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如何應對信息化戰爭
信息化戰爭:是一種充分利用信息資源並依賴於信息的戰爭形態,是指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以及信息時代核威懾條件下,交戰雙方以信息化軍隊為主要作戰力量,在陸、海、空、天、電等全維空間展開的多軍兵種一體化的戰爭,依託網路化信息系統,大量地運用具有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水平的常規的武器裝備,並採取相應的作戰方法,在局部地區進行的,目的手段規模均較有限的戰爭。
為適應信息化戰爭的需要,我們從信息化戰爭對國防建設要求的實際出發,以新的防禦戰略指導思想,以謀求理論創新、科技強軍戰略、實現跨越式發展、人才戰略工程為保障等作簡要闡述。
一、以新的防禦戰略指導思想為核心
中央軍委從國家利益出發,適時調整和完善了我軍軍事戰略方針,根據我國的國情,必需堅持和發展積極防禦戰略指導思想,這是我國信息化戰爭的核心指導思想。積極防禦這一戰略方針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賦予它新的內涵,要與時俱進,去研究新問題、新特點,迎接新挑戰,樹立新觀念。
二、以謀求打贏信息化戰爭理論創新為前提,大力培養新型軍事人才,努力創新發展軍事理論;為履行軍隊歷史使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要著眼信息化軍隊建設;牢記使命、銳意進取、扎實工作,圍繞重大現實問題,突出針對性,研究性和實效性,在解決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上下功夫,拿出有效管用的創新成果來。
三、以科技強軍戰略為條件。打什麼樣的仗,就要什麼樣的軍隊。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要堅定不移的執行科技強軍戰略,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在新軍事變革中搶佔先機。
四、實現武器裝備跨越式發展。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研製新武器,二就是利用信息化技術對原有的舊武器進行升級改裝,使之能適應未來的作戰要求。這兩條路我們都要走,而且都要走好。
五、以實施人才戰略工程為保障。要駕馭信息化戰爭,人才是關鍵。新型軍事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全面素質,具有復合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
Ⅱ 淺談中國如何應對信息化戰爭
一、關於信息戰爭與信息化戰爭
信息戰爭和信息化戰爭所反映的內涵基本相同。信息戰爭是已經實現了信息化的戰爭,信息化戰爭包含了不一定完全是信息化了的戰爭和已經實現了信息化的戰爭。信息戰爭既然是信息化了的戰爭,稱之為信息化戰爭是無可非議的。信息化戰爭既然包含了信息化了的戰爭的一面,稱之為信息戰爭也未嘗不可。但是,信息化戰爭還表示著一種發展的過程和趨向,其信息化程度有較大的伸縮性。信息戰爭似乎已經達到了或基本達到了發展的目標,其信息化程度有一定的確定性,是一種較固定的戰爭形態。信息戰爭與信息化戰爭雖然在信息化程度上有量的不同,但其使用武器和作戰手段的發展目標是一致的、我們對它們在概念上的區別不必過於苛求。戰爭發展到今天,其形態已經進入了信息戰爭的領域了。就像一支很長的行進隊伍,其先頭已經到達二點,盡管其後尾可能離X點還有一定距離,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支行進隊伍已經到達了X點。同樣,從戰爭形態的發展軌跡看,其「先頭」已經達到信息戰爭的坐標點,標志著戰爭形態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信息戰爭的領域,成為一種新的戰爭形態。
與這兩個概念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信息時代的戰爭。可以說,發生在信息時代的所有戰爭都可以稱為信息時代的戰爭。但是,真正反映時代特徵的應當是信息戰爭。而當前世界上還有不少戰爭並不是信息化戰爭。同一時代各個國家技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使信息時代的戰爭這一稱謂的內涵很難確定。
二、關於信息戰爭的基本特徵
信息戰爭的基本特徵是:①信息技術在戰爭中大量使用。信息技術,是擴展人的獲取、傳遞和處理利用信息功能的技術,基本的是感測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③信息與能量相結合形成信息武器裝備系統。包含各種信息作戰的作戰平台;各種信息化彈體,如各種導彈、雷體等;單兵信息化武器裝備,如信息化頭盔、服裝、通信工具和武器等;信息網路化戰場的基礎設施,如各種軍用衛星、C4ISR系統等;用於計算機網路系統作戰的數字化程序化武器,如病毒、黑客等。③構成信息網路化戰場。在完備的戰場信息基礎設施和完善的*#l系統的基礎上,由信息獲取系統、傳遞系統、處理和利用系統。部隊行動系統、保障供應系統構成。連接五大系統的中心環節是C4I系統。有了完善的C4I系統,就構成廠完整的信息網路化戰場。④全時空的制信息權的斗爭。要把握信息戰爭的三大基本鏈環。即: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和利用。只有獲取了信息,才能耳聰目明;只有順暢的信息傳遞,才能指揮自如;只有及時正確的信息處理和利用,才能運籌帷幄,爭取時間,組織力量,壓制、打擊和消滅敵人。嚴格地說,所謂信息斗爭,主要的就是在這三個鏈環上的斗爭。三個基本鏈環上的信息斗爭又可以歸結為偵察反偵察、干擾反干擾、破壞反破壞、摧毀反摧毀、控制反控制五種基本手段。要在信息斗爭中獲取勝利,就要創建上述五種基本手段的物質基礎,並在實踐中巧妙靈活地運用之。
這些基本特徵還可以衍生出一系列其他特徵:如空間擴大,戰爭進程縮短,戰場空前透明,戰爭消耗大,以及戰法革新如遠距離精確打擊、非線式作戰、天地一體作戰、網路空間作戰,等等。
三、關於信息戰爭與高技術戰爭
信息戰爭與高技術戰爭都是以戰爭中使用的武器質量為其稱謂的依據。也就是說,使用的是信息武器,即為信息戰爭,使用的是高技術武器,即為高技術戰爭。而當今的高技術武器,主要的就是信息武器。按錢學森的觀點,信息技術是高技術的核心。那末,信息武器也是高技術武器的核心,信息戰爭也就是高技術戰爭的核心了。是否可以這樣認為,當前,說高技術戰爭就意味著信息戰爭,或者說信息戰爭就意味著高技術戰爭。當然,高技術不等於信息技術,高技術是個群體,信息技術只是高技術的一種。由此推論,信息武器只是高技術武器中的一種,信息戰爭也只是高技術戰爭中的一種。從這個意義上說,信息戰爭與高技術戰爭之間還不能劃等號。
高技術戰爭這個詞,與現代化戰爭這個詞有某種近似之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現代化戰爭這個詞是很時髦的,當時主要講戰爭的立體化和機械化。20世紀80年代以後,高技術戰爭這個詞時髦起來了,大有取代現代化戰爭的趨勢。其實,當今的高技術戰爭不過是當今的現代化戰爭而已。現代化戰爭的內容可以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同,高技術戰爭似乎也具有這樣的品質,可以隨著高技術的發展而改變戰爭的內容。信息戰爭只是當今高技術戰爭的一種形態而已。當定向能武器。機器入武器、基因武器或其他高技術武器分別在戰爭中佔主導地位、控制戰爭的進程、影響和決定戰爭的結局的時候,信息戰爭這一戰爭形態就可能分別轉變為定向能戰爭、機器人戰爭、基因戰爭或其他高技術戰爭。但是,當前信息戰爭有其時代代表性,是高技術戰爭的核心內容。
Ⅲ 中國信息化戰爭建設取得的成果
20多年來,中國軍隊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果:組織實施了一批軍事信息系統重點工程,專信息基礎設屬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各級指揮機關和作戰部隊指揮手段明顯改善,計算機等信息技術設備在軍隊日常業務工作中日益普及,作戰信息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主戰武器系統信息技術含量不斷增加。
Ⅳ 中國應對信息化戰爭策略
一、關於信息戰爭與信息化戰爭
信息戰爭和信息化戰爭所反映的內涵基本相同。信息戰爭是已經實現了信息化的戰爭,信息化戰爭包含了不一定完全是信息化了的戰爭和已經實現了信息化的戰爭。信息戰爭既然是信息化了的戰爭,稱之為信息化戰爭是無可非議的。信息化戰爭既然包含了信息化了的戰爭的一面,稱之為信息戰爭也未嘗不可。但是,信息化戰爭還表示著一種發展的過程和趨向,其信息化程度有較大的伸縮性。信息戰爭似乎已經達到了或基本達到了發展的目標,其信息化程度有一定的確定性,是一種較固定的戰爭形態。信息戰爭與信息化戰爭雖然在信息化程度上有量的不同,但其使用武器和作戰手段的發展目標是一致的、我們對它們在概念上的區別不必過於苛求。戰爭發展到今天,其形態已經進入了信息戰爭的領域了。就像一支很長的行進隊伍,其先頭已經到達二點,盡管其後尾可能離X點還有一定距離,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支行進隊伍已經到達了X點。同樣,從戰爭形態的發展軌跡看,其「先頭」已經達到信息戰爭的坐標點,標志著戰爭形態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信息戰爭的領域,成為一種新的戰爭形態。
與這兩個概念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信息時代的戰爭。可以說,發生在信息時代的所有戰爭都可以稱為信息時代的戰爭。但是,真正反映時代特徵的應當是信息戰爭。而當前世界上還有不少戰爭並不是信息化戰爭。同一時代各個國家技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使信息時代的戰爭這一稱謂的內涵很難確定。
二、關於信息戰爭的基本特徵
信息戰爭的基本特徵是:①信息技術在戰爭中大量使用。信息技術,是擴展人的獲取、傳遞和處理利用信息功能的技術,基本的是感測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③信息與能量相結合形成信息武器裝備系統。包含各種信息作戰的作戰平台;各種信息化彈體,如各種導彈、雷體等;單兵信息化武器裝備,如信息化頭盔、服裝、通信工具和武器等;信息網路化戰場的基礎設施,如各種軍用衛星、C4ISR系統等;用於計算機網路系統作戰的數字化程序化武器,如病毒、黑客等。③構成信息網路化戰場。在完備的戰場信息基礎設施和完善的*#l系統的基礎上,由信息獲取系統、傳遞系統、處理和利用系統。部隊行動系統、保障供應系統構成。連接五大系統的中心環節是C4I系統。有了完善的C4I系統,就構成廠完整的信息網路化戰場。④全時空的制信息權的斗爭。要把握信息戰爭的三大基本鏈環。即: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和利用。只有獲取了信息,才能耳聰目明;只有順暢的信息傳遞,才能指揮自如;只有及時正確的信息處理和利用,才能運籌帷幄,爭取時間,組織力量,壓制、打擊和消滅敵人。嚴格地說,所謂信息斗爭,主要的就是在這三個鏈環上的斗爭。三個基本鏈環上的信息斗爭又可以歸結為偵察反偵察、干擾反干擾、破壞反破壞、摧毀反摧毀、控制反控制五種基本手段。要在信息斗爭中獲取勝利,就要創建上述五種基本手段的物質基礎,並在實踐中巧妙靈活地運用之。
這些基本特徵還可以衍生出一系列其他特徵:如空間擴大,戰爭進程縮短,戰場空前透明,戰爭消耗大,以及戰法革新如遠距離精確打擊、非線式作戰、天地一體作戰、網路空間作戰,等等。
三、關於信息戰爭與高技術戰爭
信息戰爭與高技術戰爭都是以戰爭中使用的武器質量為其稱謂的依據。也就是說,使用的是信息武器,即為信息戰爭,使用的是高技術武器,即為高技術戰爭。而當今的高技術武器,主要的就是信息武器。按錢學森的觀點,信息技術是高技術的核心。那末,信息武器也是高技術武器的核心,信息戰爭也就是高技術戰爭的核心了。是否可以這樣認為,當前,說高技術戰爭就意味著信息戰爭,或者說信息戰爭就意味著高技術戰爭。當然,高技術不等於信息技術,高技術是個群體,信息技術只是高技術的一種。由此推論,信息武器只是高技術武器中的一種,信息戰爭也只是高技術戰爭中的一種。從這個意義上說,信息戰爭與高技術戰爭之間還不能劃等號。
高技術戰爭這個詞,與現代化戰爭這個詞有某種近似之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現代化戰爭這個詞是很時髦的,當時主要講戰爭的立體化和機械化。20世紀80年代以後,高技術戰爭這個詞時髦起來了,大有取代現代化戰爭的趨勢。其實,當今的高技術戰爭不過是當今的現代化戰爭而已。現代化戰爭的內容可以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同,高技術戰爭似乎也具有這樣的品質,可以隨著高技術的發展而改變戰爭的內容。信息戰爭只是當今高技術戰爭的一種形態而已。當定向能武器。機器入武器、基因武器或其他高技術武器分別在戰爭中佔主導地位、控制戰爭的進程、影響和決定戰爭的結局的時候,信息戰爭這一戰爭形態就可能分別轉變為定向能戰爭、機器人戰爭、基因戰爭或其他高技術戰爭。但是,當前信息戰爭有其時代代表性,是高技術戰爭的核心內容。
Ⅳ 信息化戰爭背景下簡述中國信息化武裝力量的發展。
信息能力,表現在信抄息獲取、處理襲、傳輸、利用和對抗等方面,通過信息優勢的爭奪和控制加以體現。信息優勢,實質就是在了解敵方的同時阻止敵方了解己方情況,是一種動態對抗過程。它已成為爭奪制空權、制海權、陸地控制權的前提,直接影響著整個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當然,人永遠是信息化戰爭的主宰者。戰爭的籌劃和組織指揮已從完全以人為主發展到日益依賴技術手段的人機結合,對軍人素質的要求也更高。從信息優勢的爭奪到最終轉化為決策優勢,更多的是知識和智慧的競爭。
Ⅵ 中國目前能不能打一場信息化戰爭
不能,現在也就美國可以做到信息化戰爭
Ⅶ 信息化戰爭是誰提出來的
信息戰概念是80年代中期分別由美、蘇、中三國軍事理論界幾乎同時提出的,其研究屬於信息戰理論研究的范疇。 據已查到的資料,"信息戰"這一軍事術語最早出現在1985年3月美國《電子防禦》雜志(JournalofElectronicDefense)上發表的"電子戰與信息戰"(EWandtheInformationWar)一文:"現在,電子戰是一個更大概念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而不只是一種信號戰斗。""這個更大范疇也包括阻止敵方攻擊我方決策能力。這場斗爭可公認為是「信息戰」。 然而,在相當長時間里,國內外以及不同領域對於信息戰的定義有不同說法。我國開展信息戰理論研究較早。1986年,我國軍事專家沈偉光先生在《信息戰》專著中,就曾指出,廣義的信息戰指(在軍事、政治、經濟、科技及社會領域)對壘的軍事集團搶占信息空間和爭奪信息資源的斗爭,狹義的信息戰指戰爭中交戰雙方在信息領域的對抗,它是現代戰爭的本質特徵之一。但是,迄今為止,尚未形成統一的信息戰理論。有的專家認為:所謂信息戰,是指對立雙方為爭奪對於信息的獲取權、控制權和使用權而展開的斗爭。 1996年1月2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頒發的《聯合信息戰政策》、1996年美國陸軍頒發的指揮控制戰條令、1996年6月美國國防部頒發的"軍用關鍵技術",以及1996年8月27日美國陸軍頒發的FM100-6"信息作戰"條令中,均闡述了美國國防部和參聯會確定的下述信息戰定義:"信息戰指為獲取信息優勢而採取的影響敵方信息、以信息為基礎的過程、信息系統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網路,同時保護己方信息、以信息為基礎的過程、信息系統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網路的各種行動。" 上述定義很快在美軍內部遭致批評,說它設置了一個"語義學雷區"。因為按照這個定義,在信息時代,任何實體(包括從大學生、"黑客"到有組織的犯罪者)採取的針對美國的行動,都被認為是戰爭行動,從而要求採取某種報復。 1996年12月9日,美國國防部批准關於"信息對抗行動"的秘密指南(,S-3600.1),該指南對"信息對抗行動"的定義是:"在任何時間,為了影響敵人的信息和信息系統,同時保護自已的信息和信息系統而採取的行動。"該指南新的"信息戰"定義是:"在危機或沖突期間,為達到或促成特定目的,針對一個或一些特定的敵人採取的信息對抗行動。"上述定義,現已基本上得到了國內外的認可。 支撐信息戰的裝備和技術名目繁多,從性質上,可分為進攻性信息戰(IW-O)武器和技術和防禦性信息戰(IW-D)武器和技術。進攻性信息戰武器和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病毒(引導型、文件型、混合型)、"666"病毒(影響操作員心理、生理甚至使之死亡)、蠕蟲(短時間內大量自我復制)、特洛伊木馬(隱藏病毒的程序碼段)、邏輯炸彈(能引爆、激活病毒的機制)、陷門(能悄悄調動數據或造成死機的設計陷井)、程序攪糊器(使無法查明軟體的預設故障)、網路分析儀(破譯通行字、接入代碼)、探測軟體(破譯口令和數據分組)、"黑客"行動、"晶元搗鬼"(蓄意修改、更動、設計或使用集成電路晶元的活動)、微米\納米機器人(搜集情報或破壞敵方的電腦/供電線路)、晶元細菌(吞噬矽片)、電波輻射(影響人腦,引變人的行為)、心理戰手段(如美軍在索馬里投射的特大耶酥全息圖象)、信息欺騙手段、秘密破譯分析、電子干擾機等電子戰進攻裝備、高能/定向能武器(包括破壞敵方信息設備的高能射頻槍、電磁脈沖炸彈等)。 防禦性信息戰的武器或技術可分為傳統的和非傳統的兩類。傳統的防禦性信息戰手段包括網路和通信系統的物理與技術安全措施和加密措施,以及保持探測器有效性的措施;非傳統的防禦性信息對抗手段包括計算機病毒對抗(防病毒措施〕和傳送保密數據的先進方法等。具體的防禦性信息戰技術與手段包括:網路安全設計(如風險分析)與測評、網路的安全使用與告警、信息環境安全、網路"防火牆"、信息設施防護、安全/開放的信息網路、移動計算機安全技術、防電磁(如屏蔽和加擾)、防竊聽/竊錄/竊照、病毒免疫卡、大型資料庫的安全技術、病毒檢測與消除、標准報文卡、訪問控制、用戶識別、防火牆、審計跟蹤、數據加密、安全密匙管理、智能水(一種基於DNA的晶元塗液,可以記錄個人代碼)、網路安全協議、多級安全、光學加密、輻射探測器(如美聯邦調查局籍此抓住了中央情報局中的一名間諜)、網路安全監控、信息犯罪偵察與懲罰、反情報、反欺騙等。 [相關技術]信息戰技術;信息系統技術;光電子技術 [技術難點]在進攻性信息戰武器發展方面,通過天線電磁波輻射注入病毒的方式和智能可控型計算機病毒是今後計算機病毒研究的重點之一;高能射頻槍(一種無線電發射機);電磁脈沖變壓器彈(以光速發射高工率電磁脈沖或信號,可導致計算機元件融化,可能是信息戰的終極武器)是信息戰武器開發的重點。 在防禦性信息戰裝備方面,美軍特別強調"信息保障"是保持戰備狀態的關鍵要素。美軍在今後5~10年,將重點開發安全可靠的通信技術、網路管理技術、入侵探測/響應設備和多級安全保密措施等。
Ⅷ 信息化戰爭背景下,簡述中國信息化武裝力量的發展。
來自cfa1802的暖冬問候,如下:
①從傳統的軍事攻擊轉化為建設「信息邊疆」信息化國內防容為目標。
②調整了國防建設,建設並發展新的軍事力量體系,建設相應的的「信息防護部隊」—— 一支知識密集型、技水密集型的專業化部隊,連漸提升傳統部隊的專業技能,建設成新的軍事力量體系。
③建成信息化,「一體化部隊」
我國正處於半機械化向機械化發展的過程,信息化軍事發展打破了傳統的作戰方式,讓部隊的決策指揮系統,武器裝備系統等作戰元素有機協調地聯系在一起,形成"部隊的一體化」
④由軍隊指揮體制向網路化發展
相比於傳統的人口相傳的這樣的指揮體制,網路化指揮體制能讓信息構成的一系列主要因素在部隊內部和戰場上實時、順暢、有序的流動。
Ⅸ 中國90年代是誰提出信息化戰爭的
1995年錢學森教授提出「信息化戰爭」的概念 信息化戰爭是信息社會的產物。當內人類逐步從工容業社會邁向信息社會時,信息化戰爭也悄然登上了戰爭舞台。 另外,信息戰爭和信息化戰爭是兩回事。第一次信息化戰爭應該是海灣戰爭了,那次戰爭全維全向,高科技,信息化(基於當時的條件下),後來的美伊戰爭也是信息化戰爭,現代大國對小國或者大國之間的戰爭基本都是信息化戰爭,這是從戰略角度來看不是從戰役角度來看,並不是每個小戰役中都是信息化的 信息戰爭,目前還沒有看到。所謂「信息戰爭」是指利用和圍繞信息的沒有硝煙也不真殺實砍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