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日戰爭中碉樓七勇士的故事
支那七勇士之墓
在無聊中看cctv10的古北口長城介紹。正要轉台,忽然一個鏡頭吸引了我,「支那七勇士之墓」,支那,這是日本人對中國的蔑稱,又何來勇士之說?
再看下來,才知驚心動魄。
可惜本人無知,竟然不知道這段往事,只知道狼牙山五壯士。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就不多說了,那是我黨抗日英雄的故事。說句有些招人怨的話,總是覺得這件事情有些虛假的成分。但是要聲明,我絕無詆毀抗日英雄之意,只是說這件事情可能在宣傳過程中被美化和誇張了。但是從抗戰的需要來看,這種美化和宣傳並不過分。
可是支那七勇士的故事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了。
這段戰事發生在長城戰役中,國民黨軍隊奉命抵抗。誰佔領了長城,誰就佔領了華北。
可是國民黨雖然奮力抗擊,卻終於不敵兇殘的日軍,最後終於撤退。
在撤退的過程中,有一個孤立在日軍陣線中的班並未接到撤退通知,他們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中孤軍奮戰。僅僅只有七個人,打退了日軍多次進攻,飛機大炮輪番上陣,日軍傷亡了數百人。最後依靠大炮炸平了山頭,攻上山嶺,尋找屍體,最後發現僅僅只有七個人。
日軍指揮官下令將七個人洗干凈安葬,並設立了一塊石碑,上書「支那七勇士之墓」。在墓前鞠躬致敬。
如此一段歷史,想讓更多人分享,也許哪位導演看了,也能用這個題材。比那些垃圾劇本要好多了。
現在官方的說法叫古北口七勇士,可以在網路中查到。
轉一段關於他們的描寫
----------------------------------------------------------
----------------------------------------------------------
狄愛國上到一線陣地查看敵情,從一營主陣地看過去,古北口和團里原前出陣地硝煙滾滾,火光沖天。只見一處廢棄長城隘口上成群的鬼子在發起集團沖鋒。看到這里狄愛國很納悶,那是哪個部隊在打。
「清點一下,咱們還有哪些部隊沒有撤下來。」狄愛國心裡隱隱有些不安
下面的參謀很快把清查結果報了上來之後把狄愛國嚇了一跳,剛才狄愛國看到的廢棄長城隘口正是三營一個多星期前部署的,結果傳令兵沒有來得及去找他們,就發現路已經被鬼子切斷了。防守那個哨位的約有七個兄弟。
狄愛國聽完之後頓時朝著幾個參謀一通咆哮,嚴令立刻由團部抽調人手把人給救回來。但此時哨位已經孤懸在敵後,哪裡還能救的回來。
由於地勢險要,鬼子志在必得這個哨位。指揮這場戰斗的日軍軍官叫板垣六,他帶著自己的中隊兩輪沖鋒都沒有攻下這個哨位,這讓他非常憤怒。
「為了感謝天皇的恩情,我們一定好打敗這些支那軍,命令我們的炮兵,再轟炸一次。」板垣六放下望遠鏡拔出指揮刀。
在他的身後,七門迫擊炮開始朝山峰上的哨位轟擊。炮火如同風暴一樣席捲過去,在風暴的撕扯中,整個山峰上亂石飛舞彈片橫飛,一個個閃亮的火球伴隨著巨大的轟鳴騰起了煙柱。
指揮刀猛地指向遠方,「士兵們,為了天皇陛下,為了我們皇軍的榮譽,沖啊!」日軍如同潮水一般沖向了哨位。
山峰正面只有一條僅供一人穿行的小道,日軍勇猛地沖小道上向上沖。等到前鋒差不多距離哨位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從哨位裡面打過來一陣排槍,沖在最前面的兩個日軍相繼被打倒。在他身後的人絲毫不停頓,把子彈穿胸而過的兩具屍體拖了下來,其他的人繼續朝前沖。
哨位上的射擊非常精準,而且都是朝著最狹窄的那處通道開火。一路上日軍簇擁在一起,火力和兵力都很難展開。有一個日軍曹長,他在腹部中彈的情況下堅持著抄起擲彈筒朝哨位方向上打了兩發榴彈。其中的一發准確地打在哨位前面,頓時射擊稀落了片刻。
趁著這個機會,日軍又一窩蜂地向上沖。最後的五十多米整整倒下了十幾名日軍,但即使是倒下的日軍,仍然在朝哨位上爬。
舉著望遠鏡觀察的板垣六不禁在心裡佩服堅守哨位的中國人,他們居然在自己的重兵之下能堅持這么久。在望遠鏡里,幾個日軍士兵差不多在沖到離哨位不到二十米的地上被打倒在地。但後面的日軍還在堅持。
「命令,停止攻擊。」板垣六終於放棄了,他不想在這么一個小小的哨位上犧牲太多皇軍士兵的生命。他估計這個哨位上至少駐扎了支那軍三四十人以上。
板垣六要通了電話,二十多分鍾後,從東北方飛來兩架陸軍航空部隊的攻機盤旋在哨位上方。距離哨位下方一百多米處的日軍士兵將一發紅色信號彈打在哨位上。片刻功夫,整個哨位上被日軍飛機的航空炸彈炸成了一片火海,扔完了炸彈的飛機並沒有立刻離開,而是繼續盤旋掃射。
在板垣六的心裡,他相信哨位上此時不會再有生命存在了。他向邊上的傳令兵示意,可以重新開始沖鋒了。
趴在山坡上的日軍這時又起身向哨位進攻,等沖到距離哨位不足百米的地方,在他們的前方,又一次打過來密集的子彈。而且這次射擊中還夾著機槍的掃射,很顯然是哨位上的中國士兵撿拾了被打死的日軍士兵遺留下的機槍。
這輪沖鋒再次被哨位上的射擊壓制了下去。板垣六在望遠鏡中看到了令他畢生難忘的一幕。剛才被炸斷的木頭旗桿被哨位裡面的中國人支了起來,一面被炸得幾乎看不出顏色的中國國旗在寒風中朔風飄揚。
這時中國人在示威,他們用這面國旗在示威……
人在,這面旗子就會繼續飄揚下去,即使是全部陣亡,這面旗幟仍將高懸於國土之上。
塞北的寒風中,那面遍布彈孔的國旗似乎在昂揚著一個不屈的民族精神,更是在講述哨位上這些中華民族鐵血男兒那份悲壯的驕傲。
一面旗幟,一面國旗,當幾十年後國旗一次又一次在國際賽事上飄揚的時候,旗下的運動員會留下激動的淚水。可是抗戰期間那十餘載血拚廝殺的日子裡呢,一面旗幟,當它被無數鐵血男兒扛在肩膀上沖鋒的時候,當國旗插在日軍的屍體堆的時候,當國旗在炮火中屹立不倒的時候,那面國旗的下面一個頑強的民族在堅強地站立著。
我是中國人,所以即使我已經被包圍,但為了我的國土,我將血戰到底……
當年的抗戰正是那面旗幟在不斷激勵著熱血男兒走上戰場,帶領著鐵血男兒奮勇殺敵。中國人餓著肚子穿著草鞋打完了這場戰爭。鐵腳板扛著國旗踩過日軍的鋼盔,穿著草鞋的人們舉著大刀迎向日軍的子彈。
那不是一面簡單的旗幟,那是一種精神,一種五千年裡讓我們從不屈服、奮勇頑強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讓中國人吶喊著、廝殺著、哭泣著、昂揚著走向勝利的輝煌……
旗幟無聲,旗幟攝人。
板垣六被震撼了,他身邊的副官在催促他,炮兵那邊在等待著開火的命令。板垣六輕輕地將戴著白手套的手掌向下一揮。
幾門大口徑重炮抖動著身軀將死神的羽翼覆蓋在那個昂揚著不屈的民族魂魄的哨位上……劇烈的爆炸之後,大地陷入了謎一般地寧靜,一群初春季節難得一見的白鶴展露著優美的身姿從山谷中飛向遠方。日軍敢死隊沖上了山峰,當他們清點戰場時,他們驚奇的發現,遲滯他們數小時,斃傷近百人的哨位陣地上只發現了七名中國士兵的屍體
板垣六接到報告之後被驚呆了,不可能,居然只有七個人。七個人怎麼可能能夠阻擊自己一個中隊如此之久,而且面對如此猛烈的炮擊。等到他看到並列放在地上的那七具中國士兵的遺體的時候,他不得不信服了。
地上那七名普通的中國士兵臉上似乎帶著神秘無比的安詳。可能板垣六無法理解那種安詳,他更不知道對於中國的文脈傳承而言,這七名勇士已經將他們的人生價值張揚到了一個極致,他們為國盡忠了……
「將屍體清洗,然後合葬。」板垣六命令部隊停止下一步的行動,將哨位上的中國妥善安葬。一個小時後,板垣六懷著敬意向埋在哨位前的這七名中國士兵的墳墓鞠躬,在墳墓前面的木牌子上赫然寫著:「支那七勇士之墓」。(來自·幻劍書盟)
山坡上,兩百多名日軍向這七名長眠地下的敵人深深地鞠躬
『貳』 恩平碉樓的作用功能
防盜賊
由於當時社會動亂,盜賊蜂起,搶劫盜竊時有發生,為了抵禦匪盜,各村回集體或個人出錢興建答碉樓,一些華僑和港澳同胞鼎力支持,紛紛捐款資助;1931年,君堂鎮茶園村一次遭賊擄劫,華僑子弟鄭安三兄弟被擄去,囚禁荒野一間木屋,勒索白銀三千元,僑眷迫於無奈,只好東借西籌,籌足三千元,才贖回鄭家三兄弟。那時,富裕的僑眷成匪賊搶劫的對象,華僑們便匯錢建碉樓防賊。
防水患
由於舊社會水患頻仍,每當洪水暴漲,村民爬上樓頂躲避洪災,逃過劫難。君堂橫涉頭村在一次發大洪水中,300多男女老幼紛紛爬上村中的5座碉樓,才保住性命。
抵抗外敵入侵
碉樓還有抵抗外敵入侵的功能,成為抗擊日寇侵犯的堅固堡壘。在抗日戰爭時期,我抗日隊伍和村民團結一致,據守在碉樓狠狠打擊了日本強盜,牛江鎮仕洞村92歲的馮伯回憶,1945年7月25日,60多名日寇竄入村中,攻打馬來西亞華僑馮相的碉樓,仕洞村的熱血男兒據守碉樓奮起抵抗,激戰兩小時,敵人強攻不下,只好撤退。碉樓至今仍留下彈痕累累。
『叄』 開平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故事
血 濺 光 周 樓
光周樓,位於塘口鎮里村村委會角龍里,隱於山野綠蔭間,始建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該樓高五層,樓體堅固,樓身較寬,頂部為城堡式,抗日戰爭期間曾一度成為國民黨軍"挺五縱隊"司令周漢鈴的指揮所及家屬的避難所。該樓的累累痕跡彷彿在細說一個悲愴的故事。
話說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上半年,抗日戰爭已進入最後反攻的階段,日軍節節敗退。為了順利撤退,打開廣東南路干線,是年6月1日,江門、新會的日軍發動了一次"應懲之戰",大舉進犯五邑、兩陽各大小城鎮。國民黨挺進第五縱隊在司令周漢鈴的率領下,展開"反應懲之戰",採用化整為零、逐個擊破的作戰辦法,重創日軍。
為了迫使周漢鈴放下武器,6月10日,日軍輕騎100多人圍攻周漢鈴家族聚居的地方--角龍里光周樓。
日軍在村子對面山頭挖一條戰壕,架起兩門鋼炮,瞄準光周樓。隨著日軍頭目的一聲令下,兩門鋼炮一齊向光周樓轟擊。第一發炮彈落在村前塘邊,第二發炮彈擊中四樓,欄桿破毀。此時,樓內周漢鈴最寵愛的太太、3個兒子(大兒子大牛、二兒子二牛、三兒子三牛)及馬弁5人全躲於樓的底層,大家都安然無恙。
炮聲過後,光周樓一片死寂。日軍見無人反擊,便一步一步逼近光周樓。經過一番觀察,日軍以為樓內無人,便放鬆了警惕,放下槍炮,坐在樓下的空地休息。周漢鈴的馬弁周錦輝悄悄上樓,向日軍投下一枚手榴彈,日軍驚得四處逃竄。可惜這枚手榴彈是啞彈,發揮不了作用。驚慌過後,日軍迅速將碉樓包圍,與光周樓內的人交火。周漢鈴三兒子三牛從槍眼觀察日軍動靜時,被日兵瞄準射擊。一發子彈穿過其眼部從後腦射出。周三牛當場死去。
周錦輝見日軍人多勢眾,決定往縣城蒼城搬救兵。他將白旗伸出窗外,假裝投降,然後突然打開大門,沖了出去。雖然突出了重圍,但已身受重傷。經過艱難的跋涉,他終於到達蒼江河邊。此時的他已精疲力竭,加上流血過多,感到頭暈目眩。但他強忍著,鳧水渡河。到對岸後,他眼前一黑,再也沒有醒來。
再說光周樓周圍的日軍,見光周樓久攻不下,便進行勸降,而樓內的人卻不為所動。此時,日軍頭目惱羞成怒,竟然不顧國際公法,下令日兵在村子對面山頭重新架起鋼炮,裝入毒氣彈,向光周樓轟擊。一枚毒氣彈擊穿樓頂,落入樓中。樓內周漢鈴的太太及大兒子周大牛、二兒子周二牛被毒氣熏得臉上起了很多大泡,強忍難耐之下,只好棄樓投降。
日軍抓住周漢鈴的太太及兩個兒子後,威脅周漢鈴放下武器,但周漢鈴不受日軍的威迫利誘,與日軍激戰一日兩夜,日軍傷亡慘重,終不得逞。日軍企圖從陸路北進與死守華中的10萬大軍會師的計劃終被打破。後經多方周旋,周漢鈴的太太及兩個兒子終被放回。
『肆』 開平碉樓有什麼作用
(一)避盜防澇
碉樓的歷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盜匪」。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布,常有洪澇之憂。開平縣位於廣東省的中南部,其赤坎鄉一帶舊稱駝馱,過去是一片濕地,蘆葦叢生,水鳧成群,最初到這里來定居的人是蘆庵公。明末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會動盪,盜匪常常襲擾百姓,為保護村民的安全,蘆庵公的第四個兒子,關子瑞在井頭里村興建了一座瑞雲樓。這座樓非常堅固,有防洪和防盜兩項功能,一有洪水暴發或賊寇擾亂,井頭里村和毗鄰的三門里村的村民就到瑞雲樓躲避。1884年潭江大澇,附近各地多屋被淹,開平赤坎三門里村民因及時登上碉樓而全部活下來。
(二)抗日據點
開
開平碉樓
平碉樓,在抗日戰爭後期,為阻止日寇開辟四邑直通兩陽之捷徑——由新會、江門出廣州,連結成一條由南路向廣州撤退之交通線,起過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鎮騰蛟村的南樓最為出名。南樓,位於開平市赤坎鎮騰蛟村,南臨潭江,北靠東龍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陸交通之要沖,地勢險要。1912年,司徒氏人為防盜賊而建此樓。樓高7層19米,佔地面積29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設有長方形槍眼,第六層為瞭望台,設有機槍和探照燈。抗戰時期司徒氏四鄉自衛隊隊部就設在這里。1945年7月16日,日寇為了打通南路干線以便撤退,從三埠分兵三路直撲赤坎鎮,國民黨軍隊聞風而逃。司徒氏四鄉自衛隊的勇士們憑據南樓抗擊日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17日赤坎淪陷。是日晚,日軍從陸路包圍南樓。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又無援軍,自衛隊部分隊員在激戰中突圍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濃、司徒炳等7名隊員堅守南樓,戰斗7天7夜,重創日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七勇士把槍支砸毀,在牆上寫下遺言:誓與南樓共存亡。日軍久攻不下,調來迫擊炮等重型武器進行轟擊,但因樓房堅固,不能奏效。最後,滅絕人性的日寇向南樓施放了毒氣彈,七壯士昏厥後被捕,敵人把他們押赴赤坎司徒氏圖書館的日軍大本營,施以酷刑後殘暴殺害,並將烈士遺體斬成數段拋入江中。抗戰勝利後,開平人民在赤坎鎮召開追悼大會,開、恩、台、新四邑3萬多人參加了大會,足見烈士的英勇事跡深得人心。
(三)共產黨地下活動場所
開平境內不少碉樓在各個革命階段,黨開展的革命活動中起過積極的作用。1937年8月18日,中共開平特別支部在塘口區以敬鄉慶民里謝創家的碉樓「中山樓」開會宣告成立。謝創被推選為特支書記,會上,確定以抗日救亡為中心,領導開平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使開平革命斗爭進入新的階段。
「中山樓」是謝創同志的父親謝永珩先生於1912年興建,為紀念孫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山樓」一度是開平黨組織的重要活動中心,中共開平特別支部、區工委、縣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廣東省西南特委等領導機關均曾在「中山樓」設立,各種革命活動的研究、布置,都在這個碉樓里進行。因此,這個碉樓成為當時抗日救亡運動的指揮中心,在開平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了作用。
『伍』 開平碉樓好看嗎
今年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碉樓,分布於廣東開平的鄉村。據考證,它們大約出現在16世紀,但20世紀開始的幾年卻是它們的黃金年代。一個世紀前,廣東開平的鄉村忽然冒出了許許多多的碉樓,它們形狀各異,有的像歐洲古堡,有的像教堂,更多的是「四不像」,不倫不類。那些古怪的樓房,似乎從歐美各地騰雲駕霧而來,偶然飛落此地,頓時在南國構築了一道奇異的風景。
19世紀60年代,開平城內興起了華僑熱,當地的治安狀況也不斷惡化。1922年12月的一個雨夜,100多名土匪喬裝打扮,突襲了富家子弟雲集的開平中學,綁走了校長和20多名師生。在途中他們被一座碉鏤的探照燈召見,民團立時出動,打散土匪救回人質。碉樓的神奇作用,被華僑們看得一清二楚,從那時起,這些古已有之的古怪建築在當地被推崇備至,富有的華僑們四處修建碉樓,乃至「無=碉不成村」。
事實上,從現存最古老的碉樓「迎龍樓」建成起,碉樓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作用。1884年,開平大水,村民們紛紛登上迎龍樓而得以倖存。1908年,人們再一次躲進迎龍樓避水。然而碉樓更多還是用於居住和防衛方面。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南侵,開平百姓為了守住先人千百年的夢想家園,決定決一死戰。1945年7月16日深夜,日寇數十艘汽艇、木帆船途經潭江,企圖偷襲南樓,被駐守樓內的司徒氏自衛隊發現。7位英雄把日寇黨在潭江兩天兩夜。後來日軍攻佔了赤坎古鎮,包圍了南樓開始狂轟濫炸,但南樓巋然不動。第4天,7位隊員自知無法突圍,便在樓內的牆上寫下了遺書,表明了盡忠衛國的志向。第8天,日軍公然不顧國際法,向南樓發射毒氣彈,只是隊員昏厥,落入敵手。日寇將7名英雄綁在樹上,殘忍折磨之後拋屍江中。悲憤的鄉民們找到6名英雄的遺體,隆重安葬,而隊長司徒煦的遺體卻永遠地留在了潭江。這一天,是1945年7月24日,20天後的8月15日,日本投降,7名烈士用轟轟烈烈的義舉吹響了勝利的號角。
1948年,開平的最後一座碉樓落成。興盛了半個世紀的碉樓,逐漸走向落寞。如今的開平碉樓,早已人去樓空,只有樓上那密集的槍眼,仍在含著淚,向人們敘述開平碉樓那興亡起伏、有血有淚的往事。
『陸』 開平碉樓與村落南樓打仗的時候 樓打仗時候過程
南樓旁的河邊建有廟宇七間,總名為騰蛟廟。騰蛟廟是滘堤洲的鄉民於明末清初建成的,從江邊一字兒排開,分別為:聖母廟、三靈宮、北帝廟、敦義祠、敦武將軍祠、司徒福相祠、至富宮。南樓建於1913年,是騰蛟鄉民和旅外華僑,為防止海盜騷擾而集資興建的,在至富宮後面,與福相祠相連。
7月18日,天還未亮,從水陸進攻騰蛟的日寇憑人多勢眾,大規模地在騰蛟各廟搜索。他們破門拆牆,見有可疑的地方就開槍掃射。自衛隊炮手司徒尚鐸原是省渡新聯和的護航炮手,由於抗日戰爭爆發,三埠至廣州的省渡停航,他回到老家,參加了自衛隊,司徒煦見他對掌管大炮有老練經驗,命他為炮手。他多次立功,在戰斗中擊沉敵艇數艘。他雖然已五十多歲,但為人老練、持重、沉重,絕對服從命令,深得司徒煦和自衛隊員們的尊敬。日寇搜索騰蛟廟,他還不知道第一防線哨兵被俘,仍在堅守炮位,一步不離。當見到騰蛟廟周圍都是敵人時,才知道已遭敵人包圍,突圍已不可能了,終於被敵寇俘虜。氣勢洶洶的敵人,馬上對司徒尚鐸進行嚴刑迫供,以圖從他的口中套出騰蛟自衛隊的行動秘密。但司徒尚鐸沉著應付,日寇怎樣拷問,都是守口如瓶,只說他是個良民,在家耕田,前幾天才被騰蛟的自衛隊捉來南樓當伙傳夫。敵人見了他已是六十開外的人,這樣的老頭子是不會跟皇軍作對的,因而不再折磨他。而把他押到南樓旁邊,迫他勸樓內的人投降。這時司徒尚鐸已是插翼難飛,他想反正難逃一死,何不將計就計,趁此機會激勵樓上的兄弟,一定要固守南樓,堅持戰斗到底。於是他大聲喊:「樓上的兄弟們,日本鬼子迫我勸你們投降,我想你們一定不會投降的!投降等於自尋死路,千萬不要上當受騙,就算死也要死得有骨氣,一定要堅持到底!」日冠中有個翻譯略懂開平話,向敵官作了翻譯後,敵官頓時大怒,命敵兵用槍托向司徒尚鐸猛擊,使他痛得昏倒在廟門前呻吟,敵兵又用麻繩將他的手腳扎住,還抽出剌刀向他的頭部亂砍亂刺,司徒尚鐸被砍得血流滿面,暈死過去,日寇丟下他,又到另處搜索去了。過了一會,司徒尚鐸蘇醒過來,他一眼就望見第一防線的哨兵司徒長,亦已被日寇打至重傷,倒在血泊中。
騰蛟廟這么快被敵人佔領,是敵人趁著風雨交加的黑夜,偽裝成鄉民摸進來的。第一防線哨兵司徒長初以為是自己人,放鬆警惕,當敵人摸到跟前才知已來不及了,於是被俘。六個敵兵把司徒長打傷後正在指手劃腳地講著什麼,忽然,樓上「砰砰砰」傳來一陣槍聲,六個敵兵倒地斃命。樓上壯士個個興高采烈,神槍手司徒遇笑著喊:「我們自衛隊已打死八個敵人了,我們死也值得了。」
佔領騰蛟廟的敵軍,屢次想攻破南樓,但都不成功,敵軍損兵抓緊將,老羞成怒。為了挽回面子,即電請三埠總指揮部增兵百餘名,洗劫上下股和中股各鄉。樓上壯士見敵人成群結隊地入村,怕未來得及逃走的村民受到摧殘,於是用聲筒大聲報叫:「日本鬼入村了,快走啊!」村民聽到樓上呼喊,紛紛找地方躲藏,來不及找處藏身的人就憑地形熟之利,跟敵人「捉迷藏」。一些走避不及的就被日寇殘忍地殺害了,慘狀令人目不忍睹。
http://ke..com/link?url=rp_VdC335ohTgYRK
『柒』 開平碉樓的資料
開平碉樓源於明朝後期,隨著華僑文化的發展而鼎盛於二十世紀初,是融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華僑鄉土建築群體,現存1833座,被譽為「華僑文化的典範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築文藝長廊」。
開平碉樓主要用於放匪,防澇及居住,其建築風格既有中國傳統的硬山頂式、懸山頂式,也有國外不同時期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格,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等等,千姿百態,異彩紛呈。開平碉樓突出了歷史文化藝術合科學價值日益被國內外所關注和認同。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開平碉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向聯合國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開平碉樓種類繁多,若從建築材料來分,可以分為四種:石樓、夯土樓、磚樓、混凝土樓。
石樓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區,在當地又稱為「壘石樓」。牆體有的由加工規則的石材砌築而成,有的則是把天然石塊自由壘放,石塊之間填土粘接。目前開平現存石樓 10 座,占碉樓總數的 0.5 %。
夯土樓分布在丘陵地帶,以赤水鎮、龍勝鎮為多。當地多將此種碉樓稱為「泥樓」或「黃泥樓」。雖經幾十年風雨浸蝕,仍十分堅固。現存 100 座,占碉樓總數的 5.5 %。
磚樓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區,所用的磚有三種:一是明朝土法燒制的紅磚,二是清朝和民國時期當地燒制的青磚,三是近代的紅磚。用早期土法燒制的紅磚砌築的碉樓,目前開平已很少見,迎龍樓早期所建部分,是極其珍貴的遺存。青磚碉樓包括內泥外青磚、內水泥外青磚和青磚砌築 3 種。少部分碉樓用近代的紅磚建造,在紅磚外面抹一層水泥。目前開平現存磚樓近 249 座,占碉樓總數的 13.6 %。
混凝土樓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區,又稱「石屎樓」或「石米樓」,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取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造型最能體現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整座碉樓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國進口,當時稱為「紅毛泥」)、砂、石子和鋼材建成,極為堅固耐用。由於當時的建築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有的碉樓內面的樓層用木閣做成。目前開平現存混凝土樓 1474 座,在開平碉樓中數量最多,占 80.4 %。
按使用功能,開平碉樓可以分為眾樓、居樓、更樓三種類型:
眾樓建在村後,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戶人家集資共同興建,每戶分房一間,為臨時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閉、簡單,外部的裝飾少,防衛性強。在三類碉樓中,眾樓出現最早,現存 473 座,約占開平碉樓的 26 %。
居樓也多建在村後,由富有人家獨資建造,它很好地結合了碉樓的防衛和居住兩大功能,樓體高大,空間較為開敞,生活設施比較完善,起居方便。居樓的造型比較多樣,美觀大方,外部裝飾性強,在滿足防禦功能的基礎上,追求建築的形式美,往往成為村落的標志。居樓數量最多,現存 1149 座,在開平碉樓中約占 62% 。
更樓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崗、河岸,高聳挺立,視野開闊,多配有探照燈和報警器,便於提前發現匪情,向各村預警,是周邊村落聯防需要的產物。更樓出現時間最晚,現存 221 座,約占開平碉樓的 12% 。
開平碉樓是廣東開平僑鄉民間建築的一大特色,是一種中西合璧式的建築,也是地域性歷史文化在建築上的反映。始建於清初,大量興建是在20世紀20-30年代。原用於避洪澇、御盜賊。
碉樓最具特色的是頂部的裝飾藝術,由分布於世界各地的華僑吸取各自僑居國的建築風格,結合中國建築傳統而設計建造,風格迥異,有中國古代建築的硬山頂式,中西合璧的園林式、別墅式、古羅馬式、中東式、美國式、英國式、德國堡壘式、教堂式等十餘種。開平現存碉樓1,400餘幢,大致可分為泥樓、青磚樓、鋼筋水泥樓。它以世界各國建築藝術總匯而著稱,反映了僑鄉文化的超前性和創新性,在中國鄉村建築史上堪稱奇跡,開平也因而被稱為近代建築博物館。
『捌』 開平碉樓的解說詞
我不是導游,不會寫解說詞,但我確實寫過一篇介紹開平雕鏤的文章.
今年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碉樓,分布於廣東開平的鄉村。據考證,它們大約出現在16世紀,但20世紀開始的幾年卻是它們的黃金年代。一個世紀前,廣東開平的鄉村忽然冒出了許許多多的碉樓,它們形狀各異,有的像歐洲古堡,有的像教堂,更多的是「四不像」,不倫不類。那些古怪的樓房,似乎從歐美各地騰雲駕霧而來,偶然飛落此地,頓時在南國構築了一道奇異的風景。
19世紀60年代,開平城內興起了華僑熱,當地的治安狀況也不斷惡化。1922年12月的一個雨夜,100多名土匪喬裝打扮,突襲了富家子弟雲集的開平中學,綁走了校長和20多名師生。在途中他們被一座碉鏤的探照燈召見,民團立時出動,打散土匪救回人質。碉樓的神奇作用,被華僑們看得一清二楚,從那時起,這些古已有之的古怪建築在當地被推崇備至,富有的華僑們四處修建碉樓,乃至「無=碉不成村」。
事實上,從現存最古老的碉樓「迎龍樓」建成起,碉樓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作用。1884年,開平大水,村民們紛紛登上迎龍樓而得以倖存。1908年,人們再一次躲進迎龍樓避水。然而碉樓更多還是用於居住和防衛方面。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南侵,開平百姓為了守住先人千百年的夢想家園,決定決一死戰。1945年7月16日深夜,日寇數十艘汽艇、木帆船途經潭江,企圖偷襲南樓,被駐守樓內的司徒氏自衛隊發現。7位英雄把日寇黨在潭江兩天兩夜。後來日軍攻佔了赤坎古鎮,包圍了南樓開始狂轟濫炸,但南樓巋然不動。第4天,7位隊員自知無法突圍,便在樓內的牆上寫下了遺書,表明了盡忠衛國的志向。第8天,日軍公然不顧國際法,向南樓發射毒氣彈,只是隊員昏厥,落入敵手。日寇將7名英雄綁在樹上,殘忍折磨之後拋屍江中。悲憤的鄉民們找到6名英雄的遺體,隆重安葬,而隊長司徒煦的遺體卻永遠地留在了潭江。這一天,是1945年7月24日,20天後的8月15日,日本投降,7名烈士用轟轟烈烈的義舉吹響了勝利的號角。
1948年,開平的最後一座碉樓落成。興盛了半個世紀的碉樓,逐漸走向落寞。如今的開平碉樓,早已人去樓空,只有樓上那密集的槍眼,仍在含著淚,向人們敘述開平碉樓那興亡起伏、有血有淚的往事。
希望對你有用!
『玖』 碉樓的資料...
開平市內,碉樓星羅棋布,城鎮農村,舉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幾座,少者一村二三座。從水口到百合,又從塘口到蜆岡、赤水,縱橫數十公里連綿不斷,蔚為大觀。這一座座碉樓,是開平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見證,它不僅反映了僑鄉人民艱苦奮斗、保家衛國的一段歷史,同時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築博物館,一條別具特色的藝術長廊。可以說,開平作為華僑之鄉、建築之鄉和藝術之鄉,她的特色在碉樓上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對碉樓資源進行保護和挖掘,對於研究華僑史和建築藝術,對於開發旅遊資源和開展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一、 開平碉樓的興起
開平碉樓的興起,與開平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布,而過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 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統治更為頹敗,開平人民迫於生計,開始大批出洋謀生,經過一輩乃至數輩人的艱苦拼搏漸漸有些產業。到了民國,戰亂更為頻仍,匪患尤為猖獗,而開平因山水交融,水陸交通方便,同時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優裕,故土匪集中在開平一帶作案。當時縣內較大的土匪有張韶、朱炳、胡南、候晚、譚欽、吳金發、張沾、黃保諸幫,他們四處劫掠,製造了無數慘案。據粗略統計,1912年至1930年間,開平較大的匪劫事件約有71宗,殺人百餘,擄耕牛210餘頭,掠奪其它財物無數,曾3次攻陷當時的縣城蒼城,連縣長朱建章也被擄去。稍有風吹草動,人們就收拾金銀細軟,四處躲避,往往一夕數驚,徹夜無眠。華僑回鄉,常常不敢在家裡住宿,而到墟鎮或親戚家去,且經常變換住宿地點,否則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從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這14年中,匪劫學校達8次,擄教師、學生百餘人。其中, 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眾匪伙劫赤坎地區開平中學時,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四處鄉團及時截擊,截回校長及學生17人。此事轟動全縣,海外華僑聞訊也十分驚喜,覺得碉樓在防範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節衣縮食,集資匯回家鄉建碉樓。後來,一些華僑為了家眷安全,財產不受損失,在回鄉建新屋時,紛紛建成各式各樣碉樓式的樓。這樣,碉樓林立逐成為僑鄉開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時達3000多座,現存1833座。
二、碉樓的類別和建築藝術
開平碉樓種類繁多,若從建築材料來分,大致有以下四種:
(1)鋼筋水泥樓
這種樓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收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整座碉樓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鋼筋建成,建成之後,極為堅固耐用,但由於當時的建築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也有的在內面的樓層用木閣組成。
(2)青磚樓
青磚碉樓包括內泥外青磚、內水泥外青磚和青磚砌築3種。內泥外青磚。這種碉樓,實際上就是上面說的泥磚樓,不過,它在泥牆外表鑲上一層青磚,這樣,不但美觀,而且可以延長碉樓的使用壽命。內水泥外青磚。這種碉樓的牆,表面看上去是青磚建築,其實是里、外青磚包皮,中間用少量鋼筋和水泥,使樓較為堅固,但又比全部用鋼筋水泥省錢,且保持美觀的特點。青磚樓。全部用青磚砌成,比較經濟、美觀、耐用,適應南方雨水多的特點。
(3)泥樓
包括泥磚樓和黃泥夯築樓兩種。泥磚樓是將泥做成一個個泥磚曬干後用作建築材料。為了延長泥磚的使用壽命,工匠們在建築泥樓時,往往在泥磚牆外面,抹上一層灰沙或水泥,用以防禦雨水沖刷,從而起到保護和加固的作用。黃泥夯築的碉樓是用黃泥、石灰、砂、紅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為原料,然 後用兩塊大木板夯築成牆。這樣夯築而成的黃泥牆,一般有1尺多厚,其堅固程度可與鋼筋水泥牆相比。
(4)石樓
即用山石或鵝卵石作建築材料,外形粗糙,矮小,卻堅固耐用,這種碉樓數量極少,主要分布在大沙等山區。
開平碉樓的建築風格和裝飾藝術更是千姿百態,讓人嘆為觀止。有中國傳統硬山頂式、懸山頂式,也有國外(特別是歐洲大陸)不同時期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格,如哥特式、羅馬式等等。而大多數碉樓既有這個國家的建築風格,又有那個國家的藝術特點,很難具體界定。北京大學博士後張國雄先生在《開平碉樓與民居》一文中對此作了精闢的闡述。他認為,在碉樓的總體造型、建築構件和表現手法上,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與西方建築風格熔為一體;而西方建築風格又有多種類型,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蘭的葉形券拱和鐵雕、哥特時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築的山花、新文藝運動的裝飾手法以及工業派的建築藝術表現形式等等,都融進了開平的鄉土建築之中,它不單純是某一時期某一國家某一地域建築藝術的引進。這就是我們無法將開平碉樓和民居具體歸入某種西方建築風格的原因所在,准確地講它應該是中外多種建築風格「碎片」的組合,多種建築類型相互交融的產物。中國領土上西洋特色的建築,大都是洋人用堅船利炮「打」進來的,帶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開平碉樓,卻充分體現了華僑主動吸取外國先進文化的一種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加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注在千辛萬苦建成的碉樓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審美觀,造就了開平碉樓的千姿百態。建築,本就屬於藝術的范疇,僑鄉人民在建造這數千座碉樓的時候,不經意地便創造出一種絕世藝術,一種別具特色的文化。開平碉樓盡管在用材、建築、裝飾形式上各有差異,但碉樓門窗窄小,鐵門鋼窗,頂層四邊均設有槍眼,這是共同的特色。槍眼大體上都開成長方型或「T」字型的,有的碉樓更是在頂層四角建有突出樓體的「燕子窩」,從「燕子窩」的槍眼居高臨下便可以對碉樓的上下左右形成全方位的控制。碉樓頂層多設有瞭望台,不少還設有槍械、火炮、石塊、銅鍾、警報器、探照燈等防患裝置,這便使良民百姓的生命財產得到很好的保護。
三、開平碉樓的歷史作用
(一)避盜防澇
碉樓的歷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盜匪」,「非此則牛豬穀米不能保存,婦人孺子不能安睡,故合數家或數十家建一樓」(《開平縣志》卷二十三)事實上,碉樓 建成後,確在保護僑眷及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起過不小作用,特別是匪劫 赤坎中學那次,在鷹村碉樓探照燈掩射配合下,「鄉團堵截擒譚欽及匪徒十一人,置於法,人心大快」(《開平縣志》卷二十二),此事在縣內及海外僑胞中產生極大影響。
(二)抗日據點
開平碉樓,在抗日戰爭後期,為阻止日寇開辟四邑直通兩陽之捷徑——由新會、江門出廣州,連結成一條由南路向廣州撤退之交通線,起過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鎮騰蛟村的南樓最為出名。南樓,位於開平市赤坎鎮騰蛟村,南臨潭江,北靠東 龍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陸交通之要沖,地勢險要。1912年,司徒氏人為防盜賊而建此樓。樓高7層19米,佔地面積29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設有長方形槍眼,第六層為瞭望台,設有機槍和探照燈。抗戰時期,司徒氏四鄉自衛隊隊部就設在這里。1945年7月16日,日寇為了打通南路干線以便撤退,從三埠分兵三路直撲赤坎鎮,國民黨軍隊聞風而逃。司徒 氏四鄉自衛隊的勇士們憑據南樓抗擊日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17日赤坎淪陷。是日晚, 日軍從陸路包圍南樓。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又無援軍, 自衛隊部分隊員在激戰中突圍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濃、司徒炳等7名隊員堅守南樓,戰斗7天7夜,重創日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七勇士把槍支砸毀,在牆上寫下遺言:誓與南樓共存亡。日軍久攻不下,調來迫擊炮等重型武器進行轟擊,但因樓房堅固,不能奏效。最後,滅絕人性的日寇向南樓施放了毒氣彈,七壯士昏厥後被捕,敵人把他們押赴赤坎司徒氏圖書館的日軍大本營,施以酷刑後殘暴殺害,並將烈士遺體斬成數段拋入江中。抗戰勝利後,開平人民在赤坎鎮召開追悼大會,開、恩、台、新四邑3萬多人參加了大會,足見烈士的英勇事跡深得人心。
(三)共產黨地下活動場所
開平境內不少碉樓在各個革命階段,黨開展的革命活動中起過積極的作用。一九二四年,經過共產黨員關仲的艱苦工作,開平第一個農民協會——百合蝦邊農民協會宣告成立,關以文被選為農會會長,他經常利用自己的碉樓「適樓」與委員們研究農會事務,開展各項活動。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八日,中共開平特別支部在塘口區以敬鄉慶民里謝創家的碉樓「中山樓」開會宣告成立。謝創被推選為特支書記,會上,確定以抗日救亡為中心,領導開平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使開平革命斗爭進入新的階段。「中山樓」是謝創同志的父親謝永珩先生於一九一二年興建,為紀念孫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山樓」一度是開平黨組織的重要活動中心,中共開平特別支部、區工委、縣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廣東省西南特委等領導機關均曾在「中山樓」設立,各種革命活動的研究、布置,都在這個碉樓里進行。因此,這個碉樓成為當時抗日救亡運動的指揮中心,在開平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了作用。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開平人民,特別是華僑、港澳同胞以及他們的家屬,對碉樓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