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是什麼

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2-04 12:22:06

A. 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標志是什麼

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標志是日本無條件投降。
1931年,侵華專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屬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B.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是什麼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紀念日是什麼時候

標志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每年的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C. 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的標志是什麼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有哪些

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戰爭是中國自近代以版來取得第一次完全的反侵略的權戰爭,提高國際地位,有利於人民當家作主,提高人民自尊心自信心;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作出重大貢獻。你再自己編一點,祝你考試成功

D. 抗日戰爭開始的標志是什麼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開始,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國局部抗戰開始興起。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

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粵軍)展開回擊,隨後張治中率中央軍第五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即第一次淞滬會戰(淞滬抗戰)。

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國民革命軍不得駐紮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

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回日租界。而這一時期,由於國民黨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對日採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

同時侵犯上海,並炮製偽「滿洲國」。1932年3月9日,溥儀到達長春,在關東軍導演下,就任偽滿洲國「執政」。

(4)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是什麼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事件:

1、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

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

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七七」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3、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8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實行武裝中立。

分別劃為法、英、美、意4國軍隊的防區。蘇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地區屬於日軍防區,是日軍在上海的作戰基地。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

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4、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

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

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E. 抗日戰爭結束的標志是什麼

抗日戰爭結束的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沈陽專,九一八事變屬爆發,由於當局的不抵抗,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

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抗戰爆發,中日軍隊第一次全面對抗和較量。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5)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是什麼擴展閱讀:

主要戰役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忽略了日軍傷員治癒後重返戰場的人數)、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F. 標志著抗日戰爭勝利的事件是什麼

1945年復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制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中華民國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正式結束了。

G.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標志和根本原因分別是什麼

勝利結束的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根本原因:
(1)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同近代以來歷次反侵略戰爭最大的區別。
(2)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得到了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抗日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另一說法抗戰的時間應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H. 抗日戰爭取得全面勝利的標志是

美國向日本投擲兩顆原子彈和東北關東軍被蘇聯全殲

I. 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是什麼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標志著二戰結束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主甲板上舉行。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的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代表日本帝國大本營的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依次在投降書上簽字。

9月9日,在南京陸軍總部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日本駐中國侵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並交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9)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是什麼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1)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

(2)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在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4)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

J. 全民族抗日戰爭開始的標志是什麼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有哪些」

七七事變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是全過抗日戰爭開始的標志,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是:一、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是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自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列強發動了對中國的一系列侵略戰爭,強迫中國政府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把獨立自主的、封建的中國變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中國人民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同帝國主義及其走狗進行了長期英勇不屈的斗爭。但是,這些英勇的革命斗爭最後都在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的抗戰。在神聖的民族解放戰爭中,整個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團結一致,同敵人血戰到底。最後以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徹底勝利而告結束。這一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屢遭失敗,備受屈辱的歷史,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這一勝利,創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的光輝典範,鼓舞了殖民地半殖地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斗爭。 二、 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歷史階段,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是全民族利益最堅定的維護者,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力量。從1937年9月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止,人民軍隊對日作戰共12.5萬余次,打死、打傷和俘虜日本侵略軍和偽軍170多萬,牽制了日本侵華軍總兵力的半數以上,成為中國戰場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在抗日戰爭這個歷史階段中,中國共產黨通過偉大的整風運動和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總結了中國革命經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進一步結合進來,提出了關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理論和政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得到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人民革命力量在艱苦的斗爭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和鍛煉,得到了重大的發展,人民軍隊發展到120萬人,民兵約220萬人,抗日根據地大小19塊,人口1億多,共產黨員120餘萬,中國共產黨發展成為一個朝氣蓬勃、團結奮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然而戰爭也鍛煉與教育了人民,促進了人民的覺醒。人民贏得了勝利,也贏得了進步。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壯大,改變了中國政治力量的對比,極大地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准備了必要的條件。 三、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的支援,同時也以巨大的民族犧牲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各國的反法西斯斗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戰場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戰場,一直抗擊和牽制著日本大部分陸軍和大量的海空軍。它開戰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殲滅日軍最多,民族犧牲最大。香港《信報》今年3月23日一篇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文章指出:「中國抗日戰爭的功績在於,首先舉起反法西斯義旗,打響了反法西斯第一槍,為世界樹立榜樣」。「抗日戰爭始終是亞洲反法西斯的主戰場,牽制並殲滅了日本陸軍主力。1937年7月,日本為了全面侵華,把陸軍從17個師擴充到24個師,其中21個師投入侵華戰爭,占陸軍總兵力90%,此後,日軍侵華兵力逐年增加,還有半數的空軍和海軍也用於侵華。直到日本投降前夕,它在海外兵力共350萬人,其中侵華兵力196萬人,占海外兵力的56%」。「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基本上將其軍隊用於侵華戰爭。在將近四年半的時間內,中國幾乎是單獨抗擊日本侵略的唯一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也僅以11個師對英、美作戰,只佔其陸軍總兵的21%,而侵華兵力為36個師,佔70%。從抗戰時間來看,中國的抗日戰爭從1931年『九一八』算起,打了14年,從1937年『七七』事變算起,也打了8年多。美英對日作戰不到4年,蘇聯對日作戰僅24天。從戰果上看,日軍在整個戰爭中死傷195萬餘人,其中在中國戰場死傷138萬餘人,占日軍傷亡總數的70%。」「以上事實足以說明:中國戰場是東方反法西斯的主戰場,中國人民是打敗日本法西斯的主力軍。」(《參考消息》2005年3月29日)抗戰8年,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人以上,直接財產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達5000億美元,中國人民付出了極大的民族犧牲,終於打敗了號稱「東方第一強國」的日本法西斯。 由於中國抗日戰爭極大地牽制、打擊和削弱了日本法西斯的軍事力量,打亂了日本的侵略部署,阻止了日本「北進」蘇聯的企圖,有力地支持了蘇聯的對德作戰,使蘇聯避免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危險,解除了後顧之憂,才敢於將其主力從遠東西調,集中力量打擊德國法西斯。中國的抗戰還推遲了日本「南進」的步伐,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英美聯軍和亞洲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國人民的持久英勇抗戰,使日寇深陷泥潭,難以自拔,根本騰不出手來,迫使日本否決了海軍進攻澳大利亞和錫蘭的主張,放棄與德軍在中近東會師的企圖。1942年春,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他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起沖向中東。……日本可以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反攻,在近東會師。」(小羅斯福:《羅斯福見聞秘錄》,新華出版社1949年版,第49頁)這里可以看出,中國的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