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關於中國戰爭的故事

關於中國戰爭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4 14:12:18

Ⅰ 中國戰爭的英雄故事

建議你看《中來國遠征軍:源血戰滇、緬、印紀實》。講的是1942-1945年間,中國遠征軍遠赴緬甸抗擊日寇的事情。
還有《滇緬公路祭》等一批有關遠征軍的書籍。
此外,由編劇蘭小龍編寫的《我的團長我的團》,則從普通士兵的角度,描寫了遠征軍在滇緬的生活及作戰情況。在他的筆下,一個遙遠而不可及的年代真實的重現在我們眼前,士兵們模糊的身影幻化成了一個個鮮活的面孔。此書亦被拍為同名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
青菜蘿卜,各有所愛。
希望你能喜歡!

Ⅱ 誰能告訴我2篇關於中國戰爭的故事

項羽、劉邦滅秦戰爭
前208年—前206年
農民起義軍與秦王朝軍隊
為推翻秦王朝的殘酷統治
巨鹿(今河北平鄉)、碭縣(今河南夏邑)、城陽(今山東鄄城東南)、咸陽(今陝西)等地
農民起義戰爭
巨鹿之站,秦軍投入兵力40餘萬;劉邦軍到霸上時發展到十幾萬人。
巨鹿一戰殲秦軍主力20萬人,秦軍主力覆滅,為劉邦西進創造了條件。劉邦進至蘭田,大破秦軍。前206年10月,劉邦抵霸上(今西安東南)迫子嬰投降,劉邦入咸陽,滅亡秦朝。滅秦戰爭的勝利,完成了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使命,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軍推翻封建暴政的先例。但勝利後,劉邦又建立了封建王朝。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1924年—1927年
中國國民革命軍與北洋軍閥軍隊
為達到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個反革命集團。
中國南部、西部
爭奪歐洲的霸權的戰爭
吳佩孚總兵力20萬,孫傳芳總兵力20萬,張作霖總兵力30萬。北閥軍出師時8個軍10萬餘人。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從廣東出師北閥。1926年9月北閥軍在武漢,先後殲吳佩孚部隊10反餘人;10月佔南昌,12月占福州,至年底,先後佔領了湘、鄂、贛、閩、皖、浙等省的全部或大部,大跨了吳佩孚主力,殲孫傳芳軍隊10萬餘人。1927年初進軍江蘇,逼迫滬、寧、貴 州、四川、山西等地軍閥先後宣布歸順國民征服。革命風暴席捲半個中國,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在上海、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使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
抗日戰爭
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
中國與日本
日本為變中國為日本的殖民地,為而後「南進」或「北進」建立戰略基地,與德意法西斯重新瓜分世界。
中國東北、西北、華北、華東、中南地區
爭奪歐洲的霸權的戰爭
戰爭初期日偽軍37萬人,國民黨軍206萬人,八路軍、新四軍4.6萬人。1945年戰略反攻前,日軍175萬人,國民黨軍250萬人,我軍93萬人,民兵220萬人。
在八年抗日戰爭中,我軍先後對敵作戰12.5萬多次,消滅日軍52.7萬餘人,偽軍118.6萬餘人,創造了1.2億人口的根據地。抗日戰爭以日本投降,中國勝利而結束。但是,中國人民付出了重大代價,傷亡2258萬人,損失財產和戰爭消耗共計1000多億美元。

解放戰爭
1946年6月—1950年10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
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援助下,國民黨企圖獨吞抗日戰爭勝利的果實,消滅我黨我軍
中國大陸與海南島等島嶼
爭奪歐洲的霸權的戰爭
戰爭初期國民黨軍430萬人,我軍120萬人,兵力對比3.5∶1。戰略決戰開始時,敵軍360萬人,我軍280萬人,敵我兵力對比 1.3∶1。最大規模的戰役遼沈、平津、渡江戰役,敵我參照兵力分別為:55∶100萬,70∶60萬,60∶100萬,45∶120萬。
國民黨企圖在3—6個月內消滅我軍。我黨領導全國軍民,奮起自衛,打倒國民黨政府,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戰爭在四年作戰中,共消滅國民黨軍隊807萬人,我軍發展到500萬人。解放了除台灣省以外的領土。

抗美援朝戰爭
1950年10月19日—1953年7月27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保家衛國,抗美援朝而進行的戰 爭。
美帝國主義組織聯合國軍入侵朝鮮,越過三八線,企圖消滅北朝鮮,中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朝鮮南部和北部
爭奪歐洲的霸權的戰爭
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聯合軍,共16個國家的軍隊,約110多萬人,還有五個國家派出了醫療隊。戰爭最高峰時,敵對雙方總兵力300餘萬人。敵我兵力對比為1∶1.4
抗美援朝戰爭經歷了放和相持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共殲敵109萬人(其中美軍39萬餘人),將敵人打回三八線,迫使美帝國主義簽定了停戰協定,贏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Ⅲ 中國歷史戰爭故事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曾經發生過無數次抑或搶劫歷史前進、抑或阻礙社會發展,形形色色的、悲壯而慘死的戰爭。戰爭毀滅著人類自己創造的文明,但是,它也帶來了朝代興替、社會進步、時代發展的契機。 戰爭可以給人們帶來災難,也可以給人們帶來新的生活。因此戰爭既有破壞性,又有進步性,它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進程,戰爭不僅是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競賽,而且也包括主觀能動性的競賽。作戰指揮符合客觀實際,就可以變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我們從古代戰爭戰例中,可以悟出很多道理來,真假、虛實、剛柔、正奇、進退、攻守等等。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軍事故事。要了解歷史,就要了解戰爭。在本書編寫本書過程中,我們參考了《史記》、《資治通鑒》、《戰國策》《二十五史》等歷史巨著,力求真實、深刻。摘選的全是具有歷史代表性的戰爭故事。

目錄 [返回] 長勺之戰
假途伐虢
泓水之戰
城濮之戰
晉陽之戰
圍魏救趙
孫臏減灶賺龐涓
火牛陣
李牧守代郡
長平大戰
王剪益兵定楚地
巨鹿之戰
韓信破趙之戰
昆陽之戰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彝陵之戰
淝水之戰
沙苑之戰
邙山之戰
賀若弼奇襲陳軍
張巡守城
郭子儀破吐蕃
李愬雪夜襲蔡旅州
黃巢長安建國
李存勖敗梁軍
高平之戰
岳飛大敗金兀術

Ⅳ 關於中國戰爭時期的故事

鴉片來戰爭!!!!自!!!!!!!!!!!!!!!!!!!!!!!!!!!!!!!!!!!!!!!!!!!!!!!!!!!!!!!!!!!!!!!!!!!!!!!!!!!!!!!!!!!!!!!!!!!!!!!!!!!!!!!!!!!!!!!!!!!!!!!!!!!!!!!!!!!!!!!!!!!!!!!!!!!!!!!!!!!!!!!!

Ⅳ 中國古代戰爭故事

1、赤壁之戰

周瑜嫉恨諸葛亮,所以想找個理由殺掉諸葛亮。於是周瑜讓諸葛亮10天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表示3天之內就能送10萬支箭過來。周瑜很吃驚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隻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條船用布蒙上,兩邊堆滿一捆捆的乾草。周瑜得知這一情況後,心裡非常懷疑,不知諸葛亮這么做的意義。到第三天,天還沒亮,諸葛亮便派人請魯肅和他一同去取箭。

然後,把20條快船用長繩連起來,一直往江北駛去。當時,長江上霧雲很大,對面看不見人。魯肅心裡不明白,問諸葛亮怎麼回事,諸葛亮笑而不語。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諸葛亮命令將船頭朝東船尾向西,一字擺開,士兵一起敲鼓吶喊。曹操聽了報告,說:「霧天作戰恐有埋伏。先讓水陸軍的弓箭手向他們射箭,霧散後再進軍。」於是,箭像雨點一樣射向那20條船。

箭頭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命令船頭掉過來,再由西向東排開,於是,另一面又被射滿了箭。等到太陽要升起來霧快散時。諸葛亮命令軍士開船,並大喊:「謝謝丞相的箭!」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經派了500名軍士在江邊等著搬箭,卸完後共有十二三萬支箭。魯肅見了周瑜,把諸葛亮借箭的事說了一遍。周瑜嘆:「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我實在不如他啊!

2、官渡之戰

東漢獻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紹擁兵20萬南下,進攻許昌,想一舉消滅曹操.不久,袁紹便帶兵渡過黃河,直逼官渡,跟曹操主力(曹操當時兵力只有4萬)決戰.當時的袁紹不管是在兵力、糧草、佔有地盤等方面,都大大優於曹操.但袁紹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又對謀士猜忌多疑,屢誤戰機。

曹操則雄才大略、多謀善斷,取得主動.曹操採納許攸(原袁紹謀士,後遭袁紹猜忌改投曹操帳下)建議,出奇兵偷襲烏巢,放火焚燒袁紹的糧草,致使袁紹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曹操則全線出擊,殲滅袁紹的主力.最後,袁紹只帶了800名殘兵敗將渡過黃河,逃回河北。

3、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發生於商紂王時期,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這場戰役終結了商王朝60多年的統治,建立了西周王朝。讓中國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4、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發生在戰國後期,秦國和趙國兩國之間的一場戰爭。雙方一共投入了近百萬人的軍隊,打了三年的時間,最後,秦國勝利,趙國失敗,而趙國也因此被殺死了四十多萬人。

5、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在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堅率領80萬軍隊去進攻東晉。兩國在淝水對峙。最終東晉以八萬軍隊打敗了80萬前秦軍隊,前秦也因此滅國。

Ⅵ 關於抗日戰爭的小故事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軍以公共租界的日本人聚集區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地,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我軍西撤結束。

這次戰役,日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總司令,先後投入陸,海,空與特種兵部隊近30萬人,動用艦船130餘艘,飛機400餘架,戰車300餘輛,狂妄地宣稱1個月內佔領上海。當時的國民政府先由馮玉祥,後由蔣中正(兼)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指揮。

先後調集中央部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部隊和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以及部分省市保安總隊,總計兵力約70萬余師,奮勇迎戰。

2、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聞名中外,又稱「錦江會戰」。上高會戰,中國軍隊擊斃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大佐聯隊長濱田,斃傷日軍16000餘人,擊落敵機1架,繳獲日軍軍馬2800餘匹,輜重物資無數。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將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蔣介石對擔任攻擊主力的74軍甚為滿意,特以軍委會名義授予74軍「飛虎旗」一面,此為國民革命軍中最高獎勵。

3、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4、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月),是抗戰爆發後,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為中日雙方在華北進行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太原會戰主要包括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

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最後會戰以中國失利告終,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5、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

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Ⅶ 中國抗日戰爭的真實故事有哪些

1、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侵華日軍對晉察冀根據地河北易縣的狼牙山地區抗日根據地進行了連續的「掃盪」,製造了田崗、東婁山等多起慘絕人寰的慘案,妄圖以兇殘的「三光」政策,「蠶食」我抗日根據地。

為了讓大部隊及7連受傷的戰士能安全地轉移,指導員蔡展鵬命令馬寶玉這班留下堅守。為了拖住並吸引日偽軍,馬寶玉帶領葛振林、宋學義等5名戰士邊打邊向棋盤陀方向撤退,把日偽軍引向懸崖絕路。

當他們退到棋盤陀頂峰時子彈已經全部打光,他們就舉起石塊向日偽軍砸去。日偽軍發現他們已經沒有子彈了,蜂擁向山頂沖來,並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

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5人寧死不屈,為了不讓日偽軍活捉與武器落到日偽軍手中,砸碎槍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縱身跳下懸崖。

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壯烈犧牲,但副班長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被山崖上的樹枝掛住,倖免於難。

2、張忠心

張忠心(1916.1.18-1996.9.6),郭家屯鎮尚庄前街人。1941年至1945年曾任豐玉遵聯合縣大隊副大隊長、玉田縣縣大隊長等職。革命戰爭年代,毛主席提出「要忠心耿耿幹革命」,因其屢立戰功,唐山軍分區命名他為「忠心」,並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

後來,毛主席提出「當人民的老黃牛,做革命的傻子」,唐山軍分區將其命名為「傻忠心」。1949年任玉田縣首任武裝部長,同時兼任殘勞院院長、法院副院長、公安局副局長。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宣傳張忠心的英雄事跡,影社曾演出皮影戲「忠心游擊隊」。

張忠心英勇殺敵的事跡在玉田廣為流傳,成為戰爭年代冀東根據地軍民學習的楷模。後轉業到河北省柏各庄農場工作。文化大革命運動中遭受迫害打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給予平反,落實政策離休。1996年9月6日病逝,享年81歲。

3、郭興

郭興出生在輝縣(現新鄉市輝縣市)高庄鄉金章村。1938年2月,日軍侵入輝縣,燒殺搶掠。1940年秋天的一個夜裡,一支八路軍路過郭興的老家。郭興瞞著父母,決定與同村的15名青年一起參軍。因為郭興歲數小、個子矮,連指導員把其他15人留下了,唯獨不要郭興。

「指導員不要我,因為我還沒有槍高。他不要我,我就跟著隊伍走。」軟磨硬泡了三天,他終於被留了下來。就這樣,16歲的郭興到了山西,成了平順縣抗日政府公安局的一名通訊員。因讀過4年書,他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公安隊隊長。

1941年1月,他被太行軍區第五分區司令員皮定均看中,擔任敵後武工隊隊長。其實,司令員就給他一個班長和兩個戰士,外加兩支步槍、3發子彈、8顆手榴彈。

用皮司令的話說,「沒有兵你就去動員嘛,沒有槍你就去向敵人要嘛!」就這樣,郭興一行4人開始前往石家莊以南、邢台以北一帶開展敵後抗戰。

4、陳曉雲

陳曉雲(1910—1944),女,原名陳素英,又名挺然、繼芳,慈溪三七市(今屬餘姚)人。1924年冬小學未畢業輟學,次年改名陳曉雲,考入寧波女子中學。

1927年棄學回家,被迫完婚,未幾出逃,執教鎮海新倉小學,經斗爭終獲離婚。1938年移教鄞縣梅園鄉沿山小學。194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同年秋改名陳挺然,任梅園鄉公所經濟幹事。次年秋,中共梅園區工委建立,任書記。1943年秋任梅園鄉民主鄉長,為浙東地區第一個抗日政權女鄉長,以對敵斗爭堅決、關心群眾受人擁戴。1944年4月,被國民黨頑軍郭青白部逮捕,4月30日被害於鄞西石嶺下墳弄。

5、楊義忠

楊義忠,原名楊明昌,1921年4月出生於新昌縣回山鎮上市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認識了共產黨員楊世華。在楊世華的教育下,激發了愛國抗日思想。

1942年9月,參加三北游擊司令部第一期教導隊學習,並在教導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1月,教導隊結業後,他被派往餘姚陸埠區工作。

1943年初,中共姚虞縣委決定建立陸埠聯鄉自衛隊,派楊明昌擔任指導員。1943年4月30日,餘姚城內的日偽軍,乘我主力部隊不在陸埠區之際,對陸埠聯鄉自衛隊下了毒手。楊明昌和13名戰士落入敵手。5月18日,被殺於餘姚城東玉皇山。

Ⅷ 關於中國抗日的戰爭的故事

台兒庄巷戰
台兒庄大捷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次重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 台兒庄大捷是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0萬人,傷亡失蹤近3萬人。但也取得了重大戰果,殲滅日軍11984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國民黨政府在正面抗戰中的第一次勝利,此戰對於鼓舞軍民抗戰士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此戰也讓這個運河之濱的千年古城夷為平地,堪與蘇聯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波蘭華沙並提的二戰名城,成為中華揚威不屈之地,國民黨戰後曾許諾重建台兒庄古城,但是一直沒有兌現,如今英勇的棗庄兒女正在籌集資金重建這座二戰城市,全國最大的運河古城,水網密度最長的東方古水城。在台兒庄戰役激烈進行的時候,日軍憑借火炮優勢,攻入台兒庄內。守衛的三十一·師師長池峰城立即組織 中國軍隊守衛台兒庄
[1]敢死隊,准備奪回陣地。戰士們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依然踴躍報名。池峰城宣布:「每名敢死隊賞大洋30塊。」報名的戰士當即表示:「要錢干什麼?我們打仗是為了不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作日本人的奴隸,是要爭取民族的生存。」敢死隊趁夜色沖入敵陣,白刃戰中,有的受了傷,又從血泊中爬起來,用大刀砍殺敵人;有的拉響身上的手雷和敵人同歸於盡。陣地奪回來了,57名敢死隊員卻只剩下11人活著回來······ 謝謝!

Ⅸ 中國解放戰爭的故事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間進行的。第一階段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於10月15日打下錦州,殲敵10餘萬,俘敵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范漢傑。截斷了北寧線,封閉了東北與華北的陸上通道。長春守敵動搖,一部起義,一部投誠,長春順利解放。第二階段從10月20日開始至28日,進行了遼西會戰,東北野戰軍全殲了妄圖重占錦州,奪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團10萬餘人。第三階段從10月29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解放了沈陽和營口,東北全境得以解放。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連同其他戰場的勝利,人民解放軍上升為300萬人,國民黨軍隊則下降為290萬人。全國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後方,並擁有了東北野戰軍這支近百萬的戰略預備隊,為以後解放平津與華北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志。」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發起,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月6日至22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徐州以東碾庄地區,圍殲敵人黃伯韜兵團,擊斃敵兵團司令黃伯韜。敵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3000人在賈汪、台兒庄地區起義。從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主要作戰目標是殲滅由豫南趕來增援而孤軍突擊的黃維兵團。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全殲敵第十二兵團於雙堆集地區,生俘兵團司令黃維。在此期間,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撤離徐州,被華東野戰軍主力合圍在陳官莊一帶,孫元良兵團被殲滅。第三階段從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軍發起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擊斃兵團司令邱清泉,生俘副總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共計殲敵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京、滬一帶完全暴露於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之下。

平津戰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間進行的。平津戰役第一階段從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確定的對平、津、張實行圍而不打或割而不圍的作戰方針,人民解放軍完成了對平、津、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任務,使敵人失去南逃或西竄的可能,造成了解放軍從容殲敵的態勢。第二階段從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軍按照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作戰方針,先殲滅新保安之敵兩個師,接著殲滅由張家口突圍之敵七個師,並於1月14日總攻天津,全殲守敵13萬人,生俘敵警備司令陳長捷。第三階段從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和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有力地促進下,經過談判,傅作義率部25萬餘人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整個平津戰役共殲滅和改編敵軍達52萬人,華北基本上獲得解放,並使華北、東北這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

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共進行了142天,殲滅敵人173個師,共計154萬多人。連同在此期間其他地區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共計殲敵182萬人。這意味著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殆盡。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閱讀全文

與關於中國戰爭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