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日戰爭和侵華戰爭有什麼區別
1931年日佔東北,仍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系,抗日的僅是東北抗聯,且得不到中央政府承認和支持。1937年『』7.7事變『』後與日斷交,全面抗戰爆發……
❷ 論述中國共產黨與抗日戰爭的關系,800字哦,速度。
我精選一下他的內容
講關系,一方面講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作用,一方面講抗日戰爭對共產黨的作用(後一方面可能為很多人忽略掉,那就不辯證了,所以你要有亮點,要把文字更多放到後面)
一、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和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凝聚全民族力量取得抗戰勝利的傑出組織者,正確處理了民族矛盾於階級矛盾,明確了當時的黨的工作重點,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於當時現實實際相結合,取得了又一次革命階段性勝利。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對於打敗日本侵略者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沒有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不會有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二、在戰略上,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的戰略方針,對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戰略指導作用,沒有人民戰爭就打不倒日本帝國主義。
戰爭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後抗戰,開辟廣大的敵後戰場,對抗戰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三、在立場上,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是引導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的一面旗幟,在抗戰中國內國外形勢風起雲涌變化多端,以毛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形勢判斷准確,處理得當,對於破壞統一戰線的行為做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回擊,穩定住了統一抗戰的大局。
四、在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在抗戰中身先士卒,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同時也發展了自己,為以後事業的革命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教訓。
抗戰初期,全國的共產黨員只有4萬餘人,這種狀況顯然與黨要擔當的抗戰責任極不適應。因此,中國共產黨必須迅速地加強自身組織建設。1938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到是年年底,中共黨員人數迅速增加到50餘萬人,到抗戰勝利時發展到120餘萬人,成為堅持抗戰、領導抗戰的中堅力量。
中國共產黨在加強組織建設的同時,十分重視自身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尤其是1942年開展延安整風運動,實現了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團結和統一,為黨領導抗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提高了黨的領導力,也提高了全黨同志的戰鬥力。在整個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人身先士卒,起到了先鋒模範作用。在對日作戰中,無數優秀的共產黨員,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據初步統計,八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
最後你可以發揮下加些東西,強調第二方面,並且把抗戰放到整個中國的解放事業的角度看,可以使論述水平有質的提升
❸ 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的根本區別是
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的根本區別是是否動員全民族力量抗戰。
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問題解決以後,國共兩黨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在抗日的問題上自開始就存在嚴重的分歧。
一、國民黨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
九一八事變時,國民黨實行對日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變後,改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直到華北事變後,國民黨的對日方針才逐漸有了轉變。
1937年5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擬定了較為具體的對日作戰計劃,即《民國二十六年度作戰計劃》。計劃按中日戰爭可能爆發於日蘇戰爭的前後,分為甲乙兩案。
在甲乙兩案的敵情判斷中,都正確地指出日本在軍備及物質方面佔有優勢,將採取積極進攻之攻勢,而期速戰速決,欲在短時期摧毀中國的作戰意志。
二、共產黨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即多次發表宣言,主張動員和武裝民眾,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通過民族革命戰爭實現民族解放。後來又明確提出抗日戰爭是持久的,必須有長期作戰的思想准備。
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共中央對全國抗戰的戰略基本方針以及重大國防問題,進一步提出了具體和細致的方案。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關於目前形勢的指示中提出爭取實現全國性抗戰、反對妥協的總任務及五項主張。
7月23日,毛澤東針對當時國內存在的妥協退讓的危險傾向,發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
7月底至8月初,在日軍佔領平津准備發動新的大規模進攻的形勢下,中共中央強調「總的戰略方針暫時是攻勢防禦,應給進攻之敵以殲滅的反攻,決不能是單純防禦」,「正規戰與游擊戰相配合」,「發動人民的武裝自衛戰」,等等。
(3)抗日戰爭倡導者和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始終高舉抗日大旗不動搖,始終站在抗戰前列不後退,並以共產黨人為國為民、無私奉獻、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精神和抗日先鋒模範作用,贏得全國人民的信賴和擁戴,成了中華民族的先鋒、中國人民的脊樑,在全民族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從宏觀上、本質上和發展觀點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應該具備以下條件:一是能夠代表民族利益,反映人民願望,提出合乎時代潮流的政治主張,獲得人民的信賴和響應;二是能夠制定符合國情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推動歷史前進,得到人民的擁護;三是能夠團結絕大多數,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得到人民的支持;四是能夠起到先鋒模範作用,成為群眾表率,得到人民的愛戴。
一、中國共產黨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全民族抗戰的倡導者、推動者和政治領導者。眾所周知,日本侵略者妄圖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始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也由此開始。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高舉團結抗日的愛國主義旗幟,堅定地站在抗日斗爭的最前列,為推動全民族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表明,如果沒有共產黨「真心實意地出來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那就無人發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無人領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那就無從實行抗日。」同時表明,「在要不要抗戰的問題上,蔣介石受了我們的領導,就是我們推動了他抗戰。」從這個意義上講,蔣介石接受了共產黨的政治領導。
二、中國共產黨是發展抗日力量,掀起抗日高潮的政治核心和戰略指導者。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的分歧由要不要抗日轉向怎樣抗日的問題。由於兩黨代表的利益不同,參加抗戰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因而一開始就提出了兩條不同的抗戰指導路線和軍事方針,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抗日戰場,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抗戰局面。
共產黨的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把全民族抗日推向了高潮,並在實踐上指導共產黨的敵後戰場取得節節勝利。八路軍首戰平型關就威名天下揚,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得到了蔣介石的嘉獎,振奮了全國民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
此後不久,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深入敵後,開展廣泛的人民游擊戰爭,收復大片國土,解放5千多萬人民,建立大小10多個抗日根據地,抗擊了近半數(約40萬)侵華日軍,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的正面戰場,迫使敵人佔領廣州、武漢後停止了對國民黨戰場的戰略進攻,促進了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
❹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地位,從正面說,急!
中國共產黨承擔了抗日戰爭中的敵後戰場,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時間上,中國共產黨是有組織開展十四年抗戰的唯一政黨。
從史實來看,九一八事變後,無論是當時執政的國民黨還是其他黨派,都沒能勇敢地挺身而出,只有中國共產黨擔負起了這一歷史重任,其領導的東北紅色游擊隊、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貫穿了十四年抗戰的全過程。
2、空間上,中國共產黨承擔了最艱苦的敵後戰場戰略任務。
中國共產黨在軍事上大膽實行「敵進我進」的方針,深入敵占區打擊敵人,開辟敵後戰場,承擔了最艱苦的戰略任務。
3、效果上,中國共產黨堅決維護民族獨立和尊嚴,是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內,通過積極的抗日形勢和政策教育,全黨上下精神振奮、士氣高昂。在著名的《論持久戰》中,提到「抗戰」93次、「抗日」91次,提到「勝利」89次,「抗戰」「抗日」與「勝利」的比例幾乎是1比1。
(4)抗日戰爭倡導者和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敵後戰場: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深入敵後,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游擊戰爭(如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圍困戰等),建立了大小十九塊抗日根據地。
取得了反「掃盪」、反「清鄉」、平型關大捷、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機場、百團大戰等戰斗戰役的階段勝利,形成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記載: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主要在日軍後方及日佔區進行游擊戰,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軍52.7萬人,殲滅偽軍118.7萬人,繳獲各種69.4萬余支(挺)、各種炮1800餘門,軍隊發展到130餘萬人,建立了約100萬平方公里、近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
❺ 中國共產黨對抗戰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國民黨整體抗戰的積極性有下降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則始終不渝地引導全民族堅持抗戰到底,堅持在敵後抗戰第一線。
在八年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對敵作戰12.5萬余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餘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余支,各種炮1800餘門,收復國土100餘萬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約1億。
(5)抗日戰爭倡導者和擴展閱讀:
1939年1月2日,毛澤東同志在八路軍《軍政雜志發刊詞》中說:「沒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戰,便無從順利地開展敵後方的游擊戰爭;沒有同處於敵後的友軍之配合,也不能得到這樣大的成績。」
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進行的全民族抗戰。
國民黨軍擔負正面戰場的正規作戰,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擔負敵後戰場的游擊戰爭,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策應的兩個戰場。
全國抗戰爆發後,日軍展開戰略進攻,中國軍隊處於戰略防禦,正面戰場自然形成。中國共產黨實行戰略創新,領導人民軍隊大膽深入日軍佔領區,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
開辟了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四大敵後戰場,把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策應,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兩個戰場的戰略格局,奠定了中國贏得抗戰勝利的基礎。
❻ 抗日戰爭中 國共兩黨的各自作用與貢獻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取得的對外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也主要分為兩個時期,一個初期階段,一個相持階段。
抗戰初期階段的正面戰場: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初期抗戰,雖然有許多失誤, 即國民黨存在僥幸心理,企圖依靠國聯,從而執行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防禦作戰,加上國民黨軍隊思想混亂,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但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仍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發揮了極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力。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的大規模會戰。如淞滬戰役、晉北忻口戰役、徐州和武漢的戰役,都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由於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在 3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方針。消耗了日本的軍事、經濟實力,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軍兵力分散,戰線延長,為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敵後戰場的開辟,為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四、國民黨中愛國官兵的抗戰英雄業績,振奮了民族精神,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第五、「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第六、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機構和沿江、沿海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為中國長期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抗戰相持與反攻階段的正面戰場: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本侵華方針的改變,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採取消極對敵,避戰觀戰,消極抗日的態度,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建立了「防共委員會」。蔣介石則運用一切辦法盡力限制八路軍、新四軍的發展。此後將大量軍隊用於對付中共軍隊相繼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國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極作用的。由於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方針,正面戰場形勢嚴重惡化,以至於出現豫湘桂戰役這樣的大潰敗。正面戰場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盡管國民黨抗戰的態度較初期消極,但還是堅持了抗戰。在此時期鉗制了大量的日軍,並使敵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觀上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堅持和發展,減輕了敵後戰場的壓力。從戰略上講,正面戰場起到了戰略配合的作用。
從整個抗戰過程看,盡管國民黨在後期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但國民黨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總體來說是一致的,它始終堅持抗日的方針,沒有妥協投降,從而保證了抗戰的最後勝利。8年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共舉行過22次重大戰役,殲滅日軍100餘萬,國民黨軍隊傷亡321萬。國民黨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曾經在前線與日本侵略者奮勇作戰,不怕流血犧牲,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一切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愛國官兵,都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與紀念的。
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始終高舉抗日大旗不動搖,始終站在抗戰前列不後退,並以共產黨人為國為民、無私奉獻、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精神和抗日先鋒模範作用,贏得全國人民的信賴和擁戴,成了中華民族的先鋒、中國人民的脊樑,在全民族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從宏觀上、本質上和發展觀點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應該具備以下條件:一是能夠代表民族利益,反映人民願望,提出合乎時代潮流的政治主張,獲得人民的信賴和響應;二是能夠制定符合國情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推動歷史前進,得到人民的擁護;三是能夠團結絕大多數,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得到人民的支持;四是能夠起到先鋒模範作用,成為群眾表率,得到人民的愛戴。
一、中國共產黨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全民族抗戰的倡導者、推動者和政治領導者。眾所周知,日本侵略者妄圖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始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也由此開始。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高舉團結抗日的愛國主義旗幟,堅定地站在抗日斗爭的最前列,為推動全民族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表明,如果沒有共產黨「真心實意地出來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那就無人發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無人領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那就無從實行抗日。」同時表明,「在要不要抗戰的問題上,蔣介石受了我們的領導,就是我們推動了他抗戰。」從這個意義上講,蔣介石接受了共產黨的政治領導。
二、中國共產黨是發展抗日力量,掀起抗日高潮的政治核心和戰略指導者。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的分歧由要不要抗日轉向怎樣抗日的問題。由於兩黨代表的利益不同,參加抗戰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因而一開始就提出了兩條不同的抗戰指導路線和軍事方針,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抗日戰場,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抗戰局面。
共產黨的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把全民族抗日推向了高潮,並在實踐上指導共產黨的敵後戰場取得節節勝利。八路軍首戰平型關就威名天下揚,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得到了蔣介石的嘉獎,振奮了全國民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此後不久,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深入敵後,開展廣泛的人民游擊戰爭,收復大片國土,解放5千多萬人民,建立大小10多個抗日根據地,抗擊了近半數(約40萬)侵華日軍,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的正面戰場,迫使敵人佔領廣州、武漢後停止了對國民黨戰場的戰略進攻,促進了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
歷史證明,「敵人進攻,國民黨敗退,如果沒有八路軍、新四軍的對敵反進攻,戰略相持階段的出現是不可想像的。」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敗局也必將更為嚴重。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使在抗戰第一階段,也是共產黨對全國抗戰起了政治核心和戰略指導作用。
三、中國共產黨是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分裂投降,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力量和堅強堡壘。為了維護團結抗日的大局,共產黨作出了重大犧牲,頂住了投降反共逆流,為全國人民的抗日大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一方面及時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三大政治口號,開展了聲討汪精衛集團叛國罪行的斗爭,制止了蔣介石集團的投降活動。另一方面制定並堅持了「又聯合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以及高度克制、忍讓的「自衛」斗爭等政策、方針和原則,闡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政策和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向全國人民指明了「中國向何處去」的方向。
歷史證明,如果沒有共產黨「真心實意地出來維持抗日的大局,反對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險傾向,那就會弄得一團糟。」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和抗日戰爭的勝利。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和敵後戰場,是堅持抗戰、爭取勝利的中堅力量和主要戰場。在長達6年左右的戰略相持階段,由於日軍進攻的重點由國民黨戰場轉向共產黨戰場,敵後戰場成了抗戰的重心,敵後軍民成了堅持抗戰的「脊樑」。堅持抗戰打敗侵略者的歷史重任落到了共產黨肩上。
歷史表明,「所謂相持階段,實即解放區與敵人的相持。」其特點就是「敵人與解放區之長期反復的最殘酷的戰爭。」如果沒有敵後解放區戰場與敵人相持的戰爭,並在最困難的條件下長期堅持下來,「那就不會有什麼相持階段,」也就不會有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總之,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地位與作用,他們都是重要且絕對不能忽略的。共產黨的作用更加積極有力,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全國抗戰起到的關鍵的作用,在思想綱領上完全符合當時的國情需要,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打游擊戰爭,為正面戰場創造了有利條件。共產黨在抗日戰中有著鮮明的引領地位。而對於國民黨雖然有時出現了一些反動的行動與極為消極退步的作法,但在抗日戰爭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地位仍是至關重要的。但相對於共產黨的作用與地位,仍屬於次要地位。總的來說,抗日戰爭的勝利還要歸結於中國的民力民心,共產黨領導敵後軍民堅持長期抗戰的結果。
❼ 抗日戰爭的英雄的簡介(5個)
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太行山裡的山西省武鄉縣白家莊出了一個少年抗日英雄,他就是白家莊的兒童團長李愛民。
兒童團長李愛民那時13歲,他非常痛恨日本鬼子,非常熱愛八路軍,幫助八路軍做了許多抗日的工作,最後英勇犧牲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之下。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我給大家講幾個李愛民幫助八路軍抗日的故事,同學們聽了一定很感動。像李愛民這樣的抗日小英雄很多,我們今天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小朋友,不能忘記他們,要努力學習他們的愛國犧牲精神,立志獻身全面建設小康,復興中華的偉大事業。
抗日戰爭時期,冀中白洋淀有個男孩叫張嘎,他聰明勇敢,綽號「嘎小子」。在鬼子的一次突襲中,奶奶為掩護八路軍被鬼子打死,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叔也被鬼子抓走。嘎子悲痛欲絕,他決心報仇,毅然出發去尋找打鬼子的隊伍。路上,他誤把游擊隊排長羅金保當作漢奸,想繳他的槍而鬧出笑話。後來,人小鬼大的嘎小子喬裝打扮成賣西瓜的小販,繳了胖翻譯的「真傢伙「。為了不讓隊長把槍收回去,他竟動了「嘎」氣,將槍藏到老鴉窩里,因而受到批評關了禁閉。經過區隊長的教育,嘎子認識了自己的錯誤。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奉命進城偵察時被捕。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裡面放火,里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老鍾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斗結束後,嘎子把藏起的手槍主動拿出來上繳。隊長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使用。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幹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雲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雲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後,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
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後,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宋振中在一歲的時候,和媽媽一起被國民黨反動派關進重慶白公館監獄;1949年9月6日,和媽媽徐林俠、爸爸宋綺雲一起被國民黨特務殺害於戴公祠,當時,小蘿卜頭宋振中才9歲。
小蘿卜頭宋振中遇害時年僅9歲,但他在敵人的監獄里被關押了8年。他是在敵人監獄里長大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在敵人殘酷迫害下,小蘿卜頭是吃霉米飯長大的,不知道糖是什麼味兒。他和
所有的孩子一樣,渴望到學校里去讀書,但他是「政治犯」,敵人不讓他讀書,經過地下黨的斗爭,他才在監獄里上了學,由地下黨員和愛國志士作他的老師。小蘿卜頭稍微大一點以後,就懂得了誰是壞人,誰是好人。他特別痛恨國民黨反動派,在敵人的監獄里幫助地下黨做了許多成年革命者不能做的革命工作,為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建立新中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正因為如此,重慶解放後,小蘿卜頭宋振中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他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小的烈士。
這個故事,發生在華北抗日根據地。12歲的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視著前邊平川地里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里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民兵中隊長老趙畫了一張攻打炮樓的路線圖,並寫了一封信准備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老趙把送信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雞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趕著一群羊作掩護送信去了。沒想到,海娃在山溝里碰上了鬼子,他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里,瞞過了鬼子小隊長。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的腿縫里溜了出來。他趕到羊圈裡,小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了幾里路。後面偽軍也追來了,海娃又被他們抓回去。他把鬼子帶到了一條山路上,鬼子的騾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機拚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遠,鬼子開槍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著疼拉開嗓子喊「八路軍叔叔……」海娃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
❽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貢獻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形成法西斯侵略戰爭策源地的國家。早在19世紀末,日本由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時,即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它的基本國策。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和東北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和影響下,激於民族義憤,沖破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奮起抵抗,組成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從事抗日游擊戰爭,遍布遼寧、吉林、黑龍江省的70多個縣。
到1933年,東北抗日武裝發展到30多萬人。東北三省的抗日游擊戰爭沉重打擊了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統治。在局部抗戰和全國抗戰的整個14年裡,東北抗日聯軍等部共殲滅日軍25萬餘人。
二、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打破了日德意法西斯瓜分全球、稱霸世界的侵略圖謀,中國戰場成為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
德日意從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起,就一心追求在政治、軍事和技術情報方面進行「廣泛的緊密合作」。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後,它們進一步勾結,急切謀求戰略上的協同配合,加緊籌建軍事同盟。
然而,整個二戰歷史表明,軸心國的政治軍事同盟是極其脆弱的,特別是一度雄踞歐洲和東方的德日兩國,未能實現其預定的戰略協同計劃。
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各懷鬼胎,互蓄異志。簽訂條約和協定,只是要求對方支援,卻不肯為對方著想,有時則是只顧己方的需要,不承擔履約的責任;
二是中國戰場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主力,從而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日本不能在德軍需要戰略配合之時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從而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無法達成。
三、中國軍隊與中國戰場是亞太地區盟軍重要的戰略支柱和後方基地
中國戰場不僅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而且中國軍隊是亞太地區盟軍重要的戰略支柱。二戰中,中國曾直接派兵入緬,與盟軍共同對日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很快席捲了菲律賓、馬來亞、香港、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
由於盟軍在這一地區接連失利,喪失了太平洋沿岸一系列戰略據點,從而使緬甸成為盟軍與日軍必爭的戰略要地。英、美在遠東的軍事力量十分薄弱,為此,丘吉爾、羅斯福都親自出馬,吁請澳大利亞將正從中東調回澳大利亞本土的澳軍2個師改調增援仰光,均遭拒絕,於是急切請求中國派兵支援。
中國在國內抗戰正處於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以第5、第6、第66軍等部共約10萬人組成中國遠征軍,緊急入緬支援英軍作戰。
四、中國是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為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聯合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也是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為了爭取抗戰的勝利,中國共產黨不僅促成並始終堅持國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一貫致力於世界各國和各民族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並將建立廣泛的國內外統一戰線作為抗戰勝利的基本條件。
早在局部抗戰階段,在東北即形成了中朝聯合對日統一戰線。1936年7月至9月,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斯諾的多次談話中明確指出,日本的大陸政策和海洋政策不僅指向中國,而且也指向美英法蘇等國家,日本帝國主義不僅是中國的敵人,也是美英法蘇等國人民的敵人。因此,這些國家應該結成反對日本的統一戰線。
1937年3月1日,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史沫特萊談話中又指出:我們主張中、美、英、蘇、法建立太平洋聯合戰線,否則有被敵人各個擊破的危險。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最早開始、持續時間最長、規模巨大的戰爭,是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亞洲主戰場。
中國抗日戰爭束縛了日本法西斯向蘇聯進攻的手腳,也削弱了它對太平洋戰區的進攻,中國遠征軍出師緬甸,更直接參與盟國軍隊的反攻。中國長達14年的持久抗戰拖垮了日本法西斯的經濟,導致其政局動盪、民眾厭戰。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積極倡導和推動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並為創建聯合國、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作出歷史性的貢獻。
完全可以說,中國自始至終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中堅力量。中國抗日戰爭不僅使中國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同時也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了難以磨滅的重大貢獻。
❾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區別,年代意義有什麼不同,詳細些
一、起止年代不同
1、抗日戰爭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2、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二、參戰方不同
抗日戰爭的參戰雙方為中華民國和日本帝國;解放戰爭的參戰雙方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
三、戰爭的意義不同
1、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2、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9)抗日戰爭倡導者和擴展閱讀:
中國人所說的「抗日戰爭」一般指稱「中國抗日戰爭」。但各地華人習慣上也將各自所在國家或地區同時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稱為「抗日戰爭」,並將其和中國抗日戰爭視為一體,或作為它們的總稱。
「中國抗日戰爭」在中國大陸地區也被稱作「八年抗戰」(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後,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於7月31日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宣告全面抗戰開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區一般被稱作「十四年抗戰」(於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算起)。
這場戰爭在日本被稱為「日中戰爭」,主要指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期間與中國之間的戰爭。日本也習慣把「珍珠港事變」以前的中國抗日戰爭稱為所謂的「支那事變」或所謂的「日華事變」,原因是當時日本帝國並未和中華民國相互正式宣戰,因此「技術上」並非一場戰爭。
「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後的中國抗日戰爭,則被日本視為「大東亞戰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和印緬戰場)的一部分。
甚至戰後日本某些政治家模糊性的稱謂「過去的大戰」、「先前的大戰」等。時至今日日本對抗日戰爭仍未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恰當稱謂,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中日學界的關注。
❿ 簡述中國的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之間的關系
1、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有三大主戰場:歐洲戰場、非洲戰場(北非地區)、太平洋戰場回(東答亞、東南亞地區、南亞部分地區,如東印度地區,太平洋地區)
2、中國的抗日戰爭屬於太平洋戰場的東亞地區,牽制了日本軍國主義法西斯勢力的絕大部分兵力,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決定歷史的作用
3、是局部和整體,整體和局部的關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粉碎了德、日、意法西斯瓜分世界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