步兵7個師、騎兵1個旅、戰車3個團的兵力,在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的指揮下,分左、中、右3個兵團,分三路,准備向豫南發起進攻。

第5戰區司令長官決定採用避實擊虛的戰略,留少數兵力正面抗擊,主力轉向兩翼,待日軍進攻兵力分散之時,從其兩側及背後圍殲之。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 。

5、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4. 抗日戰爭時期的三大著名戰役

1、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3、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就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拓展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參考資料:淞滬會戰_網路

百團大戰_網路

5. 抗日戰爭著名戰役

1台兒庄戰役
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
中國軍隊和日軍在山東嶧縣台兒庄(今屬棗庄市)一帶進行的戰役。
台兒庄戰役是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 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取得了殲滅日軍1萬餘人的巨大勝利。此次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2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戰役是我晉綏軍在平型關一帶縱深對日進行的防禦作戰,是太原會戰的一個重大戰役,此戰役最終因日軍突破平型關關口而失敗
3百團大戰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地區使用105個團的兵力,向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復了被日軍佔領的部分地區,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制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6. 中國抗日戰爭的國軍比較重要的戰役有哪些

1.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軍以日租界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地,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我軍西撤結束。
這次戰役,日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總司令,先後投入陸,海,空與特種兵部隊近30萬人,動用艦船130餘艘,飛機400餘架,戰車300餘輛,狂妄地宣稱1個月內佔領上海。當時的國民政府先由馮玉祥,後由蔣中正(兼)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指揮。先後調集中央部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部隊和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以及部分省市保安總隊,總計兵力約70萬余師,奮勇迎戰。
2.「上高戰役」聞名中外,又稱「錦江會戰」。上高會戰,中國軍隊擊斃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大佐聯隊長濱田,殲滅日軍16000餘人,擊落敵機1架,繳獲日軍軍馬2800餘匹,輜重物資無數。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將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蔣介石對擔任攻擊主力的74軍甚為滿意,特以軍委會名義授予74軍「飛虎旗」一面,此為國民革命軍中最高獎勵。
3.太原會戰包括有: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
南口張家口戰役後,日本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獨立混成第1旅團一部共1500餘人於1937年9月13日佔領山西大同,立即以一部向豐鎮(今屬內蒙古)進攻,主力向雁北地區進攻。日軍第5師團從河北宣化、新保安西下,連陷廣靈、靈丘、渾源等晉東北城鎮。9月下旬,日軍統帥部命板垣征四郎率第5師團及察哈爾派遣兵團主力共5萬餘人進攻山西內長城防線,企圖向太原城發展進攻。中國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指揮所部退守內長城的平型關、雁門關、神池一線。以第6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為右地區總司令,指揮3個軍防守平型關東西一線;以第7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為左地區總司令,指揮4個軍防守雁門關東西一線;以第71、第72師為預備軍,位於繁峙;令第18集團軍(八路軍)朱德總司令以第115、第120、第129師分別馳援平型關、雁門關、五台山配合作戰。
4.台兒庄大捷,又稱台兒庄戰役、魯南會戰或血戰台兒庄。台兒庄戰役的起止時間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
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 )。
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7. 抗日戰爭有哪幾場重要戰役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回戰役答」,這場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前後共歷時3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6個旅30萬餘人,死傷7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75個師和9個旅60餘萬人,傷亡達15餘萬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在淞滬會戰中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並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8.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有哪些有名的戰役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有很多的有名的戰役,像什麼百團大戰、台兒庄大捷等。我這次要說的是日軍掃盪時期的一次戰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次戰斗也非常的有名。


岡崎大隊憑借著居高臨下的地利和強大的武器裝備,將我軍的部隊牢牢的阻擋在山腳下。在《亮劍》中,李雲龍用挖掘工事和手榴彈的方法滅掉了山崎大隊,但是現實中並沒有那麼簡單。

為了能夠突破岡崎大隊的炮火,我軍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很多部隊被打的都不成建制了。當我軍好不容易攻上山頭後,遠處的援軍也已經馬上要到了。雖然很無奈,但是我們只能撤退,並沒有全殲岡崎大隊。

9. 抗日戰爭當中,中國戰場最重要的一場戰役應該是哪一個

絕對是長沙會戰。長沙會戰是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

10. 抗戰時期的大型戰役

抗戰時期的大型戰役有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共產黨軍隊和日軍的重大戰役有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等。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上高戰役、錦江作戰、鄱陽掃盪戰、宜春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

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

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3、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

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4、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月),是抗戰爆發後,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為中日雙方在華北進行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太原會戰主要包括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

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最後會戰以中國失利告終,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5、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

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6、武漢保衛戰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

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7、桂南會戰

桂南會戰是廣州失陷後,中國守軍抵抗日軍為打擊中國國際交通線並威脅西南大後方而在廣西南寧等地區展開的作戰。

日軍侵佔南寧和昆侖關之後,國民黨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

1939年11月日軍將第5師團、台灣混成旅團、第5艦隊等部隱蔽集結於海南島南端的榆林港,等候出動。閃電般出現在欽州灣,疾速登陸,攻陷防城。

24日,日軍佔領南寧、龍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急調第5、第99、第36軍向廣西增援。軍長杜聿明受命向昆侖關反擊,以步、炮、坦、空諸軍兵種協同攻堅,擊潰來援的第21旅團,打死旅團長中村正雄,取得昆侖關大捷。

1940年1月,日軍又調來第18師團和近衛混成旅團,進行反撲,至2月3日,再次佔領昆侖關。中國軍隊苦戰多日,傷亡很大,需要休整,遂結束會戰。

8、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 ,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9、緬北滇西戰役

緬北滇西戰役發生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緬北滇西戰役是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的進攻戰役。

戰役歷時一年半,中國軍隊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餘人,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10、湘西會戰

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會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名「芷江作戰」(日方稱「芷江攻略戰」,我方稱「芷江保衛戰」)。

戰爭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在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里。在王耀武指揮下,湘西會戰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殲敵3萬餘人。

湘西會戰最後一仗主戰場為懷化漵浦縣的龍潭鎮、溫水鄉和邵陽市洞口縣的高沙、江口、青岩、鐵山一帶。戰役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湘西會戰的勝利標志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

11、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

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12、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

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

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十大戰役

網路——平型關大捷

網路——百團大戰

閱讀全文

與中國抗日戰爭重要戰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