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年抗戰指的是哪八年
八年抗戰從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開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被中國駐軍嚴詞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中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在這種形勢下,蔣介石於7月17日在廬山發表談話,宣布對日作戰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意味著中國抗日戰爭結束並且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1)8年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傷亡
1、國軍方面
據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國民政府軍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總計損失365萬0465人,此數字不包括台灣省、東北地區和解放區軍民的傷亡數字。
2、中共方面
《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記載:中共抗日部隊人員損失共計58萬4267人,其中傷29萬0467人、亡16萬0603人、被俘4萬5989人、失蹤8萬7208人。《抗日戰爭8年敵我兵力損失統計》載:「中共軍隊負傷29萬人,陣亡16萬人,被俘4.6萬人,失蹤8.7萬人,合計58.3萬人。」
Ⅱ 八年抗戰
第一次合作:
①原因:
a、一戰後,「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b、中內國共產黨經過二七慘容案認識到: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c、國民黨當時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其領導人孫中山歡迎同共產黨合作
d、共產國際的促進作用
②意義: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推動了國民大革命運動的迅速開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沉重打擊,共產黨的影響力擴
第二次合作:
原因:
a、1935年華北事變後,中日民族上升為主要矛盾,共產黨從抗日大局出發,變「反將抗日」的政策為「擁蔣抗日」的政策
b、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兩黨由對抗走向合作的開始。全面抗戰爆發後,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兩黨共同走向抗日戰場
Ⅲ 為什麼說8年抗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是局部侵華,1937年「七七事變」的爆發,標志著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中國的全面抗戰正式開始。抗戰八年是從全面抗戰爆發開始算起的
Ⅳ 為什麼抗日戰爭既是十四年抗戰又是八年抗戰
抗日戰爭的十四來年自抗戰是指東北義勇軍從1931年918事變後到1945年這十四年的抗戰,而八年抗戰是指全中華民族從1937年77事變到1945年8月這八年的抗戰。統稱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4)8年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前期國際背景:
在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尤其是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此時未向中國伸出援手。而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Ⅳ 抗戰整八年
哪裡有壓迫哪裡有反抗。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14年的艱苦奮斗
Ⅵ 中國8年抗戰的資料
中國抗日戰爭(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9日)又稱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稱之為日中戰爭、支那事変、日華事変。是中國反抗日本侵略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戰場主要在中國大陸。
從1931年開始,日本通過一系列局部事變不斷蠶食中國領土,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戰爭終於全面爆發。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中國與美國、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國軸心作戰,中日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中國戰場成為太平洋戰爭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9日,蘇聯也加入對日作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來源請求]。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來源請求],這是中國與日本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戰之說[來源請求]。也有觀點認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戰,如果這樣算,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來源請求]在這段時間里,戰爭擴大到整個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擊日本,而中國的抗戰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最後,日本節節敗退[來源請求],戰爭以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勝利而結束
Ⅶ 如何理解8年抗戰改為14年抗戰
8年抗戰改為14年抗戰:
原來說八年抗戰的,是抗日戰爭全面勝利後民國政府的說法,計算方法是從1937年七七事變引起全面抗戰算起,到1945年抗戰勝利。
現在說十四年抗戰的,是後來學者們的說法及現在中國政府的表示,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抗戰勝利。
當時在民國政府看來,1931年九一八事變,只是局部地區的抗日活動。而且限於當時的一些涉外條約,對東北地區的控制能力有限,所以一直保持忍辱態度,避免矛盾升級。但1937年的七七事變由華北地區的活動變成全中國同時進行的抗日活動,所以他們從這個時間開始算為全面抗戰開始。
(7)8年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2017年1月,教育部下發《關於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字樣,一律改為「十四年抗戰」,並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並突出「十四年抗戰」的概念。
「十四年抗戰」寫進教科書並非偶然,各界專家學者為「十四年抗戰」觀點的確認努力了30多年,而遼寧省政協為求證這一史實更是傾注了無數的心血。幾代遼寧政協人用辛勤的智慧與汗水,對充分發揮政協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社會作用做了最生動的詮釋。
從《義勇軍進行曲》說起,遼寧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顧問(原省政協學習宣傳和文史委員會原副主任)趙傑,在政協從事文史工作30多年,是名副其實的「老政協」「老文史」,更是遼寧省政協探尋「十四年抗戰」始末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抗戰八年還是十四年?看似一個簡單的時間概念,實則關系著東北抗戰史能否被世人認知的問題。我們要向『八年抗戰』說法說不,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
趙傑說:「『十四年抗戰』要得到世人的認同,不僅要在思想上、資料上、論證上做好充分的准備,還應該尋找合適的角度、合適的契機,把這些論證的結果推向全國。」
從上世紀60年代起,遼寧省政協文史委在工作中徵集、出版了大量的遼寧義勇軍文史資料。在編輯整理資料過程中,趙傑和他的工作夥伴們得以結識許多當年參與抗日救亡運動的歷史見證人。
以盧廣績為代表的老領導、老同志經常談起抗日義勇軍英勇抗日的事跡,也經常談起《義勇軍進行曲》的來歷和背景。
為此,大家有了新想法:說東北抗戰十四年沒有人承認,但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人人會唱,以此為歷史背景研究東北抗日義勇軍、再從義勇軍談到十四年抗戰不正是一個很好的角度嗎?
Ⅷ 中國抗日戰爭究竟是8年還是14年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回共十四年抗戰。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答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
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戰之說。但期間6年,中日雙方出於各自原因,始終控制戰爭規模沒有擴大到國戰。
(8)8年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習慣上,中國人所說的「抗日戰爭」一般指稱「中國抗日戰爭」。但各地華人習慣上也將各自所在國家或地區同時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稱為「抗日戰爭」,並將其和中國抗日戰爭視為一體,或作為它們的總稱。
「中國抗日戰爭」在中國大陸地區也被稱作「八年抗戰」(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後,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於7月31日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宣告全面抗戰開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區一般被稱作「十四年抗戰」(於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