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x抗日戰爭

x抗日戰爭

發布時間:2021-02-04 22:32:19

⑴ 中日戰爭一共持續了多久

現代所說的中日戰爭一般指第二次中日戰爭,是以1937年7月7日發生的盧溝橋事變、以及1945年9月9日日本向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投降為該戰爭之起訖時間,歷時8年。但在廣義上也可將1931年發生的九一八事變視為起始點,歷時14年。
日期:
局部戰爭:1931年9月18日-1937年7月7日
全面戰爭: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9日
地點:
滿洲地區(1931年9月-1941年11月、1945年5月-1945年8月)
中國本土(1937年7月-1945年9月)
緬甸北部(1941年12月-1945年9月)
越南北部(1945年8月-1945年9月)
結果: 中國及同盟國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

中日戰爭主要指近代中國和日本之間發生的兩場大規模戰爭:
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清朝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又稱第一次中日戰爭,以日方勝利告終。
抗日戰爭(1931年─1945年):二戰期間中華民國與大日本帝國之間的戰爭,又稱第二次中日戰爭,在美國等其他同盟國的協助下以中方勝利告終。關於此次戰爭開始的時間,有的歷史學家從發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算起,有的則從發生在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算起,一般以後者為開始時間,但戰爭結束均以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昭和天皇向全國廣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的詔書為止。

此外,古代中國和古代日本之間還發生過以下的戰爭或軍事沖突,但一般很少被稱為「中日戰爭」:
白江口之戰(663年):唐朝、新羅聯軍與日本、百濟聯軍的一場戰爭,最終日本與百濟被唐朝、新羅聯軍打敗而全軍覆滅而結束,日本改派遣唐使與唐朝交好。中國(唐朝)、新羅一方勝利告終。
元日戰爭(1274年和1281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兩次東征侵略日本,以日方勝利告終。
朝鮮之役(1592年—1593年第一次,1597年—1598年第二次):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發動對朝鮮王朝的侵略,明朝派軍救援朝鮮,結果明朝與朝鮮成功阻止豐臣秀吉假道朝鮮入侵明朝的野心,豐臣秀吉病死,日軍撤退回日本。明朝、朝鮮一方勝利告終。

⑵ 抗日戰爭醫院有X光嗎

已經有了!!只不過僅限於大的醫院才有!
一戰之前就跟成熟了
醫用X射線設備的發展簡史
自1895年以來,X射線診斷與治療技術有了飛速的發展,主要進展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離子X射線管階段(1895~1912)

這是X射線設備的早期階段。當時X射線機的結構非常簡單,使用效率很低的含氣式冷陰極離子X射線管,運用笨重的感應線圈發生高壓,裸露式的高壓機件,更沒有精確的控制裝置。X射線機裝置容量小、效率低、穿透力弱、影像清晰度不高、缺乏防護0據資料記載,當時拍攝一張X射線骨盆像,需長達40~60min的曝光時間,結果照片拍成之後,受檢者的皮膚卻被X射線燒傷。

(二)電子X射線管階段(1913~1928)

隨著電磁學、高真空技術及其他學科的發展,1910年美國物理學家W.D.Coolidge發表了鎢燈絲X射線管製造成功的報告。1913年開始實際使用,它的最大特點是*鎢燈絲加熱到白熾狀態以提供管電流所需的電子,所以調節燈絲的加熱溫度就可以控制管電流,從而使管電壓和管電流可以分別獨立調節,而這正是提高影像質量所需要的。

1913年濾線柵的發明,部分地消除了散射線,提高了影像的質量。1914年製成了鎢酸鎘熒光屏,開始了X射線透視的應用。1923年發明了雙焦點X射線管,解決了X射線攝影的需要。X射線管的功率可達幾千瓦,矩形焦點的邊長僅為幾毫米,X射線影像質量大大提高。同時,造影劑的逐漸應用,使X射線的診斷范圍也不斷擴大。它不再是一件單純拍攝骨骼影像的簡單工具,卻已成為對人體組織器官中那些自然對比差(對X射線吸收差小)的胃腸道、支氣管、血管、腦室、腎、膀胱等也能檢查的重要的醫學診斷設施了。與此同時,X射線在治療方面也開始得到應用。

⑶ 求 八年抗戰 t x t 全文

&app=zd 懶得發郵箱了,你可以到上面這個網址下載哦

中國歷史進程要事有哪些簡單點,比如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x年x月x日什麼什麼事

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

⑸ 求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重大事件簡介,把你的結果畫成時間軸,作為手抄報素材! 財富值獎勵:30,最高50

1840~1859年
鴉片戰爭 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法、美等國也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此時的中國處於農耕文明的晚期,政治腐敗,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思想閉塞,已呈現出衰敗的跡象,於是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目標。腐敗的社會制度最終無法抵禦新興的資本主義,1840~1842年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被打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的失敗驚醒了先進的中國人,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第二次鴉片戰爭 19世紀50年代是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代,擴大國外市場和掠奪殖民地,成為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共同願望。由於中國自然經濟的抵制,資本主義的商品傾銷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英法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更加深入,中國逐步淪為外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太平天國運動 中國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最終引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它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由於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走向失敗。太平天國運動給清政府以沉重的打擊,同時也阻止了中國的殖民地化。
1860~1879年
洋務運動 19世紀60年代,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繼續發展,為掠取更多的侵略利益,在經濟上加緊侵略中國,使中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國內人民起義不斷,邊疆危機四起。面對內憂外患,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新式人才。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的工業化,並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1880~1899年
中法戰爭 19世紀末期,世界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為了適應壟斷資產階級的要求,資本主義列強加緊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資本輸出場所和殖民地。地域遼闊的中國成為它們爭奪的主要目標,中國邊疆危機四起,法國發動了中法戰爭。清政府以勝求和,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法國奪取了越南,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中法戰爭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刺激了列強進一步侵略中國的野心。
甲午中日戰爭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得到發展。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國內階級矛盾尖銳,日本急需從侵略擴張中尋找出路,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並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都帶有現代意義的對外戰爭,主要標志就是海軍的出場和角逐。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馬關條約》的簽訂,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戊戌變法 甲午中日戰爭後,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已從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它們不僅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而且加強了對中國的政治侵略,企圖瓜分中國的領土,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這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的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也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雖然變法最後失敗了,但是它宣傳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義和團運動 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浪潮,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外國傳教勢力活動猖獗,農民階級發動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同帝國主義進行頑強的斗爭,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但是,由於農民階級的時代局限性和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義和團運動歸於失敗。這是一次旗幟鮮明的反帝愛國運動,是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人民反侵略、反瓜分的最高峰。
1900~1919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後,對外侵略的要求變為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中國人民為反對外國侵略,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清政府企圖利用義和團抵制外國侵略。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和迫使清政府屈服,英、俄、日、法、德、美、奧、意聯合發動了侵華戰爭。這次戰爭鎮壓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迫使清政府徹底屈服並與西方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辛丑條約》 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資本輸出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的共同要求。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遇到了中國人民強烈的反抗。因此,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到,要想保證在中國的侵略利益,必需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所以,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8個侵略國和西、比、荷共11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這個條約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統治,並表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也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20世紀初,清政府完全變為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工具,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隊伍進一步擴大。這一切促使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為了統一革命力量和進一步明確目標,在孫中山的倡導下,以興中會、華興會為基礎,聯合光復會等,於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清末「新政」 1900年後,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加劇,全國各地反壓迫、反侵略武裝起義風起雲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迅猛發展,清政府統治危在旦夕。為了維護自身統治,清政府從1901年起陸續推行「新政」。「新政」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面對著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式,「新政」並不能幫助統治者度過危機。
黃花崗起義 同盟會成立以後,陸續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清政府的「新政」和預備立憲的破產,進一步暴露了其腐朽的本質。在孫中山、黃興等人的策劃下,1910年4月27日,由黃興直接領導的大規模反清起義——黃花崗起義,在廣州爆發。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它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式的發展,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武昌起義 見前
辛亥革命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新政」的破產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腐朽的本質。這一時期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風起雲涌。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掀起了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採取一系列革命措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成立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洪憲帝制 袁世凱在鎮壓二次革命後,加緊復辟帝制。為取得帝國主義的支持,他大肆出賣國家主權,接受「二十一條」。帝國主義為擴大侵略利益,也積極支持袁世凱。1916年,袁世凱做上「中華帝國」的皇帝,改元「洪憲」。袁世凱稱帝不得人心,遭到舉國上下的一致反對。革命黨人掀起了護國運動,袁世凱調兵鎮壓無效,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凱憂郁而死。
新文化運動 辛亥革命失敗後,帝國主義通過扶植北洋軍閥,加深對中國的侵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繼續深化。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西方啟蒙思想在中國進一步傳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凱又在文化領域推行尊孔復古逆流。以陳獨秀等人為代表,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影響的進步知識分子,1915年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開始了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反封建斗爭——新文化運動。它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了宣傳動員作用。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1920~1929年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春天,工人階級隊伍壯大;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工人運動有了較大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共產國際對中國給予大力的幫助;1920年秋開始,共產主義小組在中國各地紛紛建立,這一切都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准備了條件。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秘密舉行,後轉到浙江嘉興。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綱,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它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還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從此,它開始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並為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奮斗。它的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的召開 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分割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特別是在中國的侵略利益,1921~1922年,美、英、日等國在華盛頓開會。華盛頓會議上,帝國主義國家達成了共同宰割中國的《九國公約》,這樣,中國仍然處於帝國主義列強共同統治的局面。在列強操縱下,中國各派軍閥展開更為激烈的爭奪,軍閥混戰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為了更好地領導人民進行民主革命,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第一次在中國人民面前明確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華盛頓會議以後,帝國主義既各自扶植依附於自己的封建軍閥,爭權奪利,又聯合干涉和鎮壓中國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國家卷土重來,加緊對中國進行掠奪,使一戰期間有所發展的中國民族工業,重新受到列強的壓迫。國內軍閥混戰不斷,戰火彌漫大半個中國。這一切導致國內經濟蕭條,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國共產黨在二七罷工失敗後意識到,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於是,積極倡導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孫中山在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後,也意識到以前單靠國民黨一黨領導,依靠一派軍閥打另一派軍閥的方法,不可能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國民黨需要新鮮的血液」。在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1924年初,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了旨在改組國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在會上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並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這就使得國共兩黨實現了在政治上和組織上的合作。這次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開展起來。
北伐戰爭 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以後,全國的革命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農運動迅速發展;以五卅運動為核心的反帝愛國運動日益高漲;經過兩次東征,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而這一時期,在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各派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對。為了推翻軍閥統治,打倒帝國主義,1926年7月,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北伐軍在不到半年時間里,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直指黃河流域。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有力地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南昌起義 見前
八七會議 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巨大損失。為了糾正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並為中國革命的發展指明方向,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給正處於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
1930~1939年
土地革命 1927年三大武裝起義失敗後,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向農村。為了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解除農民身上沉重的封建壓迫,充分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線的指導下,各根據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它鞏固了工農聯盟,為中國革命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階級上和經濟上的保證。
九一八事變 日本對中國領土垂涎已久,早就確立了侵略中國的方針。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日本,日本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日本政府急於發動一場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藉以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緩和階級矛盾,並依靠掠奪中國的財富,來醫治經濟危機造成的創傷。當時中國國民黨政府正竭力「圍剿」紅軍,給日本以可乘之機。1931年9月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事變發生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採取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時間東北三省全部淪陷。第二年,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建立偽滿洲國,中國東三省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紅軍的長征 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影響,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國工農紅軍中南方革命根據地無法立足,1934年10月,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經過兩年的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宣告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結束。長征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長征保留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構成了以後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幹;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廣泛播下革命的種子。總之,長征一結束,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就開始了。
遵義會議 見教材108頁
一二九運動 華北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嚴重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繼續進行反共反人民的內戰。中國共產黨主張「停止內戰,一致對外」,號召中國人民起來反對內戰,共同抗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平學生率先開展抗日救亡斗爭,掀起了一二九運動。學生的愛國行為,打擊了國民黨的賣國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陰謀,宣傳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亡的正確主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它使學生開始走上了同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西安事變 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在全國人民「止內戰,一致抗日」要求的壓力下,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扣押了到西安督促「剿共」的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這就是「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從有利於抗日的大局出發,經過多方努力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顯示出中國各個階層要求實現團結抗日的強烈願望。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在全國人民面前表明團結抗日的誠意。它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七七事變 1936年,德、日、意法西斯在共同反共產國際的幌子下,勾結起來,同英法美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英法美對此採取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蓄謀已久的吞並中國、獨霸亞洲、稱雄世界的既定方針,1937年7月7日,悍然發動了七七事變,實施全面侵華的計劃。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抗日戰爭由此開始。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侵佔中國華北而蓄意製造了一系列事件,總稱「華北事變」,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共產黨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並接受了共產國際的建議,在瓦窯堡會議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1937年,七七事變的爆發,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殖民地的野心,同時也威脅到國民黨的統治和英美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成為中國人民最終獲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1940~1949年
中共七大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已發生根本變化,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開始了局部反攻。為了迎接抗戰的勝利和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指明方向,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為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作了重要准備。
延安整風運動 為了肅清王明「左」傾錯誤在黨內的影響,加強黨的作風建設,1942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進行了整風運動。通過整風,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錯誤,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重慶談判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集團在美國的支持下,早已決定了內戰的方針,但為欺騙國內輿論,並為發動內戰做准備,採取了「假和平、真內戰」的反革命策略。1945年8月,先後三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共同商討」國內和平問題。為了盡力爭取和平,揭露美蔣反動派假和平的陰謀,以利於團結和教育廣大人民,中共中央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到重慶同國民黨當局舉行和平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重慶談判的舉行,在全國人民面前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的誠意,它雖然不能制止美蔣反動派發動內戰,但為國內贏得了短暫的和平局面。
三大戰役 1948年秋,敵我力量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共中央經過分析,認為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主力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於是連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賴以發動內戰的主力,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春,在民主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中國共產黨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這次會議解決了革命勝利以後,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⑹ 抗戰資料

從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日本帝國主義蓄意擴大侵華戰爭。先是台灣,繼而東北,隨後是熱河、綏遠,大片中國領土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自1937年「七七事變」起,日本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的災難和浩劫。

欺凌一個民族,勢必會喚醒一個民族,這是所有侵略者不能不遭遇的歷史鐵律。中華民族酷愛和平,但絕不會默默地忍受外來的壓迫和欺凌。中華民族蘊藏的強大凝聚力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在危亡之際發出了格外耀眼的光芒。1938年,在武漢舉行紀念抗戰一周年的群眾大會上,國民參政會最年長的參政員、年逾古稀的清朝老翰林張一麐說了這樣一句話:「七七」抗戰是最光榮的一天,希望大家「永遠豎起一條脊樑」。中國人民在強大的日本侵略者面前勇敢地豎起自己的脊樑,爆發出一種以民族精神空前覺醒、愛國激情空前高漲、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強為突出特徵的抗日民族精神,進而創造出一個經濟和軍備實力都遠不如侵略者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戰爭奇跡。

中國人民的抗日民族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歷史主動性,表現出中國人民在反侵略斗爭中的無比堅決、堅韌和堅強。在抗日民族精神的激勵下,在需要付出自我犧牲以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光榮的時候,人們敢於赴湯蹈火,把覺醒變為行動,將精神化為抗爭,使救亡圖存成為不屈不撓的英勇卓絕的斗爭。正像《義勇軍進行曲》唱的那樣,「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用磚石壘起來的長城,在炮火的轟擊下或許會坍塌,但中國人民用血肉之軀和不屈脊樑築起的長城,卻是任何強敵都摧不垮的。

在中國當時的各派政治力量中,率先肩負起民族救亡使命的是中國共產黨。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等就開始了局部抗戰。還在被國民黨軍隊「圍剿」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就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了種種努力,並於1936年12月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達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共赴國難的政治新局面。在八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抗戰、團結、進步的大旗:當國民黨政府積極抗戰時,主動以敵後游擊戰配合正面戰場;當國民黨政府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後,仍然以民族大義為重,在困難局面中堅持敵後游擊戰爭,抗擊和牽制侵華日軍主力,同時對國民黨當局採取既聯合又斗爭的策略,從而在驚濤駭浪中保住了國共合作的大局。因此,中國共產黨當之無愧地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領導者和維護者,成為中國一切反侵略力量的傑出組織者和鼓舞者,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凝聚抗日民族精神與民族力量的政治形態和重要途徑。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了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包括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政黨、團體、愛國人士、少數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華僑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找到了抗日救亡這個集合點。外敵當前,民族利益、國家利益至高無上,高於所有的階級利益、黨派利益和團體利益,成為人們的共識;抗日還是不抗日,成為區分是否愛國的唯一標准。不同的利益群體作出相同的選擇,既出自生存下去的現實需要,也來自民族大義的精神驅動。在中國歷史上,石敬塘、張邦昌、秦檜等認賊作父之輩受到誅貶;抗日戰爭時期,偽滿洲國和汪偽政權中的漢奸之流遭到唾棄,充分反映了中國人民深厚久遠的崇尚民族氣節的思想觀念。這種思想觀念也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精神來源。

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僅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抗戰的動員程度和組織程度,而且為民族精神的振奮和民族素質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毛澤東同志說,抗日戰爭「鍛煉了中國人民。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斗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由此,日本帝國主義面對的再也不是甲午戰爭時的中國,再也不是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時的中國,也不是「九一八事變」時的中國,而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中心的共同抗日、團結禦侮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就意識到,「國民政府所擁有的武力,恐怕並不是多麼地了不起的問題,而與支那民族陣線的全面抗日戰爭相沖突,才是更為嚴重的問題。」「四億民眾的覺醒與復興的命運,並不是日本一國的勢力所能長期壓服的。」中國人民一旦能夠並且自覺和勇敢地起來掌握自己民族的命運,前人犧牲奮斗而沒有能夠辦到的事情就必定會繼續奮斗下去,直至辦到為止。這是歷史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轉載自http://news.sina.com.cn/c/2005-09-02/05246841358s.shtml

⑺ 抗日戰爭時國軍還打過哪些勝仗

補充下還有

萬家嶺戰役(1938年8月-1938年10月)包圍日軍106師團,並重創之,擊斃敵高級將領

昆侖關戰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反擊昆侖關,取得昆侖關大捷,擊斃敵數名高級將領,並奪回昆侖關。

衡陽保衛戰(1944年6月-1944年8月)這個也應該算,第一次日本傷亡數高於中國。

緬北滇西戰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也是中緬印戰區反擊,是中,美,英三國一起對日展開的反擊戰,奪回了緬北和滇西,殲滅日軍近5萬人,當然中國軍民也付出了近十萬人的代價。

湘西會戰(1945年4月-1945年6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也是中國國內軍隊裝備全面超越日軍的戰役,強大的火力使得日軍死傷慘重.

共軍抗戰大型戰役列表
1937年 平型關戰役(1937年9月)國軍忻口會戰的一部分,規模比不上其他戰斗,但是意義還是很重大的,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全殲或者說打敗日軍,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當時老將還是給了很高的評價的。
1940年 百團大戰(1940年8月-1940年12月)
--------------

因為抗戰時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也被編為國軍序列,所以共產黨領導的所有勝利都應算是國軍勝利的一部分。

⑻ 抗日戰爭!有感

我看你妄想!!!!!!!!!!!!!!!!!!!!!!!!!!!回!!!!!!!答!!!!!!!!!!!!!!!!!!!!!!!!!!!!!!!!!!!!!!!!!!!!!!!!!!!!!!!!!!!!!!!!!!!!!!!!!!!!!

⑼ 有什麼好看的抗日戰爭片

1:亮劍,李幼斌,主演的電視劇。本劇以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李雲龍為主線人物,內容涉及李雲龍在紅軍長征,抗日戰爭,以及建國之後的故事。李幼斌飾演的李雲龍性格多變,多敵人膽大心細,戰術靈活多變,打的敵人找不到北;對待朋友,非常仗義和義氣;對待戰友,不管是誰平時都好說話,只要涉及到利益那就別想啦,進到他嘴裡的槍支彈葯和軍需品,那就別想出去啦;對待領導,那是溜須拍馬,整個一老好人。正是這樣的李雲龍造就了一支不打仗時靜若脫兔,打仗時那就是一隻下山的猛虎,逢敵亮劍,戰鬥力強悍,敢打硬仗,每戰必勝的獨立團。
2:雪豹,文章,主演的電視劇。本劇主要是講述文章飾演的周文,在南京保衛戰失利之後,流落到八路軍虎頭山革命根據地,並且在與星廚的過程中加入八路軍,並且根據自己在德國軍校學習的特種戰術,在抗日戰爭過程中逐步訓練完善八路軍特戰隊的故事,內容精彩,清潔跌宕起伏,非常好看。
3:永不磨滅的番號,黃海波,主演的電視劇。主要講述的是民兵隊長李赤水,也叫李大本事,奉命在敵後成立縣大隊,在戰斗中逐步壯大,升級為獨立團,並且在日軍對根據地的掃盪中奉命阻擊日軍的任務,為了阻擊三萬多日軍精銳部隊,保護後方的八路軍總部。面對這樣危險的任務,李赤水為了鼓舞士氣,提出要求一個正規主力部隊的番號,並且得到首長的承諾,在連續幾個晝夜的殘酷的阻擊戰中,獨立團包括團長李大本事在內全部壯烈犧牲。戰後,首長履行了他的承諾,授予獨立團正式的番號。整個故事結果緊湊,戰爭場面激烈,情節感人,值得一看。
4:二炮手:孫紅雷,主演的電視劇。講述由孫紅蕾飾演的張三,也叫賊九,在追尋財主家大小姐李四,李賢淑的過程中誤打誤撞的加入八路軍,並且憑借優秀的槍法和穩定的心理素質,在與日軍和日方狙擊手的較量中逐步成為一名合格的八路軍優秀狙擊手的故事。
5:我的兄弟叫順溜:王寶強,主演的。主要講述由王寶強飾演的新四軍戰士順溜,本是一名普通的小戰士,但是憑借自己在山裡長期打獵練就的好槍法,在張國強飾演的六分區司令陳大雷的培養和教導下,逐步成長,並且在於日軍的作戰中吸取經驗,為了國仇家恨刻苦訓練,逐步的成長為一名新四軍優秀的狙擊手的故事。
6:向著炮火前進:吳奇隆,主演的電視劇。本局主要內容是在1945年,中國北方小城團城,日軍運送高級密碼機和最近更新的密碼本飛機墜毀,為了得到高級密碼機和最近更新的密碼本,以雷子楓為首的狐牙峰山寨土匪,和八路軍、日軍,以及其他各方勢力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在爭奪密碼本與密碼機的過程中,雷子楓與八路軍特派員上官於飛逐漸產生感情,並且在與日軍的戰斗中雷子楓為報國仇家恨,加入八路軍,成長為八路軍一名優秀的指揮員。
7: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連奕名,主演的電視劇。本劇主要講述的是由連奕名飾演的鄭羽,和他的師父鄭成龍,和他的師哥鄭德、師弟鄭飛、師妹鄭鶯,以他們幾個人為主線,講述他們在抗戰爆發,到抗日戰爭勝利這段時間的抗日故事。
8:平原烽火:張子健,主演的電視劇。本劇主要講述有張子健飾演的羅金寶,在冀中根據地被日本鬼子瘋狂掃盪背景下,八路軍偵查員羅金寶奉命孤身在敵後發展游擊隊,打擊日軍,偽軍,漢奸,特務,發展抗日武裝的故事。
9::我的團長我的團:段奕宏,主演的電視劇。講述由段奕宏飾演的龍文章,在一個離中緬邊境不遠叫作禪達的地方,把一群國軍在各個戰場潰敗下來的散兵游勇,並且在殘酷的戰爭中訓練他們,使他們放棄各自的狹隘思想,在抗戰中為了生存和對日作戰的勝利,逐步從一隻炮灰部隊,成為一直不怕犧牲的鐵血隊伍。
10:狼毒花:於榮光,主演的電視劇。主要講述了於榮光飾演的的常發,在抗日戰爭過程中,從一個單槍匹馬,紀律散漫,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土匪,逐步變成一個八路軍戰斗英雄的故事。

⑽ 抗日戰爭中的四大戰役

淞滬戰役:粉碎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開始全面入侵中國。年8月13日,日軍開始進攻上海,淞滬會戰打響。為「速戰速決」,日軍先後投入30萬兵力,動用了300多架飛機、幾十艘軍艦。國民政府將70多萬兵力先後調往淞滬戰場。
戰鬥打響後,第9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指揮4個師的兵力,在空軍配合下向上海匯山碼頭之日軍展開攻擊。戰斗異常慘烈,幾度處於膠著狀態。在戰斗中,中國軍隊士氣高昂,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對抗著敵人的飛機坦克。有許多士兵為了阻擋日軍的進攻,身上綁著手榴彈沖向敵人坦克,與敵軍同歸於盡。
隨著日軍的不斷增援,中國軍隊逐漸處於劣勢,但仍然節節抵抗,先後在羅店、寶山、南北塘口等地給日軍以重創。最值得一提的是擔任掩護主力撤退任務的謝晉元團,孤軍奮戰在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800壯士堅守陣地4天4夜,以傷亡40餘人的代價,斃敵100餘人。在此戰中,成千上萬的上海民眾聚集在蘇州河南岸,聲援中國軍隊。一位勇敢的少女還游過蘇州河,將一面國旗獻給抗日英雄們。謝晉元把國旗高懸在樓頂上,激勵官兵鬥志,表示血戰到底的決心。
由於日軍擁有絕對的武器優勢,11月12日,上海淪陷。淞滬戰役中,中國軍隊共斃傷日軍4萬多人,粉碎了日軍迫使中國在3個月之內投降的戰略企圖,為華東地區大批工業設備的內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平型關戰役: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的首次勝利
日軍佔領北平、天津後,分三路向縱深推進。其中一路日軍先後佔領張家口和大同,隨後分兩路攻擊雁門關和平型關,企圖奪取兩關,拿下太原。
1937年9月23日,日軍先頭部隊進抵平型關附近,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和副師長聶榮臻等決定在平型關至東河南鎮公路兩側設伏。這段公路貫穿於峽谷之中,一旦佔領兩側高地,公路上的敵軍將無處可逃。25日零時,115師主力出發了,此時,天公不作美,大雨引起山洪暴發,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徹夜冒雨行進在崎嶇的山路上,終於在拂曉前進入陣地。8時30分,日軍坂垣師團21旅團的兩個聯隊進入了埋伏圈,設伏部隊向山溝公路之敵猛烈射擊,敵陣頓時大亂。八路軍兩個營乘勢向下沖上公路,與敵展開肉搏,日軍大炮和騎兵完全失去了作用。隨後八路軍又有一個團投入戰斗,將日軍分成幾段,各個殲滅。戰至下午1時,日軍主力基本被消滅。
平型關戰役是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後的首次勝利,共殲滅日軍1000多人,擊毀汽車近百輛,繳獲輕重武器數百支。它表明,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抗戰力量。
台兒庄戰役:中國軍隊正面戰場的首次大勝利
1938年3月中旬,日軍坂垣和磯谷兩個師團,分東西兩路向南進攻,企圖會師台兒庄,進而攻佔徐州。然而東路的坂垣師團在進攻臨沂時受挫,損失4500人,仍未突破中國守軍的防線。
西路磯谷師團於3月14日進攻滕縣,3000多中國守軍血戰3晝夜後全部陣亡,滕縣失守。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估計日軍可能會孤軍深入,便主動放棄了嶧縣、棗庄,誘敵深入,同時將主力轉移到台兒庄北面山區,插到敵軍背後。果然,磯谷師團一路直撲台兒庄。中國守軍英勇抵抗,激戰數日,人員傷亡7/10,3/4的陣地失陷,但將日軍牢牢地拖在了台兒庄。為了奪回陣地,第31師師長池峰城決定組織敢死隊,與敵決一死戰。26日黃昏,他命令營長仵德厚率部從西門突入城內,與敵人逐牆逐屋地爭奪。仵德厚不負眾望,他身先士卒,揮舞著大刀與敵軍奮戰。經過一夜激戰,敵人屍橫遍地,殘部向西北城角退逃。28日,中國軍隊收復了台兒庄。
與此同時,中國軍隊主力按原定計劃迂迴到敵後,將坂垣、磯谷兩部敵軍分割包圍,經過激烈戰斗,磯谷師團除一部分突圍北逃外,其餘全部被殲。台兒庄戰役大獲全勝,共殲敵2萬餘人,成為中國軍隊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勝利。
百團大戰:摧毀日軍的交通命脈
進入1939年冬天,日軍開始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盪」,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根據地的聯系,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為此,八路軍決定發動交通破襲戰。1940年8月20日,夜幕低垂,天空下著小雨,正太鐵路沿線突然槍聲大作,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就此打響。到9月10日止,綿延200餘公里的正太鐵路被破毀2/3以上,完全陷入癱瘓狀態。
受到沉重打擊的日軍如夢方醒,連連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出動2萬餘人對晉西北根據地實施全面大「掃盪」。八路軍在各個戰場上與日軍展開浴血奮戰。10月14日,129師新編第10旅在弓家溝設伏,殲滅日軍一支運輸隊,摧毀軍車40多輛。26日,在武鄉附近,129師師長劉伯承率領師主力,將日軍一個大隊包圍,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臨戰場指揮,將日軍大隊長以下400多人全部殲滅。到1941年1月,華北軍民經過3個月的苦戰,徹底粉碎了日軍的「掃盪」,百團大戰降下帷幕。
百團大戰歷時近半年,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的進攻戰役,共斃傷日軍10645人,拔掉據點2993個,破壞鐵路474公里。這次戰役意義重大,它不僅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而且給國民黨散布的「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謊言以有力回擊。

閱讀全文

與x抗日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