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西歷史戰役有哪些
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 其中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內師華北抗日戰場容後首戰大捷
唐中葉「安史之亂」李光弼守太原之戰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在明攻山西之戰中,奪取山西太原的作戰
安史之亂
Ⅱ 抗戰時期發生在山西的大規模戰役有哪些
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包括有: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回原保衛戰。1937年10月至11月,在抗答日戰爭中,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 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
雁門關戰役
雁門關大捷,抗日戰爭時期,八 路 軍第120師第358旅第716團在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地區對日 軍汽車運輸隊進行的伏擊戰斗。兩次伏擊戰斗,共 斃 傷 500餘人,擊毀汽車30餘輛,一度切斷繁峙至忻口間交通,配合了國 民 黨 軍的忻口防禦作戰。
神頭嶺戰役
神頭嶺伏擊戰是八路軍第129師於1938年3月16日,在山西省潞城縣至涉縣之間,邯(鄲)、長(治)公路上進行的一次伏擊戰。此戰殲滅了侵 華日 軍第16師團、第108師團、第14師團各一部,共一千五百餘人(日 軍報道損失失蹤407人),沉重地打擊了入侵晉東南地區日軍的囂張氣焰,破壞了敵之交通運輸 線,有力地策應了我第115師在晉西地區的作戰行動,鉗制了日 軍向黃河南岸和西岸的進攻。
Ⅲ 山西的抗日活動對中國的抗日戰爭起到了什麼作用
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山西的蓬勃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群眾性游擊戰爭在敵後的開展,使版抗日烽火在短權短幾個月內迅速燃遍了山西的廣闊大地,並日趨猛烈地向整個華北擴展開來。
山西敵後游擊戰爭的興起和抗日根據地的開辟,一開始就緊緊拖住了日軍,使其無法繼續向前推進。從1937年12月下旬到1938年4月下旬,晉察冀、晉西北、晉西南、晉東南各區抗日軍民相繼粉碎日軍的多路圍攻,使四大戰略支點毅然挺立在敵人後方,不僅殲滅了日軍的大批有生力量,而且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在此形勢下,中共中央作出關於開展平原游擊戰爭的指示,八路軍各部自4月下旬起,陸續抽調主力,從以山西為中心的各戰區出發,向華北平原地區實行戰略展開。
Ⅳ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何山西都很難攻下了
不管是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山西難以攻下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山西的地形。山西的周圍被高山黃河環繞,能夠守住進入山西的幾條關鍵的入口,敵人就難以打進來。所以在歷史上的戰爭中,在山西這個地方消耗的兵力都很多。
除了地形以外的另一個原因是,在山西內部,還有一支由閻錫山指揮的晉綏軍。這支軍隊是為了保衛山西而存在的。並且在當時那個年代,山西已經擁有為軍隊提供製造重炮,山野炮等這些火力武器的工廠。所以,山西本身也有充足的武器。
但像山西這種在戰爭中有非常多好處的地形,在現代發展中卻沒有那麼多的優點。比如山西的地形又限制了它與外部的交流,從而限制了發展。
Ⅳ 抗日戰爭時期,山西地區有八路軍嗎
抗日戰爭時期,山西地區有八路軍。
山西抗日戰爭大事記
1937年
8月,中國共產黨在太原成成中學公開設立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彭雪楓任辦事處處長。
9月13日-11月8日,太原會戰。會戰過程中,中國軍民共斃傷日軍兩萬餘人。盡管由於國民黨軍事當局在作戰指導上有嚴重失誤,致使戰役全局陷入被動,以至太原失守,但它仍不失為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戰績最顯著的會戰之一。
9月25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於平型關伏擊日軍,擊斃日軍一千餘人,擊毀其全部輜重車輛,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9月,天鎮、大同、涿州、保定等地相繼失陷。
10月18日,八路軍一二○師一部攻佔雁門關。
10月19日,八路軍一二九師七六九團第三營夜襲山西代縣陽明堡日機場,炸毀日機25架。
10月23日,一一五師政委聶榮臻奉命率領一個獨立團、一個騎兵營和近兩個連的兵力,共2000人左右,以五台山為中心開展敵後抗日游擊戰爭,創立了華北第一個堅持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
11月8日,日軍侵佔太原。
11月24日,日軍首次「掃盪」晉察冀邊區。
1938年
1月10日,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阜平開幕。晉察冀邊區政府成立,主席宋劭文。
1月13日,五台山青黃兩廟僧眾組織動員會,參加抗日救亡工作。
4月4日,三萬日軍對晉東南發動圍攻,後被八路軍粉碎。
6月6日,八路軍在山西陽城町店殲滅日軍近千人。
6月17日,諾爾曼?白求恩到達五台,隨後擔任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
1939年
10月25日,彭德懷在晉南作《克服目前政局主要危險堅持華北抗戰》講演。
10月25日-12月8日,日軍集中兩萬余兵力對晉察冀邊區進行冬季「掃盪」。邊區軍民奮起反擊,共作戰108次,斃傷敵軍四千餘人。
11月7日,晉察邊區聶榮臻部殲日軍中將旅團長阿部規秀及其所部第二混成旅團於淶源黃土嶺,取得反「掃盪」的勝利。
1940年
3月,犧盟會全省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沁源縣召開,會議決定:「山西新軍要在八路軍的領導下,進行整軍,整編部隊」,會後犧盟會宣告結束。
4月,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粉碎日偽軍的「春季大掃盪」。
6月,日軍兩萬人對晉西北進行「大掃盪」,7月6日被八路軍一二○師及山西新軍擊潰。
8月20日-12月5日,八路軍發起「百團大戰」。這次大戰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盪」階段,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四萬六千餘人。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
11月7日,晉西北軍區成立,司令員賀龍,政委關向應。
1941年
8月,華北日軍以七萬兵力對晉察冀北嶽區實行「鐵壁合圍」的「大掃盪」。到11月間「大掃盪」被八路軍粉碎。
1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召開擴大會議。彭德懷作題為《敵寇「治安強化」運動下的陰謀與我們的基本任務》的報告。
12月12日,太岳區在沁源縣召開抗日英雄表彰會議。
1942年
5月,八路軍一二○師在山西興縣田家會殲滅日軍獨立第十六混成旅團村川大隊。
5月25日,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山西遼縣(今山西省左權縣)與日軍激戰中壯烈犧牲。
10月,晉西北臨時參議會召開,成立晉綏邊區行署和議會。
從1940年到本年,太行、太岳兩區已建立幾十個二三百人的軍火工廠。
1943年
1月15日-21日,晉察冀邊區參政會正式成立。成仿吾、於力為正副會長,宋劭文、胡仁奎為邊區政府正副主任委員。
5月24日,太行山八路軍粉碎三萬日軍的「大掃盪」。
1944年
8月24日,延安《解放日報》刊登續范亭的《致山西土皇帝閻錫山的一封五千言書》。
9月,太行、太岳軍區執行中共中央發出的向河南進軍的指示,於九、十月間派出新隊,渡過黃河,建立了新的豫西根據地。
八路軍對日偽軍相繼發起春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各根據地軍民不斷殲滅日偽軍,攻克敵軍據點,開辟了新的抗日根據地。
Ⅵ 抗日戰爭之太原會戰
1937年夏末;在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指揮下的關東軍察哈爾兵團(後稱蒙疆兵團)在多倫設立指揮部,以四個旅團附有偽蒙軍九個騎兵師由察哈爾(分內蒙古東南部)沿平綏路進犯蒙疆。平漢路之日本侵 略軍第五師團在師團長板垣征四郎指揮下,由懷來經蔚縣、淶源向保定策應作戰。 中國方面,國民政府第二戰區以各一部在蔚縣、平型關間及天鎮、陽高進行抵抗,以主力在大同附近集結,准備在聚樂堡與日本侵略軍決戰。日軍自9月5日向西進攻至24日,僅二十天,便佔領了天鎮、陽高、大同、集寧各城市和大片地區。天鎮作戰失利,追查責任,第六十一軍軍長李服膺伏法。 大同失守 大同失守後,國民政府第二戰區接著組織平型關戰役,其主力撤至恆山內長城一帶防守,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一軍防守茹越口,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撤至雁門關陣地,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第七十三師及第十五軍退守平型關、團城口既設陣地,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一五師進出平型關外,遮斷日軍後方供應連絡線。 日軍蒙疆兵團之一部於9月21日陷商都、豐鎮,續向集寧進攻,其主力攻陷應縣、山陰、左雲、右玉、平魯、涼城等地,再向內長城線進攻,以策應第五師團作戰。28日突破茹越口,中國守軍第二零三 旅旅長梁鑒堂殉國。日軍進陷繁峙,威脅平型關守軍後方,第二戰區各部遂於30日夜撤向五台山、代縣之線,平型關戰役結束。 應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請求,國民革命軍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率蔣介石嫡系部隊第十四軍、第九軍、第八十五師、獨立第五旅等部,由石家莊趕來太原以北增援。10月十10日衛部集中於忻口附近,會合原第二戰區各部,區分為三個兵團。劉茂恩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第十七軍、第九十四師為右翼兵團。以王靖國為總指揮、郝夢齡為前敵總指揮、陳長捷為前敵副總指揮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十九軍、第三十五軍、第六十一軍為中央兵團。李默庵所指揮的第十四軍所屬第十師、第八十三師、第八十五師及晉綏軍第六十八師、第七十一師為左翼兵團,歸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衛立煌統一指揮。於10月12日在忻口以北龍王堂、界河鋪、大白水、南峪之線佔領陣地,進行忻口戰役。 攻陷原平 日軍主力於10月8日後相繼攻陷崞縣、原平,13日開始向忻口陣地攻擊。中國軍隊堅守陣地,進行反擊,激戰至14日,第二十一師師長李仙洲負傷,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廷珍及繼任李繼程接連陣亡,至16日,前總指揮兼第九軍軍長郝夢齡、第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麒壯烈殉國,官兵傷亡極重,戰勢呈膠著狀態。 10月上旬,日軍第二、第二軍主力向正定鉗擊,形勢嚴重。第一戰區抽出第一軍團、第十四軍團、第三軍、第三十八軍等部,轉用於娘子關佔領既沒陣地,歸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統一指揮。 日軍陷石家莊後,長驅南進。僅以其第二十師團之一部向娘子關進攻,策應其第五師團之攻勢。11日後進攻井陘、砭驢嶺,中國守軍第三十八軍第十七師迎擊。14日突進葦澤關、舊關,被第一軍團、第三軍包圍,消滅甚多,困守數據點,賴空投補給。惜中國軍隊火力不足,未能將其全殲,圍攻至22日,日軍仍負隅頑抗。 10月21日,日軍被迫抽調第二十師團全部及第一零九師團一部由冀南回援,第二十師團對娘子關再 興攻擊,第一零九師團由橫口車站向測魚鎮、南漳城前進。中國軍隊第三軍及增援之第四十一軍調集未畢,迎擊失利。娘子關側背暴露,退守平定。第二十師團於26日陷娘子關,30日進平定,第一零九師團進至昔陽,平定、陽泉相繼失守,日軍進逼太原。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命傅作義守衛太原。忻口各部隊為免於被圍,於11月2日夜開始撤退,轉移太原北郊,終以東山失陷,乃渡汾河西撤。娘子關方面撤下部隊到達太原,日軍已對太原形成包圍,只好分路南移或西渡汾河。 11月6日,日軍第五師團和蒙疆兵團向太原陣地進攻,8日由北城突入,守軍向西山突圍,太原陷落。日軍9日陷交城,接連陷祁縣、平遙後停止。中國軍隊退守子洪鎮、韓侯鎮、兌九峪。太原會戰結束。 參加太原會戰的中國軍隊,於會戰結束後,其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第十七軍等部轉進於晉東南高平、陽城等地;其第十四軍、第十四軍團等部轉進於翼城、沁水一帶。晉綏軍各部轉進於晉西山嶽地帶,與日軍繼續進行不間斷的戰斗,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 這是一場由國共兩黨軍隊在站上協同作戰的戰役。
Ⅶ 發生在山西的戰役有哪些可以具體點么
娘子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
1、娘子關戰役
娘子關戰役(1937年10月11日-1937年11月2日)為抗戰初期中國軍隊為保衛太原在晉東娘子關地區進行的一次抗擊日軍戰役,為太原會戰重要戰役之一。
1937年10月,國民黨軍隊在太原以北的忻口與日軍會戰,日軍華北方面軍為配合忻口方面的進攻作戰,以第20師團由石家莊沿正太鐵路西進,進入井陘以西要地切斷山西交通,以策應第5師團作戰。
10月12日,駐守雪花山趙壽山部與日軍接戰。日軍於13日攻取了舊關。23日,敵我雙方在舊關外、核桃園附近戰局成膠著狀態。26日,日軍反攻娘子關。 29日,日軍佔領平定。30日,日軍佔領陽泉。11月2日,日軍佔領壽陽 。
娘子關戰役歷時22日,中國軍隊雖頑強抵抗,但仍無法挽回敗局。此戰役中,中國軍隊投入50個團,約10萬兵力,共死傷2.7萬多人,日軍傷亡數千。
2、忻口戰役
忻口戰役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山西忻口抗擊日軍,保衛太原的中心戰役。
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歷時二十一天。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
這次戰役是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朱德、衛立煌、黃紹竑副之)指揮實施的太原會戰的中心戰役。該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範例。
3、太原保衛戰
太原保衛戰(1937年11月4日-11月9日),是忻口戰役後傅作義率領晉綏軍進行的城市保衛戰,是太原會戰的核心戰役、太原會戰的最後一場戰役,為抗日戰爭早期的大型戰役之一。
1937年9月,日軍突破國民黨軍長城防線後,沿同蒲線和正太線兩路合擊太原。1937年10月下旬,娘子關失陷,5日,東路日軍佔領榆次,6日北路日軍兵臨太原城下,7日兩路日軍在日空軍配合下,對太原發動總攻。
8日夜攻城日軍突破北面城垣,守城傅作義部最後突圍。11月9日,太原淪陷,太原保衛戰結束。
日軍佔領太原後,繼續沿津浦線南犯,於11月中旬進至黃河北岸,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
4、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
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
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5、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
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
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原保衛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百團大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娘子關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忻口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平型關大捷
Ⅷ 抗戰時山西有哪些戰役
忻口戰役 ,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 ,太原保衛戰等等。
忻口會戰屬於太原會戰的一部分,是平津失陷、淞滬會戰開始之後,國民黨正面戰場第二戰區組織的一次以保衛太原為目的的大會戰,這次會戰從1937年10月13日——11月 8日,歷時近一個月。會戰中,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和一二九師一部先後取得了平型關大捷和夜襲陽明堡戰斗的勝利,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會戰。國軍奮勇血戰,由於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忻口、太原相繼失守。從此,華北屏障不復存在。華北正面戰場暫無戰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深入敵後,開辟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逐漸成為華北抗戰的主體。
1937年太原會戰爆發,日軍戰斗從9月3日打響,日軍1500多人開始進攻425團駐守的外圍前沿陣地。「從城外傳來的槍炮聲一直不斷。9月4日,日軍集結重兵,對李家寨、羅家山等外圍主陣地展開全面圍攻;9月5日、6日,日軍動用飛機、坦克、大炮、裝甲車和步騎兵3000多人開始進攻天鎮主陣地;7日夜,軍長李服膺下令全線後撤,天鎮城只留399團死守。9月8日,日軍開始進攻天鎮城;9月9日,陽高失守;12日,天鎮陷落,晉北屏障頓失。
平型關戰役發生於1937年9月中旬,是對日抗戰期間太原會戰中的一場戰役,由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所領導,歷時一個月,屬中等規模戰役。由於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伏擊日軍輜重隊,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而高漲了中華人民的反侵略志氣,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太原保衛戰是太原會戰的核心戰役,也是太原會戰的最後一場戰役,為抗日戰爭早期的大型戰役之一。地點是在中國山西太原。攻擊部隊為太原以北忻口方向過來的日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和第5師團,太原以東娘子關方向過來的日軍第20師團和第109師團。守軍為閻錫山指揮的第二戰區,衛立煌為第二戰區前敵總司令,傅作義為太原城防司令。起始時間為1937年11月4日。5日東路日軍佔領榆次,6日北路日軍兵臨太原城下,7日兩路日軍在日空軍配合下,對太原發動總攻。8日夜攻城日軍突破北面城垣,守城傅作義部最後突圍。11月9日,太原淪陷,戰役結束。
Ⅸ 抗日戰爭在山西的主戰場指揮是誰
應該是聶榮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