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形成的兩個戰場

抗日戰爭形成的兩個戰場

發布時間:2021-02-25 10:19:07

1. 中國抗日戰爭在全面爆發後在戰略上逐漸形成的兩個戰場是(這兩個是什麼意思)

主要是戰術不同國軍採用陣地戰,共軍採用游擊戰配合運動戰。前者消極後者積極。兩者相互聯系,相互配合,互為犄角。朱德曾形象地將日軍比喻為一瘋牛,國軍是執牛角,共軍是拽牛尾。一個也不能放鬆!

2. 抗戰時期為什麼會形成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

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進攻中國的開始,標志著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正式爆發。1937~1945年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是一場以國共合作為基礎、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全民族抗戰。這場戰爭形成了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兩個戰場: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和以共產黨軍隊為主體的敵後戰場。兩條路線:中國國民黨推行的片面抗戰路線和中國共產黨倡導的全面抗戰路線。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第二天,中國共產黨發表抗日通電,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國共兩黨親密合作,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把日本侵略者驅逐出中國。為了迫使國民政府投降,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威脅南京。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發表了自衛宣盲,表示要「抵抗暴力」。由於國共雙方的努力。國共兩黨終於實現了歷史上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而這次合作是黨外合作,沒有一個正式的組織機構,也沒有一個國共兩黨所共同承認和正式公布的統一政治綱領。這次合作,國共雙方各自擁有軍隊和政權:經過改編後,共產黨的部隊有八路軍和新四軍。八路軍的總指揮是朱德,新四軍的軍長是葉挺;國民黨的政權是南京國民政府,共產黨的是陝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政權。正是由於這樣,所以在抗戰開始後,就出現了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
戰爭一開始,日本的侵華方針是速戰速決,主攻目標是南京國民政府。為了迫使國民政府投降,日本軍部決定向華北和華東兩個方向進攻,企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針對日軍的軍事進攻,國民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作戰方針,先後組織了淞滬、太原、徐州、武漢大會戰。形成正面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是當時抗日的主戰場。其軍隊是抗日的主力,抵抗的結果是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至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力、財力,為敵後戰場的開辟提供了有利條件;也鼓舞了全國人民。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團結;擴大了中國抗戰的影響。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這一時期,國民政府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但除個別戰役外,總體上中國打的是敗仗。究其原因,客觀上是敵強我弱,敵我力量懸殊較大。但其主要原因是國民政府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即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不發動群眾進行抗戰所致。國民政府為什麼實行這樣的路線?因為南京國民政府是一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它的本質決定這個政府始終是反共反人民的,它之所以抗戰是因為日本要滅亡中國,它的利益受到嚴重威脅。由於片面抗戰路線挫傷和打擊了人民群眾的抗日積極性,影響到國民黨前線官兵的士氣和戰鬥力,導致了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我國喪失了華北、華中、華南大片領土。
在抗戰初期,共產黨力量比較弱。主要是配合輔助正面戰場抗戰,但共產黨採取了正確的路線,即全面抗戰路線。1937年秋,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即全面抗戰路線。因為中國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使抗日戰爭變成了真正的民族解放戰爭。此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敵後戰場,把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日益壯大和發展,嚴重威脅日軍後方,成為抗戰後期對敵作戰的主要力量。
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了戰略方針,它集中主要兵力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對國民政府則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面對日本的誘降,汪精衛集團公開叛國投敵,成為日本侵華的工具。而蔣介石集團的政策也日益轉向反動。1939年初,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開始執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路線。正是由於這樣,造成正面形勢的惡化,豫湘桂戰役出現大潰敗。而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利益出發,堅持抗戰。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抗日的主要力量。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100多個團,在華北發動了一次大規模對日作戰,稱為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華北軍民對敵人發動的最大規模進攻,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大大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此後,根據地軍民進行了艱苦的反「掃盪」,粉碎了日軍的戰略意圖。中國共產黨採取正確的政策和措施,領導根據地軍民渡過難關。為敵後戰場局部反攻和大反攻奠定了基礎。為了解決抗戰勝利後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1945年中共七大召開,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作了重要准備。在中國軍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支持下,中國人民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戰的偉大勝利。

3. 說明抗日戰爭時兩個戰場的形成原因互相關系和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是亞洲戰區最大的陸地戰場,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抗戰和共產黨領導敵後戰場構成了我國抗擊日軍的基本作戰戰略;形成原因:國民黨軍隊是國家的主要武裝力量,人數,武器,補給方面都可以與日軍進行大規模作戰,國民黨軍隊的作戰任務很明確,就是死守國土,這樣必然與日軍發生大規模會戰,逐步形成了正面戰場;共產黨軍隊當時並不是我國的主要武裝力量,內戰,長征,使得共產黨軍隊遭到很大的損失,到達陝北的紅軍加上留在南方的紅軍也就數萬人,和幾十萬侵華日軍硬拼硬顯然不明知,但把這數量不多的部隊滲透到敵後去卻能發揮自己的長處——運動戰(游擊戰),而且能得到淪陷區老百姓的支持,不斷的壯大自己,逐漸形成了敵後戰場。作用和關系: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相輔相成,正面戰場在抗戰初期發揮主要作用,消耗了日軍大批有生力量,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陰謀;敵後戰場在抗戰中後期起到了關鍵作用,牽制了大量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有利的配合了國民黨軍隊正面的作戰,不斷發展壯大,到後來,實力幾乎已經可以與日軍進行大規模決戰;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關系是互相存在的,抗戰初期,沒有國民黨數百萬軍隊在正面的頑強抵抗,敵後戰場的開辟幾乎是不可能的,正是正面戰場的激烈抵抗,使得日軍在中國兩頭不能相顧,後方空虛,敵後戰場才得以開辟;抗戰中後期,正是敵後戰場的巨大牽製作用,極大減輕了國民黨軍隊在正面作戰的壓力,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4. 中國近代史簡答題:評價抗日戰爭時期的兩個戰場。

是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正面戰場,主要由當時的政府軍——國民黨軍主持,與日寇正面作戰,主要是陣地戰為主,大的戰役有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南京會戰等等。
敵後戰場,主要由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及地方民兵組織和少量的經國軍收編的土匪武裝組成,大的戰役有百團大戰等,主要作戰形式有游擊戰,破襲戰等。
正面戰場在國軍愛國主戰派的領導下嚴重的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力量使日所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成了泡影,極大的打擊和破壞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正面戰場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光武漢會戰國軍以犧牲40萬將士的代價消滅20萬日軍最精銳的最具戰鬥力的軍隊,遲滯了日軍的進攻。
敵後戰場嚴重打擊日軍的生命線和補給線,使日軍戰線被迫緊縮,給正面作戰的國軍以有利支援。共產黨軍隊的敵後作戰大量的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和武器裝備。明陽堡機場作戰,八路軍僅以數人受傷的代價殲滅日軍上百人,徹底消滅明陽堡的日軍飛機,給國軍李宗仁將軍的台兒庄大捷創造可能。
幾場大會戰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國軍日軍雙方經幾場會戰後都無力發動進攻,日軍侵華過深,戰線急劇拉長。此時後方戰場成了對日作戰的主要戰場,八路,新四成了抗日的中流砥柱。
相互關系,兩個戰場都是由當時中國愛國人民共同支持的。正面戰場遲滯了日軍進攻給敵後戰場的開辟創造可能(中國沒有在日本估計的短期滅亡,日軍在遠東能征善戰的軍隊消耗殆盡),敵後戰場配合和策應了正面戰場,嚴重擾亂了日軍後方和補給使日軍面臨兩線作戰(兵家大忌,沒有穩固的後方基礎)。抗戰不能沒有正面不能沒有後方,兩者相輔相成。使戰爭勝利成為可能。
望採納

5. 抗日戰爭中形成了哪兩個戰場請分別評價這兩個戰場及其相互關系。

是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正面戰場,主要由當時的政府軍——國民黨軍主持,與日寇正面作戰,主要是陣地戰為主,大的戰役有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南京會戰等等。
敵後戰場,主要由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及地方民兵組織和少量的經國軍收編的土匪武裝組成,大的戰役有百團大戰等,主要作戰形式有游擊戰,破襲戰等。
正面戰場在國軍愛國主戰派的領導下嚴重的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力量使日所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成了泡影,極大的打擊和破壞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正面戰場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光武漢會戰國軍以犧牲40萬將士的代價消滅20萬日軍最精銳的最具戰鬥力的軍隊,遲滯了日軍的進攻。
敵後戰場嚴重打擊日軍的生命線和補給線,使日軍戰線被迫緊縮,給正面作戰的國軍以有利支援。共產黨軍隊的敵後作戰大量的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和武器裝備。明陽堡機場作戰,八路軍僅以數人受傷的代價殲滅日軍上百人,徹底消滅明陽堡的日軍飛機,給國軍李宗仁將軍的台兒庄大捷創造可能。
幾場大會戰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國軍日軍雙方經幾場會戰後都無力發動進攻,日軍侵華過深,戰線急劇拉長。此時後方戰場成了對日作戰的主要戰場,八路,新四成了抗日的中流砥柱。
相互關系,兩個戰場都是由當時中國愛國人民共同支持的。正面戰場遲滯了日軍進攻給敵後戰場的開辟創造可能(中國沒有在日本估計的短期滅亡,日軍在遠東能征善戰的軍隊消耗殆盡),敵後戰場配合和策應了正面戰場,嚴重擾亂了日軍後方和補給使日軍面臨兩線作戰(兵家大忌,沒有穩固的後方基礎)。抗戰不能沒有正面不能沒有後方,兩者相輔相成。使戰爭勝利成為可能。

6. 對抗日戰爭中,兩個戰場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答案B
抗日來戰爭中存在兩個自戰場。這兩個戰場互為依存,構成了中國人民抗日的主要戰場。這兩個戰場分別由國共兩黨領導,抗戰路線與作戰方式是不同的。在抗戰初期即抗日戰爭防禦階段,國民黨的正面戰場是主要戰場,抗擊了主要的日本兵力;但到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則抗擊主要的日軍,因此,B項的說法不正確。

7. 中國抗日戰爭在全面爆發後在戰略上逐漸形成的兩個戰場是

A. 由國民黨軍隊為主擔負的正面戰場
D. 由人民武裝為主擔負的敵後戰場

8. 說明抗日戰爭時兩個戰場的形成原因,抗戰路線,互相關系和作用

抗日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形成原因:日本大舉侵略中國,中國大部分領土淪陷,中華民族危亡。
抗戰路線:國民黨單純依靠軍隊和政府進行正面戰場上的進攻,進行陣地戰(代表:淞滬會戰,鬆口會戰)
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依靠廣大人民和軍隊抗戰。進行游擊戰。
互相關系: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一起對抗日本侵略者。
作用:結束中國多年內戰,中國軍隊槍口一致對外,開辟了抗日戰場的新局面,為日後的勝利奠定堅實基礎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形成的兩個戰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