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鴉片戰爭前中國古代的文明成就(簡要概括)
自滿清復入關以後,他們把一個制開化和先進了5000年的文明國家,變成了未開化的蠻荒之地,所有文明不但都盪然無存,連典史都被改的沒一個真字。你還指望有什麼成就。告訴你,明朝金屬工藝為例,很多領域領先世界200多年,各種車銑刨鑽的人力畜力水利機床應有盡有,並且加工精度遠遠超過你的想像,而滿清1867年搞洋務運動,中國的第一台蒸汽機,萬年青號輪船的發動機是用一個錘子給砸出來的。一度引發世界震驚!這是什麼樣的悲劇?
『貳』 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有哪些
1、先秦文學的成就是巨大的,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有史以前的口頭文學,由於沒有文字記載,流傳下來的不多,但其中神話一部分卻是相當豐富的。神話的產生遠在階級社會以前。
它在廣大群眾中口耳流傳,經過不斷的修改補充,越來越優美,越來越富於藝術想像,這是口頭文學的發展規律。詩歌在其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一種口頭創作,完全是屬於全社會的文學藝術。繼《詩經》三百篇之後,在我國文學史上放射出萬丈光芒的詩歌就是「楚辭」。
2、兩漢文學,賦和散文都很發達。東漢產生了文章的概念,主要指的就是賦和散文。但賦的成就實遠在散文之下。漢初的賦,一般模擬屈原的作品,缺乏真實感、新鮮感,已不能引起讀者多大的興趣。兩漢歷史散文達到高度發展的階段。
主要標志是司馬遷的《史記》。作者利用先秦史學的一切成就,創造了一種規模巨大、組織完備的新制——紀傳體,使我國史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在史學史上有不朽的功績。作者那種「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是先秦史官「書法」傳統的直接繼承和發揚光大。
他尊重客觀事實,又有鮮明傾向,既敢於揭露統治階級的罪惡,也敢於歌頌農民起義的英雄,表現了唯物主義和人民性的思想。
3、唐代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光輝的時代,詩歌、散文、小說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詩歌的成就尤為突出。唐代詩人之眾和作品之多都超過了已往各代。僅《全唐詩》所錄就有二千三百多人,近五萬首詩。唐詩內容的廣泛也是空前的。
它反映了唐代歷史發展的過程,也全面地反映了社會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從唐代一些詩歌與記載來看,唐代民歌是十分發達的。可惜流傳下來的極少。但無疑它在當時對唐代文人詩歌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如劉禹錫的有名的《竹枝詞》便是摹仿民歌之作。
唐代文學的輝煌成就,表現了我們民族高度的智慧與巨大的創造力。唐代文學不僅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在國外,對亞洲的日本、朝鮮、越南等許多毗鄰國家文學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4、明代文學發展的輪廓是很清楚的。以中葉弘治、正德年間為界限,可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文學,除在元明之際出現的優秀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外,成就是不大的。中葉後,文壇上開始出現了繁榮的局面。
這是與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思想上的種種變化分不開的,是和城市工商業的繁盛,資本主義的萌芽,市民群眾的增加以及先進的哲學思潮及其對思想界的巨大影響緊密相關的。明代各種文學體裁所達到的成就是相當不平衡的。
概括地說,散文、詩詞比起以往的各個時期來說是處在一種衰退的狀態,而適應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思想而興起的小說、戲曲和民間文學則有著巨大的成就,產生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成為明代文學的主流。
明代長篇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等著名作品,是在人民群眾集體創作的基礎上經過作家加工再創造而成的。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在我國文學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
5、絲綉刺綉
在封建社會,美麗華貴的織綉品日益成為標志身份地位的象徵。據記載,唐代玄宗年間的美人楊貴妃,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在當時的宮廷中,僅僅為楊貴妃一人織造錦緞、刺綉衣裙的工人,就多達700人。
在當時的南海,也就是今天的廣州,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一位奇女子盧眉娘剛出生時,眉如絲線纖長,所以才有了這個名字。
眉娘的手藝精巧無比,連皇帝都深為贊許,把盧眉娘稱作「神姑」,要把她留在宮中,但是眉娘不願意住在宮中,最終被度引成為道士。據說,後來眉娘得道成仙羽化歸天時香氣滿室,眾弟子將要為她安葬,抬起棺材覺得異常輕巧,大家打開棺蓋,卻只見到一縷絲綉。
『叄』 1840年之前我國的燦爛文明和光榮歷史有什麼
秦漢時期和隋唐時期,國泰民安,軍事強盛相當於現在的美國。宋朝時期,科技和經濟,當時的宋朝經濟按現在的GDP總量相當於整個歐洲GDP總和,其科技也是世界之最,沒有之一,在宋朝發明的東西也比比皆是,深深的影響了歐洲乃至全世界,另外紙幣和銀行是宋朝發明的比歐洲最早的銀行早200多年。在中國公元前400年就已經有了竹蜻蜓,到了宋朝就有了第一架直升飛機叫古代直射飛機是以人的腳踏為動力而起飛的為現代直升機的發明提供了啟示。火統是現代搶的鼻祖,古代火箭是現代火箭的鼻祖,大炮是現代炮彈的鼻祖,眼鏡也是古代中國人發明的,紙,印刷術,指南針,火葯。炸彈是宋朝時期的金人發明的,金人也是古代中國人之一。鑽探深井技術、 水密艙壁、復閘形式的運河船閘、廣告、商標、救生圈、地雷、手榴彈、毒氣彈、火焰噴射器、火箭、套版彩色印刷術、水晶透鏡、凸輪、拉桿活塞式風箱、高爐煉鐵、數學九章、隙積術、增乘開方法(很多數學的高深知識都是中國人發現和發明的),機器人、快遞、洗冤錄集(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專著。將宋慈尊為法醫學之父,應是名至實歸的)中國人建立第一個王朝時,歐洲人還過著野人的生活。中國做了全世界老大幾千年(除內亂),還沒沒落過,到了清朝和現代也就沒落了兩百年左右,古代中國人在做科學研究時,猶太人還只是個不知啥玩意的東西,作為一個中國人別總覺得猶太人比中國人厲害,那也只是作為華夏名族子孫的我們不爭氣而已,清朝鴉片爆發前,清朝的GDP是全世界的總量的三分之一,而且是在閉封鎖國,重農抑商的情況下。
『肆』 中國近代史綱要如何看待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
請不要沉迷於中國古代文明而不能自拔。現在進行時和向前看,中國是落後他人的。
『伍』 中國古代文明有哪些
中國古代文明有:農業文明、文學、建築文明、政治文明。
1、農業文明,這是中國文明最歷史悠久最輝煌的,它開創了農業發展的先端和方向,利用工具和牲口也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發展。這也相信的發展了農業技術和工具的發展。
(5)鴉片戰爭前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主要指擴展閱讀
中國早期文明時代5個方面標志的看法 :
1、與人民大眾分離的國家公共權力的確立。其重要的物化形態為出現了都、邑(國都、城邑),作為統治階級建立和實施政治權力的基地,有大面積夯土基址的宮殿建築等。
2、以階級對抗為核心的社會分層現象。常常從墓地布局和墓葬規格(如棺槨、隨葬品)等反映出來,並伴隨著出現人殉和人牲制度等。
3、較復雜的禮儀制度和為王權服務的宗教力量的形成。系列化的玉禮器可視為這方面的指示物之一;同時出現禮儀中心建築物,特別是宗廟成為王都所在地的重要標記,還產生了崇奉主神的大型祭禮場所。
4、文字系統的出現。因早期文明社會掌握和使用文字的范圍甚窄,只能從散見的個別文字發現其所透露的信息。
5、青銅鑄造和玉雕業的興盛。這在中國既代表了物質文化的時代性尖端成就,又具有為社會政治服務而滲透著強烈觀念形態的性質。
無論世界和中國,早期文明社會還有高低層次的差別,都經歷了由初創到繁盛的階段。最初文明的發端,既是多源的,又是有中心(核心)的,多源交匯和中心崛起兩者相輔相成。
『陸』 明清時期(鴉片戰爭前)是我國古代文明走向衰落並逐漸向現代文明轉型的時期,請概括
二百年,漫長而又無謂的「輪回」
從1644年明朝滅亡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相距長達年,然而在這近二百年的時間里,滿清貴族統治的中國走了一個漫長而無謂的「輪回」。而這次輪回點對於二百年前的區別在於:一個國家和民族長期被動挨打受奴役的噩夢剛剛開始,在整個地球上,華夏民族開始淪落為一個長期受宰割、受壓迫的巨大整體。
滿清的目光、胸襟與手腕
是什麼造就了這一不爭的事實?盡管在進入新千年中國的當今,歌頌康熙、雍正、乾隆的作家在大紅大紫,歌頌那個時代的電視劇在輪番熱播,大量的官員和民眾也在喋喋不休劇中人物的爾虞我詐和翻雲覆雨,但我仍願意站出來潑出一盆又一盤的洗腳水:這應該是一個被基本否決的時代!同時,我們也應該冷靜地回憶和分析,這樣我們才能弄明白:這世界歷史上格外重要的二百年,這重新定位世界格局的二百年,這西方世界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二百年,大清國到底在干什麼?中華民族為何走了一個「圓」?
在當今不少人對康熙雍正乾隆們所謂「政績」、所謂 「盛世」、所謂「千古一帝」而嘖嘖稱嘆喋喋不休之時,我願意充當一個不受這些人歡迎的角色,去潑臟水,去揭膿瘡,順便再向這些文化群小們當頭棒喝:一群當不夠奴才的混蛋!極端自私的專制讓國家民族沒有機遇我覺得,滿清統治者整體上的「憂患意識」比較強,只是這「憂患意識」首先考慮的並不是國計民生和國富民強,而是將一姓一族之私凌駕於國家民族之上,關注的只是如何讓其滿清政權「穩定、穩定、再穩定」,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國家民族的歷史發展機遇也就必然接二連三地「濤聲遠去」了,正可謂極端自私的專制讓國家民族沒有機遇。
唐宋以來,造船航運業一直是中國的強項,然而到了清朝,中國造船航運的步伐大大停滯甚至倒退了,其原因大多也是為了「穩定」――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下令:「沿海省份,應立嚴禁,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當然,「無許片帆入海」的原因是為了「穩定」,因為那些不肯歸附的、繼續抵抗的乃至逃亡他國的漢人,大多與大海有關,與帆船有關。
順治十八年(1661)秋,清政府厲行遷海政策,為配合消滅海上的抗清勢力,拿出了「堅壁清野」式的絕招:清庭命令濱海居民遷移內地,還派出大量的官員到各地監督遷移,結果從遼東至廣東的萬裏海疆,沿海居民被強行內遷三十里,史書上描寫當時的境況是「燔宅舍,焚積聚,伐樹木,荒田地,婦泣嬰啼,流民塞路,民死過半,慘不可言。」然而,為了「穩定」,滿清統治者顧不得這些。
1684年是康熙二十三年,這一年應該是廣大清朝漁民們歡欣鼓舞的一年,因為這一年全國解除海禁。解除海禁的原因是清王朝清除了「心腹大患」――繼幾年前平定以吳三桂為主的「三藩之亂」後,與過去的一年攻取對岸的台灣,消滅了割據那裡多年的鄭氏政權。海禁是解除了,但航海行商並不順利,清政府陸續出台了很多的條條框框,如不許大船出洋了,不許商船往南洋呂宋等處貿易了,不許將船賣給外國了,不許多帶口糧有越額之米了,以及出洋後不準留在外國了等等。為了令行禁止,請政府派出派水師巡查,違禁者嚴拿治罪。治罪下手也極重,如對將船賣與外國者,造船與買船之人皆立斬;而對所去之人留在外國的境況,他們將知情同去之人枷號三月,同時行文外國,令其將留下之人抓捕後立即斬首。
一些事也夷非所思,如有一年嘉慶皇帝傳諭到泰國國王那裡,禁止再由中國商民代該國商船營運。因為泰國人不習營運,所以多僱傭福建、廣東一帶的人駕船。將泰國的東西運到中國的港口,返回時再帶走中國的貨物到泰國。但就是這樣一種今天看來兩好、雙贏的方式,皇帝仍然插手阻止。為什麼阻止呢?我斗膽推測:是顧及大清朝的體面,還是對漢人和他國異族有所防範?費正清是著名的西方中國問題觀察家,他在詳細論述了滿清統治現象後這樣結論:「歸根到底,他們是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在礦產業方面,滿清統治者的做法與航海貿易極其類似。
其實不光航海貿易和礦產,其實很多事物如能正常發展,都可成為突破口,進而成為民族自強的一種機遇。如1840年代的英國之於羊毛紡織,結果就成了其工業革命的導火索。但是,滿清統治者絕對不要什麼革命的導火索,哪怕從此這個民族一躍會跳入龍門!不,滿清統治者們夢寐以求的,是其膝下永遠跪著時刻願為其肝腦塗地的億兆臣民,永遠舒舒服服地當著那被擁著、抬著、呵護著的「主子」。
這裡面比較有趣的,我想說說鳥槍這件事――
鳥槍這東西,到了乾隆時期其製作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一些地方設立了「民壯」(大約是民兵一類)以協助軍隊,民壯們的武器不似軍隊一樣要求規范一致,於是有人已打上了鳥槍的主意。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二月,乾隆皇帝下令全國停止民壯演習火槍(鳥槍)。起因就是山東剛剛有人造反,幸虧他們沒有鳥槍在手,故而很快就被剿滅。
但鳥槍的威力是顯而易見的,於是一個叫高晉的總督上奏請對武舉考試進行改革――將舞刀改用鳥槍,以中靶多寡定成績。這真是一個好主意,但乾隆皇帝「深思熟慮」後卻否定了這個建議,不許武科改用鳥槍。他傳諭說鳥槍是制勝要器,民間不宜演習多藏。他舉例便是上面山東的那個例子,繼而說如武科改用鳥槍,武生必將時常學習打靶,民間私買火葯、鉛丸的事兒就難禁止了,天下也就難管了。於是「高晉所奏,斷不可行。」
細想起來,乾隆說的的確有理,國家的「穩定」也的確應該限制鳥槍。但他的這種「深思熟慮」顯然是針對了國內,而對來自國外的威脅則沒做什麼考慮。這恐怕就是幾十年後中國與英法軍隊對陣時,我們從歷史電影里痛苦地看到:在對方的槍擊下,徒有忠勇愛國之心的清軍將士如鐮刀下的稻草般倒下,而清軍能夠擺出的還擊樣子,除了那類似於二百年前明朝的土炮(炸出的火葯射程極其有限)外,大量的就是沿用了數千年的弓箭和刀劍戈矛了。我想,這一點,也許乾隆未曾料到。進而再想,如果乾隆地下有知,也未必後悔,因為此後其滿清的王祚畢竟還延續了60多年。
在滿清統治者看來,危及他們政權的還有甚於「鳥槍」的,這就是漢人知識分子里少數人的異端思想,有了這些思想將必然生出反骨,於是便有了一系列的「文字獄」,便有了無數株連無辜、驚草木而又泣鬼神的 「殺無赦」。滿清統治者對異端思想的警惕性格外高,其實在清初的康熙二年(年)就有庄廷龍(加金字旁)一案,但文字獄的真正興起則在康熙晚期。原因也很明晰:康熙大帝在消滅南明永曆政權、平定三藩和滅亡台灣鄭氏集團這些玩「槍桿子」的對手後,讓他放心不下而又急需整治打擊的,就是那些念念不忘明朝故主、時時冷言譏諷滿清出身與時政的「筆桿子」了。
1711年即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獄起。這位安徽桐城的才子,怎麼也不曾想到,自己九年前出版史料書籍,只是因為採用已死去的一位明朝遺老書中所載明桂王的事情,用了南明永曆年號,就被檢舉揭發,為康熙大帝所怒,結果在兩年後被橫屍街頭;而那位死去的遺老即方孝標也沒逃厄運,被戮了屍,還有不少同族人受到了牽連,其中就有因此入獄而寫出《獄中雜記》的方苞。
更為著名的文字獄便是雍正年間的呂留良案了。與上案雷同的地方在於,呂留良同方孝標一樣,同是明朝有節氣的遺老,同是在著述中存在對滿清有大不敬的地方,也同是在死後多年才由他人牽連案發的。只是該案在審理過程中極富一些戲劇性,雍正要案情的主角留下做活口,其目的是由他來口誅筆伐來批評指正和引導,以顯示自己的英明和大度。他的這一手並不高明,甚至連他的兒子乾隆看來都覺得裡面的漏洞不小,於是雍正當時發往地方政府的雄辯大作《大義覺迷錄》被收回了,於是當時「被貓放生的老鼠」又被重新抓了回來,還是照殺不誤。
根據史料上記載,清朝文字獄眾多,著名的除上述例子外,還有查嗣庭、胡中藻、王錫侯、徐述夔等案,而其他大大小小的案子更是不可勝數。案中被株連的人眾多,遭受的處罰也讓人大開眼界。如死人被開館戮屍,活人被凌遲、斬首、絞死,親屬遭遣戌,婦女被入官等等。這裡面,有死不喊冤的,但更多是被牽連的無辜。其實滿清統治者們也未嘗不知道裡面多是冤死的魂,如出題「惟民所止」被誣為就是「雍正無頭」的考官,如隨意題詩「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秀才,如自號「古稀老人」但不知此號已被乾隆皇帝「專用」的官員,盡管全家哭喊求救的冤聲動天,盡管眾多的旁觀者們也覺得冤情深重,但清政府仍然要「殺無赦」,他們要的就是「寧肯錯殺一千不讓一人漏網」式的「震懾力」。
這種「震懾力」的餘威的確巨大,以至於清朝中後期眾多的士人以不談政治為識實務,將大量的聰明智慧用在了文字、訓詁、名物的煩瑣考證之類學問上,世人稱其為「蟲魚學」,這種學問其實與世無益。「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梁謀。」龔自珍看不起這樣的文人,但舉目之下,有幾個文人學士不是如此?
一個時代長時期的停滯,一個時代長時期的噤若寒蟬,勢必影響到國家民族整體的活力。其實,在年輕氣傲的龔自珍准備徹底拋棄那種沒有趣味沒有意義的「蟲魚學」的時候,卻已發現這個國家已經死氣沉沉毫無生機,成了一個不僅才相、才史、才將、才士、才民、才工、才商都極為缺乏的衰世,甚至還是連才偷才盜都很少見的社會。1820年,正是整個西方世界朝氣蓬勃的時候,而在清朝這里嘉慶皇帝為君25年已撒手西去,接替他的新君文(上為曰)寧定下了以後用的年號――道光。就是在這一年,這位中國舊世紀里最後的偉大詩人,在某個城郊的某一個燈火參差的傍晚,走進了深深的蘆葦叢中,他勸人千萬不要再登高望遠,因為他已明顯地感覺到:這遼闊的中原大地忽然之間已經是沉沉暮氣了――
樓閣參差未上燈,菰蘆深處有人行。
憑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靄生。
十九年過後,還是這位詩人,只不過早已不再是英姿勃發,而是變得更加抑鬱和悲涼,面對長夜難明、萬馬齊喑的死寂,詩人忍不住發出了驚天動地的內心吶喊: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尾聲
1840年以後的多年,「天公」並沒有抖擻,降下的卻是無比深重的災難。然而,驚雷畢竟響了,人材畢竟醒了。但人們醒來時,家園已破,景物已非,國已將不國,整個民族淪落到一種俎上魚肉的境地。
『柒』 鴉片戰爭前中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主要是指
1、先秦文學
先秦文學的成就是巨大的,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有史以前的口頭文學,由於沒有文字記載,流傳下來的不多,但其中一部分神話卻是相當豐富的。神話的產生遠在階級社會以前。
它在廣大群眾中口耳流傳,經過不斷的修改補充,越來越優美,越來越富於藝術想像,這是口頭文學的發展規律。詩歌在其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一種口頭創作,完全是屬於全社會的文學藝術。繼《詩經》三百篇之後,在我國文學史上放射出萬丈光芒的詩歌就是「楚辭」。
「楚辭」主要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作品,是他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創造的新詩體。由於戰國時代社會的根本變化,私人著書的風氣大盛。
2、兩漢文學
兩漢文學,賦和散文都很發達。東漢產生了文章的概念,主要指的就是賦和散文。但賦的成就實遠在散文之下。漢初的賦,一般模擬屈原的作品,缺乏真實感、新鮮感,已不能引起讀者多大的興趣。兩漢歷史散文達到高度發展的階段。主要標志是司馬遷的《史記》。
作者利用先秦史學的一切成就,創造了一種規模巨大、組織完備的新制——紀傳體,使我國史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在史學史上有不朽的功績。作者那種「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是先秦史官「書法」傳統的直接繼承和發揚光大。
他尊重客觀事實,又有鮮明傾向,既敢於揭露統治階級的罪惡,也敢於歌頌農民起義的英雄,表現了唯物主義和人民性的思想。
3、魏晉南北朝文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最有成就的方面是詩歌,五言古詩的發展尤為突出。它從建安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再經過阮籍、左思、陶淵明等一系列詩人的努力,不僅作家、作品日益增多,而且藝術表現也不斷提高,並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風格,形成了五言古詩興盛的時期。
從西晉以來,由於門閥士族壟斷了文化,一般說來,文學離開人民生活較遠,這就特別顯出了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可貴。賦在這一時期,雖然數量不少,但已失去了漢賦那樣統治文壇的地位。在眾多抒情詩人的影響下,抒情小賦跟著發展。
它擺脫了漢代大賦鋪張堆砌的習氣,以短小的篇幅表現作家的思想感情,大大提高了賦的藝術感染力,在賦的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散文是這一時期最不發達的文體。只有魏晉散文,自然通脫,清新雋永,雖然數量不多,卻具有自己的特色,對後代也發生過一定的影響。
4、唐代文學
唐代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光輝的時代,詩歌、散文、小說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詩歌的成就尤為突出。唐代詩人之眾和作品之多都超過了各代。僅《全唐詩》所錄就有二千三百多人,近五萬首詩。唐詩內容的廣泛也是空前的。
它反映了唐代歷史發展的過程,也全面地反映了社會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從唐代一些詩歌與記載來看,唐代民歌是十分發達的。可惜流傳下來的極少。但無疑它在當時對唐代文人詩歌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如劉禹錫的有名的《竹枝詞》便是民歌之作。
唐代文學的輝煌成就,表現了我們民族高度的智慧與巨大的創造力。唐代文學不僅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在國外,對亞洲的日本、朝鮮、越南等許多毗鄰國家文學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5、宋代文學
宋代的散文、詩、詞,繼承唐五代的成就,繼續有所發展。話本、戲曲、說唱文學更為元明以來小說、戲曲的繁榮准備了條件。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是以復古為號召的文學革新運動。
古文方面,在歐陽修、王安石和蘇氏父子的大力倡導之下,繼承了韓愈、柳宗元等的成就,進一步擺脫漢魏以來辭賦家的習氣,一直影響到明清的許多古文家。
宋詞的思想內容不及宋詩豐富,藝術上卻表現了更多的創造性,對後來詞家的影響也比唐五代詞大。隨著創作的繁榮,文學的理論批評也有所發展。
(7)鴉片戰爭前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主要指擴展閱讀:
(7)鴉片戰爭前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主要指擴展閱讀:
中國文明起源:
中國文明產生的地點和時間。根據考古發掘研究,有仰韶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等幾種不同觀點。
中國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約八百萬年以前,在雲南的開遠、祿豐等地已經生活著古猿。此後,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歷史時期。
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
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步入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卓越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獲益匪淺。
『捌』 談談你對鴉片戰爭前古代中國文明成就的了解
你需要復的是中國古代有什麼發明這制種廢話嗎?不是吧。
我來說說中國文明對歐洲的積極影響吧。四大發明中,火葯造就了廉價武器,使平民有了與騎士抗衡的資本,為摧毀歐洲騎士階級提供了可能;指南針極大地改善了航海條件,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印刷術和造紙術使書籍變得廉價,推動了歐洲的文化下移,使新思想得以在底層民眾間傳播,使宗教改革和革 命運動成為可能;科舉制度為歐洲文官體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鑒,成為歐洲近代考試制度的重要參考對象;儒學在啟蒙運動時期被啟蒙學者們廣泛學習和傳播,成為啟蒙運動早期的重要思想來源和早期啟蒙學者的思想武器。
除此之外,中國文明還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以儒家思想為統領,以漢語為主導的中華文明圈,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極大地促進了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發展。
『玖』 泱泱華夏數千年文明,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都有哪些
中國古代文明有很多,文學上有唐詩宋詞、國風、楚辭、賦和散文、元雜劇等等。藝術上有織綉、時裝、圖騰、絲綉刺綉等等。
1、先秦文學的成就是巨大的,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繼《詩經》三百篇之後,在我國文學史上放射出萬丈光芒的詩歌就是「楚辭」。「楚辭」主要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作品,是他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創造的新詩體。由於戰國時代社會的根本變化,私人著書的風氣大盛。我們習慣向來是「風」、「騷」並稱的,「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
2、兩漢文學,賦和散文都很發達。東漢產生了文章的概念,主要指的就是賦和散文。兩漢歷史散文達到高度發展的階段。主要標志是司馬遷的《史記》。
3、唐代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光輝的時代,詩歌、散文、小說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詩歌的成就尤為突出。唐代詩人之眾和作品之多都超過了已往各代。僅《全唐詩》所錄就有二千三百多人,近五萬首詩。宋詞的思想內容不及宋詩豐富,藝術上卻表現了更多的創造性,對後來詞家的影響也比唐五代詞大。
4、宋代的散文、詩、詞,繼承唐五代的成就,繼續有所發展。話本、戲曲、說唱文學更為元明以來小說、戲曲的繁榮准備了條件。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是以復古為號召的文學革新運動。古文方面,在歐陽修、王安石和蘇氏父子的大力倡導之下,繼承了韓愈、柳宗元等的成就,進一步擺脫漢魏以來辭賦家的習氣,一直影響到明清的許多古文家。
5、元代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銳,人民的武裝起義一直沒有停止過。反映在元代文學,特別在雜劇和民間文學里的主要內容是尖銳的社會矛盾和對階級壓迫、民族壓迫的反抗。它不但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時也鼓舞了廣大人民反對元朝統治的斗爭。元雜劇是在我國深厚的民族藝術基礎上,直接受院本和諸宮調的影響而產生的,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6、明代長篇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等著名作品,是在人民群眾集體創作的基礎上經過作家加工再創造而成的。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在我國文學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
7、久負盛名的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傳送到遙遠的歐洲,給西方人帶去了美麗、尊貴與榮耀,而那些有著精巧美麗花紋的絲織品,洋溢著中國人在絲織業方面的智慧,讓後人充滿了對那個年代的中國織綉人的種種遐想和敬意。
8、中國是蠶絲的故鄉,也是絲織刺綉的發源地。根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距今5000年的良渚、紅山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織布的原始工具,也發現了麻的織物殘片,這說明,當時的中國人,已經開始了原始的織造生產。
9、中國古代的帝王都自命為「真龍天子」,認為自己受命於天,駕臨人世,統治眾生,於是在服飾上大量使用傳說中的神獸「龍」的形象,以示君臨天下,唯我獨尊。帝王們自稱為龍,按照龍鳳的對應關系,帝後妃嬪們就開始稱鳳比鳳了,所以龍鳳圖案慢慢成為皇家服飾上專有的圖案了。
(9)鴉片戰爭前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主要指擴展閱讀
1、中國古代文明探源的重點在文獻記載的「五帝」時期至秦王朝的建立,即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21年。初步擬訂的課題包括:黃帝、炎帝和堯舜禹時期的文化與社會、漢字的起源、夏商周時期環境的變遷、農業和牧業起源、手工業的發展、城市起源、戰爭與文明起源及王權形成的關系、宗教信仰的起源、中國古代文明與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較等。
2、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藏文化的保護和挖掘,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這也使古象雄文化得以重現生機。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古象雄文獻分布零散、內容龐雜,給翻譯和整理它們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同時,優秀的翻譯人才也十分匱乏,除了要精通古象雄文和藏文、漢文,還必須了解古象雄的歷史。這些都導致我國對古象雄文化的研究一直處於滯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