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抗日戰爭時期,東北人有哪些抗日英雄
四大東北抗日英雄人物:楊靖宇、周保中、冷雲、趙尚志
② 東北抗日過程及地位
過程
1936年至1937年,是東北抗日聯軍迅速發展的年代。到1937年七七事變時,已建成11個軍,達30000餘人。
並開辟了東南滿、吉東和北滿3大游擊區,抗聯各軍在遼、吉、黑廣闊的原野所進行的大規模的游擊戰爭,威脅著日偽統治,牽制了日偽軍近40萬的主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成立。1945年10月20日,周保中、崔石泉(崔庸健、朝鮮國籍)等同志向東北局移交了組織關系,中共東北黨委員會完成了歷史使命即行撤銷。
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東北抗聯與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合並,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周保中任副總司令。1946年1月,又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至此,東北抗日聯軍勝利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地位
1、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解放事業的一部分。
2、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是中華民族抗日的先遣隊和重要方面軍。
3、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是威脅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生命線」的一把尖刀。
4、東北抗日軍民的苦戰奮斗事跡是中華民族偉大革命精神的光輝典範。
據記載,1937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的規模已發展到3萬餘人,抗日游擊區達70餘縣,形成了南滿、北滿、吉東三大游擊區。
全國抗戰爆發後,抗日部隊頻繁出擊,襲擊日偽據點,以此擾亂日本侵略軍侵華後方基地,給關內抗日部隊以有力的配合。
1937年後,日本侵略者開始不斷往東北增兵。對比懸殊的兵力,加之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抗日聯軍處於艱難困苦之中。到1940年末,抗聯部隊僅剩一千餘人。
以3萬人的兵力,對抗70萬最精銳的日本關東軍,1931年至1940年間,讓敵人付出了十餘萬的傷亡代價。
1945年9月初,抗聯指戰員隨蘇軍反攻東北。他們迅速占據了佳木斯、牡丹江、沈陽、長春、哈爾濱等57個戰略要地,為十萬大軍由關內挺進東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 東北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做了哪些卓著的貢獻!
我們東三省不敢談論貢獻,但我們也不接受侮辱。
義勇軍:九一八,雖然軍隊撤了,國府也指望不上,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七年內地歌舞昇平的期間,關外早已戰火紛飛,從遼河兩岸到黑龍江畔,由東北各省民間百姓組成的數十萬東北抗日義勇軍揭竿而起展開反日斗爭,手持簡陋的單兵武器迎戰全副武裝的日本關東軍,以屍山血河的慘烈代價延緩了日軍南下的步伐,為中國內地軍民備戰贏得了六年時間。為紀念東北同胞的氣節,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了國歌。
東北軍: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馬佔山將軍在黑龍江打響了抗戰第一槍,讓驕橫的日本關東軍在中國北方的嫩江畔折戟沉沙。九一八不抵抗,撤退固然可恥,導致東三省淪陷,可也為中國以後的抗戰保存了一大股有生力量,東北軍在撤入關內之後,於抗戰爆發之際全部開往前線,三十萬東北軍轉戰大江南北,甚至出兵境外,步兵騎兵炮兵各兵種齊備的東北六個軍都打得非常英勇,屢次重創日軍,但經過長期消耗,自身也折損大半,最悲壯的就是東北軍六十七軍,在淞滬大戰當中的松江保衛戰里,以全軍覆沒的代價抵抗日軍幾個晝夜,最終全軍覆沒,軍長吳克仁血灑黃浦江,是淞滬大戰犧牲級別最高的將領。在徐州會戰的南線戰場之上,東北五十一軍與日本華中方面軍在淮河對壘,以傷亡過半的代價為台兒庄保衛戰的部署贏得了時間。還有數百名東北軍出身的飛行員基本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里血灑長空,擊落大量敵機,但犧牲也很大,其中犧牲的最知名的就是民國四大王牌飛行員之首的高志航。整個抗戰期間,東北軍二十餘名少將以上級軍官陣亡,佔全國百分之十,榮獲青天白日勛章三十四枚,居全國各系軍隊之首。
東北抗聯:由東北人民以及內地各省的英雄們組成的東北抗日聯軍,缺吃少穿,彈葯不足,環境之惡劣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的,在白山黑水間開展游擊戰爭,直到一九四五年,共計殲敵約十八萬,拖住日本關東軍七十萬,大量日本精銳被拖在東北無法抽身南下,東北抗聯為中國內地以及在太平洋對日作戰的盟軍減輕了不小的壓力。從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的十四年間,東北人的反抗從未停止過,幾乎是以血肉之軀對抗日軍的飛機坦克,東北抗聯的英雄,如趙尚志。東北人不爭論功勞,可也絕不接受侮辱。
④ 共14年抗戰。東北三省的主要
十四年抗日戰爭」的歷史依據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作為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1年9月18日夜,在版日本關東軍安排下,權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⑤ 哪些抗日戰爭電視劇是東北
獸列車,絕地槍王,我的團長我的團,潛伏,殺虎口,遠去的飛鷹,我版的娜塔莎。十三省權、哈爾濱謀殺案、歸心似箭、遼沈戰役、夜幕下的哈爾濱這些關於歷史的電視劇都是在東北拍攝的。
⑥ 抗日戰爭時期東北軍民抗戰的事例!
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東北抗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英雄部隊。它的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余部、東北抗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民族解放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後方,他們14年的艱苦鬥爭牽制了數十萬日偽正規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
1935年,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全民族結成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准備全面抗戰。東北黨的組織和黨領導的人民革命軍立即響應,積極籌組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2月,由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擬定了《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決定將黨所領導的東北抗日部隊一律改為東北抗日聯軍,並吸收其他抗日武裝參加這一聯合軍隊組織,擴大抗日統一戰線。
1936年初至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陸續編成了11個軍。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軍是在反日游擊隊(共產黨領導)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四、五兩軍是在王德林的救國軍、李杜的抗日自衛軍余部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軍是在義勇軍余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
在十一個軍基礎上又陸續改編成三路軍。1936年7月末,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二軍編成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總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1937年10月,由東北抗日聯軍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路軍編成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周保中任總指揮,趙尚志任副總指揮(1940年2月任),崔石泉任參謀長。1939年5月,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路軍編成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李兆麟任總指揮,馮仲雲(1940年4月任)任政治委員,許亨植任總參謀長。
東北抗日聯軍成立之後,強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動搖了侵略者的大後方,日本帝國主義稱東北抗日聯軍是偽滿洲國的「治安之癌」。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調集大批部隊一次又一次進行瘋狂地「討伐」;加之抗日聯軍與上級黨組織失去了聯系,許多優秀的指戰員壯烈犧牲,部隊損失慘重。從1939年到1940年,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戰爭轉入極端艱苦的斗爭階段。
1941年抗聯部隊縮編,開展小型游擊戰爭,並進入蘇聯境內整訓。1942年8月,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軍組成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周保中任旅長,張壽篯任政治副旅長,崔石泉任副參謀長。在此期間抗聯不斷派出部隊深入東北游擊區進行游擊戰。1945年8月,東北抗聯配合蘇軍反攻,在解放東北的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稿)
⑦ 請問抗日戰爭期間,東北發生過哪些戰役
江橋抗戰,摩天嶺戰斗,綏遠抗戰,冰趟子戰斗,大盤道戰斗。
⑧ 東北抗日戰爭英雄事跡
楊靖宇將軍是我國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姓馬名尚德,乳名順清,號驥生。1905年2月13日(農歷正月初十)出生在駐馬店市驛城區(原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里.
生平簡介:
楊靖宇幼時在村私塾讀書,191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席捲全國,年僅十四歲的楊靖宇即投身於火熱的斗爭之中。
1923年9月,楊靖宇考入河南省第一工業(開封織染)學校,由於他深知舊社會的黑暗,所以積極追求真理。不久,他加入了北京李大釗創辦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5年,在聲援、支持上海「五卅」運動斗爭中有著積極表現,1926年被吸收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為迎接北伐軍入豫作戰,同年冬,楊靖宇和在外地上學的黨團員,奉中共豫區執委的指示,回家鄉確山縣領導農民運動。1927年春被選為確山縣農民協會會長,4月4日,在黨的指揮下,楊靖宇參與領導了震驚中外的確山暴動,組織了數萬農民武裝圍攻確山縣城,經過四天的激戰,佔領了縣城,打垮了北洋軍閥第八軍的一個旅,活捉了縣執事王少渠,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第一個縣級人民政權——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楊靖宇被選為常務委員,擔任主席(代行縣長職權)。6月,楊靖宇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由於蔣介石、汪精衛先後背叛孫中山先生倡導的國民大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權遭到確山縣地方反動勢力的進攻,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楊靖宇和張家鐸、張耀昶、李鳴岐等同志率領農民自衛軍,轉移到縣東劉店一帶繼續堅持武裝斗爭。
在中共豫南特委領導下,楊靖宇和李鳴歧、張家鐸、張耀昶等,響應黨的「八、七」會議「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武裝斗爭」的號召,於1927年11月1日,發動了著名的劉店秋收起義,重新組建中共確山縣委,並成立了確山縣農民革命軍,楊靖宇任總指揮。這一時期他們曾與強大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打退了國民黨反動武裝和地方反動勢力的進攻。這支部隊當時控制了東至汝南縣馬鄉、南至信陽明港、西至確山縣城、北至驛城區水屯縱橫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區,並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確山縣革命委員會。為了開展長期的游擊戰爭,楊靖宇和戰友們開始探索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道路,後來這支部隊成為信陽四望山紅色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力量。
1928年底,楊靖宇以中共河南省委特派員的身份,使用張貫一的化名,先後到信陽、洛陽、開封等地開展黨的地下工作,在此期間曾三次被捕入獄,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從不畏懼,對黨的事業堅貞不屈,多次被黨營救出獄。1929年7月,楊靖宇被黨中央由上海調往東北從事黨的工作。
他在東北期間,先後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反日總同盟會會長、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哈爾濱市委書記、中共滿州省委代理軍委書記。1932年11月,他開始使用楊靖宇的化名,被中共滿洲省委派往南滿領導抗日武裝斗爭,先後擔任磐石游擊隊政治委員、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獨立師師長兼政委、第一軍軍長兼政委、中共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和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在這里,楊靖宇領導軍民對日寇堅持了長達九個年頭的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使得數十萬日軍不能入關,創造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斗爭業績,有力配合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充分表現了他忠貞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偉大精神。1934年,楊靖宇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1937年12月,他又被黨中央確定為中共七大籌備委員會中25個委員之一。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縣(即現在的靖宇縣)保安村三道崴子,隻身同數百名日偽軍戰斗到最後一息,以身殉國,壯烈犧牲,年僅三十五歲。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⑨ 抗日戰爭東北三省什麼時候被佔領
1932年2月,東北全境被佔領。
拓展資料
九一八事變簡介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東北全境淪陷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九一八事變影響
揭開二戰序幕:它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國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它的爆發標志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同時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
社會性質轉變: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華北地區擴展, 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中華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覺醒和團結。
民族團結抗日:九一八事變後,隨著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民族團結也日益增強,兩黨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強,有力的促進了兩黨的再次合作,從東北地區到西北地區,最後發展到全中國,終於開創了團結禦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新局面,實現了民族大團結。
⑩ 抗日戰爭期間,東北發生過哪些戰役
黑龍江戰役、江橋抗戰、哈爾濱保衛戰、熱河戰役、摩天嶺戰斗等。
1、黑龍江戰役
黑龍江戰役發生於1931年11月14日-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黑龍江省湯池。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主要戰斗之一,交戰一方為國民革命軍,一方為日軍。
而兩軍參與者為吳松山(馬佔山部)及17000名之日軍。最後,日軍攻下湯池及嫩江等地獲勝,吳松山敗走。
2、江橋抗戰
江橋抗戰是1931年11月4日發生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江橋蒙古族鎮的哈爾戈江橋,黑龍江省主席馬佔山帶領東北軍阻擊日本侵略軍的戰爭。它標志著黑龍江戰役的序幕。
1931年11月4日,日軍以滿鐵守備隊進攻,被擊退。11月6日,關東軍以主力第2師團投入作戰。馬佔山親赴前線指揮,日軍以優勢炮火和飛機、坦克掩護,形成拉鋸。
在江橋抗戰中,南京政府蔣介石多次發電對馬佔山奮勇抵抗行為予以嘉獎,並命令張學良迅速增援馬佔山。11月12日,日軍又從朝鮮調來援兵,加強進攻。
馬佔山孤軍奮戰,因部隊傷亡過大,後援無繼而撤退。為激勵馬佔山部的抗日士氣,國民政府於1931年11月17日,正式任命黑龍江省代理省主席馬佔山為黑龍江省政府委員兼黑龍江省政府主席。
而江橋抗戰時,馬佔山軍未獲駐防錦州一帶東北軍的實力援助。張學良雖然電令馬佔山死守勿退,但張駐錦州部隊毫無戰斗准備。
但因敵強我弱,1931年11月19日,日軍佔領省會齊齊哈爾,省會遷至海倫。江橋戰斗結束後,張學良受到社會輿論猛烈抨擊。
雖然在時任黑龍江省代主席馬佔山指揮下失敗了,江橋抗戰被評為中國軍隊有組織、有領導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第一槍,也被評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
3、哈爾濱保衛戰
哈爾濱保衛戰的時間為1931年12月15日至1932年2月6日。由於哈爾濱是東北的鐵路樞紐,1932年2月3號大批日軍在飛機,坦克,從西,南方向進攻哈爾濱,哈爾濱自衛軍奔赴前線。李杜,馮占海是總司令,但自衛軍邊打邊退,損失摻重,二天後日軍獲勝哈爾濱淪陷。
4、熱河戰役
熱河戰役,即熱河抗戰。發生於熱河省,時間為1933年2月21日至3月10日。由於日本侵略東北大部時,傀儡政府的「《滿洲國建國宣言》」中即曾表達過凡長城以北關外東北四省均為所謂的「滿洲國」法理領土,熱河也包括在內。
於是日本即以《日滿議定書》,積極侵略熱河。因為國內輿論普遍反對承認偽滿洲國,2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至北平,與包括張學良、宋哲元等27名將領一起發表保衛熱河通電。
2月21日,熱河戰役爆發。裝備不良,士氣低落的東北軍節節敗退,3月4日省會承德失守,熱河全境淪陷,至此東北全境淪入偽滿統治之下。
東北軍關外余部部分轉入游擊戰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繼續與日軍斗爭,另一部分轉入長城沿線參加長城抗戰,之後撤入關內。
與之前撤入關內的東北軍繼續活躍在抗日戰場,期盼有朝一日「打回東北去」。承德淪陷後幾日之後古北口淪陷,熱河抗戰結束,長城抗戰開始。
5、摩天嶺戰斗
1936年6月,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為打通與關內紅軍的聯系,開辟新的抗日游擊區,由軍政治部主任宋鐵岩率第1師警衛連、少年營和第4團共400餘人,從遼寧省鳳城縣山區出發,向熱河西征。
當越過摩天嶺到達遼陽附近時,被日軍發現。西征部隊為擺脫敵人,兵分3路進行活動。7月15日,師司令部及警衛連共80餘人,由師參謀長李敏煥率領回師摩天嶺,將部隊埋伏在山口兩側。
中午,日軍駐連山關守備隊第2中隊40多人,出動「追剿」,進入伏擊圈內准備吃飯。伏擊部隊突然開火,首先擊斃登高瞭望的中隊長今田,緊接著就沖向日軍,將其全部殲滅。
下午,伏擊部隊又與日軍後續部隊激戰數小時,殲數十人,其餘日軍黃昏時撤走。這次戰斗,共殲日軍80餘人,繳獲輕機槍5挺,步槍數十支及大量子彈。戰斗中李敏煥犧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黑龍江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江橋抗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哈爾濱保衛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熱河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摩天嶺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