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關於抗日戰爭

關於抗日戰爭

發布時間:2021-02-04 11:39:57

A. 關於抗日戰爭的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1)關於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時期的重大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軍以日租界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地,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我軍西撤結束。

這次戰役,日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總司令,先後投入陸,海,空與特種兵部隊近30萬人,動用艦船130餘艘,飛機400餘架,戰車300餘輛,狂妄地宣稱1個月內佔領上海。

當時的國民政府先由馮玉祥,後由蔣中正(兼)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指揮。先後調集中央部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部隊和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以及部分省市保安總隊,總計兵力約70萬余師,奮勇迎戰。

淞滬會戰挫敗了日軍中央突破,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粉碎了他們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它是我國從局部抗戰轉向全面抗戰的歷史轉折點。

這次戰役,日傷亡6萬多人,被我軍擊毀擊傷飛機200多架,艦船20餘艘。但是我軍以落後的武器死守被日軍優勢火力控制的戰線,加上指揮失當,傷亡重大。

有大約30萬將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軍團級幹部損失過半,導致我軍中下層出現斷層,致使我軍戰力在後續出現下滑。淞滬會戰,以失敗告終。

2、長沙會戰

1939年9月中旬,日軍以10萬多兵力,在艦艇,飛機的支援下,從贛北,鄂南,湘北向長沙進攻.第9戰區代司令薛岳指揮約20萬兵力參戰。

利用贛北,鄂南,湘北的有利地形節節阻擊,並以有力部隊側擊,各個擊破的戰術,挫敗了日軍的進攻.至10月上旬,日軍損失慘重,向北敗退.此役,敵傷亡達2萬餘人.

1941年9月,日軍第2次進攻長沙.日軍集結12萬人,兵分兩路.其左翼由平江至株州一線包抄我軍第9戰區的主力部隊,另一路沿粵漢路正面攻打長沙。

第9戰區司令薛岳指揮13個軍約17萬人,利用有利地形,在正面逐次抵抗,將日軍主力誘住長沙東北和東面山地前,反擊而殲滅之,同時以7個軍的重兵集團威脅左翼日軍的側翼和後方,日軍狼狽逃竄。

此外,我第5第6兩戰區的部隊向漢口以西一線的宜昌,荊門也發動了反攻.會戰結果,日軍傷亡2萬餘人,不得不於10月中旬撤回出發地.

1941年12月,日軍第3次進攻長沙,調集兵力12萬餘人。第9戰區投入兵力有13個軍,約17萬人。十月二十四日,日軍強渡新牆河向南進犯;渡撈刀河後,於1942年1月1日向長沙猛攻。

我長沙守軍連續打退日軍3天的猛攻,戰斗空前激烈.日軍死傷慘重,且糧彈將盡.這時,我長沙外圍的部隊,向長沙合圍。

日軍不得不下令分路突圍.我軍乘勝堵擊,側擊和尾追,擴大勝利戰果,取得了長沙會戰大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B. 關於抗日戰爭的小故事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軍以公共租界的日本人聚集區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地,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我軍西撤結束。

這次戰役,日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總司令,先後投入陸,海,空與特種兵部隊近30萬人,動用艦船130餘艘,飛機400餘架,戰車300餘輛,狂妄地宣稱1個月內佔領上海。當時的國民政府先由馮玉祥,後由蔣中正(兼)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指揮。

先後調集中央部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部隊和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以及部分省市保安總隊,總計兵力約70萬余師,奮勇迎戰。

2、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聞名中外,又稱「錦江會戰」。上高會戰,中國軍隊擊斃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大佐聯隊長濱田,斃傷日軍16000餘人,擊落敵機1架,繳獲日軍軍馬2800餘匹,輜重物資無數。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將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蔣介石對擔任攻擊主力的74軍甚為滿意,特以軍委會名義授予74軍「飛虎旗」一面,此為國民革命軍中最高獎勵。

3、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4、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月),是抗戰爆發後,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為中日雙方在華北進行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太原會戰主要包括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

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最後會戰以中國失利告終,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5、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

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C. 關於抗日戰爭的歷史

我以為所謂58%應該是指駐扎在戰線後方的日軍,包括戰略預備隊和駐守各大中城市的日軍,以及各種後勤保障部隊和人員。這些日軍中的相當部分並沒有直接的作戰任務和對象。
而在敵後抗戰中八路軍和新四軍面對的敵軍主要是偽軍而日軍的規模非常小,你只要多看看上世紀五十~八十年代初那些反映敵後抗戰的著名小說你就可以發現這一點(這些小說的作戰作者很多是那段歷史的親歷者,甚至直接參加了的敵後抗戰),通常在這些小說中日軍的出場的最高指揮官通常是大隊長,甚至是中隊長。
畢竟八路軍的本錢小,每次作戰甚至要把子彈的消耗都計算在內。(至少打一仗要繳獲比消耗的更多的子彈,連子彈殼都是很寶貴的,需要專門收集)。所以八路軍不可能和日軍作正面的消耗對抗,只能採用運動戰術,趁日軍分散時,集中兵力消滅日軍一個中隊,一個小隊甚至一個步兵班。
但這並不意味著游擊作戰無足輕重,要知道就在今時今日,在和我們相鄰的一個國家裡,一群拿著簡陋的武器的游擊隊,與代表著21世紀最先進的武力的十幾萬大軍進行了八年的周旋,使其至今無法取得勝利。

D. 有關抗日戰爭的資料

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為標志,日本法西斯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並迅速侵佔東北的一些大中城市。

為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從10月份開始,東北相繼興起為數眾多的抗日義勇軍,在白山黑水打擊日寇。11月,黑龍江省駐軍抗擊日軍對齊齊哈爾的進攻,進行了嫩江橋抗戰。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中國共產黨就號召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先後組織抗日游擊隊和東北抗日聯軍,堅持長期的極其艱苦的抗日游擊戰爭,使日本侵略者處處遭到打擊。

1932年1月,日本法西斯又在上海挑起戰爭。中國第十九路軍面對日軍三次增兵總數約10萬人的瘋狂侵犯,血戰30餘日,進行了英勇的淞滬抗戰。

1933年3—5月,日軍侵犯長城一線,中國軍隊用劣勢裝備在長城各口與日軍展開激戰。為抗擊日軍進占察東,1933年5—7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進行察東作戰,收復失地。

1936年11月,中國綏遠駐軍抗擊日軍向綏東的進攻,取得收復重鎮百靈廟和大廟的勝利。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日本法西斯向中國發起全面進攻,把戰火擴大到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中日戰爭在長達5000公里的正面戰場和130餘萬平方公里的敵後地區進行。

中國與日本法西斯交戰的兵力最高時達1000餘萬,其中中國軍隊近500萬,民兵200萬,日軍近200萬,偽軍100多萬。

在曠日持久的戰爭期間,中國軍隊進行會戰20多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其中僅八路軍、新四軍殲敵千人以上的戰役就達7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斃傷俘日軍150餘萬,殲偽軍118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歷時14年的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4)關於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的近百年間,中國人民進行的一次次反侵略戰爭,沒有一次不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抗日戰爭與歷次反侵略戰爭的最大區別在於,它首次實現了全民族的廣泛參與,形成了人民戰爭的偉大創舉。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很快霸佔中國東北,並不斷向華北滲透,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面對寇深禍亟、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要想戰勝日本侵略者,非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不可。

以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為目標,擔負反帝反封建歷史重任的中國共產黨及時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1935年8月,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號召全國同胞團結起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組織全國統一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

1936年12月,中國共產黨本著「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的民族大義,以博大的胸襟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促成了其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七七事變,使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及時通電全國指出,只有實行全民族抗戰,才是中國的出路,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的侵略。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的召喚下,抗日戰爭成為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有社會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抗戰。

不願做奴隸的中國人民終於團結起來,中國人民的力量終於凝聚起來,實現了百年來不曾有過的舉國奮起。

在偉大的民族抗戰中,無數群眾投身抗戰,支持抗戰,由涓涓細流匯聚成勢不可擋的救國洪流,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佔有重要地位

E. 關於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內族性的全面戰爭。國容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 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F. 誰有關於抗日戰爭的歷史資料!!!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佔領南京後,在日寇總司令松井石根的指揮下,對中國人民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被害多達35萬之巨。

1940年6月28日,86架日本侵略軍的轟炸機,排著編隊對當時的陪都重慶進行了長達三個小時空襲,所到之處炸彈的爆炸聲震耳欲聾,舊城區幾乎成了火海。

日軍731部隊在諾門罕實施細菌戰後,於1940年、1941年、1942年在中國浙江衢州和寧波、湖南常德、浙贛地區連續三次實施大規模細菌戰,造成至少超過3萬中國和平居民死亡。

1943年,日寇從東北各地及山東、河北抓捕來大批勞工,送到井下挖煤。由於飢餓、和常遭酷刑,造成勞工大批死亡,這些死難者的屍體都集中扔在這兩個大萬人坑裡。

(6)關於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抗戰期間,中國有4.74億人口,都直接或間接地捲入戰爭。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力推動下,曾經內戰不休的各派系軍隊捐棄前嫌、投入對日作戰,曾經政見對立的各黨派,結成抗戰同盟。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是10年獨立苦撐戰局,此後也主要是靠自身力量抗衡強敵,特別是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孤懸敵後,靠自力更生頑強堅持,中國抗戰成為二戰中最艱苦卓絕的戰爭。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中,中國是戰爭時間持續最長的國家。盧溝橋事變爆發時,日本已經高度工業化,中國仍然是落後的農業國家。兩國、兩軍對決,日本意在速戰速決,中國則體大力虛,必須充分發揮地廣人多的優勢,通過長期的戰爭熬垮敵人。

在抗擊法西斯侵略擴張的過程中,中國的局部抗戰是阻擊法西斯擴張的前哨戰。在戰勝法西斯的戰爭中,中國軍民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主體力量。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G. 關於「抗日戰爭」的文章有哪些

現在,我們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過,現在的幸福生活來的?這可是戰士用自己滾燙滾燙的鮮血換來的。這個代價太大了!今天,讓我們來顧過去的點點滴滴吧!
在抗日戰爭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連天、濃煙滾滾的戰場。一個個滿身鮮血、汗流浹背、奮力拚搏的八路軍戰士們。萬山叢中,青紗帳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游擊健兒到處逞英豪;雁翎隊、敵後武工隊、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使驕狂一時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敵後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我還看到了19路軍組織的「敢死隊」出發前接受長官的指示。接著,「一、二八」的戰火首先在閘北燃燒。一個個19路軍沉著應戰。我還看到抗戰1月27日午後,日軍准備開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帶的上海居民紛紛湧向租界避難。最後,蔡延鍇軍長臨前線指揮……
「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的忠貞獎章,「血戰台兒庄」的殺敵大刀,「武漢會戰」中斃敵3000餘人的萬家嶺大捷中繳獲的戰利品……抗戰初期,國民黨數百萬軍隊對日軍進攻進行了正面作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速戰速決」的美夢。
「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堅持抗戰,堅持持久戰,堅持統一戰線,最後勝利必然是中國的。」
中國共產黨,率先吹響抗戰的號角。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和推動下,國共兩黨拋棄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華民族全面神聖抗戰從此以燎原之勢燃燒起來。
這場在1945年9月3日贏得的戰爭勝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戰爭。從1840年開始到抗日戰爭勝利的105年間,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中國,而我們惟一贏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場勝利。那是近100年來積貧積弱的中國第一次在一場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中取得勝利,這場勝利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喚醒了沉睡了幾個世紀的中國。
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說:「國可亡,史不可滅」,因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05年
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我了解這段悲壯而可歌可泣的歷史,作為一名中國學生,無疑是責無旁貸,卻又是一件難以承載的任務。
同學們,戰士們就是這樣拋頭顱,灑熱血,用汗水和鮮血換來的新中國。讓我們勿忘國恥,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將來振興中華!
革命戰士永垂不朽!
我非常喜歡和平鴿,因為我看到了它們就像是看到了和平。它們把和平的希望帶到了每一個孩子的心中,使我的心頓時亮了起來,同時在那片美好的心田上打開了一扇心靈的窗口。
通過那扇窗口,我看到了廣闊的藍天,天上飛滿了傳情的和平鴿,把關心與思念帶向全國各地,使對方心中像點了暖爐一樣溫暖、愜意。到處都開著象徵著和平的鮮花,世界上的一切都呼喚著和平的美好。
忽然,一聲槍響,打破了和平的寧靜。戰爭開始了,頓時,天上烏雲密布,一聲又一聲的巨響威脅著一朵又一朵嬌嫩的和平之花。鳥兒們被煙火熏著,被一顆顆無情的子彈打得遍體鱗傷。此時,小孩的哭聲、人們的呼喊聲與萬靈的叫聲交雜成一片。他們渴望和平呀!
可是,子彈與大炮是無情的,它們還是不停地奪去無辜人的生命。「為什麼要開戰,讓世界恢復和平吧!
」所有的人乞求著。可是,那些國家的領導人還是在為私利戰斗著。當戰斗暫時停止時,我看到了這樣一幅悲慘的畫面:昔日美麗的城市變得慘不忍睹。有些人抱著自己死去的親人大哭,有些人則祈禱戰爭快點兒結束。就這樣,一個美好的地方,變成了一座充滿殺氣的地獄。
和平鴿飛走了,我的心中也有了一道無法痊癒的傷口。世界人民需要和平,停止戰爭,讓和平永駐人間吧!

抗日戰爭勝利昭示民族振興
抗日戰爭,是100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毛澤東曾以氣吞山河之勢向世人宣稱: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振興的一個重大歷史轉折。
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以其應有的作用和地位走向世界,這是中華民族振興的良好開端。
一個民族要走向振興,就必須掙脫枷鎖走向世界,爭取國際榮譽,爭取國際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大大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聲譽。中國人民的浴血抗戰不僅受到世界人民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自身地位空前提高,具體表現在:首先,廢除了不平等條約。1942年10月9日,英美政府分別通知中國政府,聲明願意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其他有關權益。之後,經過談判,於1943年1月11日完成了中美、中英新約,並於是日分別在華盛頓和重慶簽字。英美兩國取消不平等條約,促使在中國享有特權的國家仿效。其次,收回了大部分失地。由於戰爭的勝利,不但收回了抗戰以來被日本侵佔的大片領土,而且光復了已被日本割佔半個世紀的台灣、澎湖列島,除了香港、澳門外,一切由帝國主義租借或佔領的領土均被收回。外國列強攫自中國的殖民地,終又回到祖國懷抱。再次,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得到加強。1942年1月1日,中國以重要成員國的身份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1942年11月22日,中國政府作為戰爭中的三個大國之一與英美共同參加了開羅會議,這次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國研究與確定對日作戰,處理戰後日本問題的重要會議。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由中、蘇、美、英4國發起,邀請《聯合國家宣言》的簽字國和參加國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了聯合國制憲會議。從此,中國作為聯合國的發起國之一而載入史冊,中國還成為這個最廣泛的國際組織的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族實現了自民國以來一直未能實現的統一與團結,這是民族振興的重要前提。
一個民族要走向振興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前提,即民族的大團結。抗戰前的中國政治舞台上活躍著各種政治勢力。除了國共之間的對立和戰爭外,還有國民黨各派系之間,中央政府和各地方實力派之間的斗爭,地方實力派相互之間也是你爭我奪,混戰不已。在山河破碎,大敵當前的情況下,中華民族各種政治力量、各個階級終於摒棄成見,共同團結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共同抗擊民族敵人,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自我振興。
國共兩大黨的合作是全民族團結的關鍵。國共兩黨原先處於你死我活的斗爭之中,但在民族責任感的驅使下,中國共產黨主動改變策略,一再提出團結抗日的主張,並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現不惜作出重大讓步。國民黨開始則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政策,但在國內外各種力量的作用下,終於接受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同共產黨一起戰斗,形成中國軍隊一致團結在抗日大旗下共同對敵的新局面。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得到鍛煉,更加成熟,更加堅強,政治威望空前提高,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主要領導力量。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實際的路線、方針、政策。盧溝橋的炮聲一響,中國共產黨立即號召全體黨員和全國人民一致奮起,開展神聖的民族自衛戰爭。不久,中國共產黨制訂並發表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必須發動全民族參加抗戰的完全正確的全面抗戰路線。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從斗爭的實際出發,提出反對教條主義、反對關門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應用於抗日戰爭的具體實踐。在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交織作用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獨立自立的原則,表現了一個成熟政黨的睿智。

抗日戰爭造就了我國一代科技人才,他們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寶貴財富。

大批科技人員聚集戰時大後方,埋頭苦幹,潛心科研,蘊藏在他們身上的巨大的愛國與獻身熱情,成為推動中華民族科技進步的直接動力。抗日戰爭造就了整整一代科學人才。李四光、茅以升、竺可楨、周培源、吳大猷、嚴濟慈、盧嘉錫、蘇步青、華羅庚等業務骨幹逐步成為學科帶頭人。他們不僅自己潛心鑽研,而且重視培養青年科技人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李四光帶領科研人員對廣西、湖南西部、湖北西部及江西、福建等地區地質礦產進行實地考察,並採集標本,還繪制出廣西二十萬分之一的地質圖。西南聯大物理系教授吳大猷在「研究工作毫不正常」的情況下,寫出專著《多原分子之結構及其振動光譜》及19篇論文,進行了光譜學實驗。浙江大學校長、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抗戰期間發表了近40篇文章,地理學、氣象學、物理學等學科研究都取得較大進展。

H. 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資料

抗日戰爭,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戰爭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20]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7年,中國國民革命迅速發展,日本一面策劃「滿蒙」獨立,一面出兵濟南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有外務省、陸海軍省、參謀本部、關東軍及有關中國問題專家等人參加的「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佔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

隨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摺》,明確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對華政策綱領》和《田中奏摺》的出籠,標志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葯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翌年義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的軸心國聯盟,標志世界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正式建立。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3、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

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及蘇軍在東北消滅的日軍。);另一說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

《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記載:中共抗日部隊人員損失共計58萬4267人,其中傷29萬0467人、亡16萬0603人、被俘4萬5989人、失蹤8萬7208人。《抗日戰爭8年敵我兵力損失統計》載:「中共軍隊負傷29萬人,陣亡16萬人,被俘4.6萬人,失蹤8.7萬人,合計58.3萬人。」

(8)關於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致國會的咨文中指出:「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七年多的長時間里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

閱讀全文

與關於抗日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