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日戰爭的重大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2、五原戰役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3月20日,各部隊向五原及外圍據點發起總攻。當日午夜,中國軍隊向五原舊城、梅令廟、新公中等日軍據點同時發起進攻。至21日拂曉,第35軍新31師部隊擊潰新公中之日軍,日軍殘部向北山撤逃中被第8戰區第101師全部殲滅。
戰至11時,新31師及警備旅佔領了舊城除平市官錢局和屯墾辦事處以外的各據點;新32師攻佔了廣盛西及新城的外圍據點,集中圍殲新城城內之日偽軍;第101師及新6旅擊潰據守烏加河與王六子壕的日偽軍。
17時,新32師攻佔新城。黃昏,新31師全殲舊城日偽軍,並包圍了平市官錢局、屯墾辦事處兩據點。與此同時,第101師在烏加河北岸與包頭、固陽來增援之日偽軍展開激戰。日偽軍在飛機和重炮掩護下反復沖鋒,始終未能突破第101師陣地,為攻城部隊全殲五原守軍創造了條件。
22日新31、新32師殲滅了五原新舊城之日偽軍,收復了外圍各據點。打援部隊向日偽軍展開猛攻,激戰至24日,日軍又增派騎兵集團主力和第26師團一部,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強行渡河。打援部隊奮力阻擊,與日偽軍激戰3晝夜,在完成阻擊任務後奉命撤出陣地。
在日偽軍優勢炮火攻擊下,為避免與其決戰,傅作義採取誘敵深入,相機聚殲的方針,下令所部於24日晚轉移到有利地區尋機殲敵。25日,日軍分兵兩路,一路追擊中國軍隊,一路直趨五原,妄圖殲滅中國軍隊主力。26日中午,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進入五原,又於4月1日逃出五原,撤出後套地區。
3、上高戰役
上高戰役(上高戰役、錦江作戰、鄱陽掃盪戰、宜春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4、豫南會戰
豫南會戰是中國第5戰區軍隊在河南南部抗擊日軍的一次作戰。 1941年1月,日第11軍為了打通平漢鐵路南段,解除中國軍隊對信陽日軍的威脅,糾集步兵7個師、騎兵1個旅、戰車3個團的兵力,在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的指揮下,分左、中、右3個兵團,分三路,准備向豫南發起進攻。
第5戰區司令長官決定採用避實擊虛的戰略,留少數兵力正面抗擊,主力轉向兩翼,待日軍進攻兵力分散之時,從其兩側及背後圍殲之。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 。
5、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貳』 上高會戰簡介 上高會戰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1941年3月14日,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專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屬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至1941年4月9日,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上高戰役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叄』 抗戰時期的大型戰役
抗戰時期的大型戰役有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共產黨軍隊和日軍的重大戰役有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等。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上高戰役、錦江作戰、鄱陽掃盪戰、宜春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
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
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3、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
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4、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月),是抗戰爆發後,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為中日雙方在華北進行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太原會戰主要包括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
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最後會戰以中國失利告終,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5、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
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6、武漢保衛戰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
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7、桂南會戰
桂南會戰是廣州失陷後,中國守軍抵抗日軍為打擊中國國際交通線並威脅西南大後方而在廣西南寧等地區展開的作戰。
日軍侵佔南寧和昆侖關之後,國民黨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
1939年11月日軍將第5師團、台灣混成旅團、第5艦隊等部隱蔽集結於海南島南端的榆林港,等候出動。閃電般出現在欽州灣,疾速登陸,攻陷防城。
24日,日軍佔領南寧、龍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急調第5、第99、第36軍向廣西增援。軍長杜聿明受命向昆侖關反擊,以步、炮、坦、空諸軍兵種協同攻堅,擊潰來援的第21旅團,打死旅團長中村正雄,取得昆侖關大捷。
1940年1月,日軍又調來第18師團和近衛混成旅團,進行反撲,至2月3日,再次佔領昆侖關。中國軍隊苦戰多日,傷亡很大,需要休整,遂結束會戰。
8、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 ,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9、緬北滇西戰役
緬北滇西戰役發生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緬北滇西戰役是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的進攻戰役。
戰役歷時一年半,中國軍隊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餘人,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10、湘西會戰
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會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名「芷江作戰」(日方稱「芷江攻略戰」,我方稱「芷江保衛戰」)。
戰爭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在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里。在王耀武指揮下,湘西會戰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殲敵3萬餘人。
湘西會戰最後一仗主戰場為懷化漵浦縣的龍潭鎮、溫水鄉和邵陽市洞口縣的高沙、江口、青岩、鐵山一帶。戰役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湘西會戰的勝利標志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
11、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
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12、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
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
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十大戰役
網路——平型關大捷
網路——百團大戰
『肆』 抗日戰爭中按照時間排序所有戰役
黑龍江戰役:1931年11月14日-18日
江橋抗戰:1931年11月4日
哈爾濱保衛戰:1931年12月15日至1932年2月6日
淞滬抗戰:1932年1月28日~3月3日
熱河戰役:1933年2月21日至3月10日
長城戰役:1933年3月5日 - 5月25日
綏遠抗戰: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平津戰役:1937年7月
南口戰役:1937年7月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江陰保衛戰:1937年8月16日—12月2日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廣州戰役:1938年10月12-29日
南昌會戰:1939年3月17日 - 1939年5月9日
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百團大戰:1940年8月20日
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晉南(中條山)會戰:1941年5月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
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滇西緬北會戰:1943年12月21日
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長衡會戰:1944年5~8月
桂柳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豫西鄂北會戰:1945年3月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伍』 抗日戰爭之向高會戰
上高會戰:「上高戰役」日本稱「錦江作戰」或「鄱陽掃盪戰」。1941年3月,駐南昌專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屬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趕緊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一下周圍的中國軍主力,33師團敷衍了事打了4天就回去了,34師團卻像野牛一頭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這時日本11軍才發現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又督促33師團展開解圍行動。4月初,日本退回出發陣地。此次作戰,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將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蔣介石對擔任主陣地防禦的74軍甚為滿意,授予74軍「飛虎旗」一面。日本人後來也承認這次戰役為指揮混亂的胡鬧行動。
參戰方兵力
國軍: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等部100,000人(4個軍11個師)[1]
日軍:25,000人(2個師團1旅團16個大隊)[2]
傷亡情況
國軍傷亡2萬餘人[2]
宣布斃、傷日軍1萬5千餘人[2]
主要指揮官
中國軍隊總指揮羅卓英,日本軍隊總指揮大賀茂,櫻井省三
『陸』 上高戰役的戰役背景
上高戰役(日本稱「錦江作戰」或「鄱陽掃盪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島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時代背景
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並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沖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上高戰役中國背景
1939年,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雖在南昌攻守戰中失地喪師的大背景下,74軍在高安一支獨秀,盡顯鋒芒,其戰績得到了第九戰區的表揚,獲得了軍委會的嘉獎。
1939年7月,軍委會委任王耀武為74軍的第二任軍長,並對74軍的編制進行調整:57師正式歸屬74軍,施中誠擔任師長;李天霞擢升51師師長;張靈甫調任58師任副師長,協助師長廖齡奇。這期間,74軍全軍總兵力達31000餘人。軍隊整體面貌在王耀武的手上有了很大的改觀。
上高戰役日本背景
百團大戰後,為維持對華北的佔領,日本從華中抽調第13軍17軍團、第11軍33軍團增援華北方面軍。第33師團原駐贛北一帶,一旦調走該師團,南昌地區將只有一個第34師團防守。第34師團長大賀茂向第11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建議,乘33師團尚未北調之際,發動對南昌周圍羅卓英等部的進攻,以減輕他將來守城的壓力。
恰逢日本在華派遣軍從上海調來池田直三少將率領的獨立混成第20旅團到達南昌,以彌補第33師團走後這一地區兵力空虛的窘境,日軍在南昌地區約有2個半師團的力量,圓部遂批准大賀茂的行動方案,計劃北路第33師團自安義武寧直撲奉新一帶中國守軍70軍,南路池田旅團從義渡街出發欲渡錦江而從後背打擊上高等地中國軍隊,中路第34師團則兵發西山、大城,圖謀向西一舉攻下高安、上高的中方營壘,確保對贛西的佔領。
『柒』 抗戰時期的上高會戰殲敵多少人
上高戰役(日本稱「錦江作戰」或「鄱陽掃盪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並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沖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中國參戰方兵力: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等部100,000人(4個軍11個師)
日本參戰方兵力:25,000人(2個師團1旅團16個大隊)
中國傷亡情況:國軍傷亡2萬餘人
日本傷亡情況:日軍1萬5千餘人
『捌』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的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上高戰役、錦江作戰、鄱陽掃盪戰、宜春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
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
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8)抗日戰爭上高戰役擴展閱讀:
日本人自從1939年對江西北部(南昌戰役)和湖南北部(第一次長沙會戰)進行了兩次壓製作戰之後,由於江漢會戰以及這以後因為佔領地區陡增而不得不稀釋兵力密度等緣故。
讓第九戰區的人馬過了一年安生日子。但是,在上一年,根據地部隊突然之間對華北日軍的生命線和廠礦設施實施了斷然出擊,結果使東京參謀本部著實大吃了一驚。
因為連第一線的華北方面軍也拿不準,「共軍此種企圖,在今後長時期內是否還會斷然進行,或者根據兵力的擴大而採取某些新的作戰方式」。
在這種迷迷糊糊的情緒支持下,日本人開始調整兵力部署,要求第十一軍司令岡村寧茨抽出一個第33師團北調去充實華北方面軍,岡村寧茨對此大為不滿。
於是便策劃一次新的攻勢來壓制第九戰區,以使第33師團北調之後國民軍不致敢於主動出擊,加上有消息說要他卸任第11軍司令而去華北節度華北方面軍。
因此他就更有理由在去職以前打個大勝仗給他的上司和西方那些喜歡指指點點的新聞記者們瞧瞧。大概是吸取了第一次進攻長沙功虧一簣的教訓。
岡村寧茨這回決心以一個美妙的三路合擊來擊潰贛北的第九戰區部隊,首先奠定左翼的勝利基礎,免得以後進攻長沙又陷於孤軍深入的險地。
從三月初開始,他就把部隊往出發陣地調動:第33師團調到安義,第34師團調往南昌城西,獨立混成第 2旅團調到夏口,三支部隊加起來約莫有五、六萬人—岡村寧茨的戰略意圖很明顯。
是要以這種三管齊下的攻勢由東而西徹底摧垮國民軍的抵抗,向湖南和江西邊界發展。但是,後來事態的發展卻並未如他所料那般一帆風順。
特別是當第33師團自作主張回調之後,它的姊妹第34師團就險些在上高地區被國民革命軍全殲。根據有案可查的戰例,日軍已是第五次陷入被國民革命軍合圍的窘境了。
根據情報判斷,江西北部第九戰區前敵總指揮羅卓英把他的國民革命軍第19集團軍由潦河到贛江之間一字排開,第70軍展開於靖安-奉新-大城-市汊街公路沿線。
銜接由市汊街-梁家渡-羅舍渡一線防戌錦江的第49軍,在這條綿延達六十多公里長的防線之後,以第74軍面向防線縱向配置於高安到上高之間,第72軍作為戰略預備隊掌握於西北方面。
如此分派兵力,極易被在火力上佔有優勢的敵軍集中突破,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若是日軍三路合擊的企圖得逞,戰役結局就很可能不象後來那樣成為1941年國民軍的首次勝利了。
3月15日,敵人第33師團先行由安義出動,直撲奉新,北調之前,個個精神抖擻,上陣一頓猛沖,這里的守軍便招架不住,當天就丟了奉新,敗往上富。
日軍在後窮追不舍,勢不可當,國民革命軍第70軍的預備第9師和第19師依託沿路山嶺也沒能遏住敵人的進攻勢頭,到18日,上富又被打破。
守軍正在焦頭爛額之際,第33師團卻因為要調往華北,自認為右翼國民革命軍已做鳥獸散,久占上富已屬不必,因此也不招呼一聲,拉著隊伍循來路又撤了回去。
可是他們卻沒有料到,第70軍雖然敗退得快,實力卻多半得以保存,另外在銅鼓附近,羅卓英還控制著一個原封未動的國民革命軍第72軍,准備在晚些時候用來夾擊他們。
因此,與第一次長沙戰役的情形相類似,日軍的三路合擊計劃已損失了一個三分之一。與北路敵軍相應地,獨立混成第2旅團也於15日在南路發動助攻,由夏口一線強渡錦江。
在擊退了第49軍的反擊之後,已自沖到錦江南岸,於第二天攻入曲江,但是這個旅團不顧自己實力,硬生生分成三個叉子,一路向西北指向灰埠,一路向西南指向清江。
一路向東南指向豐城,如此一來,向北合擊的那支叉子就不免柔軟無力,在灰埠一線被第74軍的人馬抵住,進展不得,同時進攻豐城的的部隊也打得一塌糊塗。
往南進攻清江的那一支最慘:在19日准備渡過贛江去偷襲清江的時候,被守軍沿河阻擊,死傷慘重,許多人馬溺死江心,終於敗退回去。
由於在灰埠的進攻又被國民革命軍抑制住,因此日軍三路合擊的另一個三分之一也就化為泡影。3月16日,在南北兩路發動助攻後一天,敵人第34師團作為主要突擊部隊。
由中路沿錦江向西攻擊前進,在優勢的空中支援之下,迅速擊退這里的守軍,第三天就攻入高安,並繼續向西邊的上高一帶猛沖。
審時度勢,認識到現在上高一線的有利情形,羅卓英於是嚴令王耀武的國民革命軍第74軍在上高外圍堵住敵人的攻勢,並開始由銅鼓和上富一帶。
向下運動第70軍和第72軍,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依託錦江,成一個類似於台兒庄戰役的合圍圈。考慮到北路敵軍已不見蹤影,因此他就「決先解決錦河南岸之敵」。
按照他的吩咐,剛剛在清江、泉港一線獲勝的第49軍開始收攏兵力,由清江向北反擊灰埠附近的敵人獨立混成第 2旅團,20日,日軍從灰埠出擊,遭到第49軍截殺。
死傷一千多人,已自抵敵不住國民軍的反攻。在中路,第34師團已於19日開始向上高外圍陣地發動沖擊。因有嚴令在身,加上王耀武也稱得上是一員猛將。
所以盡管敵人使用了包括飛機、坦克和毒氣在內的所有厲害武器,國民革命軍第74軍依舊拚死抵擋,不肯退縮,敵人進展十分緩慢,幾乎已經到了無法推進的地步。
20日晚上,被國民革命軍第49軍打得丟盔撂甲的獨立混成第2旅團的一個大隊,乘著夜暗由灰埠溜過北岸,加入了第34師團—這個大隊本意是用以進攻灰埠。
由錦江南岸合擊第74軍,卻被第49軍殺得無力招架,只好加入大部隊作戰。21日,由於與錦江南岸這支日軍會合,第34師團自覺實力大增,不免氣壯如虎,根本不考慮懸軍深入的惡劣環境。
固執地要以武器優勢直貫上高,因此靠了三十多架轟炸機掩護,集中兵力猛烈突擊上高外圍泗溪陣地,第74軍也當仁不讓,一場硬碰硬較量的結果,是防守陣地依然掌握在國民革命軍手中。
這般廝殺到第三天,即23日,日軍的攻勢遲滯下來,加之從上富南調的第70軍已經以一個師包抄到上高外圍的官橋街,敵人右翼的壓力便大大增強。
接著,第70軍的另一個師也沖到楊公圩一線,橫攔住第34師團的後路,並與錦江南岸和第49軍部隊銜接;而由銅鼓南下的第72軍也進抵高安西北水口圩一帶。
這樣,敵人的第34師團,便被國民革命軍合圍於錦江北岸棠浦-高安-楊公圩之間的梨狀包圍圈內。為了輔助這一合圍戰,第49軍在贛江兩岸的兩個師一番猛攻。
將獨立混成第2旅團的南路大隊攆殺到錦江北岸的高安,第78軍由武寧向南進攻奉新外圍的敵軍,在棺材腦等地小有進展—這般多路出擊之下,日軍便難以招架得住。
此時正在武漢的第十一軍司令部內等候捷報的岡村寧茨,卻突然收到第34師團在上高被合圍的灰心消息,頓時涼了半截,情急之下,他立即命令剛回到奉新的第33師團後隊兩千多人改為前隊。
回頭先行增援上高,大隊人馬隨後跟進,另外命令敗退到高安的那個大隊沿錦江西援。針對岡村寧茨的突圍計劃,羅卓英馬上讓錦江南岸第49軍的三個師全部北渡。
截殺獨立混成第2旅團和第34師團的敗兵,另以第70軍攔擊第33師團的援軍。第33師團救人心切,一路劈殺,由於第70軍趕來太晚,被敵人不費什麼力氣就沖到棠浦。
撕開國民革命軍防線,與第34師團會合成功。26日,為了不使敵人脫逃,第74軍與第72軍開始在上高戰線上發動全面反攻,日軍則向北向東分兩路突圍,向東的一支被四十九軍當頭攔住。
殺得大敗虧輸,好不容易撞開一條血路,拚死奔往南昌,第49軍在後窮追不舍,直達南昌城外;向北的一支敵軍靠了第33師團掩護,情形稍好一些,但也因遭到第70軍的尾擊,死傷慘重。
到月底,包圍圈內的殘余日軍已被全殲。四月初,第70軍攻克奉新,所有東奔日軍均處於被擊潰狀態。前後日軍共計傷亡達兩萬多人。
其中包括敵步兵指揮官岩永少將和和中佐、少佐4人。上高會戰,成為贛北戰場國民革命軍所贏得的最大一次勝利。
『玖』 抗日戰爭中有哪些著名戰役
盧溝橋事變 平型關大捷 台兒庄大捷 百團大戰 鐵壁合圍 昆侖關戰役,長沙會戰,淞滬會戰,衡陽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
『拾』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分別是: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