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日戰爭是怎麼爆發的
抗日戰爭分為: 局部抗戰 、全面抗戰。
局部抗戰是因 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佔東北。
9月18日,日本製造「柳條湖事件」,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
當晚10時許,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數人,在沈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毀。日軍在此布置了一個假現場,擺了3具身穿中國士兵服的屍體,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即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次日晨4時許,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由鐵嶺到達北大營加入戰斗。5時半,東北軍第七旅退到沈陽東山嘴子,日軍佔領北大營。戰斗中東北軍傷亡300餘人,日軍傷亡24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事變發生前,蔣介石於8月16日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當時,日本關東軍只有1萬多人,而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違反蔣介石的命令奮起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
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將沈陽全城佔領。東北軍撤向錦州。此後,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繼續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得以迅速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也是它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嚴重步驟。此後,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國國內的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動。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中國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
全面抗戰是因 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為了佔領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從1937年6月起,駐豐台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還有可能是手錶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
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向盧溝橋一帶開火,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麵包圍了北平(今北京市)。
中國守軍第二十九師司令部「命令前線官兵堅決抵抗,盧溝橋即是爾等墳墓,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雙方在盧溝橋激戰,日本派大批援軍,向天津北京大舉進攻。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後為國捐軀。7月,平津淪陷 。)
㈡ 歷史上的戰爭,都有哪些奇葩的發起借口
戰爭的發起勢必是要有一個原因的,有的統治者以抵抗侵略為由,有的則倚仗著自己強大的軍隊和武裝力量,明目張膽地發起侵略弱小國家的戰爭,更有甚者,硬是生拉硬扯為自己的戰爭找了奇葩的借口。
我們都知道英國與美國是兩個大國甚至是強國,然而在歷史上他們卻因為一頭豬而開戰。當時聖胡安島的歸屬存在問題,英美都想佔有,但兩國的老百姓卻不關心這些,依舊享受島上的美景、食物。有一天,一個美國農民開槍誤殺了英國人養的豬,雙方就此發生爭執,事態到後來就演變成了兩個國家的戰爭。
㈢ 抗日戰爭爆發的原因有哪些
抗日戰爭爆發的抄原因:襲1928年皇姑屯事件,日本關東軍炸死奉系軍閥張作霖,為抗日戰爭埋下了伏筆。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日軍佔領中國東北,中國爆發局部抗日戰爭。1937年7月7日,由於日軍某小兵拉肚子未向長官報告,日軍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國軍拒絕。雖然那小兵跑回來了,但是日軍怎麼會放過這個大好時機?他們馬上炮擊盧溝橋,進攻宛平城,史稱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揭開了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1937年8月13日,日軍軍官無理闖入上海機場,被國軍衛兵擊斃。日軍借口此事進攻上海,國軍拉開淞滬會戰抵抗日軍。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真正爆發。1941年12月9日,由於日本侵佔了中國大量領土,屠殺了大量中國公民,還和中國的同盟美國作對,偷襲珍珠港,於是中國對日宣戰,中國全面抗日戰爭從形式上爆發。
㈣ 抗日戰爭開始的標志是什麼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開始,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國局部抗戰開始興起。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
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粵軍)展開回擊,隨後張治中率中央軍第五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即第一次淞滬會戰(淞滬抗戰)。
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國民革命軍不得駐紮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
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回日租界。而這一時期,由於國民黨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對日採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
同時侵犯上海,並炮製偽「滿洲國」。1932年3月9日,溥儀到達長春,在關東軍導演下,就任偽滿洲國「執政」。
(4)抗日戰爭借口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事件:
1、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
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
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七七」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3、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8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實行武裝中立。
分別劃為法、英、美、意4國軍隊的防區。蘇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地區屬於日軍防區,是日軍在上海的作戰基地。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
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4、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
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
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㈤ 抗戰時期,日本是以什麼借口或方式進入中國的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㈥ 抗日戰爭起因
日本軍部和日本關東軍一直想策劃滿洲國,實現他們的滿蒙獨立主張,早在所謂的護國戰爭期間他們就策劃在宗社黨在滿洲發動暴亂推翻中國東北地方政權妄圖重建清國,宗社黨鬧起來後,一定時間一定機會如需要保障日本利益維護日本僑民安全為借口會直接出兵佔領整個滿洲,幫助所謂宗社黨完成其主張,日本軍部和日本軍人是一向主張用武力解決的用侵略激進,軍事壓迫,外務省和日本軍部因職能和注意國際關系,方法策略可能有些不同,有時還會透漏些那邊的消息,外交方法,但他們的目的和利益是相同的,最終是能走到一起的。他們在內地還支持孫文岑春煊(代表廣西)唐繼堯(雲南貴州派),向他們提供各種援助,資金武器各種顧問外交,對中國軍事威脅,協調他們間的關系,想把中國搞亂,在南方部分地方大量牽制吸引消耗中國兵力,藉以實現他們一直策劃夢想的分裂中國的陰謀,在辛亥之役他們沒做到,他們想讓我們分裂成七八個國家,方便接受他領導,日本是有個大國夢想的,他的理想世界,這個理想世界有個要求之一就是滿洲蒙古獨立成國家,日本軍人部分日本人對這個夢很執迷狂熱,外務省人也有這個夢但礙於國際局勢不那麼狂比較穩,日本軍人尤其關東軍的大國夢支持在那重建一個非漢族的國家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因此他們都一直想建立滿洲國,自然滿族,歷史文化,有過的獨立性,都能串聯起來,在清國被中國滅亡後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辛亥之役前,他之前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各革命組織在日本存在,也是想分裂清國為多國家,辛亥之役認為要像太平軍那樣打上十幾年,清國滿洲一個,華北一個,華中一個,華南一個,沒想到幾個月就要結束了,一看到漢人要大獲全勝,不僅恢復漢地,還可吞並滿洲就急了,清國在怎麼發展因為統治者是滿洲人也頂多是小而強,而中國則是大而強,可能會徹底終斷他的夢,於是又想保全清國,聯合各國進行干涉,但各國都不同意,他們支持袁世凱,就這樣還不死心,日本駐清國公使問袁世凱清國還有沒有君主立憲的可能,如果有日本一定鼎力支持。因國家長期分裂內戰造成國家大而弱,國家力量被極大削弱,為什麼分裂內戰,制度建設文化建設欠缺,個別不了解中國歷史與實際情況的想照搬西式民主,各種煽動,制度不符合實際情況談何讓社會運轉,為了達到他們的目的,與各個外國勾結,一己之私,不斷叛亂。
㈦ 抗日戰爭的起因和影響,該怎麼寫
什麼意思?什麼分四五個點?
傳統說法是抗日戰爭的起因是七七盧溝橋事件.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為名,突然向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動進攻,第29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抗戰熱情的感召下,奮起抵抗。
不過這么說好象如果中國不抵抗就可以不打抗日戰爭似的,就和平了,朝鮮、台灣和東三省都不必考慮似的。
實際起因自然是因為倭奴妄想佔有大陸的資源,奴役世界人民,經過了數百年一貫的侵略行為,終於在中國進入現代社會時政府和人民具有了一定的反抗意識之後正式宣戰了。
日本雖然是海島民族,但是和密克羅尼西亞民族等等海島民族毫無共同之處。
世界轟動的獲獎紀錄片《海豚灣》,客觀記錄日本漁民殘忍殺害海豚的過程,這真實地反映了日本人嗜血、殘暴的特殊性格。這是日本經常進行大屠殺,虐殺的根源,從生理學講,這叫做強烈的攻擊性和侵略性。
日本侵略中國和德國經過理智思考,爭取生存空間截然不同,自然也不會象德國那樣經過理智思考為侵略謝罪。
日本侵略中國最早要上溯到明朝,中間以吞並琉球、台灣、日俄戰爭、佔領山東為主,現代意義上的侵略以炸死當時中國國家元首張作霖為標志。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決定將皇姑屯事件作為控訴罪犯的起點,因為一個國家製造陰謀炸死了另一個國家的首腦,這不是戰爭行為嗎?這樣對日本侵略罪行的認定就從1928年開始。
這是現在公映的電影中被允許演出的情節,可以認為是國家承認的觀點。
日本奴役世界的思想表現在田中奏摺中,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則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是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
影響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功績在於,首先舉起反法西斯義旗,打響了反法西斯第一槍,為世界樹立榜樣。
抗日戰爭始終是亞洲反法西斯的主戰場,牽制並殲滅了日本陸軍主力,打亂了世界法西斯的全球戰略,促成了亞洲大多數國家戰後的獨立和進入現代化社會的進程。
你是要寫什麼東西交差吧,那麼就不說什麼了,為了對得起你的懸賞,就來官方認可的說法吧!
要說起因,其實才真是不好寫,因為這個根本沒有正式說法。
只有一種說法是抗戰全面爆發的日期,就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前面的事情都不好說。
盧溝橋事變起因是: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口一個士兵失蹤,要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抗戰熱情鼓舞下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其實這幾個最先抗日的都是共產黨員。
一個新發現的內幕是蔣介石對向宋美齡求婚的問題猶豫,到日本住在黑龍會頭子頭山滿家裡,寫下了一個紙條給日本軍閥,保證如果能夠娶宋,就把東三省割讓給日本。後來蔣介石不提此事,又是剿共,又是軍閥混戰,讓日本沒有借口索要東三省。最後國民黨又搞貨幣改革,讓日本利用中國白銀走私進行巨大贏利的計劃無法繼續。鬼子來找蔣介石講理,蔣介石始終不見,一次鬼子又去他辦公室等,戴笠摸進去找到了紙條,把房子燒了,日本忍無可忍,出兵侵略東三省。
其他說法沒有公認的地位,都是一家之言,要取得正式文章通過,這些都是不能提的,否則可能麻煩。
勉強可以利用的說法是:世界性經濟危機,日本社會嚴重癱瘓,急需擴張底盤,尋找原材料產地和市場,同時將國內對重重社會矛盾的注意力轉移到對外戰爭中去。當時由於國民黨正在圍剿紅軍,日本對中國對中國覬覦己久,並於1931年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蔣介石下令「絕對不抵抗」,東北軍一槍未發,即讓出沈陽城。日軍得寸進尺,4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
其實不抵抗命令是張學良下的。
影響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功績在於,首先舉起反法西斯義旗,打響了反法西斯第一槍,為世界樹立榜樣。
抗日戰爭始終是亞洲反法西斯的主戰場,牽制並殲滅了日本陸軍主力,打亂了世界法西斯的全球戰略。
這個說法來自人民網,是官方說法,應當可以使用。
不是給中辦寫的,這就不同了,外國人的視角不同,興趣不同。說說要求,我和你磕上了。
你小子還是沒明白應該要什麼。
如果是給外國人寫的,也要說明是那種外國人,日本人和美國人的要求是不同的,公開發表的和學術性質的又是不同的,他的興趣何在?是希望獵奇還是研究新史料?
不知道這些就無法查找相應資料,東家不滿意,還是白費力。
我暫時給你我按這個思路猜想到的資料,詳細問題還是用站內簡訊問我比較好。
既然不是給中國官方寫的,那麼我以28年算起。
1927 年3 月,日本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史稱「昭和金融危機」)。首府東京首先出現了擠兌存款的風潮,渡邊、赤地、中井等銀行相繼歇業。
不久,台灣銀行也因擠兌而瀕臨破產。
顧問官伊東已代治和平沼騏一郎等人卻不是談敕令案的可否,而是指責若椒內閣對中國革命所採取的「和平外交」,認為外相幣原喜重郎對華政策「軟弱無能」。與此同時,日本國內也掀起一股強硬外交的惡潮。當時的政友會積極鼓吹:絕不容許放棄帝國的權利,反對對中國革命的不幹涉主義。海軍首腦、陸軍部和六大城
市的商工會議所也都主張「用強硬措施對付中國」;日本在華擁有紡織系統的財閥則發表聲明,言稱外務當局沒有充分保護他們在中國的權益,為此「深表憤怒」。各派報紙更是連篇累犢歪曲中國革命真相,煽動向外擴張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若槻內閣垮台,4 月20 日,長州藩閥繼承人、政友會總裁田中義一登台組閣。
田中內閣是財界尤其是三井系財閥的「政治代理」。實際上,田中政友
會內閣的上台,本身就是財界支持的結果。當年,鍾淵紡織公司總經理武藤山治在「金融危機」時便強烈反對政府救濟台灣銀行;而三井銀行在台銀危機時則撤回數千萬日元的短期通融資金。從經濟上看,這是卡住台銀的喉嚨使三井在華南及南洋群島的最大競爭者鈴木商店倒閉的妙招,但同時也是打倒若槻內閣、為政友會內閣出台製造契機的籌碼。
1927 年6 月27 日—7 月7 日,在東京外相官邸召開了臭名昭著的「東方會議」。
後來在中國曾發現一份史料稱,田中義一於7 月25 日向日皇呈奏一份題
為《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的文件(通稱《田中奏摺》)。這個文件提出了日本對外擴張政策的總戰略:「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它強調日本要控制亞洲大陸,掌握「滿蒙」利權是「第一大關鍵」,並且詳細闡述了日本實現「滿蒙積極政策」的具體措施和步驟。
戰爭前夕國民政府組織國防部並秘密請友邦各國軍事專家與參謀部門按照現有實力,做1個戰況推算,計算結果很快就出來了,異常令人絕望,經過科學的計算中國根本不堪日軍一擊,一旦戰爭爆發中國必將被日軍迅速擊敗,英國的計算結果中國最多2個半月就完蛋,美國的計算結果是中國最多3個月就完蛋,國軍自己的推算結果是4個月,最樂觀的是德軍參謀部的推算,認為中國最多可以堅持6個月左右。這些計算非常有科學依據,絕非信口開河。可想當時情況多麼令人絕望。
中國方面總兵力含各種地方武裝為200萬左右,全國各種火炮僅僅800多門,陸軍1個師平均兵力才4000人,海軍總噸位只相當日軍2艘戰列艦,空軍各種飛機315架,其中作戰飛機才200架左右,而且沒有1架戰斗機,充當防空任務主力的是霍克式雙翼攻擊機。此外中國也沒有預備役部隊,國內民眾也根本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軍事訓練。
中國國軍的作戰部隊裝備與兵力異常混亂,沒有幾個師是滿員的,而且武器繁雜混亂無比,兵力規模更是雜亂無章,有的師連1000人都不到,一些所謂集團軍的兵力都還不到5000人,普遍缺乏重武器,絕大多數士兵根本沒見過坦克與飛機。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正在北平前門外中和戲院陪人看戲,聞訊立刻趕回養病的協和醫院,接通榮臻電話後指示:「尊重國聯和平宗旨,避免沖突。」得到張指示的榮臻隨即發布了一道極為荒謬的不抵抗命令,第七旅官兵必須「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張學良在19日同《大公報》記者談話時表示:「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槍械,存於庫房,昨晚日軍以三百人攻入我軍營地,開槍相擊,我軍本無武裝,自無抵抗。」
1935年7月6日,南京政府親日派首領何應欽與日本天津駐屯軍司令梅津美治郎簽訂了賣國的《何梅協定》,內容主要是:取消河北境內的國民黨組織,撤出河北境內的中央軍,取締一切反日團體和反日活動。
日本開始鼓噪「華北五省(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自治,南京政府於1935 年12 月18日,成立以宋哲元為委員長,由日方推薦的王揖唐、王克敏等為委員的「冀察政務委員會」,使冀察兩省實際上置於中國行政區域之外。
「十月事件」與「三月事件」都是軍部政治勢力導演的,它們里應外合,遙相呼應,在政治上對以元老和政黨為代表的政黨政治產生了巨大沖擊。從此,政黨勢力在政治上加強了對軍部勢力的依賴性。特別是隨著關東軍侵略的逐步升級,日本在國際上與英、美等國的對立進一步加劇,再加上國內經濟危機的長期化,政黨政治已經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
「血盟團事件」、「五·一五事件」等恐怖暗殺、軍事政變接連不斷,軍部首腦以陸相人選相要挾,公開反對政黨單獨組閣。迫於軍部的政治壓力,最後成立了以海軍大將齋藤實
為首的新內閣,成了向軍部法西斯統治過渡的開端。
「二·二六事件」後,政黨勢力徹底崩潰,能夠與軍部勢力抗衡的政治力量已經不復存在了,日本開始走入軍閥專制的昭和黑暗期。至此,軍部已經真正踏上昭和政治的舞台中央,徹底把握了日本政治的主導權。
羅斯福說,「假如沒有中國……他們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吞並埃及,斬斷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
丘吉爾: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
斯大林: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㈧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是以什麼樣的借口侵略中國的
七七事件 在盧溝橋日本人以丟失一名日本士兵為由要求進城搜索,被中國守軍拒絕後,強行炮轟盧溝橋 絕對是原創
㈨ 抗日戰爭的導火線是什麼
七七事變(盧抄溝橋事變)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年7月7日,為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練時,夜間日本軍隊以有己方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遭到國民黨拒絕後,日本軍隊於7月8日凌晨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抵抗。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餘4人生還,余者全部壯烈犧牲。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開始的標志,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也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區域戰事的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