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印度戰爭結局

中國印度戰爭結局

發布時間:2021-02-04 12:10:51

『壹』 中國打過印度戰爭,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據我了解中國也犧牲了不少軍人,這能顯示我軍的戰斗水平嗎

你看過的歷史書是不是只有中學的歷史課本啊?

天朝在冷戰期間打得這幾場戰爭,其實只有和蘇聯打那次算是打贏了,其他幾場頂多算是平手。
天朝自古以來在寫歷史書時,一方面要把自己塑造成正義形象,一方面也要盡可能塑造自己的勝利形象。
中立國家的歷史書對這些事件描述很客觀,比如芬蘭、卡達、泰國等等
如果樓主不懂外文的話,看看台灣關於中越戰爭和朝鮮戰爭的描述,會發現與我們自己描述的有很大出入,當然台灣的也不是完全客觀真實的,所以最好多看幾個國家的描述,綜合一下。

現在回答樓主的問題,中印戰爭究竟是那邊先動手的在中立國已經無從考證了,中印雙方當然都宣稱是對方先動手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戰爭初期我們這邊是完全勝利的,在四場戰爭中這一場是我們占優勢最大的一場,兵力是印軍的6到8倍,很快就完全擊潰了印度軍隊。這一仗我們損失比較大,700餘人陣亡,16餘人受傷,但印軍的損失更大,陣亡人數達數千(具體數字有爭議),因為戰爭後期主要是在印度境內進行的。
還有一點就是天朝最後的「撤軍」也不是自願的,對內當然宣稱是自願的,對外則是宣稱迫於國際輿論壓力,不過中立國的普遍觀點是:印度的作戰環境迫使PLA撤軍。亞歷山大、蒙古帝國都曾從路上入侵過印度,但最後打敗他們的並不是印度軍隊。如果繼續入境作戰,那麼PLA的非戰斗減員和經濟損失將遠遠大於戰斗損失,而且60年代天朝的後勤保障很落後,國內作戰很大程度上都是人民保障的。

『貳』 中國古代幾次攻列印度結果如何

歷次中印戰爭

(648-649)

公元641年,中國唐王朝與印度卡瑙季王朝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公元647年,唐
皇太宗派遣使團覲見印度國王。使團到達時,發現原國王已經駕崩,阿周那(公
元7世紀中期在位)篡奪了王位。新國王收下贈品,卻陰謀殺死全部中國官員。
唐朝使臣王玄策(活動時期公元7世紀中期)和1名使團成員設法逃往尼伯爾,在
那裡招募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部隊。在中國騎兵的支援下,王玄策率部進入卡
瑙季,圍困並攻陷其王都,俘獲阿周那,將其披枷帶鎖押回長安(今西安)。

(1221-1329)

由於偶然原因,中國蒙古汗國入侵印度,與其蒙古進行的其他戰爭不同,入侵
印度由始自終都沒有周密的計劃。第一次是因為追趕花剌子模王子札蘭丁(卒於
1231)1221年蒙古人在印度河戰役取得輝煌成果。1241年、1292年及1299-1308年間
,蒙古人又多次入侵印度,戰爭主要在帝遮普的拉合爾附近進行。1329年,蒙古
人兵臨德里城下。至此中國蒙古汗國及中國元朝對印度的戰爭完全結束。然而蒙
古民族對印度的征戰卻只是剛剛開始。70年後貼木兒大舉入侵印度德里城被毀,
1526年4月25日年貼木兒的第五代(父系)和成吉思汗的第14代(母系)後裔「雄
獅」巴伯爾入通過一系列征戰進入印度德里以自己的名義在清真寺讀誠圖白(阿
訇講道用語)成為印度莫卧爾王朝(莫卧爾即蒙古人的意思)的開國皇帝,他的
子孫則逐步征服了整個印度,莫卧兒王朝為印度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1959-1962)

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即聲稱其與中國之間的邊界線為英國人劃定的邊界線。
而中國人的立場是,由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劃定的邊界線是非法的,應重新予以協
商。雙方有爭議的地區是克什米爾東部的阿克賽欽高原——印度堅持認為該地區
性拉達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麥克馬洪線」沿線地區。50年代末,中國修築了穿
過阿克賽欽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這一情況,並發現中
國武裝部隊已經牢固佔有該地區。隨後,雙方不可收發室免的發生了交火事件。
由於印度對中國實力的低估,談判解決問題的努力歸於失敗,印方甚至認為自元
朝即為中國固有法定領土的西藏也應脫離中國。1962年,其時中國剛剛結束三年
自然災難,印度政府命令軍隊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對此表示抗議。由於印
軍拒不撤回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中國部隊發起反擊。印軍慘敗撤回。中國即宣
布停火,並從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數英里。

『叄』 中國印度戰爭內幕

中印邊界分東、中、西三段,全長2000公里,雖未正式劃定,但存在著一條雙方歷史形成的傳統習慣線。

1951年,印度軍隊越過傳統習慣線向北推進,侵佔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此後,印軍侵佔了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兼則馬尼,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區。

1959年人民解放軍取得西藏平叛的勝利後,印度政府公開向中國提出將東段9萬平方公里和西段3.2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劃歸印度,在其無理要求遭中國政府拒絕後,便推行「前進政策」,繼續蠶食中國領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製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多人。

中國政府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印度政府視中國軍隊的忍讓為軟弱可欺,從1961年特別是1962年4月起,印度軍隊大肆蠶食中國領土,至9月份,僅在西段中國境內就設立了43個侵略據點。1962年9月20日,命令印度軍隊在東段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克節朗地區中國邊防部隊發起攻擊,10月10日,向東段的中國尺冬哨所攻擊。印度向中印邊境集結重兵,在東段,部署了1.6萬餘人兵力;在西段,印軍部署1個旅部6個步兵營、1個機槍營及若干配屬分隊共5600餘人。10月20日,印軍向中國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面對印度軍隊的猖狂侵略行徑,中國政府、中央軍委決定實施自衛反擊作戰。反擊作戰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10月20日始至28日止。

10月20日,在東段,西藏邊防部隊針對克節朗地區印軍部署前重後輕、翼側暴露的特點,採取兩翼開刀、側後迂迴、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的戰法,集中主要兵力,向印軍第7旅左右兩翼發起攻擊,迅速攻佔槍等、卡龍、克寧乃、沙則等地;以一部兵力在山南軍分區協同下,向印軍正面扯果布、邦岡丁攻擊,一部兵力向左側後章多迂迴攻擊;昌都、山南、林芝軍分區各以一部兵力對當面之敵實施反擊;配合主要方向作戰。反擊作戰部隊克服高山、峽谷、密林等天然障礙,攻克了印軍在克節朗地區的重要據點,迅速瓦解了印軍部署,印軍潰不成軍,中國邊防部隊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向「麥克馬洪線」以南發展進攻,23日進占達旺。此戰,殲滅了印軍第7旅,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達旺河以北部分中國領土。

在西段,新疆邊防部隊首先對侵入加勒萬河谷、紅山頭等地印軍據點發起攻擊,邊防部隊在高山缺氧、氣候嚴寒的邊境地區,對入侵印軍據點實施強攻,全殲守敵;爾後向班公湖、巴里加斯等地區轉用兵力,戰至28日,清除了侵入中國境內的印軍據點37個。

在東段克節朗地區作戰取得勝利的形勢下,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三項建議,並命令東線反擊作戰部隊停止追擊。印度政府再次拒絕這一和平建議,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進行戰爭動員,調整部署,至11月中旬,在中印邊境地區的兵力增加到3萬餘人。11日、14日、16日,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全線反撲。中國邊防部隊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再次向入侵印軍實施反擊作戰。第二階段作戰自11月16日始至21日結束。

東段瓦弄方向,西藏邊防部隊某部於16日對印軍第11旅發起反擊,於21日進至金古底,逼近了傳統習慣線;在東段西山口-邦迪拉方向,西藏邊防部隊針對印軍成線式配置、前重後輕的特點,18日,對印軍進行多路攻擊。19日,攻佔了邦迪拉,隨即展開搜剿、追擊作戰,於21日全部清除了西山口-邦迪拉地區的印軍據點。在西段,新疆邊防部隊自18日至20日,清除了班公洛地區的印軍侵略據點。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歷時1個月,在東段,中國邊防部隊進到「麥克馬洪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地區;在西段,清除了印軍設在中國境內的所有據點。共斃、俘印軍87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

11月2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停火、後撤。12月1日至1963年3月1日,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20公里以北地區。隨後,中國政府又向印度政府交還了繳獲的大批裝備,釋放了3900名被俘官兵。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中國邊防部隊在特殊高原地區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反侵略作戰。戰區自然環境惡劣,部隊機動、指揮、協同不便;交通線長,運輸補給困難。中央軍委靈活運用軍事、政治、外交手段,不僅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爭的主動。反擊作戰部隊克服高原、嚴寒、山高、谷深的困難,大膽運用穿插迂迴,分割包圍戰術手段,發揚吃苦耐勞、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勝利地完成了作戰任務,保衛了國家領土主權。

『肆』 在建國後中國和印度的戰爭是怎麼回事

因為南藏地區中華民國初期英國背著中國政府與西藏地方秘密劃出一個版麥克馬洪線把權原屬於我國的藏南十萬平方公里領土劃到印度國界內。中國歷屆政府都不承認,新中國建立後進駐土改隊建立人民政權,印度出兵搶奪,引發戰爭,但戰爭在中國勝利後中國軍隊卻以中印人民友好為名退出,致使這一地帶至今仍在印度人手裡,可恨

『伍』 上世紀60年代中國跟印度的戰爭是怎樣挑起的最終結果如何

西藏和邊界問題是印中交惡的根源。隨著印美關系好轉、中蘇關系版惡化,印度對華態度發生權微妙變化。從英印殖民政府那裡繼承來的「西藏緩沖區」戰略開始回潮,印度在邊界問題上更是要求全面繼承英印遺產,強硬堅持「麥克馬洪線」,認為「無須談判」。
1959年西藏上層反動集團叛亂,印政府容留外逃的達賴等人,尼赫魯公開稱中國對西藏只享有「宗主權」。1960年周總理親赴德里,提議以實際控制線為基礎簽訂邊界一攬子協議卻遭到拒絕,而印方實施「前進政策」,尼赫魯要求印軍向「邊界」持續推進,「將『入侵的』中國人清除掉」。
盡管1962年的武裝沖突持續時間不長,卻深刻地改變了印度的外交戰略。印蘇接近,印度在不結盟運動中的地位動搖,開始擴軍備戰,秘密研製核武器。同時兩國召回了各自的大使。在印度的數十萬華人被搜查、監視甚至投進監獄,倖存者紛紛移民他國,在印僅余不足萬人,甚至對華友好的印度朋友也受到牽連。沒有人再敢提及「印中友好」,中國變成了惡魔的代名詞。

『陸』 1962 中國與印度的戰爭來源是什麼最後怎麼樣了

一、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
二、原因是:其一是歷史原因,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其二是現實原因,我們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在雙方會談破裂後,1959年的達賴逃往印度受庇護,中印兩國開始交惡,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
三、戰爭結局是中國完勝,印度慘敗。中國軍隊陣亡722人,負傷697人;印度軍隊陣亡4383人,負傷1047人。
四、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中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在戰爭史上是史無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

『柒』 中國敢不敢動印度,如果對印度動武,結局又會怎麼樣

中國如果真的和印度打仗的話並不虛,但是打仗不僅僅是打仗,還要考慮經濟的發展,國家的穩定,還要防止其他部分國家會不會趁火打劫等等。所以沒有什麼大問題中國是不會對印度動用武力的。

『捌』 中國與印度的戰爭

名義上沒有 名義上是 中國贏了 可是跟輸家一樣把地送給人家了

解放軍內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容惑》書中對那段歷史作了這樣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嘲弄,如果當年印度取得了勝利,那麼現在他們在這一地區肯定不會如此占盡便宜,如果當時中國在此地失敗,那麼現在反而大概不會這么被動和可憐。」

『玖』 印度和中國的戰爭是什麼戰爭最終結果是什麼

對於發生在1962年6月至11月間的中國和印度的戰爭,中國稱之為對印自衛反擊戰,外媒則稱之為中印邊界戰爭。
戰爭的結果:中國取得了局部勝利,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和遏制了印度蠶食我西南領土的野心和囂張氣焰。但在1962年11月21日,中國(單方面)宣布:從22日起在中印邊境全線停火並主動後撤。從12月1日開始,我軍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我方一側20公里以內。
雙方戰爭傷亡:
在整個對印自衛反擊作戰中,我軍共完整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幣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虜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繳獲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37輛、88mm加農炮13門、88mm榴彈炮36門、75mm山炮12門、106.7mm迫擊炮27門、106mm無後座力炮6門、81mm迫擊炮142門、51mm迫擊炮144門、輕重機槍631挺、長短槍5,772支、火箭筒112具、槍榴彈發射器(擲彈筒)32具、電台(報話機)520部,炮兵觀測儀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我軍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

『拾』 中印戰爭,印度當年被中國教訓的究竟有多慘

最後,來毛高屋建瓴地評價中印邊自境之戰:「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邊境10年的穩定。」
歷史完全證明了毛的預見。事實上,從1962年至今,四十多年了,中印邊境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局面。這個局面的取得與這一仗有著密切的關系:沒有這一仗,是難以維持這么長的和平穩定的。

閱讀全文

與中國印度戰爭結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