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抗日戰爭3個階段的標志是什麼
抗日戰爭分3個階段是:1、戰略防禦階段,2、戰略相持階段 3、戰略反攻階段
第一階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標志是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第二階段: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戰爭中時間最為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又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前期。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武漢後,開始改變策略,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汪精衛集團投敵叛國,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偽中央政權。國民黨頑固派加劇了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妥協和分裂的方針,敵後戰場開始發展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
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上進攻蘇聯,亦不能西進進攻印度。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大發國難財,使其統治日趨腐朽。共產黨領導敵後抗日軍民度過了抗戰中最困難的階段。
第三階段: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期。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反攻。國民黨軍在滇西緬北作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贏得了美英盟國的巨大贊譽,但在豫湘桂戰役中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潰敗。豫湘桂戰役的潰敗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了民主運動的新高漲。中國共產黨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獲得人民的熱烈響應。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本土先後投擲了兩顆原子彈,蘇聯出兵我國東北。國民黨軍和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舉行反攻。日本帝國主義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中國躋身世界四大國之列,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⑵ 抗日戰爭劃分為幾個階段有什麼科學依據
毛澤東在其著名的《來論持久自戰》一文中,將抗日戰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准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毛澤東強調「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
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
依據請參照毛澤東:《論持久戰》
⑶ 抗日戰爭分為哪幾個階段
抗日戰爭分為三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
一、戰略防禦階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
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二、戰略相持階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
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
敵後游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佔領區內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線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制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在這個階段發生的戰役有:南昌會戰、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黃土嶺戰役、桂南會戰、棗宜會戰、五原戰役、百團大戰、豫南會戰、上高戰役、中條山戰役、蘇南反清鄉作戰、第二次長沙會戰、香港保衛戰、第三次長沙會戰、仁安羌大捷、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等戰役。
三、戰略反攻階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
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
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向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春、夏季攻勢,擴大了解放區,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系。
當時,由於國民黨軍隊主力分散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大後方地區,日軍佔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在解放區軍民的包圍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務,自然地主要由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軍隊來進行。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中華民國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中華民族八年的全面抗日戰爭宣告勝利結束。
(3)抗日戰爭的階段擴展閱讀: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演講。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爭將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
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了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是戰略的反攻戰。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還強調了「兵民是勝利之本」。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⑷ 抗日戰爭三個階段各自的特徵,詳細點
關於你的問題通過檢索相關網站和書籍可以獲得以下內容
1、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年為第一個階段。在此階段的頭兩年內,即在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日本軍閥重視國民黨,輕視共產黨,故用其主要力量向國民黨戰線進攻,對它採取以軍事打擊為主、以政治誘降為輔的政策,而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則不重視
2、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為第二階段。日本帝國主義者為准備和執行反英美的戰爭,將他們在武漢失守以後已經改變了的方針,即由對國民黨為主的方針改為對共產黨為主的方針,更加強調起來,更加集中其主力於共產黨領導的一切根據地的周圍,進行連續的「掃盪」戰爭
3、一九四三年到現在為第三階段。我們的各項政策更為見效,特別是整頓三風和發展生產這樣兩項工作,發生了根本性質的效果,使我黨在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兩方面,立於不敗之地。
來源:《毛澤東論述抗日戰爭時期三個階段》,《學習和時局》,1944年4月12日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56583-1.shtml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希望有助於你的問題研究
杭州圖書館
⑸ 抗日戰爭的各個階段、時間、標志
抗日來戰爭分為三個階源段,戰略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從1937年開始到1940年末結束,標志事件是稱為百團大戰的北方戰役勝利結束,我國我軍力量得到快速發展,建立了各級軍區各級政權,組織了起來,具備了同敵人在全國各地戰斗的力量,有人說北方戰役過早暴漏了力量這是不對的,無論有沒有北方戰役戰略發展階段都將結束,日本軍隊絕不會放視我們的發展。第二階段,戰略防禦和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由於我各軍區軍分區力量快速增長,因為民族大義人口眾多,我們的力量發展速度是很快的,有在各軍事地域超過敵人的危險,敵人必然拚命在各地反撲,我們要通過內外線作戰機動靈活戰術打退敵人進攻並進一步鞏固發展自己,這到1942年末結束,第三階段,戰略進攻階段,從1943年初開始,各軍區部隊進一步壓縮敵人空間,向敵人各要點進攻奪取這些要點,發展自己,在1944年下旬就已經具備了發動大規模運動戰和進攻敵人佔領的大中城市的力量,在前兩階段是不具備進攻大中城市的力量,要深扎基礎,不要一開始就想玩大的,這時國際局勢不利和開會和思考部署進攻奪取大城市。
⑹ 抗日戰爭分為哪幾個階段
抗日戰爭分以下5個階段:
1、局部抗戰興起階段(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
2、局部抗戰發展階段(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
3、戰略防禦階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4、戰略相持階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
5、戰略反攻階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
從1937年7月7日爆發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了「戰爭結束」。事實上,中國戰場的最後停戰時間是1945年8月23日蘇聯軍佔領旅順港。
(6)抗日戰爭的階段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著名戰役——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
中國特別重視長沙地區的防禦,由第9戰區集結重兵與日軍在戰線對峙。前2次長沙會戰,雙方都自稱獲得了勝利。從戰術上看,雙方並未分出勝敗,中國軍隊的損失更大;但從戰略上,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可以認為是抗戰中的勝利。
第3次長沙保衛戰則是一場典型的勝仗,中國軍隊與之展開殊死搏鬥,終將日軍擊退。第4次長沙會戰日軍以優勢兵力發動猛攻,中國軍隊被迫撤退。
這四次「長沙大會戰」是八年全國抗戰中人數最多、(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雙方都損失嚴重。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日軍共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
⑺ 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 和主要戰役
三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主要戰役有淞滬會戰、長沙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京保衛戰等。
一、三個階段
1、戰略防禦階段
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標志是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
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2、戰略相持階段
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戰爭中時間最為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又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前期。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武漢後,開始改變策略,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
汪精衛集團投敵叛國,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偽中央政權。國民黨頑固派加劇了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妥協和分裂的方針,敵後戰場開始發展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
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上進攻蘇聯,亦不能西進進攻印度。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大發國難財,使其統治日趨腐朽。共產黨領導敵後抗日軍民度過了抗戰中最困難的階段。
3、戰略反攻階段
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期。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反攻。國民黨軍在滇西緬北作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贏得了美英盟國的巨大贊譽。
但在豫湘桂戰役中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潰敗。豫湘桂戰役的潰敗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了民主運動的新高漲。
中國共產黨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獲得人民的熱烈響應。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本土先後投擲了兩顆原子彈,蘇聯出兵我國東北。國民黨軍和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舉行反攻。
日本帝國主義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中國躋身世界四大國之列,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二、主要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3、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
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同時,徐州會戰的勝利,也擴大了中國抗戰的國際影響。以台兒庄大捷為代表的徐州會戰的消息,蘇、美、英、法、德、意等歐美主要國家都給予了充分報道和評論。
據1938年4月9日倫敦路透社電訊說:「英軍事當局,對於中國津浦線之戰局極為注意。最初中國軍獲勝之消息傳來,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現已證明日軍潰敗之訊確為事實。
英人心理,漸漸轉變,都認為最後勝利當屬於中國。」德國也報道說:「徐州方面中國抵抗力之強,殊出人意外」,「最慎重之觀察者亦不能不承認日本必遭失敗。」
這些社會輿論對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爭取外國政府的支援,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中國人民誓死抵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勝利戰績,贏得世界正義輿論的高度評價,也使德、意法西斯不敢小視。
各國新聞媒介對台兒庄大捷的報道,不僅使各國人民增加了對中國抗戰的了解和認識,也為後來中國贏得外援創造了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淞滬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沙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州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⑻ 抗日戰爭有幾個時期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分為版三權個階段:
一、防禦階段
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戰略防禦階段。
二、相持階段
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戰略相持階段。
三、反攻階段
從1944年1月中國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
⑼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最關鍵階段是
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最關鍵的階段是戰略相持階段。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這場持久戰將經過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准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
毛澤東強調「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
(9)抗日戰爭的階段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勝利對中國的意義:
抗日戰爭的勝利為台灣回歸祖國創造了條件。1945年10月20日,在台灣舉行了庄嚴的日本投降儀式,中國代表鄭重宣布,台灣全境及澎湖列島重新歸入中國版圖。
《馬關條約》簽訂以來,日本帝國主義對台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長達50年的民族統治終於宣告結束。
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他洗刷了民族恥辱,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發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