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西安

抗日戰爭西安

發布時間:2021-02-04 20:08:09

Ⅰ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佔領過西安嗎

日本沒有佔領過西安。

很多人認為當時西安是戰略要地,包括當時的國府也擔憂日軍沿著古代北方民族攻陷內地的經典路線(之一),也就是破西安入秦嶺,先佔領四川盆地,然後從四川出兵向東。

因此在北路日軍勢如破竹殺入山西的時候,斷然決定在上海主動發起攻勢,把日軍重點引向從東面沿海向西進攻。

但事實上,日軍並沒有打通隴海線攻佔西安,然後從秦嶺進入四川這樣的打算。因為現代戰爭不再類同冷兵器時代,大量的輜重是無法翻越秦嶺,更無法在前鋒進入四川後,通過秦嶺保障他們的戰爭物資供給的。

日軍採取了另一條被用得更多的古典路線,就是直逼潼關的日軍主力突然在隴海線向南掉頭進入河南(這就是國府在花園口炸毀黃河大堤的原因)。而在黃河北岸的日軍主力則繼續西進攻佔太原,繼而肅清中條山國軍主力。但整個西北戰場也就止步於此。

(1)抗日戰爭西安擴展閱讀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Ⅱ 抗日戰爭時期在陝西有什麼大的戰役

抗日時期,陝西基本沒有大的戰役,小鬼子進不了陝西。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認為陝西是抗日中堅——中共中央所在地,而西安是張、楊逼蔣促成全國抗戰的基地,打下陝西是對中國抗戰精神的致命一擊。
趾高氣揚的日軍迅速推進到陝西東界的黃河東岸,但一看黃河,為之失色:世界上竟有這樣雄偉的河流,太可怕了,他們不得不停止了前進的步伐。日本不過是一個狹長的島國,最長的河流不過300公里。日軍在黃河天險面前無能為力。
從1938年到1939年底,日軍從府谷渡口到潼關渡口,發動了大小20多次的渡河戰斗,都遭到迎頭痛擊。直到1939年後八路軍在華北建立了根據地,日寇再無力西顧了。陝西能夠不被日軍佔領,黃河的作用不可輕視。
黃河從府谷向南到韓城禹門口,是奔騰在陝西、山西間的峽谷中,一瀉千里,從天而降,吼聲震動,力沖萬鈞。壺口之險飛鳥罕至。
黃河在禹門口,猛出峽谷,一展數十里之寬,如海如潮,泥潭、沼澤四布,流向深淺莫測,從古至今為軍渡之大忌。1939年被我軍俘虜的曾嘗試渡河的一名司號兵山田說:「船到河心,每一個浪就是一座大山,船過了一個浪頭,我們都嚇得一臉煞白,全身發軟……」
1938年後,隨著華北敵後戰場的戰火日趨激烈,日軍再也無足夠兵力進犯陝西。

Ⅲ 西安在抗戰中發生了什麼事件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意義: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

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現在去探尋可以觸碰歷史,緬懷先烈,奮發實現中國夢。

(3)抗日戰爭西安擴展閱讀:

背景

1935年7、8月間,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第七次代表會議,著重討論有關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問題。

1936年8月1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指出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把蔣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齊觀是不對的」,「不能同時順利地既反對日本侵略者,又反對蔣介石的斗爭」,「我們(指國際)覺得,你們(指中共)號召西南集團反蔣行動的聲明是錯誤的」,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

Ⅳ 抗戰時期,日本當年為什麼沒有侵略西安

因為沒有必要攻佔西安。
很多人認為當時西安是戰略要地,包括當時的國府也擔憂日軍沿著古代北方民族攻陷內地的經典路線(之一),也就是破西安入秦嶺,先佔領四川盆地,然後從四川出兵向東。因此在北路日軍勢如破竹殺入山西的時候,斷然決定在上海主動發起攻勢,把日軍重點引向從東面沿海向西進攻。
但事實上,日軍並沒有打通隴海線攻佔西安,然後從秦嶺進入四川這樣的打算。因為現代戰爭不再類同冷兵器時代,大量的輜重是無法翻越秦嶺,更無法在前鋒進入四川後,通過秦嶺保障他們的戰爭物資供給的。日軍採取了另一條被用得更多的古典路線,就是直逼潼關的日軍主力突然在隴海線向南掉頭進入河南(這就是國府在花園口炸毀黃河大堤的原因)。而在黃河北岸的日軍主力則繼續西進攻佔太原,繼而肅清中條山國軍主力。但整個西北戰場也就止步於此。
在整個戰爭過程種,日軍只是在山西與中國軍隊割據,隴海線也只兵臨潼關,北路日軍攻佔太原後也僅穿過呂梁對榆林進行了騷擾,山西始終保持著割據狀態,實際上就是對中國北部軍隊保持著威懾,達到牽制北線重兵集團不能抽調南下增援長江入川口歷次會戰而已。
有觀點堅持認為日軍因為我軍民頑強抵抗無法打破潼關而放棄了西安,這既缺乏軍事常識也是對歷史的無知。當時潼關守軍僅有二三萬人的一個軍。那個時候面對日軍一個師團並且是在平面上立體攻防,國軍需要多少兵力應對?15萬左右!而那個時候僅華北日軍就可以在那裡聚集3個師團!其次,對潼關自始至終日軍沒有過成規模的進攻,一次都沒有!其三,日軍殲滅中條山10萬國軍,其主力就在距離潼關不足百公里之處經過,這潼關不失是被我區區2-3萬軍民嚇住了 ?其四,潼關是防守黃河而設,並不在隴海線上當道而設,日軍卻可以隨意在隴海線聚集,根本不需要取潼關就能向西安推進;其五,日軍即便被擋在隴海線(事實是黃泛區確實阻擋了日軍有效聚集),他們還能從太原出發越過呂梁從北面往南取西安,那裡完全空虛根本沒有中國軍隊能夠抵擋日軍兵鋒,西安告急潼關不攻自破!
綜上所述,很顯然日軍沒有取西安的計劃,它只是佯攻 !

Ⅳ 抗日戰爭中日本鬼子進過陝西嗎

進過

1937年10月,日軍侵佔晉西北大部分地區後,隔河炮擊西岸,企圖渡河西版犯,進攻陝甘寧權邊區,形勢非常危急。

國民黨軍委任鄧寶珊為第二十一軍團軍團長,坐鎮榆林,下轄新一軍(當時也被稱為甘軍,主要由甘肅各縣團練組成,新一軍從蘭州步行到榆林前線)和駐榆林的高雙城部八十六師,駐榆林的國民黨部隊分駐榆、神、府、橫等地。

抗戰期間,榆林人民經受了激烈的戰火考驗,付出了房屋被毀及人員傷亡的沉重代價,但最終粉碎了日軍進犯大西北的野心,鞏固了河防,保衛了陝甘寧邊區。

(5)抗日戰爭西安擴展閱讀:

神府河防戰斗

1938年3月12日,日軍2000餘人,附炮20餘門,攜帶渡河器材侵佔山西興縣。13日,抵神府河防對岸的日軍以大炮、機槍向河防陣地轟擊。同時,以10餘架飛機在河防陣地上空偵察,轟炸了3個多小時後強渡黃河。

河防守備部隊警備第六團沉著應戰,待敵密集部隊渡河之際,集中火力予以猛擊,並分兵一部乘日軍混亂時迂渡河東,襲擊敵側背。在兩面夾擊下,日軍向興縣潰退。此戰擊斃日軍40餘人,傷100多人,繳獲步槍10支及軍用品若干。

網路-榆林抗戰

Ⅵ 抗戰時候陝西省有沒有淪陷的

抗戰來時候陝西省沒有淪陷。自

陝西省全省共轄92個縣。全省面積187691平方公里。抗戰期間,陝西省所轄的部分縣城以及鄉鎮多次遭到日軍的侵犯和轟炸。日軍認為陝西是抗日的中堅力量-中國共產黨的根據地,而西安是張、楊逼蔣促成全國抗戰的基地,日軍認為如果打下陝西是對中國抗戰精神的致命一擊。

但是當日軍推進到陝西東界的黃河東岸時被黃河的天險嚇住了,從1938年到1939年底,日軍從府谷渡口到潼關渡口,發動了大小20多次的渡河戰斗,都遭到紅軍的還擊。日軍始終沒有渡河成功過,所以陝西在抗日戰爭時期沒有淪陷過。

(6)抗日戰爭西安擴展閱讀:

在半個世紀的對日戰爭中,中國只有8個省份沒有落入日寇之手。這8個省份分別是: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和西藏自治區。

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Ⅶ 抗日時小鬼子打到西安了嗎

抗日時日本人沒有打到西安。

陝西是共產黨當時的根據地(延安所在地),也是北攻重慶的主要路線。延安隸屬於陝西省,是中國革命的根據地,共產黨老一輩和毛澤東主席等革命家就是在這個地方領導了抗日戰爭。

西安作為關中,北瀕渭河,南依秦嶺,自古就是兵家守城最難攻破之地,易守難攻是主要特點,進攻陝西就必須渡黃河,當時八路軍擅長利用地形打游擊戰且彪悍好戰,追著鬼子打也是常有的事情,陝西貧瘠窮困,對於急需石油等物資的日本來說,沒有必要也沒有精力集中軍力去攻打。

(7)抗日戰爭西安擴展閱讀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Ⅷ 西安在抗日戰爭中有什麼貢獻

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的歷史事件。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事件序幕 1936年8月29日,得知國民黨特務逮捕秘書、東大學生代表、中共地下黨員宋黎和馬紹周、關沛蒼,張學良命譚海率衛隊營包圍和查抄了陝西省黨部,即為「艷晚事件」。張學良乃電請蔣委員長親往鎮壓。 10月22日,蔣中正由南京飛抵西安,嚴令進剿紅軍。張學良當面表示反對,並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蔣拒絕,兩人大吵。 10月29日,張學良飛抵洛陽為蔣中正祝壽,勸蔣聯共抗日,遭蔣拒絕。蔣介石堅決拒絕其北上抗日的主張,強令其剿共,否則就把他的部隊撤離到東邊去。 11月27日,張學良上書蔣中正,請纓抗戰,遭蔣拒絕。 12月2日,張學良飛抵洛陽見蔣,要求釋放抗日救國會「七君子」。向蔣中正面報,謂其部下不穩,勢難支撐,再三請求蔣委員長前往訓話,蔣同意赴西安,駐華清池。 12月4日,蔣中正由洛陽到抵西安,立即調三十萬中央軍嫡系部隊「進剿」紅軍。張學良與楊虎城再次進諫,遭蔣拒絕。 蔣向張學良、楊虎城表示:要麼進兵,要麼將東北軍、十七路軍分調福建、安徽。 12月7日,張學良到華清池見蔣中正,再三苦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遭蔣拒絕。 12月9日,中國共產黨組織大規模的群眾遊行示威,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特務軍警開槍打傷一名小學生,群眾非常激憤,決定到臨潼直接向蔣中正請願示威。蔣中正強令張學良制止學生 運動,必要時可以向學生開槍。張學良接到命令後,趕上遊行隊伍,極力勸說學生回去。東北大學學生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復東北失地!」等口號。張學良向群眾表示一周內以實際行動答復學生要求,如果做不到,你們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張學良於死地」。請願學生們在華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一曲,感動了在場了東北軍士,全場愛國情緒高昂。 當晚,張學良找到蔣介石,再次勸蔣抗日,並要求蔣放過學生,但是蔣介石怒稱:「對這批學生,除了拿機關槍打以外,是沒有辦法的」,張聽後大怒,反問道:「機關槍不打日本人反而去打愛國學生?」張蔣再次大吵,盛怒下的張學良於當晚決定兵諫。當晚張學良與楊虎城商議,決定發動兵變,命令白鳳翔去捉拿蔣介石,白鳳翔說「只見過照片,沒見過本人,到時候亂軍之中怕出錯誤。」 12月10日,張學良帶著白鳳翔見到了蔣介石,蔣正在召開會議,正式通過發動第六次「圍剿」計劃,決定在12日宣布動員令。 12月11日晚,蔣邀請張學良、楊虎城和蔣鼎文、陳誠、朱紹良等晚宴,席間,蔣宣布了蔣鼎文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晉陝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等換將的任命書。命令中央軍接替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剿共任務。 事件經過 12月11日晚間,張學良和楊虎城分別召見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高級將領,宣布第二天清晨進行兵諫。 12月12日晨5時,張楊發動兵諫,東北軍到臨潼的華清池捉蔣,蔣從卧室窗戶跳出,摔傷後背,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被發現活捉,十七路軍還扣留了在西安的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等國民黨軍政要員,邵元沖等人遇難。西安事變爆發。 當天,張楊向全國發出了關於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提出: 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 停止一切內戰。 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 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 開放民眾愛國運動。 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 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 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南京中央於當晚十一點半,召開中常會及中央政治會議聯席會議,決議奪張學良本兼各職,交軍事委員會嚴辦。會議最後決定剿撫並用,一面以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一面以於右任為陝甘宣撫大使。12月12日晚間,宋美齡在上海初聞西安發生事變之際,就想到澳籍友人端納是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斯峪的記者,他一生的事業在中國,曾贊助過中國的辛亥革命,後來又成為北京北洋政府的客卿﹔曾為張作霖父子的謀士,與張學良交往密切,也是蔣中正的好友。 蔣夫人請端納到寓所,與孔祥熙共商,端納對於西安一行,認為義不容辭,當晚,即隨同宋美齡乘夜車前往南京。 12月13日晨八點,宋美齡致電張學良,告知端納擬飛西安,端納亦同時電告張。 12月16日,國民政府勸誡張學良投降無效後,中國各界函電交馳,要求討伐,遂由政治委員會決議派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劉峙為討逆軍東路集團軍總司令,顧祝同為西路集團軍總司令,分別集結兵力,由東西雙方同時向西安進行壓迫。空軍隨即展開轟炸西安近鄰城市,並逐漸轉向西安。張學良乃允許拘扣的蔣鼎文先返回洛陽,請國軍方面暫停軍事行動,避免沖突升級。 12月17日,原執意殺蔣的中共,得到斯大林指示:堅決要求釋放蔣中正。同時蘇聯消息報、真理報也公開支持蔣中正。經內部爭辯後,中共最後決定服從斯大林指示,遂派周恩來到西安參與西安事變的協商。 12月22日,隨後端納全力周旋,宋美齡、宋子文等到西安。在飛機上,宋美齡把手槍遞給端納,說:「如果叛軍對我有任何不禮貌行動,你可用此槍立即將我槍殺」。張學良、楊虎城去機場迎接,下機後,宋美齡與張學良說:「漢卿,這是我的東西,就不要再檢查了把?」張學良馬上說:「夫人,豈敢!豈敢!」張、楊與宋子文、宋美齡舉行了會談。後由張學良本人陪同宋美齡和端納往見蔣。 12月23日,雙方在張公館西樓二層開始正式談判,蔣方由宋子文,西安方面由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三人出席。西安方面再次提出六條主張:1,停戰,撤兵至潼關外;2,改組南京政府,排逐親日派,加入抗日分子;3,釋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權利;4,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5,召開各黨派各界各軍救國會議;6,與同情抗日國家合作。 但23日晚,張學良得知中共不希望公開「三位一體」的表示後,情勢急轉直下,原本「要蔣接受並保證實施(六項條件)」改成只要兩宋擔保即可;把「先撤兵、先放人(七君子)」改成了只要蔣下令撤兵即可;而要蔣承認西北三位一體的軍政組織一條則根本取消。 據周恩來報告,12月24日,蔣中正針對西安方面六項主張作了如下口頭答復,即:1,下令東路軍退出潼關以東,中央軍決離開西北。2,委託孔、宋為行政院正副院長,責孔宋與張商組府名單。蔣決令何應欽出洋,朱紹良及中央人員離開陝甘。3,蔣先回京,後釋放愛國七領袖。4,聯紅容共,蔣主張為對外,現在紅軍蘇區仍不變,經過張暗中接濟紅軍,俟抗戰起再聯合行動,改番號。5,蔣意開國民大會。6,他主張聯俄聯英美。但蔣介石的回憶和國民黨史料中並無這六點答復的記錄。 蔣沒有意願為他的承諾簽訂任何協議書,東北軍和西北軍有部下向張學良反應不滿,稱:「我們提著腦袋給你干,怎麼到最後連個簽字都沒有?」張回道:「你們政治覺悟沒我高,蔣介石雖然被捕,但是其政治實力還在,現在既然我們要放他,要把他捧為領袖,那麼逼他簽字,他到時還會反悔,現在要一個君子協議也很好。」 張學良的這個提議遭到了中共中央的反對。12月24日深夜,中共中央致電周恩來,陳述了關於放蔣條件的指示。指示中提出,必須堅持以下三個條件才能放蔣: 1,全部中央軍首先撤出潼關。 2,南京及蔣通過公開的政治文件宣布國內和平,與民更始,不咎既往,並召集救國會議。 3,開始部分地釋放政治犯。接到中共中央電報後,楊虎城轉而積極贊同中共的主張,但張學良卻不以為然。25日下午周恩來又企圖勸說張學良接受中共中央的放蔣條件,但卻意外地得知,張學良已經親自護送蔣介石前往機場。 12月25日下午,蔣中正乘飛機離開西安,張學良親自陪同。當日抵洛陽。離開西安前,張留下手令,把東北軍交給楊虎城指揮。 12月26日,蔣中正抵達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被扣留。事件尾聲 12月26日蔣介石平安抵達洛陽後,《大公報》稱:「全國民眾聽到這個喜訊,都歡喜得幾乎要發瘋了。昨天晚間,全國自都市至城關,自成人以至兒童,都熱烈慶祝,歡聲徹夜,這種情形,真是揭開了歷史的新頁」。 影響 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 結果 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事件結果 西安事變後,停止了內戰,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統一戰線,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 西安事變後,中國共產黨獲得了休整的機會。 日本軍加速了其侵略中國的計劃,並在西安事變後之七個月發動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開始「搶關東」,毛澤東決定將中共內部所有跟東北有關聯的人全派去東北工作,其中包括張學良的四弟張學思。國民黨方面,有人建議重新啟用張學良。與此同時,中共卻首先正式提出要求張學良回東北的要求。由於張氏父子在東北的聲望很高,國民黨中央曾經草擬立案:任命張學良為東北行轅主任,胡宗南為東北行轅副主任,蔣經國為遼寧省政府主席兼遼寧省行轅秘書長」,但此議案被蔣介石拒絕,反而啟用熊式輝主持東北工作,後來蔣介石此舉被很多國民黨內部官員視為蔣在東北走錯棋的第一步,為最後失掉整個東北埋下了伏筆。國民黨的大多數精銳部隊在東北被中共全殲後,其在全中國的戰局演變成兵敗山倒之勢,迅速丟失了整個中國。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送蔣到南京,抵南京後被軍事法庭審判有期徒刑十年,但隨後被特赦,張本人並未服刑,而是被長期軟禁。由於抗戰期間國軍不斷失去領地,張被軟禁的地點也經常變遷,其被軟禁的設施環境也隨之變化。 楊虎城被送到國外後,秘密潛回香港打算參與抗日,但被國民黨逮捕,並於1949年及其子女、衛士、秘書一共8人在戴公祠被軍統局人員殺死,後被證實這次屠殺行動的直接指使者是毛人鳳。 斯大林釋放蔣經國回中國。 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後背重傷,終身不愈,後半生依靠拐杖或者要人攙扶走路。

Ⅸ 抗日戰爭時守西安的首將

西安兵諫解決後,張學良被扣押,楊虎城被迫下野出洋。顧祝同於1937年1月5日出任軍委會西專安行營主任,屬統掌山西軍政大權。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顧祝同被召回南京。
1937年9月,蔣鼎文出任行營主任間任陝西省主席,陝西省黨部主任,陝西保安司令。1938年12月天水行營成立後,西安行營撤銷。1939年2月改設立第十戰區,蔣鼎文任第十戰區司令,1941年5月又兼軍委會委員長西安辦公廳主任。胡宗南因資歷問題,任副手,掌握軍事指揮實權。
1941年第一戰區司令衛立煌為中條山戰役失敗被免職,蔣鼎文赴洛陽接任第一戰區司令兼冀察戰區司令。胡宗南以第34集團軍總司令兼任第八戰區副司令,掌握戰區實權,成為屯兵西北的西北王。1944年12月代理第一戰區司令,1945年7月31日正式就任第一戰區司令,指揮4個集團軍,16個軍,5個特種兵團,合計45萬人。達到其西北王的事業巔峰。

Ⅹ 抗日戰爭中日軍為什麼沒有佔領陝西

這一時期日軍之所以沒有西取潼關,攻佔西安,除了西安處於中國西北內陸,地理位置相對偏遠,也不是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地帶外,國共兩黨都十分重視陝西黃河防務工作,也使日軍無機可乘。同時,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攻佔西安,還沒有進入日本決策者的議事日程和日軍作戰的計劃之中,這就使西安處於相對安全的環境中。
在中國派遣軍內部,對華北方面軍的「西安作戰方案」也持有異議。他們認為目前國共斗爭正在激化,最好不要觸動與延安對峙的胡宗南第八戰區部隊。攻佔西安和重慶,只能對共產黨和八路軍有利。派遣軍總部也認為,與其進行西安作戰,不如進攻長沙和常德,奪取谷倉地帶更為重要。
華北方面軍參謀長安達除具體研究進攻西安的軍事方案外,還親自乘飛機飛往秦嶺和巴山上空進行偵察,以解決渡河和突破山嶽地帶作戰問題,妄圖使長途奔襲一舉成功。
但就在這時,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局勢出現逆轉。6月,美軍在中太平洋的中途島與日軍展開激戰,日本損失慘重,喪失了戰略主動權。8月,美軍又奇襲西南太平洋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日本又與美軍展開了命運攸關的瓜島持久戰。瓜島戰役一直牽動著日本大本營和政府的神經,成為日本大本營和政府的最大苦惱。由於太平洋戰爭的壓力,大本營指示延緩撥交「五號作戰」所用的軍需品。日本最精銳的第二師團在瓜島爭奪戰中全軍覆沒。這時,在北非的阿拉曼和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也處於不利地位,這一切迫使日本大本營作出了中止五號作戰准備工作的決定。
日本叫囂一時的西安重慶作戰計劃,終於停止了,西安及陝西地區也避免了日軍炮火的摧殘,中國戰區依然處在持久對抗的局面之中。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西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